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0、接轨
一个争霸游戏,硬生生的被刘邦和张良等人完成了种田流。
也就是秦末信息传递速度十分缓慢,动则以半年为单位,否则中原那些个诸侯们,此时就该心惊胆颤了。
这已经是开挂式的发展,五个省市几百万劳动力的亲自上阵,昨日还一片杂草之地,今日就已经一条大道通天,说的就是他们。
一些简单的建设机械已经开始逐渐出现在各地,若非石油问题,刘浩甚至想着张良或许干脆会直接跳过蒸汽时代,可哪怕如此,给整个刘邦集团帐下百姓眼中,都已经是神迹,而且还是源源不断的那一种。
当张良经过这些道路带领一大批产业工人抵达珠江三角洲平原之时,也意味着更高速的发展通道即将打开,也意味着刘邦集团将会走向大海。
更意味着整个神话世界任何人都无法抵挡刘邦走向皇帝的宝座矣。
反观项羽,此时也算是意气风发,当他恶狠狠的高呼出那一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时,他根本没有想到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另一个楚人刘邦做铺垫。
更不会明白他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巴蜀之地,已经养成了一条真正的巨龙。
在刘浩眼中,此时的刘邦身上,已经金龙环绕,帝王之气更是彻底激发,不过是人家引而不发而已。
相比于早早决出胜负,刘邦显然更喜欢将所占之地彻底消化殆尽,更想要的还是他人根本无法撼动的根基。
刘邦可不想分封诸侯,历史上他能发现这点坏处,穿行了诸多世界的他又岂能不明?
没看到刘邦虽然在外寻找韩信,可却也没有真正那么急需?
因为他明白韩信骨子里就是想要封王的,太早给了人家功劳,未来这家伙多半也同样要搞事,与其如此,还不如缓一缓更好一些。
再者,整个天下,敢于将大军军权放给韩信的,只此他刘邦一人罢了!
换言之,不是中原大地那些个诸侯们知晓了韩信大才,就可以利用,就能够利用的。
这也是刘邦已经找到了这家伙,却依旧没有急乎乎的招揽,而是选择了关注,将对方一直放在自己眼皮底下看着,等待何时需要了,再去挖角不迟。
此时刘浩的眼光,也停留在韩信身上,这家伙一身才学真不是开玩笑的,想一想人家未来几十万大军都能够如使手臂,就已经说明了一切问题,这根本就是一个天生的元帅之才。
但可惜,无论是他的年纪还是他的资历,又或者是韩信以往的功劳,都不可能被项羽发现,也不是一个铁憨憨项羽可以发现的了。
刘浩已经发觉韩信有了离去之心,换做一般人员,想要从一个营盘紧密的大军之中离开,可没有那么容易,但在韩信眼中,这紧密的硬盘四处都是漏洞,随意选择一个也能安然离去。
他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可离开了之后,韩信依旧有些迷茫,一时之间甚至不知该何去何从矣。
又或许是历史的必然性,刘浩眼中的韩信,就这么一步三晃的朝着巴蜀进发,不急不缓,一路游山玩水一般,又或者根本就是在一路观察着每一个地理环境,在想着未来到来此间之时,该如何安置大军。
他这么一走,就是小半年时间,等他跨过汉中,进入巴蜀之后,整个刘邦集团的实力已经番了好几个倍数,特别是两广,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其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那些个此间生产出来的商品,已经通过航运,开始朝着南洋诸多地区贩卖,若非帐下之地还需要一段时日消化,或许此时的刘邦集团已经将交趾之地拿下矣。
对韩信的到来,刘邦自然是知晓的,可以说整个过程之中,刘邦对此无所不知,就连韩信参加军队,被安排在哪都是刘邦亲自过问的结果。
一直也同样在观察的刘浩,此时也不得不承认刘邦的手段越发纯熟,那韩信参加军队这才多久?就已经被发现了‘有才华’,直接就被推荐进入了刚刚建立还没多久的军校之中进修,这里头若是没有刘邦刻意为之,刘浩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他还知道这其中有着刘邦继续打压韩信的意味,和历史不同,如今的刘邦集团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规矩的晋身之道,显然不可能让韩信一上来就拜大将军之职。
又不想让韩信一身军事才华浪费,也只能使用这种手段给对方提升‘底蕴’矣。
同样的,一旦进入了军校,也意味着韩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离开,刘邦建立的军校,可不是秦末汉初哪一点书籍,而是综合了诸多世界之后的产物,他也相信韩信一旦沉入心思去就读,就是赶着对方离去都不可能做到了。
这种效仿光头强的校长策略,不得不说刘邦学的很赞,几乎和照抄没有什么区别。
