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要去各卫巡查兵备,第一站便是河东。
当他向李泽禀报这件事情的时候,李泽笑咪咪地答应了。
双方心照不宣。
李泽知道对方是要去河东解决李存忠部所面临的问题,李存忠的个人能力,威望,还不足以压服河东诸家,韩琦不得不亲自出马。
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泽不会为对方设置任何障碍。如果韩琦真能够说服河东诸家拿钱拿粮解决李存忠所部的问题,反这一场仗打赢,对于镇州朝廷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大目标是达到了。而小目标就更明显了,河东诸家大量出血,于他们的实力而言也是极大的损耗。
本身因为前段时间河东水利工程贪腐案,河东诸家与韩琦之间已经出现了裂痕,韩琦大开杀戒将这件事情掩盖了下来,但死的可有不少是河东诸大家的人。
那就让他们的裂痕再深一些吧。
矛盾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必然便会爆发出来。
其实即便是李存忠这一仗败了,李泽也有相应的预案。河中的屠立春部已经接到了指令,做好了随时驰援河东的准备,闵柔的左领军卫已进入了全面备战,一旦河东失败,这两支卫军则会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河东,接应李存忠所部。
当然,如果真到了这一地步,像安绥这样的边镇必然会损失惨重,但对于李泽来说,不是自己的崽儿,也不会哪么心疼,了不起就是在一片废墟之上重建罢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真在一张白纸上画图,兴许还能画得更好一些。
李泽并没有全面与土蕃开战的想法。
事实上现在的吐蕃,在军事实力之上对大唐是形成了全面的压制的,李泽也只能在安绥之地,与对方进行一场有限度的局部战争,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是一块硬骨头,是不好啃的,想要动自己,他们将要付出的代价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吐蕃虽然在名义之上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但实际之上,却是无数部族的联合体,一旦在战争之中出现较大规模的损失,内部必然会出现纷争,长期作战的意愿不会那么强烈。
所以李泽必须在战争之中给予对方重创,只消打成一个僵持的局面,对方必然会退却。
而与此同时,另一条战线也会同时启动。由公孙长明指导的暗线将会在吐蕃活动,尽量联系吐蕃国内反对掌权的大论吐火罗的势力,只要吐火罗在战场之上遭遇到失败,这些反对他的势力声音必然高涨,而为了平息国内的纷争,吐火罗也不可能长期与李泽作战。
第三条战线,就是商业了。
吐蕃的国内经济还是较为畸形的,很多必须品都仰仗从外输入,而由王明义领导的供销合作社,则会从这个方面与吐蕃加强联系,用经济的纽带,使得双方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从而抵消双方对抗的意愿。
而第四条战线,则是现在由袁昌、厉海、唐吉三人的西域之行了。
现在的西域,绝大部分处于吐蕃的控制或者影响之下,一旦西域三人组在那边打开了局面,也会极大地牵制住吐蕃。而袁昌他们当真能重建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立即便会对吐蕃形成事实上的威胁。
抛开这些远景的规划,现在韩琦离开中枢,前往河东解决问题,也是李泽所希望的,因为镇州朝廷的这一次恩科科举已经正式结束了,所有的文武进士,同进士已经录取完毕,按照李泽与薛平等人的约定,李泽要带着这些新科进士前往镇州参拜皇帝。
这个时候,韩琦离去而不能同去镇州,薛平一人,可就势单力孤了。至于田令孜,李泽还没有将其放在眼中,他的影响力,在离开了长安,便已经损失殆尽,而现在的他,也已经充当认识到了这一点,小心翼翼地做人,兢兢业业地做事,不敢越雷池半步。
武状元罗弘信,出自石壮统率的右威卫。
榜眼屈忠,却是出身勋贵世家,其祖上是大名鼎鼎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屈突通,算是家学渊源,在校场对抗的那一天,正是因为他,一般散沙的地方武举才勉强联成了一气与军队举子进行了一场比试,虽然输得很惨,但能在一夜之间便让众人服气便联合起来,倒也显示了其人的才能。更重要的是,此人是战斗到最后才被军队举子们拿下的,个人武力也极是了得。
