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最快更新寻唐最新章节! 大唐文武百官,义兴社各路代表齐聚长安,而李泽也终于要跨出最后一步,成为这个帝国名正言顺的最高统治者。
率先出手的是自然是如今大唐的喉舌,大唐周报。
武邑祥瑞频现。
先是有农夫献上了结了九个玉米棒子的玉米杆,三穗的稻株,重大数十斤的大冬瓜等等,接着便是大青山内有天雷声震九宵,雷声过后,大青山一面绝壁之上赫然出现了一路大字:圣人出,天下平。紧接着粟水河在夏汛之后,整理河道的民夫又在淤泥之中挖出了一块石碑,上书泽行天下四个大字。
而在最后,据说有无数武邑人看到了有五彩神龙自粟水河腾空而起,在空中盘桓良久,然后才掉头直奔长安方向。
不管是大青山,还是武邑,抑或是粟水河,他们的指身,自然都只能是一个人,李泽。
如今的大唐周报,每一次的发行量,高达十余万份,遍及李泽统治之下的各地,即便是南方联盟统治区域,也会有大唐周报出售。
除了向大众售卖之外,当地官府还会在各城镇,乡村甚至于交通要道之上张贴大唐周报。因为李泽十余年来在教育之上的不懈投入,如今大唐识字的人,却是愈来愈多,年纪愈轻,识字率便愈高。
当这些祥瑞通过大唐周报在短短的时间内,便传遍了天下。
对于北地人来说,李泽登上帝位是众望所归。这些年来,他们从来都只知有宰相李泽,不知有什么皇帝。
是李泽让他们拥有了土地,拥有了房屋,拥有了牲畜。
是李泽降低了他们的税赋,取消了各种苛捐杂税,让他们真正做到了连年有余。
是李泽努力地澄清吏治,让官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成了那种伸手可及能让老百姓信任的人。
是李泽修建了无数的水渠,让他们免除了旱涝之苦。
是李泽修整了无数的道路交通,让他们出行变得无比容易。
是李泽消除了外患。
是李泽整兵向外,收复了无数的旧河山。
是李泽开辟了无数的新的商路,让滚滚财源向着大唐集中而来。
任何事情,不比较不知道,一比较,才知道高下差别。
大唐中枢威权早在数十年前的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之中便丧失殆尽,从那以后,老百姓们就一直生活在一个个割剧地方的节度使的麾下。他们向节度使纳粮,当兵,早就不知皇帝为何物了。
直到李泽出现。
李泽让他们知道了,原来日子是可以过成这个样子的。
也是李泽,让他们懂得了,人是可以有尊严的活着的。
还是李泽,让他们知道了,唐人,应该是这个世上最高贵的那一群人。
那么,如果他们还需要一个皇帝的话,除了李泽,又有谁能让他们心悦诚服呢?
各地万民书经过朝廷驿递系统,向着长安蜂涌而来。
在这场万民劝进的大浪潮之中,长安人,自然也不甘落后。
当然,对于长安人来说,心情还是很复杂的。短短的数年之中,他们就经历了数次改朝换代了。先是大唐皇帝仓惶出逃,朱梁进入长安。他们成了大梁的治下子民。
但没有过上几年,大唐便又卷土重来。只不过皇帝从老皇帝李俨换成了小皇帝李恪。
现在,小皇帝又要下台了。
李泽将粉墨登场。
不过比较来比较去,似乎还是现在的大唐宰相李泽更靠谱一些。
李俨在位之日,长安人虽然还自居为天子脚下子民,但日子,却是过得困顿不堪,到了朱梁时代,因为战场之上的连接失利,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不但要承担更为沉重的苛捐杂税,还要搭上性命去沙场征战。
那些年中,麦子的价格,甚至一度涨到了六百文一斗的水平,挨饿,成了他们的日常。
而现在,麦子的价格,终于恢复到了盛唐时期的六十文一斗,据说在武邑,价格还要更低。
他们,终于能吃饱饭了。
官员和蔼可亲了。
吏员捕快衙役不敢敲诈勒索了。
豪门权贵纫绔子弟像是一只只鹌鹑,再也不敢当街跑马,调戏妇女。
一个个曾经让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的游侠儿们,亦不见了踪影。
修城墙,修道路,修水渠,不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徭役,而是成了可以赚钱的行当。
