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四百章 任侯爷的人设要立稳

小说:皇兄何故造反? 作者:月麒麟 更新时间:2021-09-09 22:48:04 源网站:新笔趣阁
  >

  夕阳西沉,黄沙漫天。</p>

  辽阔的平原之上,如同史前巨兽般的大同城,依旧平静的矗立在大明的边境线上。</p>

  瓦剌一战,让这座原本就久经沧桑的重镇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斑驳处处,伤痕累累。</p>

  但是,经过了将近半年的休养生息,虽然城墙上的伤痕看起来仍旧狰狞可怖,但是这座古老的军镇,却早已经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p>

  高高的城墙上,郭登身着甲胄,按剑而立,遥遥望向北方,平静的眼神中透着点点寒芒。</p>

  在他的身后,则是他的老搭档朱鉴。</p>

  自从瓦剌一战,他们二人一文一武通力配合,成功固守了大同城,并且反戈一击,击溃了伯都王大军之后。</p>

  朝廷为了尽快恢复大同的元气,便将朱鉴拔擢为右都御史,巡抚山西,主持山西境内的一切军政事务。</p>

  朱巡抚上任之后,一如既往的将大同城的防御作为重心,接连从各处补充了兵员八千人,战马近四千匹。</p>

  如今的大同,加上京城调拨的兵力,屯兵已经超过了近四万人,可谓兵强马壮。</p>

  傍晚的余辉渐渐消失,一轮红日彻底消失在了地平线上,无数的火把被纷纷点燃。</p>

  一阵甲胄碰撞的声音响起,身材高大的参将来到郭登身后,单膝跪地,声音中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p>

  “属下孙大勇,见过总兵大人。”</p>

  “前线夜不收传来消息,也先大军已经出动,共有骑兵四千余人,往沙窝方向,我先锋部队四千人,已在刘副总兵及王参将带领下,分两路设伏于顺圣川,栲栳山。”</p>

  “现我军主力七千人,已集结完毕,请总兵大人示下。”</p>

  郭登看了一眼这个面色憨厚,跃跃欲试充满着冲劲儿的年轻人,眼中罕见的闪过一丝惘然。</p>

  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郭登的一双虎目重新变得坚毅起来,转身对着朱鉴抱拳道。</p>

  “本将此去,必雪我土木之耻,一举击溃也先,大同城中,一切拜托朱大人了。”</p>

  朱鉴有些默然,按理来说,郭登身为大同镇守总兵官,虽是武将,但也不该轻易亲自上场冲锋陷阵。</p>

  他的职责,更多的应该是在城中固守,即便出战,也不能离大同城太远。</p>

  毕竟,身为总兵官,一旦有失,那么城中军务必然会出现乱子。</p>

  就像当初宣府一战,杨洪虽然有把握能胜,但是他还是稳妥的派遣杨信出战,而非亲自出马,就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p>

