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舅打断了夏铮的腿,倒是歪打正着,顺带为沈安解了围。可剩下的那些官吏怎么办?”</p>
曾公亮在发牢骚,“汴梁真是没地方安置了,按照老夫的想法,就把他们安置到洛阳去。洛阳距离汴梁不算太远,也是个要地,他们想来也愿意去。”</p>
“沈安可答应了?”韩琦在打盹,突然问道。</p>
“他不肯答应,说什么有些事不能开先河,一旦开了先河,后续就再难封住口子了。”</p>
曾公亮苦笑道:“老夫何尝不知道这些?只是最近各处都有些不安罢了。”</p>
韩琦睁开眼睛,“上奏疏的多了些,言辞激烈,说官家这是要抛弃天下。”</p>
他的眼睛里有不少血丝,可见辛苦。</p>
“是啊!有人说了,太祖皇帝说过,大宋乃是士大夫……不,是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官家却对士大夫这般轻贱,让人痛心疾首。”</p>
曾公亮捂着脸,用力搓了几下,觉得舒服了些,“此事要着紧,当年范文正下台此事就是起因吧?”</p>
韩琦作为当年的见证者,唏嘘的道:“是啊!当年范文正先弄吏治,就触犯了许多人的好处,一时间群情激昂,挡不住啊!”</p>
“可此次呢?”</p>
包拯突然说道:“大宋国势在蒸蒸日上,那些人有什么道理可讲?”</p>
韩琦笑了笑,“希仁,那些人从不讲道理,他们的倚仗就是自己一方人多势众。”</p>
“这样啊!”包拯淡淡的道:“咱们的人也不少。”</p>
“诸位相公,去西北的官吏们集结了。”</p>
外面来了个小吏,看着有些悲壮的模样。</p>
“风萧萧兮易水寒啊!”</p>
韩琦打个哈欠起身,“走,去看看吧。”</p>
众人去了外面。</p>
这条街道就是大宋的中枢所在,左边的枢密院看着有些冷清,而政事堂的外面站着百余人。</p>
这些就是准备出发去西北收复地任职的官吏。</p>
见到宰辅们出来,这些官吏们依旧沉寂着,看着死气沉沉的。</p>
任何时代都是一样,艰苦的地方没人去,繁华的地方抢破头。</p>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分配不公。</p>
在西北和西南奋斗的官员得不到应有的嘉奖,而在汴梁等地为官的却处处顺遂,不管是升官还是发财,机会最多。</p>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坏的影响,不管是人才还是庸才全都往汴梁挤,而西北地区却无人问津。</p>
“这些大多是被逼着去的,所以很是不满。”</p>
曾公亮低声说道。</p>
韩琦点头,然后说道:“西北从李家作乱开始,就是大宋的心腹大患。如今西北平复,治理就是重中之重。官家和政事堂对你等颇为看重,只管去,回头若是有了机会,朝中自然会把你等调回汴梁来。”</p>
他说的自己都不信,下面的官吏自然更是不信。</p>
“要好生去做。”</p>
曾公亮觉得这样的士气去了西北也是祸害,就说道:“不肯用心做事的,重罚!”</p>
操蛋!</p>
韩琦看了他一眼,心想这时候只能安抚,你来个威胁,这些人不爆炸才怪。</p>
“那汴梁无数冗官,可用心做事了吗?”</p>
一般情况下官吏们是不敢得罪宰辅的,可此刻这些即将去西北那个苦寒地带的官吏们却在绝望之下爆发了。</p>
一个官员喊道:“他们整日游手好闲,凭什么升官优先?凭什么?而我等却要去了西北苦寒之地,一去经年,不知何时能回来……”</p>
“凭什么?”</p>
人最怕的就是不公,而曾公亮的话只是个引子,把这些官吏的情绪引爆了。</p>
“不去了!”</p>
一个官员悲愤的道:“某不去西北了,不做这个官了可好!”</p>
“不做了!”</p>
“我等辞官!”</p>
这个势头不对啊!</p>
韩琦干咳一声,“此事老夫保证……”</p>
