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商朝时期,奚人便以奴隶的面貌,出现在国史之中。
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库莫奚的,系东胡的鲜卑一支。《史记》有云:东胡者,匈奴以东之胡人也!
鲜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又分为慕容、宇文、段氏、拓跋、乞伏、秃发等六部,奚族则属于宇文部的别支。
宇文部后为前燕慕容皝所破,余众隐落于松漠之间,即今内蒙东部及辽宁西部与河北承德地区的北部一带,库莫奚部落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逐渐成形。
奚族人不仅懂得畜牧、狩猎之道,而且,还会种植农作物。此外,大名鼎鼎的奚车,在当时的作用,不亚于现代的重载大卡车。
自从,耶律阿保机征服了奚族之后,为了笼络人口众多的奚人,定下了只有乙室和奚人拔里氏,这两个姓萧的部落贵族之女,世代为皇后的遗训。
这项极富远见的政治安排,确保了契丹人和奚人共治大漠的统治基础,并得到了彻底的执行,直到契丹国被金国所灭之时为止。
李中易选择奚人,作为打秋风的目标,除了所谓的萧皇后的亲爹这最浅的一层想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想从战略上,打击契丹人和奚人,在大草原上的统治基础。
道理其实是明摆着的,草原上的诸民族,向来都是畏威而不怀德的品种。只要契丹人和奚人,在李家军的精准打击之下,其力量持续衰落下去,那么,李中易有理由相信,在契丹国势力范围的边缘地带,一定会出现其它民族的军事野心家。
夜空之中,顶着繁星点点,李家军浩浩荡荡的东出榆关,杀向山北之奚所在的中京道青龙河畔。
在参照物极其模糊的大草原上作战,除了本身的实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熟悉道路和水源的向导,避免迷路的指南设备,以及牢固的宿营大寨。
想当年,卫青和霍去病分头北进,寻机歼灭匈奴主力部队,由此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漠北大战。
在遭遇了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之后,卫青命令李广与赵食其率领一支军队从东路前进,打算从左侧背面包抄匈奴人,卫青自己则率领主力直冲匈奴单于的主力。
不想从命的李广,没向卫青辞行就带兵走了。谁曾想,在绕道的途中,随军的匈奴向导,居然趁乱逃之夭夭。其结果是,面临卫青严厉追究的压力之下,未能顺利会师的李广,含愤自杀。
在这个悲剧性的事件之中,谁是谁非,李中易懒得深究,他重视的是:必须有可靠的向导。
天色大亮之后,大军原地休息,李中易拖着沉重的铠甲,吃力的翻身下了马,坐到马扎上,喘了口粗气。
“爷,喝口茶汤吧?”竹娘手碰装着茶水的水囊,递到了李中易的手边。
李中易接过水囊,一口气灌下大半,抬手抹了把嘴角的茶渍,皱紧眉头望着竹娘。
竹娘跟随在李中易身边的时日,早已不短,又是极其亲近的枕边人,她自然明白李中易的心思。
“爷,您可是万金之尊,若是稍有闪失,就算是把奴家撒卸八块,也死不足惜。”在守护李中易安全的方面,竹娘向来以坚持原则著称,九牛不回。
李中易无奈的翻了个白眼,尼玛,身上这款缴获来的明光铠,仿佛是为他量身定做一般,不大不小,恰好合适。
可问题是,这玩意重达六十多斤,李中易即使坐在马扎上,依然感觉到,浑身上下仿佛被压了一座大山似的,累的喘不过气来。
“哼,等回军之后,爷让你好看。”李中易也知道竹娘是一片拳拳护主之心,只是,他心里憋着的那口恶气,短时间内难以消散。
“爷,这可是您说滴呀,奴家等着您来好好儿的收拾奴家哦。”竹娘面带甜笑,秋波流转间,格外的妩*媚动人。
联想到竹娘那惊人的腰力,以及永远不知疲倦的超凡体力,李中易大有英雄气短之慨:唉,从小就习武,那可真好啊!
