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2444章 穷则思变

小说:策行三国 作者:庄不周 更新时间:2021-08-11 16:37:43 源网站:新笔趣阁
  以甄氏为首的冀北大族给了孙策强有力的支持,孙策也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

  张夫人被封为安喜君,甄像母李氏、甄俨妻孙氏皆得诰命,张鸿获赠散骑的荣誉称号,妻得诰命。甄、张共有七名少年有为的年轻人被选为郎中,另有两名少女入选羽林卫。

  其他诸族各有封赏不等。

  冀北大族名利双收,心满意足。

  孙策在甄家住了几天,重新起驾,赶往邺城。冀南的世家已经收到消息,蜂拥而至,都希望能有接驾的荣幸。孙策一一谢绝,一路向南,在千秋亭观赏了光武帝刘秀当年登基的遗址,游览了大陆泽,观看了贯高伏击刘邦的柏人驿舍,听沮授复盘当初在这里设计诱击关羽,却被关羽打了个措手不及。

  一直随侍孙策左右的杜夫人听得心惊肉跳。关羽本人倒是无所谓,不屑地哼了两声。

  沮授说,后来反思,当初之所以没能及时发现关羽的踪迹,有一个看起来很不起眼,实际上很重要的原因:马灯,也就是军中用的琉璃灯。正因为有了不怕风的琉璃灯,关羽才可以不举火把,悄无声息的经过中丘县,出现在柏人之南,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原因很简单,在知道有马灯这种东西之前,大军夜间长途行军必须举火是常识。渚水两岸有不少滩涂地,全程不举火,摸黑前进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个问题困扰了沮授很久,直到他亲眼看到马灯。

  技术上的一点变化,却影响了一场战役,这是沮授第一次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

  关羽很尴尬。他一直觉得这是自己的能耐,现在想想,其实他无形中占了很多优势,不仅仅是马灯,还有甲胄、军械,甚至是将士的训练,而这些多多少少都和孙策有关。

  这大概也是他与别人对阵总能取胜,一遇到孙策就吃亏的原因所在。

  孙策缓缓南行的时候,虞翻却忙得脚不沾地。冀南世家的胃口显然要比冀北世家大得多,他们不仅想要名和利,更想要进入仕途的捷径。但是很可惜,他们除了手里的黄金,并没有太多谈判的资本,而虞翻对他们手中的黄金并没有太深厚的兴趣。

  论有钱,这些冀南世家实在排不上号,不论是荆襄大贾,还是中原世家,又或者是吴越的后起之秀,都妥妥的压冀北世家一头。

  在崔琰的奔走斡旋下,冀南世家最后只能让步,拿出二十万金。

  虞翻随即渡河,赶往兖州、豫州。

  得知被冀北人抢了先,豫州人——尤其是汝南人——很不爽。一直以来,他们都以孙策嫡系自居。原因很简单,孙策继承的是袁术的事业,而袁术就是正宗的汝南人,孙策的皇后也是汝南人,汝南就算不是大吴的凤举之地,也算是袁氏的母族,怎么能被冀北人拔了头筹?

  于是许劭登高一呼,豫州世家云起响应,短短的时间内就凑出了一百八十万金。数量之大,连孙策本人都吓了一跳。原来不知不觉间,豫州已经恢复了生机,居然积累了这么多的财富。

  还是底子厚啊。只要世道太平,只要政策合适,他们就能迅速发达起来。

  接着,兖州世家也提供了十余万金。兖州这十几年损失惨重,还没有恢复元气。

  受豫州世家刺激,江东世家、荆襄世家也行动起来,一共筹集了两百五十余万金,总数超过五百万金,远远超出孙策和虞翻的预计。

  孙策大喜,有了这么多黄金,他就宽松多了,很多事都可以提上日程。现在需要担心的不是没钱,而是钱太多,花得手滑。

  孙策传诏,命相关的世家代表齐聚汝南,共同商定细节,争取拟定一个双方都能满意的条款。又传诏建业,命黄承彦准备铸造金币、合金币的相关事宜。

  很快,又有人提议铸造银币。金币以一当千,的确是个好办法,但千钱以下的交易是主流,若是能以银为币,当百钱,也能减轻对铜钱的依赖。

  与铸金币不同,这个方案引起了不少争议。银作为货币也有一段时间了,但应用极其有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银会变色,让人感觉不怎么靠谱。要铸成货币,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

  有问题可以讨论,孙策命虞翻传诏各郡,征召通晓经济的贤良,收集意见,届时一起讨论研究。

  孙策特地指定孙权负责统计、整理这些意见,随时汇报。

  ——

  成都。

  曹操咂了咂嘴,将刚刚收到的报纸丢在案上,背着手,低着头,一声长叹。

  报纸来自于江陵,算不上什么秘密,随手可得。可是上面登载的消息却让他很伤神。孙策根本没有来荆州应战的想法,他还要巡视州郡,全力解决钱荒带来的麻烦。

  “请刘子初来。”