这些官吏舍不得丢官,这才不甘不愿的去西北,可现在情绪却都起来了,一下失去了理智。</p>
不压下去,说不得晚些宰辅们都会挨骂。</p>
“没有谁能保证!”</p>
大家都是玩官场的,谁不知道那些弯弯绕啊!</p>
什么保证,等一年半载之后,谁还会记得西北有那么一群人在为了大宋而奋斗啊?</p>
没有人!</p>
“哎!曾相可在?”</p>
一个小吏急匆匆的跑来。</p>
曾公亮正在懊恼,闻言骂道:“喊什么?”</p>
小吏举起手中的一叠纸,欢喜的道:“曾相,那些人都说要去西北!”</p>
曾公亮一怔,“谁?”</p>
“就是三司出来的那批官吏,他们自愿去西北为官。”</p>
“拿来!”</p>
曾公亮要过了名册,看了一眼签名,顿时就欢喜的道:“竟然这般忠心耿耿吗?”</p>
那些正在慷慨激昂的官吏们愕然,心想咱们这边正说不想去西北,那些最近闹腾的三司官吏却主动请缨。</p>
这是什么意思?</p>
“沈龙图一番话说的那些官吏惭愧不已,如今人人奋勇争先,都说要为官家和大宋效命。”</p>
小吏全程观看了沈安的一番言行,佩服的五体投地。</p>
曾公亮拿着名册挥舞了一下,“这就是忠心!”</p>
对面的那群官吏却坐蜡了。</p>
“去不去?”曾公亮这几日被他们弄的焦头烂额,此刻扬眉吐气之下,不禁觉得胸怀大畅,“不去也行,各自回去吧。”</p>
回去就等着被穿小鞋吧。</p>
“去!下官去!”</p>
“某也去!”</p>
“谁说某不去?某包袱都打好了。”</p>
“……”</p>
人有从众心理,大部分人会选择跟随大流行事,所以那边形势一逆转,这边也跟着转向了。</p>
这便是势如破竹!</p>
稍后宰辅们进了政事堂,准备听听那个小吏的解说,赵曙就叫人来召见。</p>
“你也去。”</p>
那个小吏哪里想到自己竟然有进宫面圣的机会,激动的语无伦次。</p>
“小人……小人怕是不能吧。”</p>
“那就滚!”韩琦此刻喜气洋洋的,骂人都骂的这般亲切。</p>
稍后见到了赵曙,赵曙也是喜气洋洋的。</p>
“这是怎么弄的?谁来告诉朕?”</p>
小吏激动的站出来,“见过陛下,臣当时就在那里,沈龙图一番话就让那些官吏幡然醒悟,哭喊着要为陛下和大宋效命。”</p>
“说说。”赵曙觉得浑身舒坦,恨不能唐仁就在身边,好生听听他的马屁。</p>
“沈龙图先是说了些闲话,突然就说到了人一辈子的……”</p>
小吏说了沈安对理想的看法,说了他的比喻,接着吟诵了那首诗,不过他记得不全。</p>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p>
这几句小吏记得最清楚。</p>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赵曙有些欢喜,却是因为想到了自己和妻子青梅竹马的这些年。</p>
“让人怀念当年的一首诗。”韩琦当年也是小鲜肉一枚,而且还是才貌双全,可如今却成了油腻老腊肉,很是怀念当年的意气风发。</p>
“那孽畜又作诗了,可惜却缠绵了些。”</p>
小吏继续说道:“后来沈龙图又列举了匡衡和王羲之……”</p>
一番话说的君臣频频点头。</p>
什么是正能量?这就是正能量。</p>
“他还说了王韶的事迹……”</p>
王韶堪称是逆袭的代表性人物,最是励志。</p>
“那些人脸都涨红了,沈龙图就带着他们喊话。”</p>
“喊什么?”包拯的眼皮子跳了一下,想起了当年沈安刚到汴梁时的那些话。</p>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学了做锅贴,每日一贯五。</p>
——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p>
小吏一脸兴奋的道:“不怕万人阻拦,只怕自己畏难!”</p>
他竟然喊了出来。</p>
陈忠珩见边上有个内侍呼吸急促,显然是被小吏刚才的那些话给激励了。</p>
