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7日,一篇不足百字的消息《本市第一家个体经营的悦宾饭馆今天开业》在京城晚报头版出现。
记者描述了这家位于“翠花胡同”只有二十五平方米的空间,四张圆桌,十六把长凳的小饭馆。
在9月30日开门营业第一天,等在门外的顾客就排到胡同口,一天接待了不下二百个客人的热闹情景。
第二天,京城晚报在头版又刊登了一篇新闻特写——《“尝尝看”笑语满堂》。
记者以亲历其中的真实感受,对悦宾饭馆的经营情况进行了更为细致地描写。
晚报同时配发言论《尝尝看,好!》。
就这两篇连续报道,一下子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京城第一家私营饭馆开张的消息,就如同在一潭死水中投入一颗巨石,引发了中外记者和京城百姓的持续关注。
外国人甚至把这件事定义为改革中的标志性事件。
这不但让悦宾饭馆从此声名大振,四方的顾客慕名而来。
还有不少人从此受到启发和触动,不断加入到兴办私营饭馆的行列中。
据京城工商部门的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1983年间,京城的饭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上万家。
而悦宾饭馆的老板的郭培基、刘桂仙夫妇俩,不但从此彻底解决了家里两个儿子返城回来找不着工作的问题。
也幸运地成为了被七十七个外国媒体轮流报道过,被市长接见过的改革典型。
而且率先成为京城那少数先富起来的人。
那么这家饭馆的买卖,当时火到什么程度呢?
许多年之后,已然年迈的饭馆老板刘桂仙在上电视节目时,是这么回忆的。
她说自己第一天亲眼目睹买了四只鸭子三十六块钱的本儿,是怎么变成了八十多块钱的。
净赚四十多块啊,几乎让她一宿就没睡好。
第二天,她就又去买了七只鸭子。
此后,每日进货的数量只多不少。
而且这外国人也好个新鲜劲儿。
她的小饭馆经过外国记者采访,很快就有外国人来订餐,还要每人十块钱标准的桌席。
可当年的物价是个什么样啊?。
哪怕大虾、鳝鱼、王八,全挑好的上,也达不到一半的成本啊。
特别是对于一家四口用自己的房子开的小饭馆来说,既没有人工成本也没有房租成本。
那这利润是多是少,就请各位自己掂量吧。
这就是先吃螃蟹的好处,这就是顶上了“第一”桂冠的红利啊。
于此同理,宁卫民这小子除了脑子活、胆子大、敢想敢干以外,他还有充分的商业经验和超前的见识。
在这样一个社会刚刚开始转型,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年代。
他这些特质都是这个年代的人普遍缺少的。
因此作为京城吃“信息业务”这碗饭的第一人,宁卫民的创富行为一样占尽了先机,自然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甚至由于干的是偏门,他所获取的利润,挣钱的方式,也远比当个饭馆老板更划算、更舒服。
至于说到节后的具体情况,那还真跟他琢磨的差不多。
正因为手里有了《现代青年》这本杂志当范例,他再去跑广告业务就容易多了。
一些规模不算大的冷门刊物的杂志社,态度果然松动了。
《散文》和《词刊》两本杂志,就答应为他刊登广告。
这样等于十月份就有了三家杂志社,为他的业务在全国的大江南北做推广。
只不过人家的要求是必须一连做三期才行。
那么两家加一起是差不多得交八百块,也就意味着宁卫民需要承担较大的资金压力。
他大致算了算,自己从古四儿几个身上收回来二百六。
再加上前后收到了六十多封信,敛在一起有三百二三的。
而自己刚到手的一个月工资,还得用来保证日常开销。
那么他手里其实能动的钱也就不到六百。
可好就好在,家里这边还不断有信寄过来,这业务变现能力很强,变现速度很快。
真把广告打出去,恐怕用不了几天就能填上这个窟窿,
也就是说,他只把备着趟鬼市的钱拿出来暂且周转一下也就成了。
于是这次他没犹豫,不但干净利落脆地把这钱掏了。
而且还专门利用职务之便,以一个杜撰的人名“古岳”的身份。
用每天六元的价格,包下了重文门旅馆的302房间,作为能够摆在明面上的收信地址。
只是一个月就又多了一百八啊。
这是个什么概念?
那就是相当于米晓冉或是宁卫民的仨月的工资呢。
为此,米晓冉是大吃一惊啊,彻底刷新了对宁卫民的认知。
因为自打她懂事儿以来,就没见过身边有一个人能干这样的傻事,愿意白白扔掉这么一大笔钱的。
是,有了这个地址,她代宁卫民收信是免得为难了,几乎变成了可以光明正大的事儿。
可问题是这代价也太大了点。
一百八啊,真有这个必要吗?
