天津北站。
“呜呜~”
伴随着阵阵的汽笛声,弘治皇帝等人乘坐的火车开始慢慢的减速,经过一个半时辰的行程,它终于抵达了天津。
“这就到天津了?”
张懋微微有些傻眼的看了看窗外,能够清楚的看到外面的高楼大厦,也能够看到远处大地之上伫立的一根根朝天烟囱,还有滚滚的浓烟往天上不断的排放。
可以确定,这就是天津。
现如今,整个北方地区,只有京城和天津才拥有这样的景象。
可是再算算时间,这连两个时辰都不到就到天津了?
“两个时辰不到就到天津了?”
不仅仅是张懋傻眼了,刘健看了看窗外的一切,也是忍不住问道。
“这也太快了吧。”
李东阳跟着感叹一声。
“哈哈,那是当然~”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忍不住得意的说道:“火车修建的时候都尽可能的走直线,这大大的缩短了距离,其次火车走的是铁轨,不需要和其它马车之类的抢道,再者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是机械的力量。”
“依靠强大的蒸汽动力,这点速度不算什么,说不定以后还可以制造出速度更快的蒸汽机车,到时候可能连一个时辰都不需要。”
在这方面朱厚照还是很自信的,因为他亲自参与过蒸汽机车的研究,很清楚这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过程,从最初的时候,力气小、速度慢,慢慢的研究出了现在的强大蒸汽机车。
一旁的刘晋听完,也是笑着直点头。
后世的高铁速度超过300公里每小时,京津地区的城际高铁,只需要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从京城抵达天津。
现在这个速度,只能算是刚刚开始。
但对于这个时代而言,它依然是最快的速度了。
当然如果用八百里加急的话,速度肯定是要比它更快的。
可是那是紧急情况下使用的,并且只能够用来运输体积小、重量小的物品,但火车就不一样了,它这是正常速度,而且还可以大量的运载人和货物。
这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好啊,国之重器!”
“所有参与铁路建设和火车制造的工匠朕都要见一见,有功劳的都报上来,朕重重有赏!”
弘治皇帝同样非常的开心。
看看外面的太阳,依然高挂天空。
原本的时候,他还以为这火车即便是速度快,这到了天津至少也是要傍晚了,但现在还是大中午就已经抵达了天津。
这速度,确实是不可思议,关键是还载着一大车的人。
“谢陛下~”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高兴的赶紧一本正经的行礼致谢。
“哈哈,你这顽皮的小猴子。”
弘治皇帝看了看朱厚照的样子,顿时就忍不住笑了起来摸了摸朱厚照的脑袋。
自己这个儿子,他要是喜欢学习治国之道、为君之道就更好了,只是他对这方面完全没有任何的兴趣。
好在自己现在身体好了,春秋鼎盛,有的是时间,等他长大一些了,想必会更好一些,而且还有刘晋、王守仁、杨云等这些年轻的忠诚、有位大臣,他们也同样年轻,只要有他们在,倒也不需要担心多少。
他喜欢研究这些东西就随他自己去研究这些东西。
以前的时候还觉得太子不务正业,只喜欢玩这些奇巧yin技,但是现在看来,这些东西的重要同样非常巨大。
这火车一出,此后只要火车铁路延伸的地方,大明的统治就会变的无比稳固,如此强大的运载能力,速度又如此之快,而且还可以继续提高。
以后大明国土虽然广袤无边,但只要有火车,再远的地方也可以朝发夕至,以后天下之物皆可以汇聚大明,我炎黄子孙再也无需被山川河岳所阻隔、限制。
“父皇,我这可不是给我自己说话的。”
“我这是给所有参与火车研究、铁路研究、建设的人说话,他们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之为工匠,很多人的祖籍还是匠籍,身份卑微、低下,生活穷困而潦倒。”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最让他们觉得绝望的是,他们明明为大明的繁荣富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身份和地位却一直得不到认可,他们的作用也是被人忽视。”
“工匠的力量被人称之为旁门左道,工匠研究出来的技术被称之为奇巧yin技,很多前人辛辛苦苦研究出来成果,很多时候都被人轻轻的一张嘴就给毁掉、否定。”
“这才是最他们最大的伤害,也是身为工匠最无奈的地方。”
“现在父皇说要接见他们,奖励他们,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无异于是天大的恩典,让他们多年来的努力,无数代人的付出得到了认可。”
朱厚照一听,立即一本正经的向弘治皇帝说道。
这一点,朱厚照是深有体会到。
大明的工匠地位都是极低的,特别是那些被划入匠籍的工匠,身份、地位非常低,日子也是极其的不好过。
