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来讲,这个年代的国人,非但瞧不起厕所这玩意,连带着也瞧不起从事相关行业和工作的人。
什么掏粪工,扫厕所的,开粪车的,一概如是。
其实说起来,不外乎是因为我们当时的厕所的条件实在是差劲,只能用“臭名远扬”来形容。
究竟能差劲到一种什么地步呢?
能差到都不配被叫做厕所,只能以“茅房”称之。
这话一点也没有夸张的成分。
这年代的公厕,建筑标准多是“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
不但没有门,而且矮得如同猪圈,厕所顶部为防雨只加覆两层石膏瓦楞板,通风就是靠厕所上部,砖头错落磊搭留出的通气孔。
而京城百姓这时形容上公厕的感受,那是“一闻,二跳,三叫,四哭,五笑”。
大致的意思是,在胡同里找厕所根本不用看标志,“闻”着味儿就能找着。
进入厕所则污水横溢,屎尿横流在地上,一不小心摔一跤,一天浑身臭骚味。
所以只能“跳”着前进。
另外在夏日,厕所坑中的场面将会让人惊心大“叫”。
还有厕所里弥漫着的尿液氨气能呛得人眼泪直流如同“哭”状。
再加上便坑之间毫无遮挡,入厕的人们只能大眼瞪小眼,相对苦“笑”了。
公厕的问题甚至影响到了共和国的对外形象,因为即便是公共场所,旅游景点的公厕也比胡同的公厕强不了多少。
在很长的时间里,共和国境内的厕所,都是境外游客到内地抱怨最多的问题。
有一些海外游客甚至因为被旅游景点的公厕给吓着了,宁可中止游览,也得返回宾馆入厕。
真有紧急情况,不得不被迫“入乡随俗”,那简直能形成心理阴影。
许多外国人会因为内地的厕所没有隔板,只能用手抱头面向墙壁,来个“鸵鸟政策”。
为此,有些外国出版的旅游小册子,就会郑重提醒前往共和国的游客——“旅游出发前务必要在宾馆提前入厕,旅游途中不要喝过多饮料,以免使用公共厕所,那里是华夏最肮脏的地方。”
所以完全可以说,公厕问题的确是这个年代,我们对外难以示人的一块臭疮疤。
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共和国的贫困和落后,也折射出了我们国家的人民素质与文明发展水平的不足。
可要知道,还别看厕所这么脏臭,想上还不好找呢,因为数量也不足。
据资料记载,八十年代中期之前,全京城只有五千五百座公厕。
即便是京城最繁华的地段,公厕不过二十多座。
居民区往往一片胡同才有一两个公厕,日常捏着鼻子排队上厕所那是常态。
像西单南侧的公厕前,排队的人少时几十人,多则二三百,天天如是。
不知情况的人还以为这是在抢购什么紧俏物资呢。
由此,也就有一个属于年代性的特殊现象。
去饭馆喝酒吃饭的老爷们,都爱去自己掌握地形的。
知道厕所去哪儿上,才便于走肾不是。
同样的,也有了那个人尽皆知的顺口溜儿——“老塔儿进城,身穿条绒,头戴草帽,腰系麻绳,喝瓶汽水儿,不会退瓶儿,找不着厕所,是旮旯也行……”
说实话,这表面上说的是乡下人进城后的入厕尴尬。
可实际情况上,由于男人的脸皮厚,还多少有点权宜的法子可想。
真正找不着厕所,最不堪其苦的人,其实是女性,与城乡之别的关系还不大。
现实里确实有国内的女同志因为出差,在大城市繁华地段找不到厕所,小便失禁尿了裤子的。
也有外国娘们因为内急,强忍过度,结果在归途中晕厥昏迷的。
所以说宁卫民建厕所这事儿,其实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住在广厦间,用着抽水马桶,不用为入厕问题发愁群体。
当然会鄙夷,会嫌弃,会心生憎恶感。
可对于每天都得上胡同里茅房的附近居民,或是走到此处急需解决内急问题的路人来说,那就是功德无量,胜造七级浮屠的事儿了。
