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九章 议立太子

小说:皇兄何故造反? 作者:月麒麟 更新时间:2021-08-18 18:29:24 源网站:新笔趣阁
  >

  孙太后坐在殿上,冷汗不住地从额头上渗出来,隐在袖袍之下的玉手,早已经攥出了一道深深的印痕。</p>

  金英的话,让她真正的意识到。</p>

  自己现在面临的,究竟是多么严重的局面。</p>

  亡国之君?</p>

  这四个字单单在心中一出现,便让她头晕目眩,几乎要瘫倒当场。</p>

  深深的提起一口气,勉强定住心神,孙太后开口道。</p>

  “此事不必再议,如于谦所言,此等危急时刻,谁敢再言南迁者,斩!”</p>

  因着此事太过严重,就连孙太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p>

  她说这两句话的时候,声音都是颤抖着的。</p>

  朱祁钰松了口气。</p>

  他知道,孙太后已经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程度。</p>

  于是率先起身开口道。</p>

  “臣谨遵圣母之命,自今日起,敢言南迁者,斩!”</p>

  底下诸位大臣,也起身随声附和道。</p>

  “太后英明。”</p>

  当然,这些人当中,除了一个人。</p>

  那就是徐珵。</p>

  金英的低语他自然没有听到。</p>

  但是看到孙太后急转直下的态度。</p>

  再仔细品了品刚刚郕王一番话中隐含的意思。</p>

  徐珵的脑子里全都是两个字。</p>

  完了!</p>

  这下不仅将满朝文武都得罪了,就连宫中的太后娘娘,恐怕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好感了。</p>

  毕竟,他险些便在无意间,为天子按上了一个谁也担不起的大罪。</p>

  一时之间,徐珵只觉得自己前途尽丧。</p>

  无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多嘴开口。</p>

  不过这个时候,殿中已经没有人在意徐珵的表现了。</p>

  因为孙太后的声音已然继续响起。</p>

  “我上下齐心,京城必可坚守。”</p>

  “于侍郎,尔掌兵部诸事,今日出宫之后,便即刻盘点兵员,拿出个法子来,付于朝议。”</p>

  孙太后说的平常。</p>

  但是殿中的气氛却再次变得微妙起来。</p>

  因为,随着这句话,又一个现实的问题被翻到了台面上。</p>

  眼下这个局面,该谁做主?</p>

  前头已经说过。</p>

  如今京城当中,太后掌握了大部分的实权,可以调动京营及九门驻守官军。</p>

  但是实际上,受命监国的却是郕王。</p>

  刚刚,虽然有徐珵那么个摆不清位置的愣头青掀了个盖子。</p>

  但是因为朱祁钰退了一步。</p>

  他自己主动开口,向太后上奏,算是暂且掩盖住了这个矛盾。</p>

  可太后的这句话。</p>

  却将此事再度翻到了台面上。</p>

  毋庸置疑,孙太后的这番话是挑不出错来的,也的确是当下要办的。</p>

  但是须知。</p>

  于谦乃是六部重臣,正经的前朝大臣。</p>

  除非是涉及到皇家事务。</p>

  不然的话。</p>

  按照规矩,太后是不能直接向朝臣下诏的。</p>

  这种规矩和程序上的东西。</p>

  文臣远远比勋戚要看得更重。</p>

  往严重了说。</p>

  程序不对的旨意,便是乱命!</p>

  臣子完全可以拒接!</p>

  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于谦的身上。</p>

  接,还是不接?</p>

  接了这道懿旨,便代表着默认了孙太后可以插手政务,有违礼法。</p>

  但是若是不接,又该如何拒绝?</p>

  刚刚他们这些朝臣一直嚷嚷着,让太后坚定信心,固守京师。</p>

  现在太后倒是顺了他们的意,但是他们却要在这等小事上纠缠不休?</p>

  朱祁钰在一旁看着,心中也大略猜出了孙太后的用意。</p>

  她老人家,虽然已经打消了南迁的打算。</p>

  但是还是想要把事情攥在自己的手里。</p>

  今上亲征也有些时日了。</p>

  孙太后在宫中,一直恪守本分。</p>

  什么事该插手,什么事不该插手,这中间的度拿捏的十分准确。</p>

  她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这道懿旨意味着什么。</p>

  相反的,她是在借此机会,试探朝臣的态度!</p>

  只可惜,她挑错了人……</p>

  于谦上前一步,叩首拜道:“圣母容禀,先前皇上御驾亲征,曾命郕王监国,如今皇上不幸陷于虏贼之手,京中庶务不可久旷,臣冒死进谏,请圣母下旨,命郕王总摄大政,监理百官。”</p>

