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天空晴朗,茹科夫斯基人声鼎沸。
坐在遮阳的帐篷里面,望着远处的跑道,举起手中的望远镜,航展的重头戏,飞行表演终于开始了。
当一架涂成红白相间,尾部涂着nasa的战机滑上跑道的时候,所有人都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那是什么?是这次美国的表演机吗?
从外形上看,这架飞机跟f-15很相似,高大的双垂尾,两侧矩形进气道,气泡式座舱内,一名飞行员正在向这边挥手,但是,在主翼的前面,那玩意儿是什么?怎么又多出一对小翅膀来?那东西,有些上翘,好像还能动?这是什么东西?鸭翼么?
哼,果然就这个东西,把技术验证机搬过来了!站在指挥塔上,望着下面跑道上的战机,安德烈不由得在心里嗤之以鼻,美国人,不是自己都宣称最好的鸭翼是在敌人的飞机上的吗?就连安德烈都很排斥的三翼面布局,美国人还是尝试了!
当然,这可不是最终定型,装备部队的型号,这玩意儿,只是个验证机而已!
f-15s/mtd,是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在1984年为美国空军莱特航空研究所研制的f-15短距起落及改进机动性能的先进技术验证机。验证机,其实就是验证先进的航空技术的,而这项验证机,主要是用来验证4项技术:二元推力转向/反推力喷管、综合飞行/推进控制、凹凸不平/软场地短距起飞着陆起落架以及先进的人/机接口。
从这些项目上看,这架由f-15b改装而成的技术验证机,将会具有杰出的机动性能,而这个机动性能,就是从前面的鸭翼和后面的矢量发动机上得到的!
这架验证机的两侧进气道上壁板处安装全动水平前翼,这个水平前翼不是全新研制的,而是由f/a-18a水平尾翼改进而成,而且,增加了20度的上反角,方便同向或差动偏转产生俯仰及滚转力矩。
同时,这架飞机的尾部的f-100发动机,也进行了改进,安装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矩形二元转向喷管,可使发动机推力相对飞机纵轴上下偏转,最大偏转角可达20度,提高了飞机起飞性能及机动飞行性能。而且,喷管里的推力反向叶片可使推力反向,实现飞行中紧急减速及短距着陆滑跑,跟客机的原理差不多。
而为了对这些多出来的控制系统进行操控,f-15原来的液压操作已经无法对这么多的系统进行准确操控了,所以,这架战机还引进了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实现了综合飞行/推进控制,使飞机在不改变原飞行轨迹的情况下改变推力,并实现所有飞行参数控制。
本来,f-15战机借助强大的发动机,机动性能已经在三代机中是一流的了,而采取了这些手段之后,机动性能更加出色!
在历史上,这些改进几乎是到了88年才完成,在89年到91年间进行了反复的试飞,但是现在,在苏联的刺激下,美国不得不加快新战机的研制。
以前的时候,苏联人的米格25,就压得美国人喘不过气来,而现在,苏联人的新一代的战机,米格-29,苏-27,都在快速地定型装备部队,美国人压力山大,他们除了紧锣密鼓地研制自己的第四代战机之外,对现有战机的改进,也是其中的重点内容。现在的这个技术验证机,可不仅仅是验证技术的,如果证明性能可靠的话,说不定会按照这个标准来生产新战机的。
而现在,将这架飞机带到莫斯科来,也是为了向苏联人,向全世界证明,最先进的航空科技,仍然是美国!
飞行员克鲁斯,坐在座椅上,尾部的发动机已经启动,不断地传来澎湃的声音,他的心情,也跟随着起伏。自从这架飞机第一次试飞,就是他在驾驶,而现在,他对这架飞机,熟悉得和对自己的身体一样,他只要坐在这里,手握操作杆,感觉就和飞机融合到一起了。
观众们,让你们见识一下这架飞机的强大性能吧!一直以来,美国的航空科技,都像是外星科技一样!
“茹科夫斯基,老鹰请求起飞。”克鲁斯用熟练的英语说道,作为国际语言,英语还是有着优势的,比如现在,既然苏联把莫斯科航展说成是国际航展,那在无线电里面交流的时候,就要用英语。
“可以起飞,注意表演空域,不要靠近观众。”耳机里传来了塔台的声音。
不能靠近观众?不靠近观众,怎么让他们感受深刻?克鲁斯在心里想到。现在的航展,还没有出现过后世的几起严重空难,所以,对塔台的告诫,克鲁斯根本就没有往心里去。
他拉动油门杆到最后,打开加力,松开刹车,几秒之后,向后拉操作杆!
表演,就从一次短距起飞开始吧!
随着他的操作,电传系统理解了他的意思,短距起飞!
改进了的发动机,推力比原来增加了百分之十,完全不用顾忌到寿命,现在就是要争一口气!几秒钟之内,战机就提速到了一百多米每秒的速度!接着,随着他拉动操作杆,前面的鸭翼转动,提供抬头力矩,和尾部的尾翼共同动作,翘起机头!前面的起落架瞬间腾空,而后面的起落架,也在一秒之后离地!接着,发动机的喷口向下偏转,一边推动战机前进,一边提供向上的推力!
起来了!就这样起来了!
f-15在截击作战的时候,满油,挂载中近程的导弹,滑跑距离274米,而在空载,半油的情况下,不到240米就起飞了。
而现在呢?借助了新的发动机,借助矢量喷管,借助鸭翼,还不到200米的距离,f-15就已经旱地拔葱,飞起来了!
