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个绝户镇,名叫乌梅镇,惊变发生在断天绝地四象局刚破的头一个月,那个时候的晋安还被困在小阴间里。
当晋安从小阴间里脱困,重返阳间,从堆积卷宗里审阅到乌梅镇铁牛上岸吃人时,距离案发已经过去一月有余了,他审阅到卷宗时,此案已经结案,上岸吃人的铁牛也已经被当地正道联手驱邪除魔。
乌梅镇的案子并不复杂,却是最惨烈的邪祟作怪案子之一,因为小镇百多户人全部遇难,无一生还。
一个小镇千把人,一夜里全部惨死,十室十空。
那头上岸吃人的铁牛,是一件祭祀器皿,是前朝之物了,算是非常古老的老物件。
这件老物件是祭祀祈雨,风调雨顺用的。
但事情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这铁牛,实际上是一件拿来祭天活人的器皿,最开始先铸造出两半铁牛,腹内挖空,等到要祭祀祈雨时,就把几对童男童女塞进牛腹内,然后两半合一,再用烧红的铁水浇灌封口,最后投入河道向水龙王祈雨。
那几对童男童女被封进牛腹内前,都还是生龙活虎的活人,几个大活人的童子被大人们活生生塞进铁牛里封死,实属残忍至极。
当当地道观佛庙联手驱魔,剖开铁牛的时候,从牛腹里掉出几团完整人骨,那些小孩骨头每个都蜷缩成团,年龄最大不超过五岁,从而揭开了铁牛祭人祈雨的真相。
难怪这铁牛会怨气滔天,上岸吃光一个镇的人了,这么残忍的祭人手段,物件越老怨气堆积越深,最终成为一大祸害。
不过那老物件是属于前朝的人祭器皿,两朝换代,打仗逃难,经过几次人口迁移,当年的乌梅镇早已不是如今的乌梅镇,现在的乌梅镇百姓早已不是当年的乌梅镇镇民后人。
结果却让现在的乌梅镇替前朝之人挡灾遭殃,属实是天降无妄之灾,令人唏嘘不已。
正是因为以上这几点,令晋安对发生在乌梅镇的惨案印象很深,就算是在阴间里看到道佛两教高手在联手走阴招魂,也被他认出了这个小镇来历。
绝户镇、当地道观佛庙联手驱魔,特征非常明显,一眼就被他认出。
而乌梅镇并不是京城地界,是与京城毗邻的隔壁州府,阴间黄泉河赶路速度很快,他已经出了京城地界。
难怪各教派都喜欢通过走阴传递两地情报,阳间赶路速度就是不如阴间赶路快。
赶着去投胎,这并不是简单的民间俗语,而是有事实出处,说的就是阴间黄泉路。
无头晋安只是路过乌梅镇,并没有上岸一起做法事,吃人邪祟已经伏诛被杀死,如果只是招魂,并不会有太大难度。
而且他已经留下借风术、招云术、驾雾术帮助招魂,有了他拨开云雾见青天,当地道佛高手招魂会更加顺利。
无头晋安殊不知他的这一番出手,再加上无头、血经道袍、船棺葬的形象,给开坛做法事的道佛高手带去多大心神震撼,到第二天的时候,不只是京城圈子传开他的无头传说,隔壁州府也都传遍了他的无头传说,一位船棺葬的无头道士,一出手就是拨乱反正,在阴间换来晴天!
一位看不出根基深浅的无头尸王协助正道高手一起招魂!
不过这些都是要到第二天的后话了,此时的无头晋安,继续乘船漂流,跟着手里的引魂灯走,一路寻找尸源和遗失了十几年的格物仙鼎。
实际上,此时的无头晋安心绪并不平静,他盘坐在船头,身影一动不动的凝望着眼前这条不断有死人翻滚起,仿佛永远没有尽头的黄泉河道。
乌梅镇的出现,大大出乎他的预料,他没想到这趟走阴竟已经来到隔壁州府。
探囊取物道术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是有地域距离限制的,虽然他现在道行大增,但是探囊取物道术还做不到把手伸到隔壁州府,还做不到横跨两三个州府那么遥远。
探囊取物道术种梨到海船碎片、船员异尸,但他走阴到了隔壁州府,只能有一个解释,格物仙鼎再次现世已不是秘密,现在不只他和遵逸王在寻找格物仙鼎下落,还有其它势力也参与进来,在寻找格物仙鼎下落。
而他种梨出的线索,想必就是来自这些人的囊中之物。
也便是说,在京城势力里,不止他和遵逸王在寻找格物仙鼎下落!京城里有其它隐藏势力,一直在锲而不舍的寻找格物仙鼎!
