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击败吴三桂,收复两广的消息传到京师,清廷上下一片恐慌。</p>
孝庄作为如今清廷的话事人和实际统治者,心情可谓极为沉重。</p>
吴三桂这条老狗虽然阴狠无情了一些,但毕竟是能够起到牵制明军的作用的。</p>
只要吴三桂还控制着西南,就能起到威慑永历的作用。</p>
永历不敢轻举妄动,清军的压力就会小很多。</p>
如今吴三桂这个隐患被解决,永历自然可以腾出手来毫无顾忌的北上伐清。</p>
如今的孝庄对于清军的战力实在是没有什么底。</p>
双方真的打起来,清军很可能是一场脆败。</p>
但是如今清军确实不能再退了。</p>
丢掉江南孝庄还可以安慰自己北方仍然在控制中。但如果连北方都守不住,清军难道要退出山海关外喝西北风吗?</p>
辽东可是苦寒之地。当年八旗能够在辽东待的住是因为没有感受过中原的花花世界。</p>
可一旦经历了这些诱人的东西,再想重回清贫的状态是绝无可能的。</p>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p>
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p>
为了不被明军赶到辽东去喝西北风,孝庄就必须硬着头皮撑起来,哪怕再难也得咬紧牙关。</p>
值得欣慰的是,上次她敲打索尼和遏必隆后,二人还是很卖力气的。</p>
不仅京师的官员、商贾们“捐银、捐粮”,就连外地的官员商贾也加入了其中。</p>
在其中晋商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光是晋商八大家就捐出了足足两百万两白银。</p>
这对清廷来说可是救命钱啊。</p>
要知道如今运河被明军阻截,江南的赋税尽失,孝庄必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恨不得将一枚银钱掰成两半花。</p>
如果没有晋商捐出的这笔钱,很可能直接就崩了。</p>
有了这笔钱至少还能续上一波命。</p>
当然光有银钱和粮食是不行的,现在必须要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欲望。</p>
不然战前说的好好的,一打就溃败,这谁顶得住啊。</p>
孝庄特意把八旗的旗主们都叫来,给他们分派了任务。</p>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防区,并对自己的防区负责。</p>
孝庄最看重的自然是京畿。</p>
但要想确保京畿地区的安全,就要保证有足够的缓冲,要保证至少河南、山东的安全。</p>
换句话说就是一定要把防线往外顶,而不能一味的死守京畿。</p>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孝庄可不希望重蹈覆辙。</p>
大战在即,朝野上下一时间紧张了起来。</p>
孝庄认为这是个好事情。现在紧总比打起来再紧要好。</p>
她特地降下旨意,再次在北边征兵,凡是十五岁以上男丁都必须应征入伍。</p>
哪怕是家中的独苗,没有兄弟姐妹也不例外。</p>
如此旨意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孝庄没有太好的办法。</p>
毕竟北地的绿营兵在多次大战中损耗严重,如今已经显得有些捉襟见肘。</p>
仅仅依靠八旗军是顶不住的,毕竟八旗满打满算也就是不到十万人。</p>
如今明军的战兵数量都超过三十万,甚至有可能五十万。</p>
即便有夸张的成分也是蛮吓人的。</p>
孝庄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守住大清的江山,只能说尽人事,听天命吧。</p>
...</p>
...</p>
山东的情况也不乐观。</p>
虽然苏克萨哈利用残酷的手段镇压了不少起义军。</p>
可各地的反清人士仍然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p>
刚刚把这个按下去,那边的又冒了头。</p>
实在是让人头疼不已。</p>
苏克萨哈只能用更为严酷的法令去压制。</p>
一旦起义者被抓住,首犯凌迟,从犯全部处死。</p>
即便是家人也要受到牵连。</p>
严刑峻法在相当程度上能够起到震慑的作用,但却不能完全的禁止。</p>
因为江南的景象已经让北地的百姓看到了曙光。</p>
他们不甘心再给人做奴才。他们要站起来掌控自己的命运。</p>
不过苏克萨哈倒是认清了一点,那就是海防的重要性。</p>
登莱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一个出海口,更是可以起到封锁前往天津甚至辽东的路线的作用。</p>