探花郎白求义,出自柳成林的骁卫,此人有一个鼎鼎大名的父亲白明理,现在可是吏部侍郎。是李泽一手提拔起来,在吏部专门负责官吏考功,当真是们高权重,让天下官员侧目的人物。白氏一家,多年来都只是沧州吏员,但到了这一代,却是祖坟之上冒了青烟,扶遥直上。
而文状元在顾寒被直接扒到了一边之后,最后摘取桂冠的自然便是武威书院的学生,章回的嫡传弟子康瑀,其人的策论虽然比不得顾寒,但却也是从最根本的度田,清丁等政策引申出的一篇大文章,取其为状元,也是彰显了镇州朝廷在根本国策之上的毫不动摇。
榜眼张文宣,出身江南,文如其名,策论写得马马虎虎,虽然是满篇的空话,套话,大话,但架不住文彩好,一篇文章做得花团锦簇,而在时务的考试之中,即兴所作的三首诗歌,更是让章回等人拍案叫绝。取此人为榜眼,自是绝佳的妆点门面的好人物,以后放在礼部负责文宣,以此人的好笔头,必然会将一些本来枯燥的东西,妆点的美若天仙。
探花徐聪,照样出身武威书院。
事实上,三十名进士,除开张文宣之外,其余二十九人,尽皆出自武威书院,江南,长安洛阳等地的考生,但是有十数人得中同进士。
就在韩琦离开武邑一天之后,李泽便带领着文武百官以及六十名文武进士,二百名同进士,浩浩荡荡地向着镇州方向出发去拜见皇帝李俨,然后以皇帝的明义诏告天下,宣布这些人正式进入了大唐的官僚体系当中。
镇州别宫之中,田令孜站在高处,看着正在妆点着别宫的从人。宰相率新进士及同进士参拜皇帝,这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喜事,身为太常寺的卿正,他自然是不敢稍有大意,亲自坐镇指挥。
别宫之内,到处都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
看了片刻,田令孜满意地点了点头,一切,都按着计划,逐步布置到位,今天天黑之前,一切便可以安排妥当了。
“大将军。”看着王思礼从皇帝的寝宫大步而出,田令孜赶紧迎了上去,拱手行礼。王思礼是左千牛卫大将军,兼卫尉寺卿正,千牛卫大将军使王思礼能够统带的三万兵马,而卫尉寺卿正又赋予了他保卫皇帝的安全的职责。
“田卿正,辛苦了。”王思礼停下了脚步,笑着拱手还礼。
“哪里哪里,哪有大将军辛苦?”田令孜谦卑地道:“大将军,李相要来镇州,这外围的安全保卫工作可都妥当了,这段时间,武邑,镇州都不大太平啊?”
“你说是伪梁的那些刺客?”王思礼嘿嘿一笑:“小打小闹,上不了场面,已经被抓得七七八八了,安全保卫方面,田卿正尽管放心。”
“怎么不见李少卿?”田令孜有些奇怪,负责皇帝别宫安危的一向都是李泌,但今天居然不见李泌的影子。
“李少卿有些私事。”王思礼嘿嘿一笑,压低了声音道:“听我夫人说,好像是有喜了。女人嘛,哈哈哈!”
田令孜倒也是喜出望外:“这么说来,这一次曹尚书回来也必然是欢喜的,只怕我们也少不了要送一份礼了。”
“那是自然。”王思礼笑道:“田卿正,没有别的事情,我就先走了,李少卿在这个关键时刻休息了,却是把事情扔给了我,我还得去忙着。”
“大将军请便。”田令孜笑着让开了道路。
李泌有了孩子,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卫尉寺少卿的位子,倒是可以想法子争一争,皇帝的安危,还是由自己人掌控更好一些。田令孜一边向皇帝的寝宫走去,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这件事要与薛平好好地商议一下,如果能拿下,那就是一次大胜利了。只不过以李泽的尿性,想要弄到这个位置,只怕又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参见陛下,陛下安好。”看着斜靠在床榻之上看书的李俨以及端着药碗在榻前侍奉的太子李恪,田令孜躬身行礼。
“精神比昨天还要好了一些。”看着田令孜,李俨笑着接过李恪手里的药碗,一饮而尽,“明天是大事,朕得荣光焕发地出现在那些进士面前。”
“人逢喜事精神爽。”田令孜道:“便是臣,也觉得浑身有用不完的劲儿呢,陛下,臣有些事情要与陛下陈说。”
“恪儿,可卿正搬个锦凳过来。”李俨挥手示意太子李恪。
“哪里敢劳动殿下!”田令孜赶紧自己搬了一个凳子过来,坐到了李俨的床前。
就在田令孜兴奋地向李俨禀告这两天的准备情况的时候,与这间寝宫一墙之隔的另一间房内,陶太医坐在火炉之前,有些神思不属地摇着小扇子扇着炉火,在他的面前,一罐汤药正咕嘟咕嘟地在罐内翻腾着。