“时不我待,业不我待,民不我待!”</p>
小吏一路喊了起来,最后竟然振臂高呼。</p>
殿内回荡着他的喊声,赵曙笑道:“朕竟然心动了,一瞬间觉着自己荒废了岁月。”</p>
“臣也是如此。”韩琦惆怅的道:“臣想到了年轻时,若是再回到当年,臣会加倍努力,什么诗会宴请,那有何益?”</p>
人到了他这个年龄,才知道万般奉迎都是假,只是过眼烟云而已,不值得留恋。</p>
“此事开了个好头。”赵曙脸色红润,看着很是欢喜,“第一批就顺遂的去了西北,以后再清理出些官吏来,去不去?不去就领钱回家。吏治一清,大宋想不昌盛都难,朕心中欢喜啊!”</p>
“是,臣等也心生欢喜。”曾公亮最近就在负责这些事,满头包,所以此刻如释重负,“沈安一番话打动了那些官吏,让臣惭愧。”</p>
包拯叹息一声,刚想说话,外面有人来了。</p>
“陛下,沈安有奏疏进上。”</p>
“拿来。”赵曙含笑点头。</p>
稍后他接过奏疏,打开看了一眼。</p>
“沈安说……吏治当以公平、信用为要。绝对的公平做不到,但要尽力。譬如这批去西北的官吏,朝中要时刻记得,有人立功就要夸赞,要嘉奖,要封赏,要升官,一句话,不能让人吃亏流泪再流血,否则朝中的信用迟早会荡然无存,人心浮动,只想着好处……”</p>
赵曙抬头,“诸卿以为如何?”</p>
“大善!”韩琦赞道:“正该如此!”</p>
“那话说的极好,不能让人吃亏流泪再流血。”曾公亮说道:“此话当放出去,让那些官吏听听,好歹有些羞耻心的也该努力做事了。”</p>
赵曙点头,起身道:“这是吏治开头第一战,此战大胜,朕心中欢喜。”</p>
韩琦说道:“这也是新政之战,此战大胜,臣为陛下贺!”</p>
赵曙看着他,含笑道:“吏治关乎天下兴衰,你该为大宋贺!”</p>
群臣躬身,“臣等为陛下贺!为大宋贺!”</p>
赵曙张开双手,只觉得无数光明投入怀中,不禁放声大笑。</p>
“哈哈哈哈!”</p>sxbiquge/read/64/64622/ )
曾公亮在发牢骚,“汴梁真是没地方安置了,按照老夫的想法,就把他们安置到洛阳去。洛阳距离汴梁不算太远,也是个要地,他们想来也愿意去。”</p>
“沈安可答应了?”韩琦在打盹,突然问道。</p>
“他不肯答应,说什么有些事不能开先河,一旦开了先河,后续就再难封住口子了。”</p>
曾公亮苦笑道:“老夫何尝不知道这些?只是最近各处都有些不安罢了。”</p>
韩琦睁开眼睛,“上奏疏的多了些,言辞激烈,说官家这是要抛弃天下。”</p>
他的眼睛里有不少血丝,可见辛苦。</p>
“是啊!有人说了,太祖皇帝说过,大宋乃是士大夫……不,是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官家却对士大夫这般轻贱,让人痛心疾首。”</p>
曾公亮捂着脸,用力搓了几下,觉得舒服了些,“此事要着紧,当年范文正下台此事就是起因吧?”</p>
韩琦作为当年的见证者,唏嘘的道:“是啊!当年范文正先弄吏治,就触犯了许多人的好处,一时间群情激昂,挡不住啊!”</p>
“可此次呢?”</p>
包拯突然说道:“大宋国势在蒸蒸日上,那些人有什么道理可讲?”</p>
韩琦笑了笑,“希仁,那些人从不讲道理,他们的倚仗就是自己一方人多势众。”</p>
“这样啊!”包拯淡淡的道:“咱们的人也不少。”</p>
“诸位相公,去西北的官吏们集结了。”</p>
外面来了个小吏,看着有些悲壮的模样。</p>
“风萧萧兮易水寒啊!”</p>
韩琦打个哈欠起身,“走,去看看吧。”</p>
众人去了外面。</p>
这条街道就是大宋的中枢所在,左边的枢密院看着有些冷清,而政事堂的外面站着百余人。</p>
这些就是准备出发去西北收复地任职的官吏。</p>
见到宰辅们出来,这些官吏们依旧沉寂着,看着死气沉沉的。</p>