十几年前,格物仙鼎随先后出海,然后遗落海外,并未随神舟一起带回,一直下落不明的失踪至今。
这些人既然一直在锲而不舍寻找格物仙鼎,而且能在他和遵逸王之前提前找到跟格物仙鼎有关的线索,不需要猜测,肯定就是当年知晓格物仙鼎的那批人。
甚至!
这些人里面就有参与围攻上一代武道人仙的神道强者!
想不到路过一趟乌梅镇,背后却揭晓出更多隐秘,假如晋安现在有头的话,此时盘坐在船棺葬船头的他,肯定是双眉锁起的思索表情。
其实,当无头晋安路过阴间的乌梅镇时,他对这趟走阴的目的地已经有了大致了。
隔壁州府有条通天河,能一直通往汪洋,是中原地区少有的出海口,那里也是皇室神舟一直以来的重要停靠港。
神舟大如海上城池,巨堡,京城地处中原腹地,没有那么深的港口供神舟停靠,也没有那么深的漕运河道供神舟进出,神舟是海船巨无霸,一直以来都是停靠海港。
再联想到到格物仙鼎是遗失在海外,这引魂灯,恐怕是要带他出海……
阴间汪洋不比阳间汪洋平静。
阴间汪洋是道教的冥海之地,是佛门的苦海无边,即使是在末法时代前,也从来没有过有大能者在阴间成功渡海的记载。
冥海之凶险,远超内陆,是个有去无回,十死无生,活人和死人的共同禁地。
无头晋安静坐不动,假如引魂灯真要他出海,到时候只能是船头桥头自然直,静观其变了。
当晋安从小阴间里脱困,重返阳间,从堆积卷宗里审阅到乌梅镇铁牛上岸吃人时,距离案发已经过去一月有余了,他审阅到卷宗时,此案已经结案,上岸吃人的铁牛也已经被当地正道联手驱邪除魔。
乌梅镇的案子并不复杂,却是最惨烈的邪祟作怪案子之一,因为小镇百多户人全部遇难,无一生还。
一个小镇千把人,一夜里全部惨死,十室十空。
那头上岸吃人的铁牛,是一件祭祀器皿,是前朝之物了,算是非常古老的老物件。
这件老物件是祭祀祈雨,风调雨顺用的。
但事情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这铁牛,实际上是一件拿来祭天活人的器皿,最开始先铸造出两半铁牛,腹内挖空,等到要祭祀祈雨时,就把几对童男童女塞进牛腹内,然后两半合一,再用烧红的铁水浇灌封口,最后投入河道向水龙王祈雨。
那几对童男童女被封进牛腹内前,都还是生龙活虎的活人,几个大活人的童子被大人们活生生塞进铁牛里封死,实属残忍至极。
当当地道观佛庙联手驱魔,剖开铁牛的时候,从牛腹里掉出几团完整人骨,那些小孩骨头每个都蜷缩成团,年龄最大不超过五岁,从而揭开了铁牛祭人祈雨的真相。
难怪这铁牛会怨气滔天,上岸吃光一个镇的人了,这么残忍的祭人手段,物件越老怨气堆积越深,最终成为一大祸害。
不过那老物件是属于前朝的人祭器皿,两朝换代,打仗逃难,经过几次人口迁移,当年的乌梅镇早已不是如今的乌梅镇,现在的乌梅镇百姓早已不是当年的乌梅镇镇民后人。
结果却让现在的乌梅镇替前朝之人挡灾遭殃,属实是天降无妄之灾,令人唏嘘不已。
正是因为以上这几点,令晋安对发生在乌梅镇的惨案印象很深,就算是在阴间里看到道佛两教高手在联手走阴招魂,也被他认出了这个小镇来历。
绝户镇、当地道观佛庙联手驱魔,特征非常明显,一眼就被他认出。
而乌梅镇并不是京城地界,是与京城毗邻的隔壁州府,阴间黄泉河赶路速度很快,他已经出了京城地界。
