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p>
却说施琅率军赶至余姚后郑成功、张煌言已经撤军。</p>
平白捡了一个天大的功劳,施琅自然要大书特书一番。</p>
在他写给朗廷佐的奏报中,他极言战况之激烈,最后凭借着他得当的指挥夺下余姚城,郑、张二贼仓皇逃窜。</p>
说起谎话来施琅是游刃有余,脸不红,心不跳。</p>
他是靠这个起家的,各种细节把握的十分到位。</p>
饶是朗廷佐这样的老狐狸,在看到这份奏报后怕是也一时难以辨认真假。</p>
更不要说紫禁城里那位顺治皇帝了。</p>
只是有一点施琅十分不爽。</p>
那就是余姚城的城门皆被明军破坏了。</p>
一般来说敌军这么做就意味着有可能会二次袭击攻城,给下次攻城减少一些障碍。</p>
施琅好不容易得了统兵权,自然不愿意就这么轻易的回到南京。</p>
他对朗廷佐报称城门损坏严重,明贼随时可能杀回,需要在余姚继续驻守一段时间。</p>
这句话倒是没有扯谎。这也是施琅惯用的套路。</p>
真中带假,假中带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p>
这样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分辨出他说的话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p>
施琅来到余姚后发现城中文武官员都被明军杀光了。</p>
他便是当之无愧的土皇帝,手掌生杀大权。</p>
由于要给朝廷报功,施琅决定借百姓人头一用。</p>
杀良冒功这种事情在乱世屡见不鲜,施琅更是没有一丝负罪感。</p>
只可惜那些余姚百姓莫名其妙的做了刀下冤魂,余姚城又接着流血数日。</p>
接着施琅下令修整被损毁的城门。</p>
他可不希望郑成功下次再来时城门还是空空如也的状态。</p>
至于其他的民政事宜施琅一概不管。</p>
他又不是余姚县令,没有理由操这个心。</p>
只要保证在他手上余姚城不会陷落就可以了。</p>
郑成功啊郑成功,看来你还是有几分自知之明的嘛,知道老子要来了提前跑路,避免被打的满地找牙颜面扫地。</p>
不过你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p>
等到龙江船厂的战船造好了,便是老子挥师攻打舟山之时。</p>
届时老子必定要彻底灭掉你,断了你的痴心妄想!</p>
在余姚的日子施琅自然要好好享受,他命属下抢来许多民女供他享乐,胆敢反抗的一律格杀。</p>
反正现在余姚城中发生了什么都是他说了算,他也好体验一把做皇帝的快感!</p>
...</p>
...</p>
双屿。</p>
郑成功这几日的心情还算不错。</p>
从余姚迁来的百姓已经适应了岛上的生活。</p>
郑成功命人给他们每户都分了屋舍以及基本的口粮。</p>
至于田亩大多已经荒芜需要重新开垦。</p>
有些百姓选择打渔,这倒也是个法子。</p>
只不过站在郑成功的角度更希望百姓们能够种植粮食。</p>
虽然现在明军的粮食还够吃个一年,但一切都要从长远计。</p>
多存些总是好的。</p>
岛上现在的百姓已经有了几千,虽然还没有到郑成功理想中的状态,但趋势是好的。</p>
这个给了郑成功很大的启发。</p>
他决定今后多进攻沿海的一些城池。</p>
目的不是为了长期占据这些城池,而是将百姓带回岛上。</p>
百姓才是立身之本啊。</p>
有了充足的百姓便有了各种可能性,郑成功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了。</p>
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他派去扶桑接洽的信使已经折返回来了。</p>
当地一些与郑氏交好的大名皆表示愿意与明军合作。</p>
火器自不必说,粮食也好商量。</p>
只要郑成功能够把一些大明和西洋的货物运送到他们那里售卖。</p>
对此郑成功自然不会拒绝。</p>
无非是分出一小部分船只行商罢了。</p>
郑家本来就是靠海商起家。这么多年来也是奉行以商养战的策略。</p>
水师又不可能一直保持战斗的状态,抽出时间来跑跑海上商路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p>
对此张煌言颇有微词。</p>
他认为郑成功此举有碍于大明官军的形象。</p>
郑成功却是不以为意。</p>
他辩解称,士兵抽时间种地就是对的,抽时间经商就有碍形象?</p>
这是歧视商人啊。</p>
郑成功并不认为经商有何不妥,也不觉得商人低人一等。</p>
