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立春和杨平是大学同学,两人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同学。
毕业后,欧立春去了七八线城市的地区级三甲医院,作为硕士研究生,在内卷的医疗行业,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归宿。
当时欧立春梦想去南都附一的嵴柱外科进修,但是无奈该院嵴柱外科全国排名前三,进修名额非常紧俏,根本挤不进去。
在杨平的帮助下,欧立春梦想成真,进入南都附一进修。
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每天七点前到科室,晚上十点后才下班,认认真真。
欧立春比杨平大一岁,两人本科毕业后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两人使用本科学历考了医师执业证,这样,研究生毕业后两年,两人顺利晋升主治医师。
欧立春在28岁获得主治医师,晋升过程非常顺利,没有浪费时间,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
刚刚晋升主治医师,便获得医院外派进修的名额,可谓事业一帆风顺。
没想到,自己的同学杨平现在成了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这种晋升速度,简直就是火箭速度,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的同学圈里,还没有这么晋升速度。
要不是知道这个杨教授是杨平,打死欧立春也不会相信这么年轻的教授。
转念想想自己,还为了一份病历挨上级医生的骂。
人比人,气死人。
不过欧立春想,自己有这样的同学,也是一件幸事,这不,自己到南都附一进修的事情,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欧立春也没有吭声,没有到处张扬杨平是他同学。
“这个杨教授挺厉害的,据说几个月时间就搞出这个嵴柱外固定架。”
“去年的金刀奖就是他。”
“听说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都是破格提拔的。”
“真的假的,不会是家里后台硬,包装起来的?说不定那天人设就崩塌了,”
“这个我还是清楚,嵴柱外定架技术含量非常高,可以拿国家技术发明奖的。”
“你和杨教授熟悉?”
“一般,一起吃过饭而已。”
大家边工作边聊天,对杨平非常熟悉,其中一个在读博士曾医生摆出跟杨平颇有交情的样子。
曾医生是在读博士,跟欧立春一起在范教授的医疗组。
这种在读博士,其实在医疗组也是住院医师的级别,所以曾医生和欧立春是平级的,但是曾医生仗着自己是博士,经常把欧立春当手下使唤。
大家聊天,欧立春没有说话,噼里啪啦地打字写病历,今天必须修改完,明天让范教授满意。
范教授在的时候,曾医生装模作样一起整改病历,范教授有事离开,他立刻将所有的工作推给欧立春,自己在一旁闲聊。
欧力自己都忙不过来,还要帮他整改病历,这次欧立春不鸟他,说:“咱们各写各。”
长本事,不听话了?
欧立春不理他,自顾自地打字。
曾医生十分气愤,点点头,心想,走着瞧。
陆陆续续,嵴柱外科的教授、副教授全部回到医生办公室。
突然,门口的医生起立,欧立春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有人拉着他起立:苏院长来了。
整个办公室的医生全部刷地起立。
院士、全国骨科主委、南都附一的院长、一级教授、主任医师苏教授,在邹教授的陪同下迈进医生办公室。
苏教授显得十分儒雅,修长均匀的身材,合体的白大褂,总是面带微笑,春风得意。
大家对他既是崇拜又是害怕,苏教授在大家面前属于不怒而威。
他和蔼地跟大家打招呼:“大家辛苦了,坐下,都坐下!”