很多人都后悔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对于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不仅仅不想学,而且还嗤之以鼻,觉得正是因为这些东西,所以他们才会过的如此低贱而卑微。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刘晋的出现,刘晋麾下的诸多产业对于工匠都是极其的重视,不仅仅给予他们高薪、高待遇,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很多工匠都成了学校的教授、老师,地位很高,收入又高。
故而刘晋麾下的诸多产业,总是不断有新的技术和发明涌现出来,从造船厂到纺织厂,再到钢铁厂以及机械厂,这制造出来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精密,作用越来越大,工匠的力量开始向世人展现出来。
也只有这些年,大家才逐渐的意识到了这些工匠的重要性,大明大大小小的造船厂都学习天津造船厂,重视木匠、培养木匠,所以才有了大明强大的造船业。
大明大大小小的钢铁厂也同样在学习密云铁厂,对铁匠重视,这才有了大明强大的炼钢企业。
但这些显然都是只看到了表面,工匠晋级只是最初、最表面的东西。
真正高段位的应该是科学家、是工程师,弓箭只是研究如何使用、打造东西,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却是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
当然了,现在大明还普遍都是用工匠一词来说,唯有刘晋所创办的诸多学校,已经逐渐的脱离原先工匠束缚向着后世科学家、工程师去转变。
“说得好啊~”
“工匠的力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力量。”
“他们所研究出来的东西对于我们大明的繁荣富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蒸汽耕地机可以帮忙耕地,这纺纱机和织布机可以提高纺纱、织布的速度、效率,这蒸汽机可以提供强大的动力,带动诸多的东西。”
“还有这火车,那更是国之重器。”
“这些都说明工匠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是什么奇巧yin技,而是同样可以造福万民的东西,也是真正值得肯定的大道!”
弘治皇帝看了看眼前的火车,再看看远处的高楼,密集的烟囱,也是郑重的点点头表示了肯定。
以前总是被那些读书人、文人们忽悠,觉得治国之道就是孔孟之道,所有和孔孟之道不相符的都是旁门左道,都是微末之道,不足为道,也不值得重视。
然而这些年来所见所闻,也是让弘治皇帝在思索,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孔孟之道真的就是万能的?
靠着所谓的礼义廉耻就真的能够长治久安、繁荣富强?
靠着仁义道德就真的能够威服四海?
大明能够有现在的这一切,所依靠的还不是强大的武力?
而之所以有强大的武力,一方面是进行了军事改革,另外一个方面是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密云铁厂能够制造出最强大的铠甲和火器出来,没有这两样东西,大明就很难征服四方。
以前是靠着孔孟之道,可是却是内忧外患,对比差距太大了。
这也是弘治皇帝为什么对朱厚照如此宽松的原因。
朝堂之上对于太子也是颇有微词,觉得太子专研微末之道,不尊孔孟,不学帝王之道、治国之道,这是不行的,经常有大臣上书要求弘治皇帝严厉要求太子,给太子择名师以教导之。
但这些都被弘治皇帝给驳回,这都是弘治皇帝经历了诸多事情之后,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决定。
毕竟身为皇帝,他对于自己的接班人,那同样是非常重视的,也是有着诸多严格要求的,不可能说真的放任不管。
之所以不管,那是因为弘治皇帝觉得太子现在所学、所做的事情也是有意义的,对大明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火车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有了火车,还愁无法巩固大明的疆土?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刘健、李东阳、谢迁等文臣一个个也是惊讶万分,同时也是忍不住微微皱眉起来。
一直以来都是儒家独大,排斥百家,但现在的情况来看,弘治皇帝似乎有支持其它的意思。</div>123xyq/read/4/4960/ )
“呜呜~”
伴随着阵阵的汽笛声,弘治皇帝等人乘坐的火车开始慢慢的减速,经过一个半时辰的行程,它终于抵达了天津。
“这就到天津了?”
