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七百八十章:大冤种沈尚书

小说:皇兄何故造反? 作者:月麒麟 更新时间:2023-09-28 02:35:47 源网站:笔趣阁
  >

  ???

  行宫当中,沈尚书听到天子理直气壮的声音,不由大了眼睛下,您还能找到比这更强词夺理的理由吗?

  户部说白了,就是个管的,的确,手里管着国库,沈尚书的确对各处的用度有调整把控的权力但是,也不能哪出了事都赖在户部身上吧?

  上林监这事,摆明了就是陈庸带着底下的一帮官员上下其手,私舞弊,贪墨户部不过照常发放物资银两而已,东西到了人家的手里,非要贪墨,户部能有什么办法?

  苦笑一声,沈尚书道“下圣明,臣失察,自请罚一月!请下降罪!”

  心中愤愤不平,但是,面上沈尚书却恭敬的很,一脸沉痛的开口见此状况,朱也是一,道“沈先生不必如此,不是这个意思”

  看来是少了…

  指南默默的算了算自己上任之后被扣了多少,试探着道“那下,那要不,月?”

  这一句话,让刚刚受了训斥的王文和陈都系,也变得轻松起来这老沈可真行,敢情罚这事,还带讨价还菜市场卖白菜呢?

  就连朱,也被沈翼这个活宝给逗笑了,“沈先生!您就好好领朝的吧,别每皇帝,天天不做正事,就只想着克扣臣下的“臣不敢…”

  沈尚书了手,客客气气被这么一闹,原本略带沉重的气,倒是被一扫而空,收了笑意,朱认真起来,开口道“是想着,上林监纵然少人问津,可毕竟也是朝门,长久以来,状况如此,必然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过,凭陈庸一个人,只怕不能在朝的眼皮子底下,将此事瞒的密不透风”

  “所以,整个上林监上下,恐怕都难逃干系,想要清查此事,必定要厘清积年目,此事凭都察院及刑部,恐难尽快做完,所以,清查此案过程当中,得需户部协多好,就这事?

  沈尚书松了口气,心里默默埋怨了一句下您这大喘气,就从户部抽调几个人的事,也值得您亲自开口?

  “下放心,无论是需要人手还是其他配合,只要需要,臣必定竭尽全力”

  “就知道,沈先生是识大体之人”

  看着天子笑眯眯的样子,沈尚书不仅没有被赞扬的欣喜,心中反而生出一阵不不对劲!

  这种小事,怎么值得天子亲自开口,而且,他不过表了表忠心,可从不轻易赞许臣下的天子,竟然如此热情这绝对不对劲!

  直觉告诉沈翼,这话不能接……

  果不其然,天子等了片刻,没等到沈翼的反应,一副有些失望的样子不过,沈尚书,你可知道,话接不接,有些事情都是逃不过去的……

  对方不给面子,朱也就不在绕弯子,索性开口道“上林监的这事,处置归处置,清查归清查,可到底烂摊子,还得收拾,这大的皇家猎场,尽是些鸡,子总不像话,这次也便罢了,朝上下,四诸使的注意力,都在围猎之后的演武上头“可若是日后次次皆是如此,朝体面何存?既是皇家猎场,自当由诸珍奇异兽,方能显大明威仪沈翼在底下听着听着,算是觉出味来了隐隐之间,他心里跳出来了一个自己都不敢想的猜测,抬头望着天子越发和的脸色,沈尚书心中一阵叫苦,可千万别是他想的那样啊……

  然而接下来,天子的话,却残酷的打碎了他的幻想“似虎之属,各地或许尚有,但是,如狮子,,大雀等物,大明境内却无,皆是永乐年间,三宝太监下西洋时所带回”

  “可是,自宣德八年以来,朝再无出海之举,实为可惜,此次上林监之事,倒是给提了个醒,西洋诸国,亦是大明属国,多年未曾交往,未免生分,若朝元气恢复,还是要遣使臣出海,前往西洋诸国,互通往来”

  救命啊!>

  下杀人了!

  沈尚书站在底下,欲哭无泪这可真是纯纯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陈庸,我!

  心里对着陈唐破口大骂,沈尚书发誓,要是这货现在站在他面前,他杀了这货的心都有干点什么不好,啊,户部拨的银子还不够你贪的,非要把主意打到南的珍奇异兽身上这下好了,闹出事了,自己赔进去就算了,还把户部扯了进去沈尚书早就料到,天子找他不会有好事,但是,他也没料到,会是不好到这种地下西洋?下您开什么玩笑呢?新笔趣阁

  就国库现在的底子,赔都不够赔的!

  硬着头皮,沈尚书还是道“下明鉴,永乐到宣德间,三宝太监七下西洋,耗甚大,虽带回了诸多珍奇,但是仍旧入不出“如今大战方止,国库空虚,若要重下西洋,恐难以支撑,若因此再起民乱,社动荡,则臣万死难也”

  话说的委,但是话头却是一点不留,就差说一句,门都没有!

  另一旁,陈和王文二人也对视了一眼,陈跟着道“下,上林监一事,固然是陈庸胆大妄为,但是,朝如今百废待兴,正是休养生息之时,着实不宜再耗民力”

  “者汉高祖刘,一代英主,结束末乱世,立大汉国,然出巡四方,拉车之马,难成一色,群臣上下,皆牛车出行,可寒酸不已“然则若无汉高祖至汉景帝数代积累,何来武帝之功?”