别处不说,就说宁卫民家门口的扇儿胡同的要升级改造的厕所。
自打边大妈贴出街道告示的那天起,这就成了扇儿胡同各院各户,家家热议的话题。
无人不津津乐道,说街道办了件好事。
盼着这厕所早点修成,早点惠及大家的生活。
哪怕是明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会不方便,得去远处另寻他处入厕,可人们一样是心甘情愿,安心等待。
不为别的,因为现有的厕所实在太破了,早就到了不能不修的地步。
比方说,连个灯泡都没有,天一黑得打着手电筒才能上,就跟趟地雷阵似的。
尤其附近的居民又多,抽粪车如果五天不来,这里就能淤了,老鼠都能从粪坑里爬出来。
说句不好听的,这个厕所脏臭得能让人做噩梦。
其实大家都不图修成多么干净的地方,只要地面是平的,屋顶不漏雨,有个小亮光照明,别满处跑耗子,也就知足了。
这年头老百姓的眼界和见识,还真没法把厕所和“干净”二字联想在一起。
结果谁都没想到,所谓的“升级改造”压根就不是在旧基础上修缮,而是城建公司的大铲车直接开过来,扒倒了重盖。
就冲这一划拉,“呼啦啦”碎砖烂瓦的阵仗,扇儿胡同的居民就不能不受震动。
看在眼里谁都明白,这次街道真下本儿啦!
再接下来的几天,等运走了这些废砖,吸引居民们注意力的,就是厕所这块儿地基上,打线划出来的奇怪布局了。
之所以说奇怪,是因为常规的厕所,一定男厕、女厕面积相当,有两个入口才是。
然而这次要翻盖的新厕可不是。
就一个门儿不说,而且里面的面积也不均等,居然划出了大中小三间。
弄得大伙儿这叫一个纳闷儿,怎么合计都捉摸不出个所以然来。
有人实在耐不住,跟施工的头头递烟,大致讨教了一下,才知道怎么回事。
合着今后正中的小间儿就是主要入口,小间儿的正面按洗手池、侧面墩布池,还要装大玻璃镜。
左边要大一倍的这屋是男厕,右边的大两倍的是女厕。
至于为什么这么安排,他也不知道,反正照做就完了。
这一下可好,算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扇儿胡同的居民们都没法安定了,觉得街道太能胡来了。
一个厕所用得着装镜子吗?还装洗手台?这得花多少冤枉钱啊!
过去连个灯泡都保不住,能让孩子们给拿弹弓打了,这些东西不擎等糟践嘛。
就别说厕所就一个入口的问题了,臭气不全憋里头了?这还怎么散味儿啊?
于是居民们一股脑都找边大妈来了,让她跟街道李主任好好说说,赶紧“拨乱反正”。
千万别钱没少花,最后弄一个大家都不满意。
唯有面积问题,男子汉大丈夫们倒是无所谓的。
反正女人们喜欢就得了,而大多数人都怕老婆,怎么也不敢在这方面较真儿。
更蹊跷的是,对大家的意见,边大妈似乎是早有预计,她居然淡定极了。
也不跟每个人细说,只让大伙儿先回去等着。
很快就贴出了第二张告示,以文字对大家伙的各种疑问予以了解释。
为什么设一个总入口?
既能够节省空间,也便于安装门帘,做冬季保暖,夏季防止蝇虫乱飞啊。
为什么花钱增加洗手台、大镜子这样的设施?
那是为了便于大家的正装需要,有利于个人卫生健康。
至于会不会毁坏?会不会臭味难散?绝对不会。
因为街道这次,就是为了不白花这笔钱,能彻底杜绝旧日厕所脏臭问题,决定要雇请专人看护清理厕所。
甚至这告示上,就连面积切分不均的问题都说明白了。
“根据女同志在使用卫生间次数上比男同志多,而且用时长的现状。街道才决定翻盖的公厕无论是在面积上、还是坑位上,女厕都要比男厕大。这种比例将按1∶1.5建设。”
这一下,有理有据,相当科学啊。
官方说明直接就把大家伙的焦躁和担心给抚平了,那些闹腾的主儿再没话说了。
尤其是女性居民们,看了这么贴心的设计初衷。
背后里都说,街道可以啊,这是请来了高人设计的厕所吧?