飞起来了!这怎么可能!(未完待续。)sxbiquge/read/28/28595/ )
坐在遮阳的帐篷里面,望着远处的跑道,举起手中的望远镜,航展的重头戏,飞行表演终于开始了。
当一架涂成红白相间,尾部涂着nasa的战机滑上跑道的时候,所有人都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那是什么?是这次美国的表演机吗?
从外形上看,这架飞机跟f-15很相似,高大的双垂尾,两侧矩形进气道,气泡式座舱内,一名飞行员正在向这边挥手,但是,在主翼的前面,那玩意儿是什么?怎么又多出一对小翅膀来?那东西,有些上翘,好像还能动?这是什么东西?鸭翼么?
哼,果然就这个东西,把技术验证机搬过来了!站在指挥塔上,望着下面跑道上的战机,安德烈不由得在心里嗤之以鼻,美国人,不是自己都宣称最好的鸭翼是在敌人的飞机上的吗?就连安德烈都很排斥的三翼面布局,美国人还是尝试了!
当然,这可不是最终定型,装备部队的型号,这玩意儿,只是个验证机而已!
f-15s/mtd,是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在1984年为美国空军莱特航空研究所研制的f-15短距起落及改进机动性能的先进技术验证机。验证机,其实就是验证先进的航空技术的,而这项验证机,主要是用来验证4项技术:二元推力转向/反推力喷管、综合飞行/推进控制、凹凸不平/软场地短距起飞着陆起落架以及先进的人/机接口。
从这些项目上看,这架由f-15b改装而成的技术验证机,将会具有杰出的机动性能,而这个机动性能,就是从前面的鸭翼和后面的矢量发动机上得到的!
这架验证机的两侧进气道上壁板处安装全动水平前翼,这个水平前翼不是全新研制的,而是由f/a-18a水平尾翼改进而成,而且,增加了20度的上反角,方便同向或差动偏转产生俯仰及滚转力矩。
同时,这架飞机的尾部的f-100发动机,也进行了改进,安装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矩形二元转向喷管,可使发动机推力相对飞机纵轴上下偏转,最大偏转角可达20度,提高了飞机起飞性能及机动飞行性能。而且,喷管里的推力反向叶片可使推力反向,实现飞行中紧急减速及短距着陆滑跑,跟客机的原理差不多。
而为了对这些多出来的控制系统进行操控,f-15原来的液压操作已经无法对这么多的系统进行准确操控了,所以,这架战机还引进了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实现了综合飞行/推进控制,使飞机在不改变原飞行轨迹的情况下改变推力,并实现所有飞行参数控制。
本来,f-15战机借助强大的发动机,机动性能已经在三代机中是一流的了,而采取了这些手段之后,机动性能更加出色!
在历史上,这些改进几乎是到了88年才完成,在89年到91年间进行了反复的试飞,但是现在,在苏联的刺激下,美国不得不加快新战机的研制。
以前的时候,苏联人的米格25,就压得美国人喘不过气来,而现在,苏联人的新一代的战机,米格-29,苏-27,都在快速地定型装备部队,美国人压力山大,他们除了紧锣密鼓地研制自己的第四代战机之外,对现有战机的改进,也是其中的重点内容。现在的这个技术验证机,可不仅仅是验证技术的,如果证明性能可靠的话,说不定会按照这个标准来生产新战机的。
而现在,将这架飞机带到莫斯科来,也是为了向苏联人,向全世界证明,最先进的航空科技,仍然是美国!
飞行员克鲁斯,坐在座椅上,尾部的发动机已经启动,不断地传来澎湃的声音,他的心情,也跟随着起伏。自从这架飞机第一次试飞,就是他在驾驶,而现在,他对这架飞机,熟悉得和对自己的身体一样,他只要坐在这里,手握操作杆,感觉就和飞机融合到一起了。
观众们,让你们见识一下这架飞机的强大性能吧!一直以来,美国的航空科技,都像是外星科技一样!
“茹科夫斯基,老鹰请求起飞。”克鲁斯用熟练的英语说道,作为国际语言,英语还是有着优势的,比如现在,既然苏联把莫斯科航展说成是国际航展,那在无线电里面交流的时候,就要用英语。
“可以起飞,注意表演空域,不要靠近观众。”耳机里传来了塔台的声音。
不能靠近观众?不靠近观众,怎么让他们感受深刻?克鲁斯在心里想到。现在的航展,还没有出现过后世的几起严重空难,所以,对塔台的告诫,克鲁斯根本就没有往心里去。
他拉动油门杆到最后,打开加力,松开刹车,几秒之后,向后拉操作杆!
表演,就从一次短距起飞开始吧!
随着他的操作,电传系统理解了他的意思,短距起飞!
改进了的发动机,推力比原来增加了百分之十,完全不用顾忌到寿命,现在就是要争一口气!几秒钟之内,战机就提速到了一百多米每秒的速度!接着,随着他拉动操作杆,前面的鸭翼转动,提供抬头力矩,和尾部的尾翼共同动作,翘起机头!前面的起落架瞬间腾空,而后面的起落架,也在一秒之后离地!接着,发动机的喷口向下偏转,一边推动战机前进,一边提供向上的推力!
起来了!就这样起来了!
f-15在截击作战的时候,满油,挂载中近程的导弹,滑跑距离274米,而在空载,半油的情况下,不到240米就起飞了。
而现在呢?借助了新的发动机,借助矢量喷管,借助鸭翼,还不到200米的距离,f-15就已经旱地拔葱,飞起来了!
飞起来了!这怎么可能!(未完待续。)sxbiquge/read/28/28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