难怪各教派都喜欢通过走阴传递两地情报,阳间赶路速度就是不如阴间赶路快。
赶着去投胎,这并不是简单的民间俗语,而是有事实出处,说的就是阴间黄泉路。
无头晋安只是路过乌梅镇,并没有上岸一起做法事,吃人邪祟已经伏诛被杀死,如果只是招魂,并不会有太大难度。
而且他已经留下借风术、招云术、驾雾术帮助招魂,有了他拨开云雾见青天,当地道佛高手招魂会更加顺利。
无头晋安殊不知他的这一番出手,再加上无头、血经道袍、船棺葬的形象,给开坛做法事的道佛高手带去多大心神震撼,到第二天的时候,不只是京城圈子传开他的无头传说,隔壁州府也都传遍了他的无头传说,一位船棺葬的无头道士,一出手就是拨乱反正,在阴间换来晴天!
一位看不出根基深浅的无头尸王协助正道高手一起招魂!
不过这些都是要到第二天的后话了,此时的无头晋安,继续乘船漂流,跟着手里的引魂灯走,一路寻找尸源和遗失了十几年的格物仙鼎。
实际上,此时的无头晋安心绪并不平静,他盘坐在船头,身影一动不动的凝望着眼前这条不断有死人翻滚起,仿佛永远没有尽头的黄泉河道。
乌梅镇的出现,大大出乎他的预料,他没想到这趟走阴竟已经来到隔壁州府。
探囊取物道术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是有地域距离限制的,虽然他现在道行大增,但是探囊取物道术还做不到把手伸到隔壁州府,还做不到横跨两三个州府那么遥远。
探囊取物道术种梨到海船碎片、船员异尸,但他走阴到了隔壁州府,只能有一个解释,格物仙鼎再次现世已不是秘密,现在不只他和遵逸王在寻找格物仙鼎下落,还有其它势力也参与进来,在寻找格物仙鼎下落。
而他种梨出的线索,想必就是来自这些人的囊中之物。
也便是说,在京城势力里,不止他和遵逸王在寻找格物仙鼎下落!京城里有其它隐藏势力,一直在锲而不舍的寻找格物仙鼎!
十几年前,格物仙鼎随先后出海,然后遗落海外,并未随神舟一起带回,一直下落不明的失踪至今。
这些人既然一直在锲而不舍寻找格物仙鼎,而且能在他和遵逸王之前提前找到跟格物仙鼎有关的线索,不需要猜测,肯定就是当年知晓格物仙鼎的那批人。
甚至!
这些人里面就有参与围攻上一代武道人仙的神道强者!
想不到路过一趟乌梅镇,背后却揭晓出更多隐秘,假如晋安现在有头的话,此时盘坐在船棺葬船头的他,肯定是双眉锁起的思索表情。
其实,当无头晋安路过阴间的乌梅镇时,他对这趟走阴的目的地已经有了大致了。
隔壁州府有条通天河,能一直通往汪洋,是中原地区少有的出海口,那里也是皇室神舟一直以来的重要停靠港。
神舟大如海上城池,巨堡,京城地处中原腹地,没有那么深的港口供神舟停靠,也没有那么深的漕运河道供神舟进出,神舟是海船巨无霸,一直以来都是停靠海港。
再联想到到格物仙鼎是遗失在海外,这引魂灯,恐怕是要带他出海……
阴间汪洋不比阳间汪洋平静。
阴间汪洋是道教的冥海之地,是佛门的苦海无边,即使是在末法时代前,也从来没有过有大能者在阴间成功渡海的记载。
冥海之凶险,远超内陆,是个有去无回,十死无生,活人和死人的共同禁地。
无头晋安静坐不动,假如引魂灯真要他出海,到时候只能是船头桥头自然直,静观其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