但不得不说,有时候策略简单却十分有效,在刘邦有意识的在军校多次露面之后,在刘邦故意留出一些时间给这些学子们上课之余,就是韩信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这个校长也是一身才华的,很多军事方面的问题,就连他也没有考虑到。
他哪里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刘邦在针对他的弱项故意为之,就为了在他韩信的心中留下他刘邦也很行的印象,就为了让韩信明白他刘邦集团并不是非他韩信不可的程度。
也就是韩信这个‘兵仙’,换一个人还真不可能让刘邦如此上心。
当百家之道兵家之法在军校之中开始传授之时,当刘邦看到韩信那一脸震撼模样,就是刘浩也能看出刘邦那一抹隐藏的得意之心,但不得不说,这一策,刘邦做得天衣无缝也。
百家传承,一直被刘邦和张良压制至今,从军校开始突破,甚至给刘浩一种早在进入神话世界之前,刘邦就和张良已经做过商议,已经制定好了如何传播的方法,已经决定在韩信身上作为突破口,乃至于树立典型的计划。
可不得不说,若真如此,刘邦和张良二人的算计确实得到了最大的支撑点。
韩信是何人?哪怕在炎黄历史之中,也绝对是最排前的几个兵法大家之一。>
这样一个兵法大家,兵法修行之法,几乎就是给韩信量身定做没有什么区别。
可谓一日蒙童,两日秀才,三日踏入举人也不为过。
甚至于韩信若是愿意,两三个月之内,就能够迈入翰林乃至大学士文位。
好在韩信也十分懂事,在刘邦多次强调了根基的重要性之后,哪里还不明白急着突破对自身未来有损?
再者,系统的兵家修行法门之中,也有着需要凝聚独属于自己的兵书,换做其他学子,或许还不够自信,或许还会想着既然不是必须,放过又如何?
但在韩信眼中,既然这么说了,就代表前人已经达成,以他内心的高傲也不允许自己做不到这点。
不得不说这个阳谋十分靠谱,此前还有些骄傲的韩信决定了之后立马又沉积了下来,至少短时间内也不会给刘邦找事。
但作为典型,韩信的传说依旧在整个巴蜀,在整个刘邦集团统御之地传播开来,让所有的百姓都知道了百家之道。
当他们跃跃欲试想要上书刘邦之时,猛然间,百家修行之法将会在所有的学堂公开传授的消息散播开来,直接将所有百姓心中炸开来了花,一个个更是摩拳擦掌等待起来。
百家修行之法,易学难精,更需要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学会了就是学会了,懂得了就是懂得了,很多时候,不是光靠努力背诵就能够踏入高阶,这是它最大的短板,也是刘邦和张良选择全民公开的真正缘故。
因为他们明白,这种积累需要的恰恰就是时间,只要将真正的种子撒播下去,将来就一定能够收割到最美味的粮食。
此外,刘邦和张良二人何尝不是想着以此来吸引中原大地更多的学子加入其中?
要知道这个时间点,可不是未来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时期,也是百家依旧有着诸多传承学问的时期,不好好利用起来就太过可惜了。
他们的算计也十分有效,百家分布大秦所有地域,虽他们都各有地盘,然则诸侯并起,他们也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或是投靠一方,又或者派遣诸多人员考察各大诸侯。
就为了将来能够起势,也不得不为之,同样的,在巴蜀之地,也有着诸多百家人员暗自到来细细观察之。
在以往,刘邦所作所为,他们能够看到前景,但却不代表他们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未来。
可现在,百家修行之法开始传播,他们一旦知晓了之后,又哪里能够忍受得了这份诱惑?
几乎是肉眼可见的,中原大地之中迁徙而来的百家人员开始增多,而这份确定传回中原大地之后,有一次大迁徙开始到来,而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精华也,每一个到来者,无不是携带者几十辆打车的竹简,每一个到来者,无不是恭恭敬敬的朝着刘邦递上拜帖。
对此,刘浩也不过莞尔一笑,但他也明白刘邦最后一块短板在今日之后也算补齐了,这一块短板,便是封建时代的舆论话语权。
这个时期的百姓本就没有一丝文化,他们所有的信息也都是来源于这些人员口述,等于这些人说什么他们就必须相信什么。
打一个比方来说,这群人天天在百姓耳边传播嬴政的暴秦,久而久之百姓也只能相信,哪怕这份‘暴’几乎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倒不是说刘邦不能扭转百姓所知,他需要的也不是这一面,而是将来拿下中原大地之后对外的扩展,是为了将来统御神话世界全球所需,他不可能将自己的话语传播到每一个角落,也必须依靠这群人方可。
当利益和他们直接挂钩,也由不得他们不做出选择。
因为百家百家,可不仅仅是他们一个而已,他们不去选择,其他人呢?