任何时代都是一样,艰苦的地方没人去,繁华的地方抢破头。</p>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分配不公。</p>
在西北和西南奋斗的官员得不到应有的嘉奖,而在汴梁等地为官的却处处顺遂,不管是升官还是发财,机会最多。</p>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坏的影响,不管是人才还是庸才全都往汴梁挤,而西北地区却无人问津。</p>
“这些大多是被逼着去的,所以很是不满。”</p>
曾公亮低声说道。</p>
韩琦点头,然后说道:“西北从李家作乱开始,就是大宋的心腹大患。如今西北平复,治理就是重中之重。官家和政事堂对你等颇为看重,只管去,回头若是有了机会,朝中自然会把你等调回汴梁来。”</p>
他说的自己都不信,下面的官吏自然更是不信。</p>
“要好生去做。”</p>
曾公亮觉得这样的士气去了西北也是祸害,就说道:“不肯用心做事的,重罚!”</p>
操蛋!</p>
韩琦看了他一眼,心想这时候只能安抚,你来个威胁,这些人不爆炸才怪。</p>
“那汴梁无数冗官,可用心做事了吗?”</p>
一般情况下官吏们是不敢得罪宰辅的,可此刻这些即将去西北那个苦寒地带的官吏们却在绝望之下爆发了。</p>
一个官员喊道:“他们整日游手好闲,凭什么升官优先?凭什么?而我等却要去了西北苦寒之地,一去经年,不知何时能回来……”</p>
“凭什么?”</p>
人最怕的就是不公,而曾公亮的话只是个引子,把这些官吏的情绪引爆了。</p>
“不去了!”</p>
一个官员悲愤的道:“某不去西北了,不做这个官了可好!”</p>
“不做了!”</p>
“我等辞官!”</p>
这个势头不对啊!</p>
韩琦干咳一声,“此事老夫保证……”</p>
这些官吏舍不得丢官,这才不甘不愿的去西北,可现在情绪却都起来了,一下失去了理智。</p>
不压下去,说不得晚些宰辅们都会挨骂。</p>
“没有谁能保证!”</p>
大家都是玩官场的,谁不知道那些弯弯绕啊!</p>
什么保证,等一年半载之后,谁还会记得西北有那么一群人在为了大宋而奋斗啊?</p>
没有人!</p>
“哎!曾相可在?”</p>
一个小吏急匆匆的跑来。</p>
曾公亮正在懊恼,闻言骂道:“喊什么?”</p>
小吏举起手中的一叠纸,欢喜的道:“曾相,那些人都说要去西北!”</p>
曾公亮一怔,“谁?”</p>
“就是三司出来的那批官吏,他们自愿去西北为官。”</p>
“拿来!”</p>
曾公亮要过了名册,看了一眼签名,顿时就欢喜的道:“竟然这般忠心耿耿吗?”</p>
那些正在慷慨激昂的官吏们愕然,心想咱们这边正说不想去西北,那些最近闹腾的三司官吏却主动请缨。</p>
这是什么意思?</p>
“沈龙图一番话说的那些官吏惭愧不已,如今人人奋勇争先,都说要为官家和大宋效命。”</p>
小吏全程观看了沈安的一番言行,佩服的五体投地。</p>
曾公亮拿着名册挥舞了一下,“这就是忠心!”</p>
对面的那群官吏却坐蜡了。</p>
“去不去?”曾公亮这几日被他们弄的焦头烂额,此刻扬眉吐气之下,不禁觉得胸怀大畅,“不去也行,各自回去吧。”</p>
回去就等着被穿小鞋吧。</p>
“去!下官去!”</p>
“某也去!”</p>
“谁说某不去?某包袱都打好了。”</p>
“……”</p>
人有从众心理,大部分人会选择跟随大流行事,所以那边形势一逆转,这边也跟着转向了。</p>
这便是势如破竹!</p>
稍后宰辅们进了政事堂,准备听听那个小吏的解说,赵曙就叫人来召见。</p>
“你也去。”</p>
那个小吏哪里想到自己竟然有进宫面圣的机会,激动的语无伦次。</p>
“小人……小人怕是不能吧。”</p>
“那就滚!”韩琦此刻喜气洋洋的,骂人都骂的这般亲切。</p>
稍后见到了赵曙,赵曙也是喜气洋洋的。</p>
“这是怎么弄的?谁来告诉朕?”</p>