这笔钱如果能留手里,买什么不行啊?
所以她实心实意的劝过宁卫民。
说自己可以小心些,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倒是很替宁卫民担心,怕他万一租了房间,要是来信的人没那么多又该怎么办?
没想到宁卫民压根没含糊,对她说,“你就甭杞人忧天了,我心里有谱。你想啊,每天只要有一封信,旅馆钱就差不多出来了,我怕什么?我要的只是闷声发财,减少没必要的麻烦。当然,你要是想明白了,愿意从中分一份,我们倒是可以谈谈……”
如此一来,米晓冉也就没法再劝了。
不过随后发生的事实证明,宁卫民这一决定实在是非常明智。
因为与家里那头收信日益减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十月中旬开始,新的广告一展现出效力,重文门旅店这块儿的来信,就堪称是爆发。
第一天就高达七封。
然后第二天就是十三封。
第三天二十封。
第四天三十封……
直至四十分五封达到了峰值,随后才开始逐步回落。
但也稳定在三十封左右,就不再降低了。
这么高的收信量,那几乎是把旅馆日常收信翻了一倍,有时候还不止一倍。
要没有这个房间打掩护,没有这个虚构的客人“古岳”当伪装。
哪怕米晓冉有职务之便,也不好把这么多信都压在手里,等见到宁卫民再给他啊。
是绝没可能天衣无缝地瞒过前台所有人的。
所以就因为这事儿,这姑娘一度都有些糊涂了。
她有点不明白了,这做事到底是勤俭好啊,还是大手大脚好。
而且她怎么也想不到,宁卫民的钱会赚得这么容易,多少有点心里发毛。
这意味着什么啊?
意味着平均起来,宁卫民每天至少捞到一百五啊。
其实还别说她了。
这样的收入水平,连宁卫民自己来看,都得美得摇头晃脑。
这都赶上当初他在东郊垃圾场倒腾紫铜,吃盲流子时候了。
可付出却完全不一样啊。
PS:最近外面消息乱飞,前程难料,弄得我心绪也很乱。不过再怎么样,也会尽力保证完本的。有始有终是我做事的追求和习惯。
今天第一天上架,勉力更上两章,还请各位真粉订阅支持。
你们给我高尚,我就给你们天良,呵呵,祝各位新朋友老朋友劳动节快乐。
感谢一直为我留票,给打赏的好朋友们。你们的鼓励和帮助,我始终铭记在心。
记者描述了这家位于“翠花胡同”只有二十五平方米的空间,四张圆桌,十六把长凳的小饭馆。
在9月30日开门营业第一天,等在门外的顾客就排到胡同口,一天接待了不下二百个客人的热闹情景。
第二天,京城晚报在头版又刊登了一篇新闻特写——《“尝尝看”笑语满堂》。
记者以亲历其中的真实感受,对悦宾饭馆的经营情况进行了更为细致地描写。
晚报同时配发言论《尝尝看,好!》。
就这两篇连续报道,一下子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京城第一家私营饭馆开张的消息,就如同在一潭死水中投入一颗巨石,引发了中外记者和京城百姓的持续关注。
外国人甚至把这件事定义为改革中的标志性事件。
这不但让悦宾饭馆从此声名大振,四方的顾客慕名而来。
还有不少人从此受到启发和触动,不断加入到兴办私营饭馆的行列中。
据京城工商部门的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1983年间,京城的饭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上万家。
而悦宾饭馆的老板的郭培基、刘桂仙夫妇俩,不但从此彻底解决了家里两个儿子返城回来找不着工作的问题。
也幸运地成为了被七十七个外国媒体轮流报道过,被市长接见过的改革典型。
而且率先成为京城那少数先富起来的人。
那么这家饭馆的买卖,当时火到什么程度呢?