但是造船匠人大部分都被于七带走了,要找到一批合适的造船匠很不容易。</p>
苏克萨哈只能四处寻找匠人,并给出较高的月钱来吸引。</p>
只是来应募者少之又少。大概是因为怕背负着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骂名被乡里亲人在背后戳脊梁骨吧。</p>
苏克萨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造出了十几艘船,勉强凑了个排面。</p>
即便加上原有的几十艘船也只有不到一百艘船。</p>
这点船是完全不够打郑成功的无敌水师的。</p>
只能说先稳固防守吧。</p>
还让苏克萨哈头疼的是孔家的态度。</p>
虽然孔家只是对舆论有影响力,手中并没有一兵半卒。</p>
可一旦发表言论,立刻就会对读书人乃至整个士林圈子形成巨大的影响。</p>
以前孔家是对清廷很驯顺的,但那是因为清军势大,刀都架到脖子上了。</p>
孔家怕死只能选择屈服。</p>
但如今明军死灰复燃且拿下江南。</p>
双方划江而治的可能性不大,明军是一定会北伐的。</p>
这种情况下孔家会不会倒戈并不好说。</p>
苏克萨哈必须要做好预案,一旦孔家倒戈,那面临的压力将是十分巨大的。</p>
对孔家必须软硬兼施,不能硬来也不能纵容。</p>
如果任由他们在这里施加影响力,最后很可能会失控。</p>
苏克萨哈决定把孔家人全部请来赴宴,借着这个机会把关键人物软禁。</p>
如此一来,孔家人投鼠忌器自然不敢乱说话。</p>
好难,苏克萨哈真的觉得好难。</p>
他就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一样,有些显得身不由己。</p>
如今的大清就像是一个破了屋顶的旧屋子。</p>
没有遇到风雨还好,一旦遇到风雨那一定是各处漏洞。</p>
而苏克萨哈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裱糊匠,疲于奔波。</p>
哪里有漏洞就去哪里补。</p>
希望他的努力能够帮大清把局面撑住吧。</p>
如今苏克萨哈不求大清能一统天下只求守住北边这一半江山。</p>
唯有如此八旗子弟才可以确保世代荣华富贵,每个人都能吃上铁杆庄稼。</p>
...</p>
...</p>
</p>sxbiquge/read/0/562/ )
孝庄作为如今清廷的话事人和实际统治者,心情可谓极为沉重。</p>
吴三桂这条老狗虽然阴狠无情了一些,但毕竟是能够起到牵制明军的作用的。</p>
只要吴三桂还控制着西南,就能起到威慑永历的作用。</p>
永历不敢轻举妄动,清军的压力就会小很多。</p>
如今吴三桂这个隐患被解决,永历自然可以腾出手来毫无顾忌的北上伐清。</p>
如今的孝庄对于清军的战力实在是没有什么底。</p>
双方真的打起来,清军很可能是一场脆败。</p>
但是如今清军确实不能再退了。</p>
丢掉江南孝庄还可以安慰自己北方仍然在控制中。但如果连北方都守不住,清军难道要退出山海关外喝西北风吗?</p>
辽东可是苦寒之地。当年八旗能够在辽东待的住是因为没有感受过中原的花花世界。</p>
可一旦经历了这些诱人的东西,再想重回清贫的状态是绝无可能的。</p>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p>
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p>
为了不被明军赶到辽东去喝西北风,孝庄就必须硬着头皮撑起来,哪怕再难也得咬紧牙关。</p>
值得欣慰的是,上次她敲打索尼和遏必隆后,二人还是很卖力气的。</p>
不仅京师的官员、商贾们“捐银、捐粮”,就连外地的官员商贾也加入了其中。</p>
在其中晋商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光是晋商八大家就捐出了足足两百万两白银。</p>
这对清廷来说可是救命钱啊。</p>
要知道如今运河被明军阻截,江南的赋税尽失,孝庄必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恨不得将一枚银钱掰成两半花。</p>
如果没有晋商捐出的这笔钱,很可能直接就崩了。</p>
有了这笔钱至少还能续上一波命。</p>
当然光有银钱和粮食是不行的,现在必须要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欲望。</p>
不然战前说的好好的,一打就溃败,这谁顶得住啊。</p>
孝庄特意把八旗的旗主们都叫来,给他们分派了任务。</p>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防区,并对自己的防区负责。</p>
