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交代了,这个可以通过飞鸢转告给他,但巴纳铁掬与庞万春的事情却没有解决,不过现在自己大权在握,手有重兵,看来想办这些事情也不算太难。</p>
果然,在第三天的时候,刘启接到天祚帝的旨意,他要在辽河平原上游举行春倷钵盛会,本来辽国在每年的四季都会举行倷钵大会,最终名的要数秋倷钵盛会了,通过秋闱打猎,辽帝在皮室大帐接见各属国的来使,处理国家大事,祭祀祖先和举办法会,但今年的冬倷钵大会天祚帝借口雪地运输的爬犁损坏而取消了。</p>
而如今,金国兵败,完颜阿骨打身死,上京也被克复,好事不断,天祚帝心情很好,决定举办春倷钵大会,同时还要大搞祭祀仪式,和盛大的法会,上京各大寺院的高僧都需要参加,那么鲜演大师也肯定要去,不日旨意就会传达到。</p>
鲜演一走,整个开龙寺刘启自认为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机会既然来了,那么国师行宫内的秘密自然不会放过,他和巴纳铁掬注定会成为敌人,对付敌人刘启不可能给对方任何机会的,他会死咬不放的。手下人回复,大辽国宫室藏书的御书楼内有一些发现,刘启立刻前去查看,现在整个皇宫基本上没有卫士,而又刘启自己布置的人手,所以刘启要想将整个大辽国的皇宫搬空了都行,只不过刘启不愿那么作罢了。</p>
大辽国的皇宫基本上是仿造汉人的宫室建筑,工匠也大多是汉人,整个皇宫雕梁画栋异常繁华,但在金兵占据的时候,其中的珍宝和财富都已经被洗劫一空了,尤其是大殿之上那个垂吊的七彩宫灯,基本上都是用女真人进攻的东珠所造,那是女真人痛恨辽帝国的根本所在,当然不会留着。</p>
御书楼是辽国的道宗皇帝仿唐代秘书楼所建,但形制上与宋朝的崇文密阁十分类似,道宗是一个汉学大家,藏书很是丰富,其中来自于与辽国多年来搜刮的各种珍贵的典籍,其中一儒学和佛学典籍为多。</p>
从唐代以来,宫室珍宝以及图书典籍经五代十国之乱后,散落各方,但辽国皇帝却是以次为好多方搜刮,放眼整个中国,藏书最丰富的反倒是大辽国上京皇宫御书楼,而汉人中原的宋王朝则是远远不如。</p>
手下人报告的是几册比较特别的书籍,其中一部是《大辽国山川风土物志》分上中下三卷,分别出自两个人的手笔,第一个人是辽国的圣宗皇帝,文武大孝宣皇帝时的汉学大家裴元渡,此人做过鸿胪寺正卿,另一个人则是马植。</p>
刘启对裴元渡不熟悉,但这个马植他却很熟悉,此人就是向徽宗皇帝献策要收回燕云十六州的那个赵良嗣,被徽宗皇帝委派为大宋使者于金国密谋合围辽国的那个大大的爱国者!此人如今正在宋朝,按照他和徽宗的计划,应该已经出师了五次金国了。</p>
刘启自己观看那部《大辽国山川风土物志》,发觉裴元渡所写的都是道宗皇帝以前的整个辽国铁骑征服西域各国的土地,也是整个辽国西部地区的所有山川地形和风物人情,以及一些历史传说,文笔非常优美,并且还是汉文和契丹文对照的。</p>
后一卷马植缩写则全部是整个中原地区燕云十六州的山川地形和风物人情,如果早知道马植有光复故国土地的心思,你会发现马植的这这卷书中山川地形的描写基本上就是一个军事地图,因为他标明了一些行军驻防的信息,哪里可以驻兵,哪里可以防御等等。</p>
刘启看的大为吃惊,看来马植此人早就在做着收回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和准备,这一卷书简直就是一部呕心沥血军事情报,要说马植在辽国17年为官,所坐的事情大概就是这样,说他是一个爱国者确实也实至名归,枉后世许多历史学家还称他为极大奸臣之首。</p>