何况郑成功调动的是自己的水师。</p>
张煌言如果不愿意可以不做,他不会强求。</p>
张煌言见劝解不动郑成功只得作罢,继续忙于岛上的农业大计。</p>
他仿照明初制定的鱼鳞图册,命人将勘测的全岛舆图划分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分给百姓们。</p>
这样便有了户籍的概念,每一户都有了种植的土地。</p>
张煌言决定把这一方法推广到舟山全岛。</p>
百姓们只要有了土地,心便安定了下来。</p>
至于在岛上设立衙门的事情,张煌言认为也应该提上日程了。</p>
毕竟不能一直靠他们这些人处理民务。</p>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才能有效率可言。</p>
只是遴选官员确实有些难度。</p>
张煌言身边的都是些行伍出身的人。</p>
即便有些识文断字的,也没有任何为官的经验。</p>
就这么贸然提拔,确是有些揠苗助长了。</p>
为此张煌言提议在岛上兴文教办科举。</p>
虽然比不了朝廷的科举,但总归是一种选拔的公平手段。</p>
比之单纯的任命,张煌言觉得有利于岛上长期的发展。</p>
对此郑成功很是支持。</p>
在内政方面,张煌言的天赋远在郑成功之上。</p>
是以郑成功也都会听张煌言的。</p>
郑成功当年本就是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十分清楚文教的重要性。</p>
其实最让百姓牵挂的无外乎土地的文教。</p>
有了这两样他们就能彻底的安心。</p>
在与张煌言闲聊的时候,张煌言无意间提起了鲁王。</p>
如今鲁王已经去了监国称号,是位名副其实的闲散王爷,对朝廷没有任何威胁。</p>
事情过去这么多年,郑成功也把鲁唐之争看淡了。</p>
张煌言提出接鲁王来舟山,郑成功沉默了一会也同意了。</p>
再怎么说鲁王也是当初坚持抗清的为数不多的亲藩大王。</p>
虽然能力上有所欠缺,但确实能够起到一个号召和鼓舞军心的作用。</p>
只是郑成功有些担心此举会不会引得当今天子猜忌。</p>
若是这样,就不美了。</p>
...</p>
...</p>
ps:求推荐票啊,各位兄弟们,新的一周了!</p>
</p>sxbiquge/read/0/562/ )
却说施琅率军赶至余姚后郑成功、张煌言已经撤军。</p>
平白捡了一个天大的功劳,施琅自然要大书特书一番。</p>
在他写给朗廷佐的奏报中,他极言战况之激烈,最后凭借着他得当的指挥夺下余姚城,郑、张二贼仓皇逃窜。</p>
说起谎话来施琅是游刃有余,脸不红,心不跳。</p>
他是靠这个起家的,各种细节把握的十分到位。</p>
饶是朗廷佐这样的老狐狸,在看到这份奏报后怕是也一时难以辨认真假。</p>
更不要说紫禁城里那位顺治皇帝了。</p>
只是有一点施琅十分不爽。</p>
那就是余姚城的城门皆被明军破坏了。</p>
一般来说敌军这么做就意味着有可能会二次袭击攻城,给下次攻城减少一些障碍。</p>
施琅好不容易得了统兵权,自然不愿意就这么轻易的回到南京。</p>
他对朗廷佐报称城门损坏严重,明贼随时可能杀回,需要在余姚继续驻守一段时间。</p>
这句话倒是没有扯谎。这也是施琅惯用的套路。</p>
真中带假,假中带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p>
这样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分辨出他说的话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p>
施琅来到余姚后发现城中文武官员都被明军杀光了。</p>
他便是当之无愧的土皇帝,手掌生杀大权。</p>
由于要给朝廷报功,施琅决定借百姓人头一用。</p>
杀良冒功这种事情在乱世屡见不鲜,施琅更是没有一丝负罪感。</p>
只可惜那些余姚百姓莫名其妙的做了刀下冤魂,余姚城又接着流血数日。</p>
接着施琅下令修整被损毁的城门。</p>
他可不希望郑成功下次再来时城门还是空空如也的状态。</p>
至于其他的民政事宜施琅一概不管。</p>
他又不是余姚县令,没有理由操这个心。</p>
只要保证在他手上余姚城不会陷落就可以了。</p>
郑成功啊郑成功,看来你还是有几分自知之明的嘛,知道老子要来了提前跑路,避免被打的满地找牙颜面扫地。</p>
不过你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p>
等到龙江船厂的战船造好了,便是老子挥师攻打舟山之时。</p>
