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血染长空 他们在风华正茂时死去,我们却忘了他们为了谁

小说:抗战之血染长空 作者:西瓜是水果 更新时间:2021-07-08 14:37:45 源网站:新笔趣阁
  (转)他们在风华正茂时死去,我们却忘了他们为了谁。</p>

  每位学生在毕业之际,</p>

  都会为自己的青春留下一张色彩鲜亮的合影。</p>

  但没有任何一张合照,</p>

  会像上面这张一样震撼我们的心魄。</p>

  “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p>

  两条横幅仿佛预言了这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p>

  注定短暂的一生。</p>

  ——</p>

  1932年,</p>

  为应对可能全面爆发的中日战争,</p>

  国民政府在杭州笕桥成立空军学校。</p>

  从此开始,直至1945年抗战结束,</p>

  这里一共走出了十六期飞行学员,</p>

  超过1700位热血青年,</p>

  一个接一个冲上天空。</p>

  他们有的出生于名门望族,</p>

  有的毕业于高等学府。</p>

  对于他们而言,人生本该是一片坦途,</p>

  然而国破家亡,他们最终选择来到这里。</p>

  每一个进校的年轻人,</p>

  都会看到这样的校训:</p>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p>

  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p>

  ——</p>

  这是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飞行员,</p>

  冲上蓝天后信奉的行动准则。</p>

  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在危亡际发出的怒吼,</p>

  对于这些平均年龄20岁的青年来说,</p>

  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p>

  然在抗日战争期间,正是这群热血青年,</p>

  奋不顾身冲上天空,和日军生死相搏,</p>

  击落了超过1200架敌机,牺牲将近1000人,</p>

  在中国空军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p>

  每击落12架敌机,就有10人牺牲。</p>

  笕桥空校第十五期的都凯牧谈到战友的牺牲时,</p>

  除了哀叹和落泪便无以言表。</p>

  “真的是不打死不算数啊,七天下去六个!</p>

  一直打到自己死为止。”</p>

  ——</p>

  当时中国的飞机,全部依赖靠国际援助。</p>

  抗战初期,大部分是霍克3双翼机,</p>

  速度慢、难驾驭,数量少。</p>

  在日军的先进战机面前可谓以卵击石。</p>

  1937年8月14号,日方以一组轰炸机,</p>

  直扑笕桥,试图摧毁中国空军大本营。</p>

  侵略者们根本想不到,这群年轻人依赖的并非装备,</p>

  而是全然置生死于不顾的决心。</p>

  ——</p>

  首战当天,日军被损失2架飞机。</p>

  接下来又被击落30多架,战力消减一半。</p>

  8月17时,六期学员阎海文飞机被炮弹击中,</p>

  跳伞误入日本海军阵地,敌人将其团团围住。</p>