  但是这次不一样。</p>

  沙窝距离大同城说远不远,但是说近也不算近。</p>

  虽说他们是占了先机,可是总归没有背靠大同城那样进可攻退可守。</p>

  有心开口再劝一劝,朱鉴张了张口,最终化作了一声叹息。</p>

  他们两个人搭档的时间也不短了,所以朱鉴自然清楚。</p>

  当初瓦剌一战,郭登没能驰援白羊口,最终导致守将谢泽力战而亡,被悬颅城门。</p>

  这件事情,一直让他耿耿于怀,不能释然,所以这一次,要拦他是肯定拦不住的。</p>

  片刻之后,朱鉴回了个礼,郑重道。</p>

  “郭总兵放心,本官一定守好大同城,待郭总兵凯旋而归,替郭总兵和大军庆功!”</p>

  郭登深深的看了朱鉴一样,轻轻点了点头,身上的杀气顿时弥漫开来,声音冷硬。</p>

  “传我军令,大军即刻出发,目标,沙窝!”</p>

  遥望着远处安静的夜空,郭登的眼中仿佛燃起熊熊的战火。</p>

  白羊口的一幕幕场景,重新在他的眼前浮现。</p>

  谢泽,你英灵未远,好好看着,老夫来替你报仇了!</p>

  黑夜当中,长长的队伍无声从城门而出,如猛兽觅食而去般,不露爪牙。</p>

  朱鉴站在城楼上,叹了口气,正欲回去,背后却走上来一个属官,神色匆匆,手里捏着一份蜡封好的信封,递了上来,道。</p>>

  “大人,锦衣卫送来的密诏,请大人亲自开拆。”</p>

  …………</p>

  与此同时,宣府城外。</p>

  一队上千人的瓦剌兵,徐徐向前,在队伍当中,还有几辆马车被簇拥着。</p>

  为首一人骑着马,面白无须,一身宦官衣着,在全都是瓦剌打扮的队伍当中,显得颇有几分格格不入。</p>

  在他的身旁,有几个人神色疲倦,穿着大明的官袍,同样骑着马。</p>

  远远的隔着上百步,队伍在宣府城外停下。</p>

  几个身着大明服饰的使团卫士,快马来到宣府紧闭的城门下,道。</p>

  “大明使团归京,快开城门。”</p>

  城墙之上,总兵官陶瑾皱着眉头,在他的身后,副总兵杨信亦是肃然而立,道。</p>

  “陶总兵,果然来了,我们该怎么办?”</p>

  陶瑾瞥了一眼身旁看似低调的汉子,开口道:“照计划行事。”</p>

  于是,杨信点了点头,朝着底下喊道。</p>

  “听闻太上皇随身内宦喜宁公公,亲自护送使团归来,宣府众官已备好酒菜赏用之物,请公公近前一叙。”</p>

  来报信的几个使团卫士闻言,便折返回去,如实说了。</p>

  喜宁骑在马上,遥望着远处的宣府城,瞥了一眼一旁的许彬等人,开口道。</p>

  “许大人,你确定宣府接到了诏命,愿意和太师和谈,接受太师的条件?”</p>

  想起前些日子的谈判,喜宁心中总感觉有些不安。</p>

  作为也先的心腹,喜宁清楚,对于紫荆关一战,也先心里是不甘心的,损兵折将不说,连自己的弟弟伯颜都搭了进去。</p>

  不仅如此,好不容易劫了个皇帝,结果转头京师就立了个新的,除了一点财帛,啥都没有捞着。</p>

  也先的心里,其实憋屈的很。</p>

  喜宁看准了这一点,便建议也先继续扣着那位太上皇,等到大明什么时候愿意服软了再说。</p>

  但是事情未免有些太顺利了。</p>

  这才晾了那些人不到半个月,他们就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连割城这样的条件都答应了。</p>

  事情太顺利,让一向谨慎的喜宁本能的感觉不对。</p>

  但是,无奈也先已经信了,他就算心里不愿意,也得乖乖的过来交涉。</p>

  不过,真正到了宣府城前头,喜宁还是有些踌躇。</p>

  殊不知,这个时候,许彬等人心中也是一阵紧张。</p>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p>

  明明按照计划,在过野狐岭的时候,就应该有大军冲出来伏杀喜宁,结果从昨天到现在,一路上平平安安,竟然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p>

  看着喜宁犹疑的神色,许彬强压着心中的紧张,笑道。</p>

  “这等大事,我等岂敢欺瞒?何况,就算公公不信我们,也该相信太师,若是没有把握,他岂会派公公前来?”</p>

  喜宁的心神这才算是定了定,侧了侧身子,问道。</p>

  “太师那边情况怎么样了?”</p>

  于是,一个瓦剌小贵族打扮的中年人,低声道。</p>

  “我们出发之前,太师派出去的探子已经回来了,沙窝那边,的确驻兵很少,看来他们没有骗我们。”</p>

  喜宁点了点头,对着一旁的使团卫士道:“你去传话,让杨信开城门,迎接使团……”</p>sxbiquge/read/4/4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