但刘启也有困惑的地方,那是因为马植所撰写的这下卷的《大辽国山川风土物志》军事意义是在太过明显,像其中:“豫州以狭,北上唯一要道也,兵可遏之,留屯四十里水源足,南下北上必经之,……等等,这样明显的记述,难道别人看不出来吗?</p>
况且此卷书还是用汉文书写,留存在皇室御书楼显然是辽帝对此也很重视,并且收入典籍中,如果马植回到宋朝,如果献上此书,宋徽宗可能更能明白此人一番拳拳报国之心,但为何他回归宋朝以后却没有将此书献上呢?</p>
这其中的隐情扑朔迷离,只有马植本人可能才知道这家事情的原委,刘启先将此书收了,那个上卷与中卷都是辽国西域地域风情和北国风情,唯独下卷是马植的所写的中原风情,想来这部下卷足以完成康王赵构和张叔夜的要求了。</p>
这卷书倒是可以让刘启完成承诺,也算不错的好事,另外的是,刘启又跑了趟宝善寺的藏经塔,宝善寺已经变得很是破败,寺内僧人也都不在了,只有些外地的挂单和尚再次居住,同时收留了大量的城市流民,战乱虽然结束,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上京经过了几次大战,还是造成了一部分百姓称为难民。</p>
这些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就暂时在宝善寺内栖身。刘启带人冲进宝善寺的时候,这群衣不遮体的难民吓得四散奔逃,宝善寺的藏经楼倒是保存完好,众人破门而入,只见里面呈井字形的回台,地底全部架空,木板之上成册的书籍卷册全都蒙着厚厚的灰尘。</p>
宝善寺藏经很多,除了一般的《金刚经》《华严经》《四十二章经》等传统佛教典籍之外,还存有道宗皇帝所撰的《华严经随品赞》十卷;中京报恩传教寺论圆通法大师法悟撰《释摩诃衍论赞玄疏》五卷,又《科》三卷,《大科》一卷;燕京归义寺纯慧大师守臻撰《通赞疏》十卷,又《科》三卷,《大科》一卷等等。</p>
此</p>sxbiquge/read/68/68087/ )
果然,在第三天的时候,刘启接到天祚帝的旨意,他要在辽河平原上游举行春倷钵盛会,本来辽国在每年的四季都会举行倷钵大会,最终名的要数秋倷钵盛会了,通过秋闱打猎,辽帝在皮室大帐接见各属国的来使,处理国家大事,祭祀祖先和举办法会,但今年的冬倷钵大会天祚帝借口雪地运输的爬犁损坏而取消了。</p>
而如今,金国兵败,完颜阿骨打身死,上京也被克复,好事不断,天祚帝心情很好,决定举办春倷钵大会,同时还要大搞祭祀仪式,和盛大的法会,上京各大寺院的高僧都需要参加,那么鲜演大师也肯定要去,不日旨意就会传达到。</p>
鲜演一走,整个开龙寺刘启自认为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机会既然来了,那么国师行宫内的秘密自然不会放过,他和巴纳铁掬注定会成为敌人,对付敌人刘启不可能给对方任何机会的,他会死咬不放的。手下人回复,大辽国宫室藏书的御书楼内有一些发现,刘启立刻前去查看,现在整个皇宫基本上没有卫士,而又刘启自己布置的人手,所以刘启要想将整个大辽国的皇宫搬空了都行,只不过刘启不愿那么作罢了。</p>
大辽国的皇宫基本上是仿造汉人的宫室建筑,工匠也大多是汉人,整个皇宫雕梁画栋异常繁华,但在金兵占据的时候,其中的珍宝和财富都已经被洗劫一空了,尤其是大殿之上那个垂吊的七彩宫灯,基本上都是用女真人进攻的东珠所造,那是女真人痛恨辽帝国的根本所在,当然不会留着。</p>
御书楼是辽国的道宗皇帝仿唐代秘书楼所建,但形制上与宋朝的崇文密阁十分类似,道宗是一个汉学大家,藏书很是丰富,其中来自于与辽国多年来搜刮的各种珍贵的典籍,其中一儒学和佛学典籍为多。</p>