  这个在航校史上创下打地靶满分记录的小伙子,</p>

  以随身手枪反击包围他的日军,</p>

  并高喊“中国无被俘空军!“</p>

  然后将最后一颗子弹送给自己,年仅21岁。</p>

  阎海文的壮烈赴死令日军感佩,</p>

  特派员木村毅在发回国内的报道里写道:</p>

  “中国已非昔日之中国。“</p>

  ——</p>

  8月19日,</p>

  三期学员沈崇诲,</p>

  在攻击日本船舰时座基受损,</p>

  已经无法返回空军基地。</p>

  转念间发起了自杀式袭击,</p>

  决定加足油门冲向敌军的军舰,</p>

  在爆炸声中与敌人同归于尽。</p>

  沈崇诲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p>

  刚毕业不久就投笔从戎,</p>

  牺牲之时年仅25岁。</p>

  笕桥空战之所以能取得胜利,</p>

  皆是因为沈崇诲和阎海文这样的年轻人,</p>

  在他们冲上天空的那一瞬间,</p>

  就做好了不会活着回来的打算。</p>

  ——</p>

  这些年轻人都才20岁出头,</p>

  充满了对人生美好的渴望、对爱情的憧憬。</p>

  21岁那年,刘粹刚在火车上偶遇18岁的许希麟,</p>

  一见钟情。</p>

  将一封又一封情书寄到许希麟家中,</p>

  并经常在许家窗外低空飞行,</p>

  以各种特技摇得窗外的电线颤动。</p>

  在情书里,刘粹刚痴心望断,</p>

  用一句接一句炽热的情话,</p>

  最终打动了许希麟的芳心。</p>

  ——</p>

  “初遇城站,获睹芳姿。娟秀温雅,令人堪慕,且似与余曾相识者。车至笕桥,匆促而别,然未识谁家闺秀。如是风姿,意不复见。耿耿此心,望断双眸。而盈盈倩影,直据余之脑蒂,挥之不能去。“</p>

  ——</p>

  对飞行员而言,</p>

  死亡来的时候是一瞬间,</p>

  爱情来的时候也是一瞬间。</p>

  许希麟的父亲虽赞赏这位“空中赵子龙“,</p>

  也对女儿的未来产生了担忧。</p>

  “粹刚这孩子是不错,就是职业太危险了。“</p>

  许希麟听罢,短短地回答道:</p>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p>

  刘粹刚得到了许希麟的芳心,</p>

  许希麟得到了父亲的认可,</p>

  两人在1936年成婚,结为夫妻。</p>

  ——</p>

  接下来要面对死亡的,</p>

  就不止是刘粹刚一人了。</p>

  在一次空袭中,许希麟亲眼看见丈夫,</p>

  在空中与敌人缠斗。</p>

  许希麟只感到呼吸困难,手指紧紧抠住栏杆,</p>

  眼睛直盯盯地跟着空中的那架飞机,</p>

  直到丈夫击落了敌机,</p>

  她终于两腿发软,瘫倒在阳台上。</p>

  后来她告诉丈夫:</p>

  “你在天上和敌人拼命,</p>

  而我只能躲在防空洞里,我做不到。“</p>

  刘粹刚也知道自己的处境,</p>

  在一次空战中,飞行员曹芳震阵亡,</p>

  遗孀来认领遗物,要求拿走配枪,</p>

  被刘粹刚以公物为由拒绝。</p>

  这件事或许触动了刘粹刚的心,</p>

  于是他写信给许希麟说:</p>

  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您时时刻刻要用您最聪慧的脑子与理智,不要愚笨,不要因为我而牺牲一切。我只希望您在人生的旅途中,永远记着,遇着了我这么一个人。我的麟,我是永远爱你的。</p>