许多年之后,已然年迈的饭馆老板刘桂仙在上电视节目时,是这么回忆的。
她说自己第一天亲眼目睹买了四只鸭子三十六块钱的本儿,是怎么变成了八十多块钱的。
净赚四十多块啊,几乎让她一宿就没睡好。
第二天,她就又去买了七只鸭子。
此后,每日进货的数量只多不少。
而且这外国人也好个新鲜劲儿。
她的小饭馆经过外国记者采访,很快就有外国人来订餐,还要每人十块钱标准的桌席。
可当年的物价是个什么样啊?。
哪怕大虾、鳝鱼、王八,全挑好的上,也达不到一半的成本啊。
特别是对于一家四口用自己的房子开的小饭馆来说,既没有人工成本也没有房租成本。
那这利润是多是少,就请各位自己掂量吧。
这就是先吃螃蟹的好处,这就是顶上了“第一”桂冠的红利啊。
于此同理,宁卫民这小子除了脑子活、胆子大、敢想敢干以外,他还有充分的商业经验和超前的见识。
在这样一个社会刚刚开始转型,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年代。
他这些特质都是这个年代的人普遍缺少的。
因此作为京城吃“信息业务”这碗饭的第一人,宁卫民的创富行为一样占尽了先机,自然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甚至由于干的是偏门,他所获取的利润,挣钱的方式,也远比当个饭馆老板更划算、更舒服。
至于说到节后的具体情况,那还真跟他琢磨的差不多。
正因为手里有了《现代青年》这本杂志当范例,他再去跑广告业务就容易多了。
一些规模不算大的冷门刊物的杂志社,态度果然松动了。
《散文》和《词刊》两本杂志,就答应为他刊登广告。
这样等于十月份就有了三家杂志社,为他的业务在全国的大江南北做推广。
只不过人家的要求是必须一连做三期才行。
那么两家加一起是差不多得交八百块,也就意味着宁卫民需要承担较大的资金压力。
他大致算了算,自己从古四儿几个身上收回来二百六。
再加上前后收到了六十多封信,敛在一起有三百二三的。
而自己刚到手的一个月工资,还得用来保证日常开销。
那么他手里其实能动的钱也就不到六百。
可好就好在,家里这边还不断有信寄过来,这业务变现能力很强,变现速度很快。
真把广告打出去,恐怕用不了几天就能填上这个窟窿,
也就是说,他只把备着趟鬼市的钱拿出来暂且周转一下也就成了。
于是这次他没犹豫,不但干净利落脆地把这钱掏了。
而且还专门利用职务之便,以一个杜撰的人名“古岳”的身份。
用每天六元的价格,包下了重文门旅馆的302房间,作为能够摆在明面上的收信地址。
只是一个月就又多了一百八啊。
这是个什么概念?
那就是相当于米晓冉或是宁卫民的仨月的工资呢。
为此,米晓冉是大吃一惊啊,彻底刷新了对宁卫民的认知。
因为自打她懂事儿以来,就没见过身边有一个人能干这样的傻事,愿意白白扔掉这么一大笔钱的。
是,有了这个地址,她代宁卫民收信是免得为难了,几乎变成了可以光明正大的事儿。
可问题是这代价也太大了点。
一百八啊,真有这个必要吗?
这笔钱如果能留手里,买什么不行啊?
所以她实心实意的劝过宁卫民。
说自己可以小心些,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倒是很替宁卫民担心,怕他万一租了房间,要是来信的人没那么多又该怎么办?
没想到宁卫民压根没含糊,对她说,“你就甭杞人忧天了,我心里有谱。你想啊,每天只要有一封信,旅馆钱就差不多出来了,我怕什么?我要的只是闷声发财,减少没必要的麻烦。当然,你要是想明白了,愿意从中分一份,我们倒是可以谈谈……”
如此一来,米晓冉也就没法再劝了。
不过随后发生的事实证明,宁卫民这一决定实在是非常明智。
因为与家里那头收信日益减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十月中旬开始,新的广告一展现出效力,重文门旅店这块儿的来信,就堪称是爆发。
第一天就高达七封。
然后第二天就是十三封。
第三天二十封。
第四天三十封……
直至四十分五封达到了峰值,随后才开始逐步回落。
但也稳定在三十封左右,就不再降低了。
这么高的收信量,那几乎是把旅馆日常收信翻了一倍,有时候还不止一倍。
要没有这个房间打掩护,没有这个虚构的客人“古岳”当伪装。
哪怕米晓冉有职务之便,也不好把这么多信都压在手里,等见到宁卫民再给他啊。
是绝没可能天衣无缝地瞒过前台所有人的。
所以就因为这事儿,这姑娘一度都有些糊涂了。
她有点不明白了,这做事到底是勤俭好啊,还是大手大脚好。
而且她怎么也想不到,宁卫民的钱会赚得这么容易,多少有点心里发毛。
这意味着什么啊?
意味着平均起来,宁卫民每天至少捞到一百五啊。
其实还别说她了。
这样的收入水平,连宁卫民自己来看,都得美得摇头晃脑。
这都赶上当初他在东郊垃圾场倒腾紫铜,吃盲流子时候了。
可付出却完全不一样啊。
PS:最近外面消息乱飞,前程难料,弄得我心绪也很乱。不过再怎么样,也会尽力保证完本的。有始有终是我做事的追求和习惯。
今天第一天上架,勉力更上两章,还请各位真粉订阅支持。
你们给我高尚,我就给你们天良,呵呵,祝各位新朋友老朋友劳动节快乐。
感谢一直为我留票,给打赏的好朋友们。你们的鼓励和帮助,我始终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