一旦其他人动了而他不动,就意味着将来他们只能被时代淘汰,这也绝对不是他们所能够容忍的。
这同样是一分猜疑链,谁让他们竞争的对象就是他们内部自身,刘邦要的也就是置身事外,去做那一个真正的裁判而已。
他对每一们学说都有言不会偏向任何一方,对每一门学说都说回物尽其用,比如农家的,他会在农家人员将来真正掌控了农家修行法门之后,将所有培育新良种的任务交给他们。
这份承诺,不多不少,但听在农家人员耳中,却尽显真诚,也不得不接受。
实际上,刘邦还真没有多少偏向,或许在这个期间里,他会对墨家之中的工家有所照顾,但也仅此而已,不过是为了现在的需求罢了,也并非要引入墨家的治国之策。
只要刘邦在治国方面选取的学说没有任何偏向,百家各方就不会担忧,也会越发的对刘邦承诺的未来基本盘而努力。
只不过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当他们想要将他们学说的思想凌驾于其他学说之时,已经晚了,到了那时也不会有如此之多的精力来搞风搞雨,因为他们已经刘邦的帐下有了许许多多的财产。
比如到时候的纵横家,得到了外事部,就必须时时刻刻的提防其他学说插足他们的势力范围。
需知,并非一个人员只能学习一家的,当你最专业的一面都被人超越之时,那才是真真正正的丢了大脸面。
这也是刘邦多番思虑之后选择的平衡之法,因为他身处的是修真时代,而非真正的历史时期,也无需担忧自己将来的后代问题。
当他坐稳皇帝宝座百年之久,这份制度也将彻底的深入人心,到了那时,就是他离去了,大汉帝国也必将长久的将这份制度传承下去,也无惧其他也。
再者,他哪怕离去了,只要活着,哪一日归来,就算出现了些许问题又如何?还不是立马就可以调整过来?
不得不说,这也是刘邦最好的选择,也是和诸天万界接轨的最好方法。
1430、接轨
一个争霸游戏,硬生生的被刘邦和张良等人完成了种田流。
也就是秦末信息传递速度十分缓慢,动则以半年为单位,否则中原那些个诸侯们,此时就该心惊胆颤了。
这已经是开挂式的发展,五个省市几百万劳动力的亲自上阵,昨日还一片杂草之地,今日就已经一条大道通天,说的就是他们。
一些简单的建设机械已经开始逐渐出现在各地,若非石油问题,刘浩甚至想着张良或许干脆会直接跳过蒸汽时代,可哪怕如此,给整个刘邦集团帐下百姓眼中,都已经是神迹,而且还是源源不断的那一种。
当张良经过这些道路带领一大批产业工人抵达珠江三角洲平原之时,也意味着更高速的发展通道即将打开,也意味着刘邦集团将会走向大海。
更意味着整个神话世界任何人都无法抵挡刘邦走向皇帝的宝座矣。
反观项羽,此时也算是意气风发,当他恶狠狠的高呼出那一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时,他根本没有想到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另一个楚人刘邦做铺垫。
更不会明白他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巴蜀之地,已经养成了一条真正的巨龙。
在刘浩眼中,此时的刘邦身上,已经金龙环绕,帝王之气更是彻底激发,不过是人家引而不发而已。
相比于早早决出胜负,刘邦显然更喜欢将所占之地彻底消化殆尽,更想要的还是他人根本无法撼动的根基。
刘邦可不想分封诸侯,历史上他能发现这点坏处,穿行了诸多世界的他又岂能不明?
没看到刘邦虽然在外寻找韩信,可却也没有真正那么急需?
因为他明白韩信骨子里就是想要封王的,太早给了人家功劳,未来这家伙多半也同样要搞事,与其如此,还不如缓一缓更好一些。
再者,整个天下,敢于将大军军权放给韩信的,只此他刘邦一人罢了!