张懋微微有些傻眼的看了看窗外,能够清楚的看到外面的高楼大厦,也能够看到远处大地之上伫立的一根根朝天烟囱,还有滚滚的浓烟往天上不断的排放。
可以确定,这就是天津。
现如今,整个北方地区,只有京城和天津才拥有这样的景象。
可是再算算时间,这连两个时辰都不到就到天津了?
“两个时辰不到就到天津了?”
不仅仅是张懋傻眼了,刘健看了看窗外的一切,也是忍不住问道。
“这也太快了吧。”
李东阳跟着感叹一声。
“哈哈,那是当然~”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忍不住得意的说道:“火车修建的时候都尽可能的走直线,这大大的缩短了距离,其次火车走的是铁轨,不需要和其它马车之类的抢道,再者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是机械的力量。”
“依靠强大的蒸汽动力,这点速度不算什么,说不定以后还可以制造出速度更快的蒸汽机车,到时候可能连一个时辰都不需要。”
在这方面朱厚照还是很自信的,因为他亲自参与过蒸汽机车的研究,很清楚这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过程,从最初的时候,力气小、速度慢,慢慢的研究出了现在的强大蒸汽机车。
一旁的刘晋听完,也是笑着直点头。
后世的高铁速度超过300公里每小时,京津地区的城际高铁,只需要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从京城抵达天津。
现在这个速度,只能算是刚刚开始。
但对于这个时代而言,它依然是最快的速度了。
当然如果用八百里加急的话,速度肯定是要比它更快的。
可是那是紧急情况下使用的,并且只能够用来运输体积小、重量小的物品,但火车就不一样了,它这是正常速度,而且还可以大量的运载人和货物。
这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好啊,国之重器!”
“所有参与铁路建设和火车制造的工匠朕都要见一见,有功劳的都报上来,朕重重有赏!”
弘治皇帝同样非常的开心。
看看外面的太阳,依然高挂天空。
原本的时候,他还以为这火车即便是速度快,这到了天津至少也是要傍晚了,但现在还是大中午就已经抵达了天津。
这速度,确实是不可思议,关键是还载着一大车的人。
“谢陛下~”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高兴的赶紧一本正经的行礼致谢。
“哈哈,你这顽皮的小猴子。”
弘治皇帝看了看朱厚照的样子,顿时就忍不住笑了起来摸了摸朱厚照的脑袋。
自己这个儿子,他要是喜欢学习治国之道、为君之道就更好了,只是他对这方面完全没有任何的兴趣。
好在自己现在身体好了,春秋鼎盛,有的是时间,等他长大一些了,想必会更好一些,而且还有刘晋、王守仁、杨云等这些年轻的忠诚、有位大臣,他们也同样年轻,只要有他们在,倒也不需要担心多少。
他喜欢研究这些东西就随他自己去研究这些东西。
以前的时候还觉得太子不务正业,只喜欢玩这些奇巧yin技,但是现在看来,这些东西的重要同样非常巨大。
这火车一出,此后只要火车铁路延伸的地方,大明的统治就会变的无比稳固,如此强大的运载能力,速度又如此之快,而且还可以继续提高。
以后大明国土虽然广袤无边,但只要有火车,再远的地方也可以朝发夕至,以后天下之物皆可以汇聚大明,我炎黄子孙再也无需被山川河岳所阻隔、限制。
“父皇,我这可不是给我自己说话的。”
“我这是给所有参与火车研究、铁路研究、建设的人说话,他们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之为工匠,很多人的祖籍还是匠籍,身份卑微、低下,生活穷困而潦倒。”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最让他们觉得绝望的是,他们明明为大明的繁荣富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身份和地位却一直得不到认可,他们的作用也是被人忽视。”
“工匠的力量被人称之为旁门左道,工匠研究出来的技术被称之为奇巧yin技,很多前人辛辛苦苦研究出来成果,很多时候都被人轻轻的一张嘴就给毁掉、否定。”
“这才是最他们最大的伤害,也是身为工匠最无奈的地方。”
“现在父皇说要接见他们,奖励他们,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无异于是天大的恩典,让他们多年来的努力,无数代人的付出得到了认可。”
朱厚照一听,立即一本正经的向弘治皇帝说道。
这一点,朱厚照是深有体会到。
大明的工匠地位都是极低的,特别是那些被划入匠籍的工匠,身份、地位非常低,日子也是极其的不好过。