届时老子必定要彻底灭掉你,断了你的痴心妄想!</p>
在余姚的日子施琅自然要好好享受,他命属下抢来许多民女供他享乐,胆敢反抗的一律格杀。</p>
反正现在余姚城中发生了什么都是他说了算,他也好体验一把做皇帝的快感!</p>
...</p>
...</p>
双屿。</p>
郑成功这几日的心情还算不错。</p>
从余姚迁来的百姓已经适应了岛上的生活。</p>
郑成功命人给他们每户都分了屋舍以及基本的口粮。</p>
至于田亩大多已经荒芜需要重新开垦。</p>
有些百姓选择打渔,这倒也是个法子。</p>
只不过站在郑成功的角度更希望百姓们能够种植粮食。</p>
虽然现在明军的粮食还够吃个一年,但一切都要从长远计。</p>
多存些总是好的。</p>
岛上现在的百姓已经有了几千,虽然还没有到郑成功理想中的状态,但趋势是好的。</p>
这个给了郑成功很大的启发。</p>
他决定今后多进攻沿海的一些城池。</p>
目的不是为了长期占据这些城池,而是将百姓带回岛上。</p>
百姓才是立身之本啊。</p>
有了充足的百姓便有了各种可能性,郑成功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了。</p>
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他派去扶桑接洽的信使已经折返回来了。</p>
当地一些与郑氏交好的大名皆表示愿意与明军合作。</p>
火器自不必说,粮食也好商量。</p>
只要郑成功能够把一些大明和西洋的货物运送到他们那里售卖。</p>
对此郑成功自然不会拒绝。</p>
无非是分出一小部分船只行商罢了。</p>
郑家本来就是靠海商起家。这么多年来也是奉行以商养战的策略。</p>
水师又不可能一直保持战斗的状态,抽出时间来跑跑海上商路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p>
对此张煌言颇有微词。</p>
他认为郑成功此举有碍于大明官军的形象。</p>
郑成功却是不以为意。</p>
他辩解称,士兵抽时间种地就是对的,抽时间经商就有碍形象?</p>
这是歧视商人啊。</p>
郑成功并不认为经商有何不妥,也不觉得商人低人一等。</p>
何况郑成功调动的是自己的水师。</p>
张煌言如果不愿意可以不做,他不会强求。</p>
张煌言见劝解不动郑成功只得作罢,继续忙于岛上的农业大计。</p>
他仿照明初制定的鱼鳞图册,命人将勘测的全岛舆图划分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分给百姓们。</p>
这样便有了户籍的概念,每一户都有了种植的土地。</p>
张煌言决定把这一方法推广到舟山全岛。</p>
百姓们只要有了土地,心便安定了下来。</p>
至于在岛上设立衙门的事情,张煌言认为也应该提上日程了。</p>
毕竟不能一直靠他们这些人处理民务。</p>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才能有效率可言。</p>
只是遴选官员确实有些难度。</p>
张煌言身边的都是些行伍出身的人。</p>
即便有些识文断字的,也没有任何为官的经验。</p>
就这么贸然提拔,确是有些揠苗助长了。</p>
为此张煌言提议在岛上兴文教办科举。</p>
虽然比不了朝廷的科举,但总归是一种选拔的公平手段。</p>
比之单纯的任命,张煌言觉得有利于岛上长期的发展。</p>
对此郑成功很是支持。</p>
在内政方面,张煌言的天赋远在郑成功之上。</p>
是以郑成功也都会听张煌言的。</p>
郑成功当年本就是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十分清楚文教的重要性。</p>
其实最让百姓牵挂的无外乎土地的文教。</p>
有了这两样他们就能彻底的安心。</p>
在与张煌言闲聊的时候,张煌言无意间提起了鲁王。</p>
如今鲁王已经去了监国称号,是位名副其实的闲散王爷,对朝廷没有任何威胁。</p>
事情过去这么多年,郑成功也把鲁唐之争看淡了。</p>
张煌言提出接鲁王来舟山,郑成功沉默了一会也同意了。</p>
再怎么说鲁王也是当初坚持抗清的为数不多的亲藩大王。</p>
虽然能力上有所欠缺,但确实能够起到一个号召和鼓舞军心的作用。</p>
只是郑成功有些担心此举会不会引得当今天子猜忌。</p>
若是这样,就不美了。</p>
...</p>
...</p>
ps:求推荐票啊,各位兄弟们,新的一周了!</p>
</p>sxbiquge/read/0/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