当他向李泽禀报这件事情的时候,李泽笑咪咪地答应了。
双方心照不宣。
李泽知道对方是要去河东解决李存忠部所面临的问题,李存忠的个人能力,威望,还不足以压服河东诸家,韩琦不得不亲自出马。
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泽不会为对方设置任何障碍。如果韩琦真能够说服河东诸家拿钱拿粮解决李存忠所部的问题,反这一场仗打赢,对于镇州朝廷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大目标是达到了。而小目标就更明显了,河东诸家大量出血,于他们的实力而言也是极大的损耗。
本身因为前段时间河东水利工程贪腐案,河东诸家与韩琦之间已经出现了裂痕,韩琦大开杀戒将这件事情掩盖了下来,但死的可有不少是河东诸大家的人。
那就让他们的裂痕再深一些吧。
矛盾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必然便会爆发出来。
其实即便是李存忠这一仗败了,李泽也有相应的预案。河中的屠立春部已经接到了指令,做好了随时驰援河东的准备,闵柔的左领军卫已进入了全面备战,一旦河东失败,这两支卫军则会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河东,接应李存忠所部。
当然,如果真到了这一地步,像安绥这样的边镇必然会损失惨重,但对于李泽来说,不是自己的崽儿,也不会哪么心疼,了不起就是在一片废墟之上重建罢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真在一张白纸上画图,兴许还能画得更好一些。
李泽并没有全面与土蕃开战的想法。
事实上现在的吐蕃,在军事实力之上对大唐是形成了全面的压制的,李泽也只能在安绥之地,与对方进行一场有限度的局部战争,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是一块硬骨头,是不好啃的,想要动自己,他们将要付出的代价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吐蕃虽然在名义之上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但实际之上,却是无数部族的联合体,一旦在战争之中出现较大规模的损失,内部必然会出现纷争,长期作战的意愿不会那么强烈。
所以李泽必须在战争之中给予对方重创,只消打成一个僵持的局面,对方必然会退却。
而与此同时,另一条战线也会同时启动。由公孙长明指导的暗线将会在吐蕃活动,尽量联系吐蕃国内反对掌权的大论吐火罗的势力,只要吐火罗在战场之上遭遇到失败,这些反对他的势力声音必然高涨,而为了平息国内的纷争,吐火罗也不可能长期与李泽作战。
第三条战线,就是商业了。
吐蕃的国内经济还是较为畸形的,很多必须品都仰仗从外输入,而由王明义领导的供销合作社,则会从这个方面与吐蕃加强联系,用经济的纽带,使得双方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从而抵消双方对抗的意愿。
而第四条战线,则是现在由袁昌、厉海、唐吉三人的西域之行了。
现在的西域,绝大部分处于吐蕃的控制或者影响之下,一旦西域三人组在那边打开了局面,也会极大地牵制住吐蕃。而袁昌他们当真能重建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立即便会对吐蕃形成事实上的威胁。
抛开这些远景的规划,现在韩琦离开中枢,前往河东解决问题,也是李泽所希望的,因为镇州朝廷的这一次恩科科举已经正式结束了,所有的文武进士,同进士已经录取完毕,按照李泽与薛平等人的约定,李泽要带着这些新科进士前往镇州参拜皇帝。
这个时候,韩琦离去而不能同去镇州,薛平一人,可就势单力孤了。至于田令孜,李泽还没有将其放在眼中,他的影响力,在离开了长安,便已经损失殆尽,而现在的他,也已经充当认识到了这一点,小心翼翼地做人,兢兢业业地做事,不敢越雷池半步。
武状元罗弘信,出自石壮统率的右威卫。
榜眼屈忠,却是出身勋贵世家,其祖上是大名鼎鼎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屈突通,算是家学渊源,在校场对抗的那一天,正是因为他,一般散沙的地方武举才勉强联成了一气与军队举子进行了一场比试,虽然输得很惨,但能在一夜之间便让众人服气便联合起来,倒也显示了其人的才能。更重要的是,此人是战斗到最后才被军队举子们拿下的,个人武力也极是了得。