虽然现在日子过得还是清苦了一些,但终归是看到了希望。
人要是有了盼头,自然精气神儿就不一样了。
而这一切,却都是李泽带来的。
长安人的政治水平,比起其它地方的人,可是更要高上几筹的,从大唐朝廷重返长安之日起,他们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
所以,在有心人的带领之下,一呼百应,无数的人涌上了朱雀大街,涌向了皇城所在地,高举着劝进书,希望李泽登上皇位。
而领头者,却是让李泽有些啼笑皆非。
居然是前大唐中书汪书一力策动。这位前大唐中书,也是大梁中书的家伙,被李泽闲置之后,可是一直没有死心,仍然在努力地想要展现自己的价值,盼望着在新的朝堂之上,再次谋得一个职位。
老百姓们的汹涌浪潮还没有完结,官员们终于开始行动了。
先是各地的基层官员,紧接着便是州府,再往下,终于轮到了朝廷大员,统兵武将们。
李泽的案头之上,堆满了劝进的文书。
当然,按照惯例,李泽还是要拒绝几下的。
本来,李泽很不屑于这么做,按他的想法,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自然就要顺理成章地把这事儿办了。
但不管是章回也好,还是公孙长明也罢,几个核心重臣,却一再要求李泽必须要拒绝上几次,然后让群臣们再上书几次。接下来是小皇帝李恪下诏旨决定禅让,李泽再拒绝,如是者三,方能把这事儿办下来。
“李相,这些事情,是要载入史书的。”章回很是严肃地对李泽道:“当今之世,百姓,官员自然知道李相是众望所归,万民所向。但以后呢?史书之上如果记载着您连拒绝一下都没有,不免让后人会猜测您本来就有篡位之意了。”
李泽失笑:“不过掩耳盗铃罢了。”
“纵然是掩耳盗铃,该掩的时候,还是得掩!”公孙长明笑道:“因为这是给后人看的。”
无奈之下的李泽,只有听从了这几位的意见。捏着鼻子下文斥责了一番劝进的官员们,声称自己本是大唐秦王后裔,扶助大唐皇帝是自己的职责,万万不敢有染指皇位之意。
诏旨说得很严厉,但这并不能让众人有所退缩。
一来,大家也都知道这事儿本该就这样办。
二来嘛,这样的事,一旦开了头,难不成还能半途而废吗?
于是乎,更多的劝进书再一次涌进了皇城宰相公厅之中。
“居然还有血书?”看着一本红色的字体,散发着血腥味的劝进书,李泽连连摇头,这样的折子可不少,甚至还有万民书上的那些手印,很多都很明显地是血手印。
“这万民书上的老百姓的血手印我相信是真的,不过这些官员的折子吗?我就不敢全信了。”夏荷连连摇头道。
众人都是失笑。
事情到了这一地步之后,宫城之中的古川,也就是小皇帝李恪,终于也开始动作了。当然,这些事情,都有人替他代劳而已。
第一份诏旨是罪己诏。不仅将自己的爷爷老子都鄙薄了一番,更是将自己说得一文不值。这份诏旨是公孙长明代笔的,以此公的尖酸刻薄,这份罪己诏必然会在史册之上留下鲜活的一笔。
第二份是禅让诏,却是由章回代劳了。却是写得四平八稳,堂堂皇皇。
李泽再上书拒绝,连称惶恐。
于是第三份禅让诏在时隔数天之后,再次下达。
戏做到了这个份上,自然也就该落下帷幕了。
宫城之中,古川已经在欢天喜地的收拾自己的个人物品了。小郑后已经在一个月之前被安排去了城外的岭南王王宫之中,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希望着赶紧完成了这些事情,好去与小郑后团聚,然后一起期待着他们共同孕育的小生命的出世。
而在长安城外,高大的禅让台也已经建得七七八八了。说来也是好笑,在李泽一边斥责劝进的官员,上书表明自己的忠诚的时候,城外的禅让台的建设可是一直没有停下来过。
王思礼的左千牛卫三万大军控制了长安各处的交通要道以及外城治安。
李瀚的五千陌刀卫进驻皇城。
李澎的三千亲卫进驻内城。
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了。
小皇帝第四次下达了禅让诏书之后,李泽终于向天下表示,决定接受皇帝禅位,为大唐的兴盛伟大鞠躬尽瘁了。
一直被封闭着的太极宫,重新打开了宫门,开始了整修,布置。