  “喏。”彭羕应了一声,转身去了。

  法正没吭声。他知道,涉及到钱粮的问题,刘巴比他更擅长,曹操也更信赖刘巴。

  过了很久,刘巴才匆匆赶来,面容憔悴,眼圈也有点重。见了曹操,他匆匆一揖。曹操打量了他片刻,有些担心地说道:“子初,你太累了,要注意休息。”

  刘巴苦笑道:“多谢大王关心,不过臣实在是无法安心休息。”

  “为何?还是茶叶的事?”

  刘巴摇摇头。“茶叶的事一时倒不急,臣担心的是关中。荀文若到了关中,挟逆吴新肇之机,再次推行新政,关中响应,以前一些不太顺畅的地方如今豁然开朗。用不了几年,关中就能自给自足,届时必然会推进到凉州,对益州的包围形成……”

  刘巴咽了口唾沫,没有再说下去。曹操却明白他的意思,脸色不免有些难看。他叹了一口气,将刚收到的几份报纸递给刘巴。刘巴匆匆看了一遍,脸色越来越白,额头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报纸还没看完,他便晃了晃,向后退了一步。

  曹操眼急手快,上前扶住,没让刘巴一头栽倒在地。

  刘巴致了谢,坐了下来,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水。他的手不停的颤抖,杯子里的水倒有一小半撒在了胸口。他喝了两口水,定了定神,重新拿起报纸看了一遍,眉头皱了起来。

  “大王,这些……是真的吗?”

  “荆州到处可见,应该是真的。”曹操解释说。他原本也怀疑过消息的真伪。兵不厌诈,用假消息欺骗对方太正常了,何况这上面的数字那么大,怎么看都像是假的。可是转念一想,他又否定了自己的猜想。这是公开发行的报纸,如果造假,不用他们怀疑,荆州百姓就会骂了。

  “若是真的,那大王剩下的时间就不多了。”刘巴长叹一声,放下报纸。“仅是荆襄就能提供一百五十余万金,这是何等财力?想当初,大汉一年的赋税收入也不过八十万金。一百五十万金足够周瑜、黄忠、鲁肃三人开支一年。三路齐发,大王又能支持多久?”

  曹操抚着胡须,苦笑不语。刘巴的担心也正是他担心的,既然荆襄能提供这么多黄金,那中原世家、江东世家又能提供多少?总之一句话,一直困扰孙策的钱荒问题暂时解决了,孙策将迎来了又一个迅猛发展的机会,吴蜀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他已经追不上了。

  怪不得孙策不关心战事,他在布更大的局,比如刘巴担心的关中。如果关中也像中原一样,几年就上一个台阶,那就不是自给自足的问题了。

  新政居然有如此威力?曹操且羡且疑。他也在益州推行新政,效果却远远没有这么好。

  孙伯符啊,你究竟用了什么办法?

  “子初,可有应对之法?”

  刘巴苦笑着摇摇头。“大王,巴计穷矣。”他拿起报纸,轻轻晃了晃,神情沮丧。“荆襄世家能拿出一百五十万金,不仅说明了他们实力雄厚,更说明他们对逆吴的信任。这可不是小数目,若无十分把握,没有人会这么冒险。君臣如此,何人可敌?”

  曹操神情尴尬,却不得不承认刘巴说得有理。一百五十万金不是小数目,如果不是荆襄人对孙策有足够的信任,他们是不会拿出这么多钱来借给孙策周转的。想当初孝灵帝在位的时候,手中无钱,向大臣借贷,可是没人愿意借他一个钱。

  大家宁愿花钱买官,却没有愿意借钱给天子周转。他的父亲曹嵩就用一亿钱买了几个月的太尉。原因无他,一是无利可图,二是天子无法让他们信任,谁也不知道这些钱借出去了还能不能回头,又能不能获利,反倒不如买官来得直接些。

  孙策为什么能借到钱?曹操不清楚。但他知道一个道理:有钱人借钱总是容易的,穷人反而借不到钱。孝灵帝借不到钱,是因为他穷。孙策显然不穷,他不仅不穷,反而富得流油,借钱给他这样的富人,不用担心他还不起,只需要担心他会不会耍赖不还。

  荆襄世家愿意借给他,正说明孙策的人品很好,没人担心他赖账不还。

  这才是刘巴担心的问题,也是他担心的问题。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君臣同心呢?sxbiquge/read/7/7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