当然,另一方面,期待着厕所能早入建成投入使用的心情,大家也是更急切了。
什么掏粪工,扫厕所的,开粪车的,一概如是。
其实说起来,不外乎是因为我们当时的厕所的条件实在是差劲,只能用“臭名远扬”来形容。
究竟能差劲到一种什么地步呢?
能差到都不配被叫做厕所,只能以“茅房”称之。
这话一点也没有夸张的成分。
这年代的公厕,建筑标准多是“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
不但没有门,而且矮得如同猪圈,厕所顶部为防雨只加覆两层石膏瓦楞板,通风就是靠厕所上部,砖头错落磊搭留出的通气孔。
而京城百姓这时形容上公厕的感受,那是“一闻,二跳,三叫,四哭,五笑”。
大致的意思是,在胡同里找厕所根本不用看标志,“闻”着味儿就能找着。
进入厕所则污水横溢,屎尿横流在地上,一不小心摔一跤,一天浑身臭骚味。
所以只能“跳”着前进。
另外在夏日,厕所坑中的场面将会让人惊心大“叫”。
还有厕所里弥漫着的尿液氨气能呛得人眼泪直流如同“哭”状。
再加上便坑之间毫无遮挡,入厕的人们只能大眼瞪小眼,相对苦“笑”了。
公厕的问题甚至影响到了共和国的对外形象,因为即便是公共场所,旅游景点的公厕也比胡同的公厕强不了多少。
在很长的时间里,共和国境内的厕所,都是境外游客到内地抱怨最多的问题。
有一些海外游客甚至因为被旅游景点的公厕给吓着了,宁可中止游览,也得返回宾馆入厕。
真有紧急情况,不得不被迫“入乡随俗”,那简直能形成心理阴影。
许多外国人会因为内地的厕所没有隔板,只能用手抱头面向墙壁,来个“鸵鸟政策”。
为此,有些外国出版的旅游小册子,就会郑重提醒前往共和国的游客——“旅游出发前务必要在宾馆提前入厕,旅游途中不要喝过多饮料,以免使用公共厕所,那里是华夏最肮脏的地方。”
所以完全可以说,公厕问题的确是这个年代,我们对外难以示人的一块臭疮疤。
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共和国的贫困和落后,也折射出了我们国家的人民素质与文明发展水平的不足。
可要知道,还别看厕所这么脏臭,想上还不好找呢,因为数量也不足。
据资料记载,八十年代中期之前,全京城只有五千五百座公厕。
即便是京城最繁华的地段,公厕不过二十多座。
居民区往往一片胡同才有一两个公厕,日常捏着鼻子排队上厕所那是常态。
像西单南侧的公厕前,排队的人少时几十人,多则二三百,天天如是。
不知情况的人还以为这是在抢购什么紧俏物资呢。
由此,也就有一个属于年代性的特殊现象。
去饭馆喝酒吃饭的老爷们,都爱去自己掌握地形的。
知道厕所去哪儿上,才便于走肾不是。
同样的,也有了那个人尽皆知的顺口溜儿——“老塔儿进城,身穿条绒,头戴草帽,腰系麻绳,喝瓶汽水儿,不会退瓶儿,找不着厕所,是旮旯也行……”
说实话,这表面上说的是乡下人进城后的入厕尴尬。
可实际情况上,由于男人的脸皮厚,还多少有点权宜的法子可想。
真正找不着厕所,最不堪其苦的人,其实是女性,与城乡之别的关系还不大。
现实里确实有国内的女同志因为出差,在大城市繁华地段找不到厕所,小便失禁尿了裤子的。
也有外国娘们因为内急,强忍过度,结果在归途中晕厥昏迷的。
所以说宁卫民建厕所这事儿,其实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住在广厦间,用着抽水马桶,不用为入厕问题发愁群体。
当然会鄙夷,会嫌弃,会心生憎恶感。
可对于每天都得上胡同里茅房的附近居民,或是走到此处急需解决内急问题的路人来说,那就是功德无量,胜造七级浮屠的事儿了。
别处不说,就说宁卫民家门口的扇儿胡同的要升级改造的厕所。
自打边大妈贴出街道告示的那天起,这就成了扇儿胡同各院各户,家家热议的话题。
无人不津津乐道,说街道办了件好事。
盼着这厕所早点修成,早点惠及大家的生活。
哪怕是明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会不方便,得去远处另寻他处入厕,可人们一样是心甘情愿,安心等待。
不为别的,因为现有的厕所实在太破了,早就到了不能不修的地步。
比方说,连个灯泡都没有,天一黑得打着手电筒才能上,就跟趟地雷阵似的。
尤其附近的居民又多,抽粪车如果五天不来,这里就能淤了,老鼠都能从粪坑里爬出来。
说句不好听的,这个厕所脏臭得能让人做噩梦。
其实大家都不图修成多么干净的地方,只要地面是平的,屋顶不漏雨,有个小亮光照明,别满处跑耗子,也就知足了。
这年头老百姓的眼界和见识,还真没法把厕所和“干净”二字联想在一起。
结果谁都没想到,所谓的“升级改造”压根就不是在旧基础上修缮,而是城建公司的大铲车直接开过来,扒倒了重盖。
就冲这一划拉,“呼啦啦”碎砖烂瓦的阵仗,扇儿胡同的居民就不能不受震动。
看在眼里谁都明白,这次街道真下本儿啦!