换言之,不是中原大地那些个诸侯们知晓了韩信大才,就可以利用,就能够利用的。
这也是刘邦已经找到了这家伙,却依旧没有急乎乎的招揽,而是选择了关注,将对方一直放在自己眼皮底下看着,等待何时需要了,再去挖角不迟。
此时刘浩的眼光,也停留在韩信身上,这家伙一身才学真不是开玩笑的,想一想人家未来几十万大军都能够如使手臂,就已经说明了一切问题,这根本就是一个天生的元帅之才。
但可惜,无论是他的年纪还是他的资历,又或者是韩信以往的功劳,都不可能被项羽发现,也不是一个铁憨憨项羽可以发现的了。
刘浩已经发觉韩信有了离去之心,换做一般人员,想要从一个营盘紧密的大军之中离开,可没有那么容易,但在韩信眼中,这紧密的硬盘四处都是漏洞,随意选择一个也能安然离去。
他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可离开了之后,韩信依旧有些迷茫,一时之间甚至不知该何去何从矣。
又或许是历史的必然性,刘浩眼中的韩信,就这么一步三晃的朝着巴蜀进发,不急不缓,一路游山玩水一般,又或者根本就是在一路观察着每一个地理环境,在想着未来到来此间之时,该如何安置大军。
他这么一走,就是小半年时间,等他跨过汉中,进入巴蜀之后,整个刘邦集团的实力已经番了好几个倍数,特别是两广,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其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那些个此间生产出来的商品,已经通过航运,开始朝着南洋诸多地区贩卖,若非帐下之地还需要一段时日消化,或许此时的刘邦集团已经将交趾之地拿下矣。
对韩信的到来,刘邦自然是知晓的,可以说整个过程之中,刘邦对此无所不知,就连韩信参加军队,被安排在哪都是刘邦亲自过问的结果。
一直也同样在观察的刘浩,此时也不得不承认刘邦的手段越发纯熟,那韩信参加军队这才多久?就已经被发现了‘有才华’,直接就被推荐进入了刚刚建立还没多久的军校之中进修,这里头若是没有刘邦刻意为之,刘浩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他还知道这其中有着刘邦继续打压韩信的意味,和历史不同,如今的刘邦集团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规矩的晋身之道,显然不可能让韩信一上来就拜大将军之职。
又不想让韩信一身军事才华浪费,也只能使用这种手段给对方提升‘底蕴’矣。
同样的,一旦进入了军校,也意味着韩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离开,刘邦建立的军校,可不是秦末汉初哪一点书籍,而是综合了诸多世界之后的产物,他也相信韩信一旦沉入心思去就读,就是赶着对方离去都不可能做到了。
这种效仿光头强的校长策略,不得不说刘邦学的很赞,几乎和照抄没有什么区别。
但不得不说,有时候策略简单却十分有效,在刘邦有意识的在军校多次露面之后,在刘邦故意留出一些时间给这些学子们上课之余,就是韩信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这个校长也是一身才华的,很多军事方面的问题,就连他也没有考虑到。
他哪里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刘邦在针对他的弱项故意为之,就为了在他韩信的心中留下他刘邦也很行的印象,就为了让韩信明白他刘邦集团并不是非他韩信不可的程度。
也就是韩信这个‘兵仙’,换一个人还真不可能让刘邦如此上心。
当百家之道兵家之法在军校之中开始传授之时,当刘邦看到韩信那一脸震撼模样,就是刘浩也能看出刘邦那一抹隐藏的得意之心,但不得不说,这一策,刘邦做得天衣无缝也。
百家传承,一直被刘邦和张良压制至今,从军校开始突破,甚至给刘浩一种早在进入神话世界之前,刘邦就和张良已经做过商议,已经制定好了如何传播的方法,已经决定在韩信身上作为突破口,乃至于树立典型的计划。
可不得不说,若真如此,刘邦和张良二人的算计确实得到了最大的支撑点。
韩信是何人?哪怕在炎黄历史之中,也绝对是最排前的几个兵法大家之一。>
这样一个兵法大家,兵法修行之法,几乎就是给韩信量身定做没有什么区别。
可谓一日蒙童,两日秀才,三日踏入举人也不为过。
甚至于韩信若是愿意,两三个月之内,就能够迈入翰林乃至大学士文位。
好在韩信也十分懂事,在刘邦多次强调了根基的重要性之后,哪里还不明白急着突破对自身未来有损?
再者,系统的兵家修行法门之中,也有着需要凝聚独属于自己的兵书,换做其他学子,或许还不够自信,或许还会想着既然不是必须,放过又如何?