曾经的大唐权力中枢的所在地,将要再次绽发光芒,成为这个世界最引人瞩目的所在。
率先出手的是自然是如今大唐的喉舌,大唐周报。
武邑祥瑞频现。
先是有农夫献上了结了九个玉米棒子的玉米杆,三穗的稻株,重大数十斤的大冬瓜等等,接着便是大青山内有天雷声震九宵,雷声过后,大青山一面绝壁之上赫然出现了一路大字:圣人出,天下平。紧接着粟水河在夏汛之后,整理河道的民夫又在淤泥之中挖出了一块石碑,上书泽行天下四个大字。
而在最后,据说有无数武邑人看到了有五彩神龙自粟水河腾空而起,在空中盘桓良久,然后才掉头直奔长安方向。
不管是大青山,还是武邑,抑或是粟水河,他们的指身,自然都只能是一个人,李泽。
如今的大唐周报,每一次的发行量,高达十余万份,遍及李泽统治之下的各地,即便是南方联盟统治区域,也会有大唐周报出售。
除了向大众售卖之外,当地官府还会在各城镇,乡村甚至于交通要道之上张贴大唐周报。因为李泽十余年来在教育之上的不懈投入,如今大唐识字的人,却是愈来愈多,年纪愈轻,识字率便愈高。
当这些祥瑞通过大唐周报在短短的时间内,便传遍了天下。
对于北地人来说,李泽登上帝位是众望所归。这些年来,他们从来都只知有宰相李泽,不知有什么皇帝。
是李泽让他们拥有了土地,拥有了房屋,拥有了牲畜。
是李泽降低了他们的税赋,取消了各种苛捐杂税,让他们真正做到了连年有余。
是李泽努力地澄清吏治,让官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成了那种伸手可及能让老百姓信任的人。
是李泽修建了无数的水渠,让他们免除了旱涝之苦。
是李泽修整了无数的道路交通,让他们出行变得无比容易。
是李泽消除了外患。
是李泽整兵向外,收复了无数的旧河山。
是李泽开辟了无数的新的商路,让滚滚财源向着大唐集中而来。
任何事情,不比较不知道,一比较,才知道高下差别。
大唐中枢威权早在数十年前的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之中便丧失殆尽,从那以后,老百姓们就一直生活在一个个割剧地方的节度使的麾下。他们向节度使纳粮,当兵,早就不知皇帝为何物了。
直到李泽出现。
李泽让他们知道了,原来日子是可以过成这个样子的。
也是李泽,让他们懂得了,人是可以有尊严的活着的。
还是李泽,让他们知道了,唐人,应该是这个世上最高贵的那一群人。
那么,如果他们还需要一个皇帝的话,除了李泽,又有谁能让他们心悦诚服呢?
各地万民书经过朝廷驿递系统,向着长安蜂涌而来。
在这场万民劝进的大浪潮之中,长安人,自然也不甘落后。
当然,对于长安人来说,心情还是很复杂的。短短的数年之中,他们就经历了数次改朝换代了。先是大唐皇帝仓惶出逃,朱梁进入长安。他们成了大梁的治下子民。
但没有过上几年,大唐便又卷土重来。只不过皇帝从老皇帝李俨换成了小皇帝李恪。
现在,小皇帝又要下台了。
李泽将粉墨登场。
不过比较来比较去,似乎还是现在的大唐宰相李泽更靠谱一些。
李俨在位之日,长安人虽然还自居为天子脚下子民,但日子,却是过得困顿不堪,到了朱梁时代,因为战场之上的连接失利,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不但要承担更为沉重的苛捐杂税,还要搭上性命去沙场征战。
那些年中,麦子的价格,甚至一度涨到了六百文一斗的水平,挨饿,成了他们的日常。
而现在,麦子的价格,终于恢复到了盛唐时期的六十文一斗,据说在武邑,价格还要更低。
他们,终于能吃饱饭了。
官员和蔼可亲了。
吏员捕快衙役不敢敲诈勒索了。
豪门权贵纫绔子弟像是一只只鹌鹑,再也不敢当街跑马,调戏妇女。
一个个曾经让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的游侠儿们,亦不见了踪影。
修城墙,修道路,修水渠,不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徭役,而是成了可以赚钱的行当。
虽然现在日子过得还是清苦了一些,但终归是看到了希望。
人要是有了盼头,自然精气神儿就不一样了。
而这一切,却都是李泽带来的。
