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1980 第三百三十七章触类旁通

小说:国潮1980 作者:镶黄旗 更新时间:2022-07-19 14:32:55 源网站:123言情
  那么既然谈到了这里。

  “张大勺”也就顺带提了提另一样东西。

  他说我们的调料里,真正独特的,要紧的好东西不是味精,而是花椒。

  如果把肉类用花椒,盐搓制,将会轻而易举得到一种独特的香味。

  最简单的使用方法,就是炒菜的时候,把油烧热,先炸几十粒花椒。

  然后把花椒捞出扔掉,再拿这花椒油炒菜,这样就会让食者感到开胃的香味。

  还有,拌茄子如果最后浇上一小勺花椒油,爆肚头先用花椒糖水浸一下,都会有意料不到的感受。

  事实上几乎凡是凉菜都可用花椒水来提香。

  而由于清真菜肴向来是不用酒的,更是离不开花椒油来杀腥。

  那不用说,得此真传,宁卫民和张士慧自然又叮嘱亲人们,照方抓药又去试验了一把。

  发现果然具有魔术般的神奇效果。

  特别是花椒的应用,那东西真的能唤起原料的美味,就象催化剂一样。

  于是这个夏天,扇儿胡同2号院和张士慧家里的拌凉菜,爆腌菜,越做越好吃了。

  暑热不像往日对他们的胃口影响那么大,而解决了苦夏的窍门恰恰就在这一勺花椒水上了。

  但仅仅这两条还不算什么,“张大勺”功绩至伟、普惠众生之法可还有一样呢。

  什么呀?

  就是给肉掺水!

  这句话有意思吧?

  说实话,宁卫民当时乍听这四个字儿第一感受,还以为是注水肉呢。

  很明显,这种明显找抽的说法,让他差点拿脑袋撞墙去,根本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可先别急,“张大勺”要说的,当然和卫生监督部门所说的注水肉是不一样的。

  这其实是炒肉丝和炒肉片的秘诀。

  要知道,无论作为一个厨子还是合格的家庭主妇,肉片、肉丝炒得好不好吃,都是一个基本指标。

  这件事说来似乎轻巧,但其实对技术要求颇高。

  首先刀工得有点水平,要薄厚一致,不拖不连。

  而后火候也很讲究,下锅时间稍微长了,就会老。

  要是时间不够呢,就会有血丝。

  还有用什么样的调料。

  根据肉的不同种类,部位,所放酱油,胡椒,淀粉,味精,白糖,料酒,比例都不一样。

  这年代的人,更不可能学三十年后那些以化学造诣见长的厨子,用什么嫩肉粉。

  所以,这年头要检验一个厨子合格不合格,一个家庭主妇是否擅长烹饪。

  只要来个小炒肉,也就全明白了。

  但即便是专业厨师,善于烹饪的家庭妇女,有些关键的窍门也未必会懂得。

  通常情况下,哪怕刀工、火候、调料上都做到位了,也就是把肉片、肉丝炒得好吃。

  要想再称上一个“香”字,那还属于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奢望。

  而“张大勺”却能用几句话,就让这事儿发生神奇的质变。

  他几乎能一步到位,就让一个有点厨艺的人,把炒肉片、肉丝,从好吃提升到“香”的地步。

  至于说到这秘诀,其实特别简单,真谛还就在“掺水”上了。

  说白了,就是肉片肉丝在拌上调料之前,先要加上些清水,用手抓过。

  使清水都渗入到肉片纤维中。

  此后,再按照一般的方法来腌制调味,再上火炒,肉片肉丝,就会鲜柔嫩滑,与众不同。

  这显然也是一种“注水”。

  但因为和黑心屠户下手的时间不同,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可见注水本身不是问题。

  注水的时机对了,就是厨艺秘诀。

  错了,那就是糟塌东西。

  至于掺水为什么肉片肉丝就会好吃的?

  特别是对于鸡肉为何效果尤为显著?

  这或许解释起来有点麻烦,所以“张大勺”根本没细说。

  不管宁卫民和张士慧怎么问,老爷子就给了一句话,“好使不就完了?”

  也对,好吃就行。

  总之,无论怎么说。

  宁卫民、张士慧,在和“张大勺”的交往中,有两件事倒是可以确认了。

  一是千万不能小看咱们国家的烹饪文化,五千年的传承,绝不是闹着玩儿的。

  要单纯从创造美好的角度来说,恐怕对咱们生活贡献最大的就是好厨子了。

  他们能调和五味,化腐朽为神奇,不能不让人尊重。

  二就是通过这一次次的点拨,宁卫民和张士慧对“张大勺”的厨艺简直到了崇拜的地步了。

  别看人家压根没上灶比划,给的传授基本都是随口几句话的指点。

  但真是人家随便一句话,就胜你自己去钻研摸索几十年的。

  所以出于这份敬仰之心,每礼拜天的时候,宁卫民和张士慧都像接驾一样招待这位大厨啊。

  他们总会备下好烟好酒,应季的时鲜,高档的果品,万般周到的伺候。

  说起来,物质上的便宜只在其次,关键是这份面子上的尊重实在难得。

  于是不但“张大勺”对此是相当满意。

  也弄得装修的工人,街坊邻居们真的都以为两个年轻人是“张大勺”的远房侄子呢,反倒彻底没了疑虑。

  唯独让张士慧有点失落的是,“张大勺”再有本事,却没法利用点去赚钱。

  他有心想请“张大勺”出山掌勺,打算和宁卫民再开办个饭馆的心思,刚说出口就落了空。

  因为不但“张大勺”本人对这件事以摇头回应。

  说自己炒一辈子菜了,现在就想轻省轻省,伺候伺候自己了。

  就连宁卫民也觉得办餐饮太累。

  说眼下还不是这一行业高利润的好时机,干这个不划算。

  同样劝张士慧打消念头,专心经营好烟酒店。

  张士慧胳膊拧不过大腿啊,最终只能认头。

  但无处施展自己的报复的抑郁,却也终究难免。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如此,也不能说“张大勺”对宁卫民和张士慧的事业就毫无实质性的帮助。

  因为有句话,叫术到极致,几近于道。

  而聪明人之所以是聪明人,就在于常人难及的悟性,以及一颗能够举一反三的玲珑心啊。

  别看“张大勺”平日里嘴上、心里念叨的都是“吃”的事儿。

  但落在宁卫民的耳里,却产生了一种触类旁通的变化。

  尤其是老爷子说的本味论与变味论,说的一切诀窍“尽在细处”。

  说的“有来就有回,有正就有反”,说的“双管齐下,才能没有短板”。

  就像某种神灵的启示,让宁卫民感受到了钱的召唤。

  他发现自己的脑子似乎还有没被发掘死角,生意似乎还有逆向思维的可能,有另外一种做法。

  为此简直兴奋的要命,认认真真地琢磨起来没完了。

  这一点不奇怪。

  毕竟吃是为了人服务的,生意也是为了人服务的。

  这两个行当都需要研究人的需求,人的心理。

  而只要把人琢磨透了,就没有不行的。</div>123xyq/read/5/5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