再接下来的几天,等运走了这些废砖,吸引居民们注意力的,就是厕所这块儿地基上,打线划出来的奇怪布局了。
之所以说奇怪,是因为常规的厕所,一定男厕、女厕面积相当,有两个入口才是。
然而这次要翻盖的新厕可不是。
就一个门儿不说,而且里面的面积也不均等,居然划出了大中小三间。
弄得大伙儿这叫一个纳闷儿,怎么合计都捉摸不出个所以然来。
有人实在耐不住,跟施工的头头递烟,大致讨教了一下,才知道怎么回事。
合着今后正中的小间儿就是主要入口,小间儿的正面按洗手池、侧面墩布池,还要装大玻璃镜。
左边要大一倍的这屋是男厕,右边的大两倍的是女厕。
至于为什么这么安排,他也不知道,反正照做就完了。
这一下可好,算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扇儿胡同的居民们都没法安定了,觉得街道太能胡来了。
一个厕所用得着装镜子吗?还装洗手台?这得花多少冤枉钱啊!
过去连个灯泡都保不住,能让孩子们给拿弹弓打了,这些东西不擎等糟践嘛。
就别说厕所就一个入口的问题了,臭气不全憋里头了?这还怎么散味儿啊?
于是居民们一股脑都找边大妈来了,让她跟街道李主任好好说说,赶紧“拨乱反正”。
千万别钱没少花,最后弄一个大家都不满意。
唯有面积问题,男子汉大丈夫们倒是无所谓的。
反正女人们喜欢就得了,而大多数人都怕老婆,怎么也不敢在这方面较真儿。
更蹊跷的是,对大家的意见,边大妈似乎是早有预计,她居然淡定极了。
也不跟每个人细说,只让大伙儿先回去等着。
很快就贴出了第二张告示,以文字对大家伙的各种疑问予以了解释。
为什么设一个总入口?
既能够节省空间,也便于安装门帘,做冬季保暖,夏季防止蝇虫乱飞啊。
为什么花钱增加洗手台、大镜子这样的设施?
那是为了便于大家的正装需要,有利于个人卫生健康。
至于会不会毁坏?会不会臭味难散?绝对不会。
因为街道这次,就是为了不白花这笔钱,能彻底杜绝旧日厕所脏臭问题,决定要雇请专人看护清理厕所。
甚至这告示上,就连面积切分不均的问题都说明白了。
“根据女同志在使用卫生间次数上比男同志多,而且用时长的现状。街道才决定翻盖的公厕无论是在面积上、还是坑位上,女厕都要比男厕大。这种比例将按1∶1.5建设。”
这一下,有理有据,相当科学啊。
官方说明直接就把大家伙的焦躁和担心给抚平了,那些闹腾的主儿再没话说了。
尤其是女性居民们,看了这么贴心的设计初衷。
背后里都说,街道可以啊,这是请来了高人设计的厕所吧?
当然,另一方面,期待着厕所能早入建成投入使用的心情,大家也是更急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