说来也是奇怪,折赛花的武艺功夫,远在竹娘之上,却体质敏感,承受不住李中易的姿意挞伐。
夫妻之间的小情调,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正在途中休息之际,随军参议司的人来报,带着上路的匈奴向导,意见不统一,请李中易定夺。
正想卸掉明光铠的李中易,赶忙抓住机会,命李云潇帮着脱下了严重影响行动自由的重铠。理由嘛,也是现成的,他必须亲自去盘查匈奴的向导。
外罩儒衫、内穿软甲的李中易,一身轻松的背着手,迈步走向参议司的小帐那边,而无视于竹娘一直翻动着的白眼。
参议司的参议们,其实一直就跟在李中易的身旁,而且人数还真不少。
随着李家军的日益壮大,参议司的各种规章制度,也渐渐完善。
按照李中易亲定的标准,必须有两年以上,一线指挥作战经验的军官,才有资格被选拔进入参议司。
这就杜绝了“赵括”之类的“嘴炮”型军官,进入极为核心的总参谋部之中。
当然了,军官进入了参议司之后,锻炼两到三年的时间,掌握了正规化、专业化的参谋流程,还需要下放到基层作战部队,这才有资格再次调回参议司里,成为宋云祥的左膀右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当过一线部队的指挥官,就很容易导致理论计划与实际作战严重脱节的恶劣局面,这是李中易绝对不可容忍的弊端。
在宋云祥的陪同下,李中易绕到参议司帐后的空地前边,迎面就见十几名契丹族的向导,被五花大绑的跪在草地上。
经过宋云祥的介绍,李中易已经知道了详细的情况,这些向导里边,意见严重不统一,有人说萧皇后的亲爹并不在清龙河畔的奚人那里,而是在中京道以东的兴中府(今辽宁省朝阳市)。
李中易摸着下巴,有趣的望着跪了一地的契丹向导们,淡淡的问宋云祥说:“士达,是哪位仁兄说的路不对?”
宋云祥抬手指着跪在最前面的一名契丹大汉,禀报说:“他就是慕容达志。”
李中易仔细的打量了一下低垂着脑袋的慕容达志,只见,这家伙膀阔腰圆,满脸的络腮大胡子,皮肤却很白。
“你怎么知道萧家的国丈没在青龙河畔?”李中易懂一点契丹话,但还是需要宋云祥这个契丹通的翻译。
“因为我和萧家有仇。”耶律达志经过宋云祥的翻译,如此回复了李中易的疑问。
李中易冷冷的一笑,说:“只怕是有恩吧?或者,你看上了萧家的哪个女儿?”
宋云祥盯得很紧,他赫然发现,慕容达志的脸色猛的一变。尽管,耶律达旗掩饰得很好,但是,依然露出了马脚。(。)
...
()
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库莫奚的,系东胡的鲜卑一支。《史记》有云:东胡者,匈奴以东之胡人也!
鲜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又分为慕容、宇文、段氏、拓跋、乞伏、秃发等六部,奚族则属于宇文部的别支。
宇文部后为前燕慕容皝所破,余众隐落于松漠之间,即今内蒙东部及辽宁西部与河北承德地区的北部一带,库莫奚部落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逐渐成形。
奚族人不仅懂得畜牧、狩猎之道,而且,还会种植农作物。此外,大名鼎鼎的奚车,在当时的作用,不亚于现代的重载大卡车。
自从,耶律阿保机征服了奚族之后,为了笼络人口众多的奚人,定下了只有乙室和奚人拔里氏,这两个姓萧的部落贵族之女,世代为皇后的遗训。
这项极富远见的政治安排,确保了契丹人和奚人共治大漠的统治基础,并得到了彻底的执行,直到契丹国被金国所灭之时为止。
李中易选择奚人,作为打秋风的目标,除了所谓的萧皇后的亲爹这最浅的一层想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想从战略上,打击契丹人和奚人,在大草原上的统治基础。
道理其实是明摆着的,草原上的诸民族,向来都是畏威而不怀德的品种。只要契丹人和奚人,在李家军的精准打击之下,其力量持续衰落下去,那么,李中易有理由相信,在契丹国势力范围的边缘地带,一定会出现其它民族的军事野心家。
夜空之中,顶着繁星点点,李家军浩浩荡荡的东出榆关,杀向山北之奚所在的中京道青龙河畔。
在参照物极其模糊的大草原上作战,除了本身的实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熟悉道路和水源的向导,避免迷路的指南设备,以及牢固的宿营大寨。