  ——</p>

  两周之后,刘粹刚率队北上支援战斗。</p>

  因天气恶劣又没有无线电通讯,</p>

  他们未能及时找到机场。</p>

  刘粹刚发信号弹帮助僚机跳伞,</p>

  自己坚持迫降,却因视野模糊,</p>

  不幸撞上高平县的魁星楼,</p>

  当场死亡,年仅24岁。</p>

  ——</p>

  如果说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p>

  是在人生中不断寻求生的意志,</p>

  那处在那个风雨飘摇时代的他们,</p>

  就是靠着一天天的训练和战斗,</p>

  在培育自己死的决心。</p>

  正因为抱着这样必死的信念,</p>

  很多人根本就不敢谈恋爱。</p>

  96岁的十二期学员陈炳靖面对采访时说:</p>

  “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p>

  很多女孩子不懂嘛,不知道你随时会死,</p>

  可是你的良心知道,你不可以这样。</p>

  每个人都不敢交朋友。“</p>

  ——</p>

  在陈炳靖的同期生中,</p>

  有一个名叫张大飞的飞行员。</p>

  父亲因为放走不少抗日同志,</p>

  被日本人在广场上浇油漆烧死。</p>

  家破人亡的张大飞一个人从辽宁进关,</p>

  一路颠沛流离之后,被同乡齐邦媛一家收留。</p>

  1937年,18岁的张大飞以优异的成绩,</p>

  考上航校第十二期学生,</p>

  后来成为第一批赴美受训的中国飞行员。</p>

  在这期间,他一直与齐邦媛通信。</p>

  对他而言,这一封封信件,</p>

  是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中最深的慰藉。</p>

  1943年的一个黄昏,</p>

  齐邦媛得知有人在操场上等自己,</p>

  走出去一看,竟是张大飞。</p>

  他对她夸赞道:“怎么一年没见,</p>

  你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p>

  她羞红了脸,陪着他走到校外,</p>

  那里已经有车在等他了。</p>

  就在快要分别时,他忽然将她拉到怀中拥住,</p>

  隔着军装和皮带,她听见了他的心跳声…</p>

  1945年6月,</p>

  离抗战胜利仅3个月之遥。</p>

  齐邦媛收到一封信,信上说,</p>

  5月18日,张大飞在豫南会战中,</p>

  殉国于河南信阳上空。</p>

  她原以为他能活着回来,</p>

  两人将彼此的手紧紧扣在一起。</p>

  现在得到的,却只是一封死前绝笔。</p>

  3个月后,日本投降,重庆彻夜狂欢。</p>

  齐邦媛跟哥哥拿着火把去街上庆祝,</p>

  可是当她走到学校门口时,</p>

  巨大的悲伤从心底涌起将其淹没。</p>

  两年前,她就是在这里被他拥入怀中,</p>

  站在这里看着他离去,</p>

  却没想到是今生今世最后一面。</p>

  在千万人狂喜的夜晚,</p>

  她只能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失声痛哭。</p>

  而对于自己的死,张大飞早有准备。</p>

  在那封绝笔信中,他对齐邦媛的哥哥写道:</p>

  振一,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p>

  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我祷告,我沉思,内心觉得平静。</p>

  请你原谅我对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我请地勤的周先生在我死后,把邦媛这些年写的信妥当地寄回给她。这八年来,我写的信是唯一可以寄的家书,她的信是我最大的安慰。</p>

  ……</p>

  这些年来我们走着多么不同的道路,我这些年只会升空作战,全神贯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诗书之间,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p>

  在一次次冲上天空的过程中,</p>

  这些年轻人所体验到的,</p>

  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惊心动魄。</p>

  他们对人生的全部领悟,</p>

  只有通过死这种方式来实现,</p>

  而又无法向任何人表达。</p>

  正如飞行员汤卜生在自述中说的:</p>

  “因为生命是这样一种东西,</p>

  已经失去了,没人能知道它,</p>

  没有失去的,没人会体验它。“</p>

  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梁思成和林徽因,</p>

  偶遇了一群航空学校的飞行员。</p>

  因为自己的弟弟林恒也在航校,</p>

  所以见到这群年轻人,</p>

  林徽因在情感上觉得十分亲近。</p>

  在接下来的毕业典礼上,</p>

  她和梁思成还以名誉家长身份出席。</p>

  她知道,如果不是因为日本人的侵略,</p>

  可能成为知名的学者或工程师。</p>

  但日寇犯我中华,他们只能选择升空迎击。</p>

  最后,这一群年轻人,一个接一个地殉国,</p>

  因为后方没有亲属,噩耗就相继送到林徽因手中。</p>

  这些年轻而灿烂的生命,</p>

  留给亲人的是无尽的悲痛和破碎的心。</p>

  在收到弟弟林恒殉国的消息时,</p>

  林徽因悲痛难忍,提笔写下《哭三弟恒》,</p>

  可她哭泣的,又何止一个生命的陨落:</p>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p>

  ……</p>

  啊,弟弟不要伤心,你已做到你们能做的,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p>

  ……</p>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p>

  丘吉尔曾对皇家空军说过这样一句话:</p>

  “在人类征战的历史中,</p>

  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p>

  亏欠这么深的恩情。“</p>

  这句话放在这群年轻的生命身上,</p>

  同样是那么贴切。</p>

  而现如今,</p>

  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p>

  还有多少人知道,</p>

  他们当初究竟是为谁而死!</p>sxbiquge/read/6/6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