但在韩信眼中,既然这么说了,就代表前人已经达成,以他内心的高傲也不允许自己做不到这点。
不得不说这个阳谋十分靠谱,此前还有些骄傲的韩信决定了之后立马又沉积了下来,至少短时间内也不会给刘邦找事。
但作为典型,韩信的传说依旧在整个巴蜀,在整个刘邦集团统御之地传播开来,让所有的百姓都知道了百家之道。
当他们跃跃欲试想要上书刘邦之时,猛然间,百家修行之法将会在所有的学堂公开传授的消息散播开来,直接将所有百姓心中炸开来了花,一个个更是摩拳擦掌等待起来。
百家修行之法,易学难精,更需要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学会了就是学会了,懂得了就是懂得了,很多时候,不是光靠努力背诵就能够踏入高阶,这是它最大的短板,也是刘邦和张良选择全民公开的真正缘故。
因为他们明白,这种积累需要的恰恰就是时间,只要将真正的种子撒播下去,将来就一定能够收割到最美味的粮食。
此外,刘邦和张良二人何尝不是想着以此来吸引中原大地更多的学子加入其中?
要知道这个时间点,可不是未来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时期,也是百家依旧有着诸多传承学问的时期,不好好利用起来就太过可惜了。
他们的算计也十分有效,百家分布大秦所有地域,虽他们都各有地盘,然则诸侯并起,他们也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或是投靠一方,又或者派遣诸多人员考察各大诸侯。
就为了将来能够起势,也不得不为之,同样的,在巴蜀之地,也有着诸多百家人员暗自到来细细观察之。
在以往,刘邦所作所为,他们能够看到前景,但却不代表他们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未来。
可现在,百家修行之法开始传播,他们一旦知晓了之后,又哪里能够忍受得了这份诱惑?
几乎是肉眼可见的,中原大地之中迁徙而来的百家人员开始增多,而这份确定传回中原大地之后,有一次大迁徙开始到来,而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精华也,每一个到来者,无不是携带者几十辆打车的竹简,每一个到来者,无不是恭恭敬敬的朝着刘邦递上拜帖。
对此,刘浩也不过莞尔一笑,但他也明白刘邦最后一块短板在今日之后也算补齐了,这一块短板,便是封建时代的舆论话语权。
这个时期的百姓本就没有一丝文化,他们所有的信息也都是来源于这些人员口述,等于这些人说什么他们就必须相信什么。
打一个比方来说,这群人天天在百姓耳边传播嬴政的暴秦,久而久之百姓也只能相信,哪怕这份‘暴’几乎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倒不是说刘邦不能扭转百姓所知,他需要的也不是这一面,而是将来拿下中原大地之后对外的扩展,是为了将来统御神话世界全球所需,他不可能将自己的话语传播到每一个角落,也必须依靠这群人方可。
当利益和他们直接挂钩,也由不得他们不做出选择。
因为百家百家,可不仅仅是他们一个而已,他们不去选择,其他人呢?
一旦其他人动了而他不动,就意味着将来他们只能被时代淘汰,这也绝对不是他们所能够容忍的。
这同样是一分猜疑链,谁让他们竞争的对象就是他们内部自身,刘邦要的也就是置身事外,去做那一个真正的裁判而已。
他对每一们学说都有言不会偏向任何一方,对每一门学说都说回物尽其用,比如农家的,他会在农家人员将来真正掌控了农家修行法门之后,将所有培育新良种的任务交给他们。
这份承诺,不多不少,但听在农家人员耳中,却尽显真诚,也不得不接受。
实际上,刘邦还真没有多少偏向,或许在这个期间里,他会对墨家之中的工家有所照顾,但也仅此而已,不过是为了现在的需求罢了,也并非要引入墨家的治国之策。
只要刘邦在治国方面选取的学说没有任何偏向,百家各方就不会担忧,也会越发的对刘邦承诺的未来基本盘而努力。
只不过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当他们想要将他们学说的思想凌驾于其他学说之时,已经晚了,到了那时也不会有如此之多的精力来搞风搞雨,因为他们已经刘邦的帐下有了许许多多的财产。
比如到时候的纵横家,得到了外事部,就必须时时刻刻的提防其他学说插足他们的势力范围。
需知,并非一个人员只能学习一家的,当你最专业的一面都被人超越之时,那才是真真正正的丢了大脸面。
这也是刘邦多番思虑之后选择的平衡之法,因为他身处的是修真时代,而非真正的历史时期,也无需担忧自己将来的后代问题。
当他坐稳皇帝宝座百年之久,这份制度也将彻底的深入人心,到了那时,就是他离去了,大汉帝国也必将长久的将这份制度传承下去,也无惧其他也。
再者,他哪怕离去了,只要活着,哪一日归来,就算出现了些许问题又如何?还不是立马就可以调整过来?
不得不说,这也是刘邦最好的选择,也是和诸天万界接轨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