  朱祁钰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p>

  这就是于谦啊!</p>

  他才不会怕什么威胁和试探,他只会按照自己心中的信念做事。</p>

  孙太后的试探,若是换个人可能还会纠结一番。</p>

  但是到了于谦这,压根不用多想。</p>

  既然程序不对,那就让程序合法便是。</p>

  现在之所以出现这么尴尬的局面。</p>

  就是因为郕王有监国之名,无监国之权。</p>

  孙太后手握京中大权,但是却没有插手政务的名分。</p>

  毕竟,凡是太后干预政务,必须要有皇帝的授权。</p>

  现在的情况,皇帝陷于敌手,勉强可以比拟天子幼弱,无力处理政事。</p>>

  但是同样,因为皇帝不在京城,孙太后也不可能获得皇帝的明诏授权。</p>

  便是有,这等危难时刻,朝臣也不可能接受女主临朝。</p>

  所以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郕王真正行使监国之权。</p>

  他是这么想的,于是便这么说了。</p>

  丝毫都不在乎说完之后,孙太后陡然一变的脸色。</p>

  孙太后的神色的确不算好看。</p>

  她心中已经有这个预料。</p>

  但是却没想到,于谦会这么直接的将她顶回来。</p>

  要知道,刚刚于谦的一番话,基本上算是打脸了。</p>

  压根没有理会她的懿旨,而是在自说自话。</p>

  换句话说,她的诏命被直接无视了!</p>

  没有驳回,但是同时也没有提起,直接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p>

  这简直比直接驳回她的懿旨,更让她难受。</p>

  一时之间,孙太后被气得胸前起伏,脸色都是一白。</p>

  看的朱祁钰心中不由得暗暗一乐。</p>

  数遍他前世今生,可是头一遭看见孙太后被气成这个样子。</p>

  虽然明知道不该幸灾乐祸,但是他的确忍不住。</p>

  不过话说回来。</p>

  这也能够看出,孙太后的政治定力不够。</p>

  这种事情,在朝堂之上,简直不要太常见!</p>

  且不说,这只是一道连口谕都算不上的懿旨。</p>

  便是真正的圣旨,在真正走完程序,下发到六科之前,大臣们都不会太过在意。</p>

  毕竟朝政是大家商量着办的,断没有君上一人,一言而决的道理。</p>

  何况,于谦眼下面对的,还不是正经的皇帝。</p>

  所以他拒绝起来,根本就是毫无负担。</p>

  孙太后扫视一周。</p>

  见没有任何一个朝臣出面,指责于谦不对,便知道自己刚刚的举动太冒失了。</p>

  按下心中怒意,孙太后感到一阵头疼。</p>

  就这么将摄政大权交给郕王吗?</p>

  她暗暗瞥了一眼坐在旁边椅子上,病恹恹的朱祁钰。</p>

  心中总觉得有几分不舒服。</p>

  尤其是,刚刚见到朱祁钰如此冷静而又条理分明的分析过眼下的局面之后。</p>

  孙太后更加生出了几分不安。</p>

  想了想,孙太后问道:“郕王,于谦进谏,要哀家将朝廷庶务托付于你,你怎么看?”</p>

  我坐着看……</p>

  朱祁钰心中腹诽一句,却仍旧起身道:“圣母,此等大事,当诸臣与圣母斟酌而定,臣不敢多言。”</p>

  这个时候,他才不去出什么风头呢!</p>

  虽然前世今生的情况略略有所变化。</p>

  但是他相信,有了刚刚的那番话,在场的大臣们心里都该清楚,谁才能真正坐镇京师。</p>

  何况,在这些固守规矩的大臣们眼中,本就不可能允许一个没有皇帝诏命的太后直接插手朝政。</p>

  皮球被踢了回来,孙太后忍不住揉了揉额头。</p>

  她越发感觉这个郕王和以前不同。</p>

  这两句话看似平常,但是实际上,却暗含机锋。</p>

  朱祁钰看似什么都没说,但是却留了个话头。</p>

  他不说答应,也不说不答应,而是说,让她和诸大臣商量。</p>

  那么也就是说,她接下来,肯定要问在场群臣。</p>

  但是问他们?</p>

  瞧瞧于谦那副理所当然的嘴脸,孙太后不用想就知道他们要说什么。</p>

  短短的犹豫了一瞬。</p>

  孙太后还是决定,不去听那些她不想听的话,直接道。</p>

  “皇帝出京之前曾对哀家说过,待大胜回京之后,便择日册封储君。”</p>

  “如今皇帝失陷于敌手,京中恐人心惶惶,朝廷亦不可一日无主。”</p>

  “哀家之意,当命礼部择吉日,立长哥儿见深为太子,以安天下之心。”</p>

  “皇帝回京之前,一应庶务,由郕王监国辅政,诸位意下如何?”</p>

  许是孙太后有些累了。</p>

  懒得再多打什么机锋,直接便将自己的意思说了出来。</p>

  前头的几句话,理所当然的被群臣直接忽略。</p>

  说什么皇帝出京前说过,不过是个由头而已,重点在后面两句话。</p>

  立太子,定储君,以安天下之心!</p>

  安什么心?</p>

  当然是皇帝万一回不来,朝臣们该如何站队,官军百姓该效忠于谁的心。</p>

  除此之外,另一句话也十分耐人寻味。</p>

  于谦进谏的时候,说的是“命郕王总摄大政”。</p>

  到了太后这,变成了“命郕王监国辅政”。</p>

  一个总摄,一个辅政。</p>

  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可大了去了。</p>

  于谦的意思,是将京城大权,全部托付到郕王的手中,一切由郕王做主。</p>

  孙太后的意思,是要先立太子,然后将京城大权托付到太子手中,最后由郕王代行太子权柄。</p>

  看似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差了一道程序,到最后都是郕王来总政。</p>

  但是稍微有些政治敏感度的人都清楚,这二者可大大不同。</p>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名分。</p>

  如果是按照于谦的办法,那么京城大权本身就是在郕王手中。</p>

  除非皇帝回归,不然的话,没人能够从郕王手中夺权。</p>

  但是如果按孙太后的办法,那么就不一样了。</p>

  权力属于太子,郕王只是辅政。</p>

  那么就可以换人!</p>

  虽然皇室宗亲是最适合辅政的,但是勋戚大臣,文武百官,也都是可以辅政的。</p>

  如此一来,想要罢黜郕王的权柄,就容易的多。</p>

  在场大臣都是宦海沉浮多年之辈,但是也是头一次遇见这种情况。</p>

  虽然转念一想就明白了其中的差别,可到底该如何表态,却皆是犯了难……</p>sxbiquge/read/4/4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