长安人的政治水平,比起其它地方的人,可是更要高上几筹的,从大唐朝廷重返长安之日起,他们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
所以,在有心人的带领之下,一呼百应,无数的人涌上了朱雀大街,涌向了皇城所在地,高举着劝进书,希望李泽登上皇位。
而领头者,却是让李泽有些啼笑皆非。
居然是前大唐中书汪书一力策动。这位前大唐中书,也是大梁中书的家伙,被李泽闲置之后,可是一直没有死心,仍然在努力地想要展现自己的价值,盼望着在新的朝堂之上,再次谋得一个职位。
老百姓们的汹涌浪潮还没有完结,官员们终于开始行动了。
先是各地的基层官员,紧接着便是州府,再往下,终于轮到了朝廷大员,统兵武将们。
李泽的案头之上,堆满了劝进的文书。
当然,按照惯例,李泽还是要拒绝几下的。
本来,李泽很不屑于这么做,按他的想法,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自然就要顺理成章地把这事儿办了。
但不管是章回也好,还是公孙长明也罢,几个核心重臣,却一再要求李泽必须要拒绝上几次,然后让群臣们再上书几次。接下来是小皇帝李恪下诏旨决定禅让,李泽再拒绝,如是者三,方能把这事儿办下来。
“李相,这些事情,是要载入史书的。”章回很是严肃地对李泽道:“当今之世,百姓,官员自然知道李相是众望所归,万民所向。但以后呢?史书之上如果记载着您连拒绝一下都没有,不免让后人会猜测您本来就有篡位之意了。”
李泽失笑:“不过掩耳盗铃罢了。”
“纵然是掩耳盗铃,该掩的时候,还是得掩!”公孙长明笑道:“因为这是给后人看的。”
无奈之下的李泽,只有听从了这几位的意见。捏着鼻子下文斥责了一番劝进的官员们,声称自己本是大唐秦王后裔,扶助大唐皇帝是自己的职责,万万不敢有染指皇位之意。
诏旨说得很严厉,但这并不能让众人有所退缩。
一来,大家也都知道这事儿本该就这样办。
二来嘛,这样的事,一旦开了头,难不成还能半途而废吗?
于是乎,更多的劝进书再一次涌进了皇城宰相公厅之中。
“居然还有血书?”看着一本红色的字体,散发着血腥味的劝进书,李泽连连摇头,这样的折子可不少,甚至还有万民书上的那些手印,很多都很明显地是血手印。
“这万民书上的老百姓的血手印我相信是真的,不过这些官员的折子吗?我就不敢全信了。”夏荷连连摇头道。
众人都是失笑。
事情到了这一地步之后,宫城之中的古川,也就是小皇帝李恪,终于也开始动作了。当然,这些事情,都有人替他代劳而已。
第一份诏旨是罪己诏。不仅将自己的爷爷老子都鄙薄了一番,更是将自己说得一文不值。这份诏旨是公孙长明代笔的,以此公的尖酸刻薄,这份罪己诏必然会在史册之上留下鲜活的一笔。
第二份是禅让诏,却是由章回代劳了。却是写得四平八稳,堂堂皇皇。
李泽再上书拒绝,连称惶恐。
于是第三份禅让诏在时隔数天之后,再次下达。
戏做到了这个份上,自然也就该落下帷幕了。
宫城之中,古川已经在欢天喜地的收拾自己的个人物品了。小郑后已经在一个月之前被安排去了城外的岭南王王宫之中,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希望着赶紧完成了这些事情,好去与小郑后团聚,然后一起期待着他们共同孕育的小生命的出世。
而在长安城外,高大的禅让台也已经建得七七八八了。说来也是好笑,在李泽一边斥责劝进的官员,上书表明自己的忠诚的时候,城外的禅让台的建设可是一直没有停下来过。
王思礼的左千牛卫三万大军控制了长安各处的交通要道以及外城治安。
李瀚的五千陌刀卫进驻皇城。
李澎的三千亲卫进驻内城。
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了。
小皇帝第四次下达了禅让诏书之后,李泽终于向天下表示,决定接受皇帝禅位,为大唐的兴盛伟大鞠躬尽瘁了。
一直被封闭着的太极宫,重新打开了宫门,开始了整修,布置。
曾经的大唐权力中枢的所在地,将要再次绽发光芒,成为这个世界最引人瞩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