探花郎白求义,出自柳成林的骁卫,此人有一个鼎鼎大名的父亲白明理,现在可是吏部侍郎。是李泽一手提拔起来,在吏部专门负责官吏考功,当真是们高权重,让天下官员侧目的人物。白氏一家,多年来都只是沧州吏员,但到了这一代,却是祖坟之上冒了青烟,扶遥直上。
而文状元在顾寒被直接扒到了一边之后,最后摘取桂冠的自然便是武威书院的学生,章回的嫡传弟子康瑀,其人的策论虽然比不得顾寒,但却也是从最根本的度田,清丁等政策引申出的一篇大文章,取其为状元,也是彰显了镇州朝廷在根本国策之上的毫不动摇。
榜眼张文宣,出身江南,文如其名,策论写得马马虎虎,虽然是满篇的空话,套话,大话,但架不住文彩好,一篇文章做得花团锦簇,而在时务的考试之中,即兴所作的三首诗歌,更是让章回等人拍案叫绝。取此人为榜眼,自是绝佳的妆点门面的好人物,以后放在礼部负责文宣,以此人的好笔头,必然会将一些本来枯燥的东西,妆点的美若天仙。
探花徐聪,照样出身武威书院。
事实上,三十名进士,除开张文宣之外,其余二十九人,尽皆出自武威书院,江南,长安洛阳等地的考生,但是有十数人得中同进士。
就在韩琦离开武邑一天之后,李泽便带领着文武百官以及六十名文武进士,二百名同进士,浩浩荡荡地向着镇州方向出发去拜见皇帝李俨,然后以皇帝的明义诏告天下,宣布这些人正式进入了大唐的官僚体系当中。
镇州别宫之中,田令孜站在高处,看着正在妆点着别宫的从人。宰相率新进士及同进士参拜皇帝,这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喜事,身为太常寺的卿正,他自然是不敢稍有大意,亲自坐镇指挥。
别宫之内,到处都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
看了片刻,田令孜满意地点了点头,一切,都按着计划,逐步布置到位,今天天黑之前,一切便可以安排妥当了。
“大将军。”看着王思礼从皇帝的寝宫大步而出,田令孜赶紧迎了上去,拱手行礼。王思礼是左千牛卫大将军,兼卫尉寺卿正,千牛卫大将军使王思礼能够统带的三万兵马,而卫尉寺卿正又赋予了他保卫皇帝的安全的职责。
“田卿正,辛苦了。”王思礼停下了脚步,笑着拱手还礼。
“哪里哪里,哪有大将军辛苦?”田令孜谦卑地道:“大将军,李相要来镇州,这外围的安全保卫工作可都妥当了,这段时间,武邑,镇州都不大太平啊?”
“你说是伪梁的那些刺客?”王思礼嘿嘿一笑:“小打小闹,上不了场面,已经被抓得七七八八了,安全保卫方面,田卿正尽管放心。”
“怎么不见李少卿?”田令孜有些奇怪,负责皇帝别宫安危的一向都是李泌,但今天居然不见李泌的影子。
“李少卿有些私事。”王思礼嘿嘿一笑,压低了声音道:“听我夫人说,好像是有喜了。女人嘛,哈哈哈!”
田令孜倒也是喜出望外:“这么说来,这一次曹尚书回来也必然是欢喜的,只怕我们也少不了要送一份礼了。”
“那是自然。”王思礼笑道:“田卿正,没有别的事情,我就先走了,李少卿在这个关键时刻休息了,却是把事情扔给了我,我还得去忙着。”
“大将军请便。”田令孜笑着让开了道路。
李泌有了孩子,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卫尉寺少卿的位子,倒是可以想法子争一争,皇帝的安危,还是由自己人掌控更好一些。田令孜一边向皇帝的寝宫走去,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这件事要与薛平好好地商议一下,如果能拿下,那就是一次大胜利了。只不过以李泽的尿性,想要弄到这个位置,只怕又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参见陛下,陛下安好。”看着斜靠在床榻之上看书的李俨以及端着药碗在榻前侍奉的太子李恪,田令孜躬身行礼。
“精神比昨天还要好了一些。”看着田令孜,李俨笑着接过李恪手里的药碗,一饮而尽,“明天是大事,朕得荣光焕发地出现在那些进士面前。”
“人逢喜事精神爽。”田令孜道:“便是臣,也觉得浑身有用不完的劲儿呢,陛下,臣有些事情要与陛下陈说。”
“恪儿,可卿正搬个锦凳过来。”李俨挥手示意太子李恪。
“哪里敢劳动殿下!”田令孜赶紧自己搬了一个凳子过来,坐到了李俨的床前。
就在田令孜兴奋地向李俨禀告这两天的准备情况的时候,与这间寝宫一墙之隔的另一间房内,陶太医坐在火炉之前,有些神思不属地摇着小扇子扇着炉火,在他的面前,一罐汤药正咕嘟咕嘟地在罐内翻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