孝庄最看重的自然是京畿。</p>
但要想确保京畿地区的安全,就要保证有足够的缓冲,要保证至少河南、山东的安全。</p>
换句话说就是一定要把防线往外顶,而不能一味的死守京畿。</p>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孝庄可不希望重蹈覆辙。</p>
大战在即,朝野上下一时间紧张了起来。</p>
孝庄认为这是个好事情。现在紧总比打起来再紧要好。</p>
她特地降下旨意,再次在北边征兵,凡是十五岁以上男丁都必须应征入伍。</p>
哪怕是家中的独苗,没有兄弟姐妹也不例外。</p>
如此旨意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孝庄没有太好的办法。</p>
毕竟北地的绿营兵在多次大战中损耗严重,如今已经显得有些捉襟见肘。</p>
仅仅依靠八旗军是顶不住的,毕竟八旗满打满算也就是不到十万人。</p>
如今明军的战兵数量都超过三十万,甚至有可能五十万。</p>
即便有夸张的成分也是蛮吓人的。</p>
孝庄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守住大清的江山,只能说尽人事,听天命吧。</p>
...</p>
...</p>
山东的情况也不乐观。</p>
虽然苏克萨哈利用残酷的手段镇压了不少起义军。</p>
可各地的反清人士仍然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p>
刚刚把这个按下去,那边的又冒了头。</p>
实在是让人头疼不已。</p>
苏克萨哈只能用更为严酷的法令去压制。</p>
一旦起义者被抓住,首犯凌迟,从犯全部处死。</p>
即便是家人也要受到牵连。</p>
严刑峻法在相当程度上能够起到震慑的作用,但却不能完全的禁止。</p>
因为江南的景象已经让北地的百姓看到了曙光。</p>
他们不甘心再给人做奴才。他们要站起来掌控自己的命运。</p>
不过苏克萨哈倒是认清了一点,那就是海防的重要性。</p>
登莱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一个出海口,更是可以起到封锁前往天津甚至辽东的路线的作用。</p>
但是造船匠人大部分都被于七带走了,要找到一批合适的造船匠很不容易。</p>
苏克萨哈只能四处寻找匠人,并给出较高的月钱来吸引。</p>
只是来应募者少之又少。大概是因为怕背负着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骂名被乡里亲人在背后戳脊梁骨吧。</p>
苏克萨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造出了十几艘船,勉强凑了个排面。</p>
即便加上原有的几十艘船也只有不到一百艘船。</p>
这点船是完全不够打郑成功的无敌水师的。</p>
只能说先稳固防守吧。</p>
还让苏克萨哈头疼的是孔家的态度。</p>
虽然孔家只是对舆论有影响力,手中并没有一兵半卒。</p>
可一旦发表言论,立刻就会对读书人乃至整个士林圈子形成巨大的影响。</p>
以前孔家是对清廷很驯顺的,但那是因为清军势大,刀都架到脖子上了。</p>
孔家怕死只能选择屈服。</p>
但如今明军死灰复燃且拿下江南。</p>
双方划江而治的可能性不大,明军是一定会北伐的。</p>
这种情况下孔家会不会倒戈并不好说。</p>
苏克萨哈必须要做好预案,一旦孔家倒戈,那面临的压力将是十分巨大的。</p>
对孔家必须软硬兼施,不能硬来也不能纵容。</p>
如果任由他们在这里施加影响力,最后很可能会失控。</p>
苏克萨哈决定把孔家人全部请来赴宴,借着这个机会把关键人物软禁。</p>
如此一来,孔家人投鼠忌器自然不敢乱说话。</p>
好难,苏克萨哈真的觉得好难。</p>
他就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一样,有些显得身不由己。</p>
如今的大清就像是一个破了屋顶的旧屋子。</p>
没有遇到风雨还好,一旦遇到风雨那一定是各处漏洞。</p>
而苏克萨哈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裱糊匠,疲于奔波。</p>
哪里有漏洞就去哪里补。</p>
希望他的努力能够帮大清把局面撑住吧。</p>
如今苏克萨哈不求大清能一统天下只求守住北边这一半江山。</p>
唯有如此八旗子弟才可以确保世代荣华富贵,每个人都能吃上铁杆庄稼。</p>
...</p>
...</p>
</p>sxbiquge/read/0/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