很多人都后悔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对于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不仅仅不想学,而且还嗤之以鼻,觉得正是因为这些东西,所以他们才会过的如此低贱而卑微。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刘晋的出现,刘晋麾下的诸多产业对于工匠都是极其的重视,不仅仅给予他们高薪、高待遇,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很多工匠都成了学校的教授、老师,地位很高,收入又高。
故而刘晋麾下的诸多产业,总是不断有新的技术和发明涌现出来,从造船厂到纺织厂,再到钢铁厂以及机械厂,这制造出来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精密,作用越来越大,工匠的力量开始向世人展现出来。
也只有这些年,大家才逐渐的意识到了这些工匠的重要性,大明大大小小的造船厂都学习天津造船厂,重视木匠、培养木匠,所以才有了大明强大的造船业。
大明大大小小的钢铁厂也同样在学习密云铁厂,对铁匠重视,这才有了大明强大的炼钢企业。
但这些显然都是只看到了表面,工匠晋级只是最初、最表面的东西。
真正高段位的应该是科学家、是工程师,弓箭只是研究如何使用、打造东西,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却是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
当然了,现在大明还普遍都是用工匠一词来说,唯有刘晋所创办的诸多学校,已经逐渐的脱离原先工匠束缚向着后世科学家、工程师去转变。
“说得好啊~”
“工匠的力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力量。”
“他们所研究出来的东西对于我们大明的繁荣富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蒸汽耕地机可以帮忙耕地,这纺纱机和织布机可以提高纺纱、织布的速度、效率,这蒸汽机可以提供强大的动力,带动诸多的东西。”
“还有这火车,那更是国之重器。”
“这些都说明工匠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是什么奇巧yin技,而是同样可以造福万民的东西,也是真正值得肯定的大道!”
弘治皇帝看了看眼前的火车,再看看远处的高楼,密集的烟囱,也是郑重的点点头表示了肯定。
以前总是被那些读书人、文人们忽悠,觉得治国之道就是孔孟之道,所有和孔孟之道不相符的都是旁门左道,都是微末之道,不足为道,也不值得重视。
然而这些年来所见所闻,也是让弘治皇帝在思索,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孔孟之道真的就是万能的?
靠着所谓的礼义廉耻就真的能够长治久安、繁荣富强?
靠着仁义道德就真的能够威服四海?
大明能够有现在的这一切,所依靠的还不是强大的武力?
而之所以有强大的武力,一方面是进行了军事改革,另外一个方面是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密云铁厂能够制造出最强大的铠甲和火器出来,没有这两样东西,大明就很难征服四方。
以前是靠着孔孟之道,可是却是内忧外患,对比差距太大了。
这也是弘治皇帝为什么对朱厚照如此宽松的原因。
朝堂之上对于太子也是颇有微词,觉得太子专研微末之道,不尊孔孟,不学帝王之道、治国之道,这是不行的,经常有大臣上书要求弘治皇帝严厉要求太子,给太子择名师以教导之。
但这些都被弘治皇帝给驳回,这都是弘治皇帝经历了诸多事情之后,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决定。
毕竟身为皇帝,他对于自己的接班人,那同样是非常重视的,也是有着诸多严格要求的,不可能说真的放任不管。
之所以不管,那是因为弘治皇帝觉得太子现在所学、所做的事情也是有意义的,对大明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火车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有了火车,还愁无法巩固大明的疆土?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刘健、李东阳、谢迁等文臣一个个也是惊讶万分,同时也是忍不住微微皱眉起来。
一直以来都是儒家独大,排斥百家,但现在的情况来看,弘治皇帝似乎有支持其它的意思。</div>123xyq/read/4/4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