  “下,土木一役,朝元气大伤,待用银之处良多,若因搜罗珍奇异兽出海下西洋,实非良策,请下三思”

  相较于沈翼,陈作为科道官员,说话就明显带着官的风格一番话言辞不算尖锐,但是,也直截了当,直言不待得陈说完,王文了片刻,也开口道“下,下西洋虽能扬我国威,四,但是终归耗太甚,若仅为上林之事重下西洋,恐朝中多有非议,实为不妥,请下明鉴”

  在场三人,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态度基本一致,就是反对下西洋应该说,他们说的没错!

  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下西洋是一件耗时耗力耗钱耗人,但是,却得不到什么好处的事情要知道,朝下西洋,下的不是一支商队,而是一支舰队!

  大海不比陆地,虽然说,大明得到了西洋诸国的臣服朝,但是实际上,大明对于西洋的控制力很弱所以,船队出海,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安全问题除了肆的海盗之外,船队到达各国,还要防备的是当地的百姓和军队不要以为远在西洋的那些小国,真的就是听说了大明的名声,所以慕名而来,臣服朝贡那一个个,都是被打服的!

  郑和下西洋,最多的时候,海船多达两百余艘,基本上每一次出海,人数都多达数万人而这数万人当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多达五个卫的官军与其说郑和率领的是一支船队,不如说他率领的其实是一支军队,与其说郑和下西洋是一个政治行动,其实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军事行动这样的兵力,加上大明出色的造船技术建造出的坚固海船,在西洋当中,几乎是所向无敌的存在正因如此,郑和所到之处,那些个番小国,才会忙不的奉出国书,宣布臣服,遣使朝要是大明真的派过去的是一支普通的船队,别说是让这些小国臣服了,不被抢都算好的了但是,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给国家带来的压力巨大不夸张的说,郑和七下西洋,对于朝来说,就跟打了七场大仗没什么区别这中间,可不止是银钱粮草那么简单建造宝船,需要大量的人手,数万人出海需要的粮食,起运到港口,也需要大量的人手,船上大多数都是官军,吃喝拉撒都需要照料,还是需要大量的人手那这些人从哪来?自然是征发役!

  不可否认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确带回了很多珍奇异宝,而且让大明国威西洋,引得诸国朝但是,代价是每次下西洋,要消耗数以万计的钱粮更重要的是,残酷的海上风波,不时出现的海盗,还有每到一地,都有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让每次出海,军民死伤都要数以千计所以事实上,对于大明朝来说,废止下西洋,并非是毫无理由的从利弊得失的角度来衡量,下西洋的回报,的确远远不如支出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下西洋的一应支出,如宝船的建造,官军的粮,征发役的补银,都是由国库承担,皇帝需要出的,就是赏给西洋诸国的珍奇器物但是,朝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下西洋带回来的珍奇异宝,却全进了皇帝的内承运库对于皇帝来说,拿些绸缎布匹,器茶叶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就能换到一大堆珍珠,象牙宝石,而且,还能得到西洋诸国的臣服,自然是名利双收的好事可是,对于朝来说,就是纯纯的赔本还不赚喝,这种事,也难怪朝臣们都不愿意干不过,所幸的是,如今距离永乐朝才过不久,太宗皇帝余威犹在,没有人敢对郑和七下西洋的对错过分议论,朝上,也没有形成像大明后期一样的论围,提起郑和下西洋,便说是劳民伤财,毫无正面评价眼下,下西洋对于大明朝来说,还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只不过因为宣德以后,天子幼弱,之后朝又动荡不堪,所以一直没有人提起此事而已就算是现在,沈翼等人反对下西洋的理由,也就是国库空虚,支撑不起而已,这和他们反对在这个时候再起战端,是同样的出发点,并没有刻意针对下西洋而发议这一点,还是让朱感到欣慰的要知道,最晚到成化朝为止,朝中对于此事的论风向,便已然发生了改变那时,朱的好大侄儿想索要郑和下西洋的海图,旨意下到兵部,刘大夏区区个车驾司郎中,就敢堂而皇之的驳斥来使,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终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也,旧案虽存,亦当之便可见当时朝中对下西洋一事的极度不满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郑和下西洋,从国威的正面典型,变成了劳民无功,受朝上下鄙的无用之事这种迹象,从现在开始,已经可以看到端,但是,至少当下这几年,还没人敢这么说目光在底下三人身上扫了扫,朱倒是也没有坚持上林监一事,本就不够有力,再说,沈翼说的是实话,国库如今也的确支撑不起这么大规模的下西洋他今天提起此事,也不过就是试探一番,为以后做铺垫而已,因此,沉片刻,朱便道“几位先生所言有理,下西洋一事,是考虑不周,不过,此乃太宗国策,不可废国库如今支撑不起,不代表以后支撑不起”

  “没记错的话,正统八年时,太上皇曾命工部督造下海番船一百二十余艘,但是一直未曾启用”

  “这样,回头传旨给工部,将这一百二十艘海船好好检查一番,该修的修,该重造的重造,既然是休养生息,那么这些事情,慢慢的总该操办起来“沈先生觉得呢?

  得,绕来绕去,还是得出钱!

  沈翼不傻,从天子的口气当中,就听得出来,他老人家没再跟白己这帮人商量没听天子说吗?

  “太宗国策,不可废…”

  这八个字压下来,还说啊!

  别忘了,这朝堂上头,还着一位太宗旧臣在呢!

  别看那位老大人平时人畜无害,慈眉善目,一天天笑的打睡,但是谁敢说太宗下一个不字,他老人家能蹦起来锤死你不过,出就出吧,反正也不是现在出,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就是眼下,这批海船的修,又要花一大笔钱了默默的心疼了一下荷包,沈尚书虽然不情愿,但是还是不得不了手道“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