从唐代以来,宫室珍宝以及图书典籍经五代十国之乱后,散落各方,但辽国皇帝却是以次为好多方搜刮,放眼整个中国,藏书最丰富的反倒是大辽国上京皇宫御书楼,而汉人中原的宋王朝则是远远不如。</p>
手下人报告的是几册比较特别的书籍,其中一部是《大辽国山川风土物志》分上中下三卷,分别出自两个人的手笔,第一个人是辽国的圣宗皇帝,文武大孝宣皇帝时的汉学大家裴元渡,此人做过鸿胪寺正卿,另一个人则是马植。</p>
刘启对裴元渡不熟悉,但这个马植他却很熟悉,此人就是向徽宗皇帝献策要收回燕云十六州的那个赵良嗣,被徽宗皇帝委派为大宋使者于金国密谋合围辽国的那个大大的爱国者!此人如今正在宋朝,按照他和徽宗的计划,应该已经出师了五次金国了。</p>
刘启自己观看那部《大辽国山川风土物志》,发觉裴元渡所写的都是道宗皇帝以前的整个辽国铁骑征服西域各国的土地,也是整个辽国西部地区的所有山川地形和风物人情,以及一些历史传说,文笔非常优美,并且还是汉文和契丹文对照的。</p>
后一卷马植缩写则全部是整个中原地区燕云十六州的山川地形和风物人情,如果早知道马植有光复故国土地的心思,你会发现马植的这这卷书中山川地形的描写基本上就是一个军事地图,因为他标明了一些行军驻防的信息,哪里可以驻兵,哪里可以防御等等。</p>
刘启看的大为吃惊,看来马植此人早就在做着收回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和准备,这一卷书简直就是一部呕心沥血军事情报,要说马植在辽国17年为官,所坐的事情大概就是这样,说他是一个爱国者确实也实至名归,枉后世许多历史学家还称他为极大奸臣之首。</p>
但刘启也有困惑的地方,那是因为马植所撰写的这下卷的《大辽国山川风土物志》军事意义是在太过明显,像其中:“豫州以狭,北上唯一要道也,兵可遏之,留屯四十里水源足,南下北上必经之,……等等,这样明显的记述,难道别人看不出来吗?</p>
况且此卷书还是用汉文书写,留存在皇室御书楼显然是辽帝对此也很重视,并且收入典籍中,如果马植回到宋朝,如果献上此书,宋徽宗可能更能明白此人一番拳拳报国之心,但为何他回归宋朝以后却没有将此书献上呢?</p>
这其中的隐情扑朔迷离,只有马植本人可能才知道这家事情的原委,刘启先将此书收了,那个上卷与中卷都是辽国西域地域风情和北国风情,唯独下卷是马植的所写的中原风情,想来这部下卷足以完成康王赵构和张叔夜的要求了。</p>
这卷书倒是可以让刘启完成承诺,也算不错的好事,另外的是,刘启又跑了趟宝善寺的藏经塔,宝善寺已经变得很是破败,寺内僧人也都不在了,只有些外地的挂单和尚再次居住,同时收留了大量的城市流民,战乱虽然结束,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上京经过了几次大战,还是造成了一部分百姓称为难民。</p>
这些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就暂时在宝善寺内栖身。刘启带人冲进宝善寺的时候,这群衣不遮体的难民吓得四散奔逃,宝善寺的藏经楼倒是保存完好,众人破门而入,只见里面呈井字形的回台,地底全部架空,木板之上成册的书籍卷册全都蒙着厚厚的灰尘。</p>
宝善寺藏经很多,除了一般的《金刚经》《华严经》《四十二章经》等传统佛教典籍之外,还存有道宗皇帝所撰的《华严经随品赞》十卷;中京报恩传教寺论圆通法大师法悟撰《释摩诃衍论赞玄疏》五卷,又《科》三卷,《大科》一卷;燕京归义寺纯慧大师守臻撰《通赞疏》十卷,又《科》三卷,《大科》一卷等等。</p>
此</p>sxbiquge/read/68/680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