小吏激动的站出来,“见过陛下,臣当时就在那里,沈龙图一番话就让那些官吏幡然醒悟,哭喊着要为陛下和大宋效命。”</p>
“说说。”赵曙觉得浑身舒坦,恨不能唐仁就在身边,好生听听他的马屁。</p>
“沈龙图先是说了些闲话,突然就说到了人一辈子的……”</p>
小吏说了沈安对理想的看法,说了他的比喻,接着吟诵了那首诗,不过他记得不全。</p>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p>
这几句小吏记得最清楚。</p>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赵曙有些欢喜,却是因为想到了自己和妻子青梅竹马的这些年。</p>
“让人怀念当年的一首诗。”韩琦当年也是小鲜肉一枚,而且还是才貌双全,可如今却成了油腻老腊肉,很是怀念当年的意气风发。</p>
“那孽畜又作诗了,可惜却缠绵了些。”</p>
小吏继续说道:“后来沈龙图又列举了匡衡和王羲之……”</p>
一番话说的君臣频频点头。</p>
什么是正能量?这就是正能量。</p>
“他还说了王韶的事迹……”</p>
王韶堪称是逆袭的代表性人物,最是励志。</p>
“那些人脸都涨红了,沈龙图就带着他们喊话。”</p>
“喊什么?”包拯的眼皮子跳了一下,想起了当年沈安刚到汴梁时的那些话。</p>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学了做锅贴,每日一贯五。</p>
——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p>
小吏一脸兴奋的道:“不怕万人阻拦,只怕自己畏难!”</p>
他竟然喊了出来。</p>
陈忠珩见边上有个内侍呼吸急促,显然是被小吏刚才的那些话给激励了。</p>
“时不我待,业不我待,民不我待!”</p>
小吏一路喊了起来,最后竟然振臂高呼。</p>
殿内回荡着他的喊声,赵曙笑道:“朕竟然心动了,一瞬间觉着自己荒废了岁月。”</p>
“臣也是如此。”韩琦惆怅的道:“臣想到了年轻时,若是再回到当年,臣会加倍努力,什么诗会宴请,那有何益?”</p>
人到了他这个年龄,才知道万般奉迎都是假,只是过眼烟云而已,不值得留恋。</p>
“此事开了个好头。”赵曙脸色红润,看着很是欢喜,“第一批就顺遂的去了西北,以后再清理出些官吏来,去不去?不去就领钱回家。吏治一清,大宋想不昌盛都难,朕心中欢喜啊!”</p>
“是,臣等也心生欢喜。”曾公亮最近就在负责这些事,满头包,所以此刻如释重负,“沈安一番话打动了那些官吏,让臣惭愧。”</p>
包拯叹息一声,刚想说话,外面有人来了。</p>
“陛下,沈安有奏疏进上。”</p>
“拿来。”赵曙含笑点头。</p>
稍后他接过奏疏,打开看了一眼。</p>
“沈安说……吏治当以公平、信用为要。绝对的公平做不到,但要尽力。譬如这批去西北的官吏,朝中要时刻记得,有人立功就要夸赞,要嘉奖,要封赏,要升官,一句话,不能让人吃亏流泪再流血,否则朝中的信用迟早会荡然无存,人心浮动,只想着好处……”</p>
赵曙抬头,“诸卿以为如何?”</p>
“大善!”韩琦赞道:“正该如此!”</p>
“那话说的极好,不能让人吃亏流泪再流血。”曾公亮说道:“此话当放出去,让那些官吏听听,好歹有些羞耻心的也该努力做事了。”</p>
赵曙点头,起身道:“这是吏治开头第一战,此战大胜,朕心中欢喜。”</p>
韩琦说道:“这也是新政之战,此战大胜,臣为陛下贺!”</p>
赵曙看着他,含笑道:“吏治关乎天下兴衰,你该为大宋贺!”</p>
群臣躬身,“臣等为陛下贺!为大宋贺!”</p>
赵曙张开双手,只觉得无数光明投入怀中,不禁放声大笑。</p>
“哈哈哈哈!”</p>sxbiquge/read/64/6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