想当年,卫青和霍去病分头北进,寻机歼灭匈奴主力部队,由此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漠北大战。
在遭遇了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之后,卫青命令李广与赵食其率领一支军队从东路前进,打算从左侧背面包抄匈奴人,卫青自己则率领主力直冲匈奴单于的主力。
不想从命的李广,没向卫青辞行就带兵走了。谁曾想,在绕道的途中,随军的匈奴向导,居然趁乱逃之夭夭。其结果是,面临卫青严厉追究的压力之下,未能顺利会师的李广,含愤自杀。
在这个悲剧性的事件之中,谁是谁非,李中易懒得深究,他重视的是:必须有可靠的向导。
天色大亮之后,大军原地休息,李中易拖着沉重的铠甲,吃力的翻身下了马,坐到马扎上,喘了口粗气。
“爷,喝口茶汤吧?”竹娘手碰装着茶水的水囊,递到了李中易的手边。
李中易接过水囊,一口气灌下大半,抬手抹了把嘴角的茶渍,皱紧眉头望着竹娘。
竹娘跟随在李中易身边的时日,早已不短,又是极其亲近的枕边人,她自然明白李中易的心思。
“爷,您可是万金之尊,若是稍有闪失,就算是把奴家撒卸八块,也死不足惜。”在守护李中易安全的方面,竹娘向来以坚持原则著称,九牛不回。
李中易无奈的翻了个白眼,尼玛,身上这款缴获来的明光铠,仿佛是为他量身定做一般,不大不小,恰好合适。
可问题是,这玩意重达六十多斤,李中易即使坐在马扎上,依然感觉到,浑身上下仿佛被压了一座大山似的,累的喘不过气来。
“哼,等回军之后,爷让你好看。”李中易也知道竹娘是一片拳拳护主之心,只是,他心里憋着的那口恶气,短时间内难以消散。
“爷,这可是您说滴呀,奴家等着您来好好儿的收拾奴家哦。”竹娘面带甜笑,秋波流转间,格外的妩*媚动人。
联想到竹娘那惊人的腰力,以及永远不知疲倦的超凡体力,李中易大有英雄气短之慨:唉,从小就习武,那可真好啊!
说来也是奇怪,折赛花的武艺功夫,远在竹娘之上,却体质敏感,承受不住李中易的姿意挞伐。
夫妻之间的小情调,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正在途中休息之际,随军参议司的人来报,带着上路的匈奴向导,意见不统一,请李中易定夺。
正想卸掉明光铠的李中易,赶忙抓住机会,命李云潇帮着脱下了严重影响行动自由的重铠。理由嘛,也是现成的,他必须亲自去盘查匈奴的向导。
外罩儒衫、内穿软甲的李中易,一身轻松的背着手,迈步走向参议司的小帐那边,而无视于竹娘一直翻动着的白眼。
参议司的参议们,其实一直就跟在李中易的身旁,而且人数还真不少。
随着李家军的日益壮大,参议司的各种规章制度,也渐渐完善。
按照李中易亲定的标准,必须有两年以上,一线指挥作战经验的军官,才有资格被选拔进入参议司。
这就杜绝了“赵括”之类的“嘴炮”型军官,进入极为核心的总参谋部之中。
当然了,军官进入了参议司之后,锻炼两到三年的时间,掌握了正规化、专业化的参谋流程,还需要下放到基层作战部队,这才有资格再次调回参议司里,成为宋云祥的左膀右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当过一线部队的指挥官,就很容易导致理论计划与实际作战严重脱节的恶劣局面,这是李中易绝对不可容忍的弊端。
在宋云祥的陪同下,李中易绕到参议司帐后的空地前边,迎面就见十几名契丹族的向导,被五花大绑的跪在草地上。
经过宋云祥的介绍,李中易已经知道了详细的情况,这些向导里边,意见严重不统一,有人说萧皇后的亲爹并不在清龙河畔的奚人那里,而是在中京道以东的兴中府(今辽宁省朝阳市)。
李中易摸着下巴,有趣的望着跪了一地的契丹向导们,淡淡的问宋云祥说:“士达,是哪位仁兄说的路不对?”
宋云祥抬手指着跪在最前面的一名契丹大汉,禀报说:“他就是慕容达志。”
李中易仔细的打量了一下低垂着脑袋的慕容达志,只见,这家伙膀阔腰圆,满脸的络腮大胡子,皮肤却很白。
“你怎么知道萧家的国丈没在青龙河畔?”李中易懂一点契丹话,但还是需要宋云祥这个契丹通的翻译。
“因为我和萧家有仇。”耶律达志经过宋云祥的翻译,如此回复了李中易的疑问。
李中易冷冷的一笑,说:“只怕是有恩吧?或者,你看上了萧家的哪个女儿?”
宋云祥盯得很紧,他赫然发现,慕容达志的脸色猛的一变。尽管,耶律达旗掩饰得很好,但是,依然露出了马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