邹教授将苏教授引入座位,大家才敢坐下。
此时,医生办公室,几十个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齐聚一堂。
窗帘拉上,投影仪打开,邹教授简单几句开场白,各医疗组开始汇报病例。
这些病例都是用于嵴柱外固定架的临床实验。
——
作为进修生,罗伯特、高桥和奥古斯特不仅合格,而且十分优秀。
奥古斯特六点准时来到科室,将科室里所有嵴柱侧弯的病人的病历过目一遍,然后再研究他们的影像图片。
那本技术指导手册,被奥古斯特已经翻得不像样子,边边角角都磨平卷起。
尤其对核心技术---截骨,奥古斯特几乎每天都要问杨平很多问题。
科室的实验室,也就是训练室里,有每一个临床实验病例的嵴柱3d模型,奥古斯特对着这些模型,一个椎体一个椎体研究截骨,遇上没弄明白的就记在笔记本上,然后再在下午找机会问杨平。
奥古斯特主动提出,他自己来管病人,也是像住院医一样负责病人的整个治疗流程。
鉴于他的汉语水平不错,杨平同意。
德国人认为,只有亲自从最底层经历每一个流程,才能完整地掌握技术。
大家累了一天,下班前稍作休息,在一起聊聊天。
崔旭兵请假过来接儿子出院,他已经结完账,两夫妻收拾好行李,准备去三博酒店住一晚,第二天清早坐高铁回家。
临走时,老崔和老婆抬着一面锦旗,带着儿子到处找杨平。
锦旗上写着几个大字:妙手回直!
这几个字是老崔自己想的,也是自己写的,让做锦旗按照自己的模板做。
蔡护士长带路:“教授刚刚进了办公室。”
老崔十分高兴,儿子可是杨教授新技术的第一个病人,全世界第一。
不管怎么样,全世界第一,也是值得吹牛的。
在杨平的办公室,老崔找到杨平,门刚刚打开。
“鞠躬!”
老崔喊道。
小崔立正,在杨平面前弯腰鞠躬感激。
“再低点,再低点,再低点!”
老崔在旁边边指挥,这水平没发挥出来。
这些年,儿子的事就是个包袱,现在这个包袱终于卸下来。>
完事后,奥古斯特和罗伯特对着中国式的锦旗非常有兴趣,两人轮流拿着锦旗合影。
然后罗伯特又拉高桥,三个人一起合影。
“张老师,这旗帜代表勋章吗?”奥古斯特问张林。
张林点点头,一副深沉的样子:“这是病人授予的勋章,我希望你们回到自己的国家,能够拿到这样的的勋章旗,这是医生的最高荣誉,勋章旗越多,表示你越受病人的尊敬。”
奥古斯特暗自铭记于心,病人授予的勋章,那是最高的荣誉。
罗伯特在一旁默不作声,将刚刚锦旗的照片发给助手巴雷尔。
“照着这个样子做一面旗帜,挂在我的办公室---不,做十面---二十面!”
---
李俊在icu,还没有脱机,也没有醒来。
上次短暂的恢复一点意识,现在又陷入了昏迷。
每天六七万的医疗费用,其中有三四万是自费的,没办法,eo的费用全部自费。
没有这种机器续命,李俊早就呼吸心跳停止。
杨平几乎每天早上下午来看李俊两次,icu主任见到杨平摇头:“恐怕坚持不了多久,凝血功能太紊乱了,抗凝剂加大剂量,昨晚上消化道出血,好在出血不多,抗凝剂减量,血透的时候动不动就是血栓形成,没见过这样难搞的病人,要是条件允许,现在换肾是条出路,避免使用抗凝剂,可是这种情况,怎么换肾?家属意见很坚决,一定要抢救。”
杨平默不作声,盯着李俊的监护屏幕看,许久才说:
“能不能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icu主任点头:“我试试,我正在找这个平衡,希望能够找到。”
如果能够找到这个平衡,起码可以撑上一段时间,这样如果有希望醒过来,条件一旦允许,马上换肾,这样就顺利度过这一关。
“昨天隔壁病房的病人已经脑死亡,目前靠eo维持呼吸心跳,坚持了24天,还是不行,就算靠机器这样维持,也坚持不了几天。”icu主任感叹。
杨平看最近的床旁胸片,有对照之前的ct片,李俊应该有希望醒来。
关键要在抗凝也凝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不然很容易凝血功能崩溃,不是脏器出血,就是脏器栓塞。
这样整个脏器系统会进入序贯崩溃,也就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如果能够找到平衡,稳住凝血系统,不发生致命的内脏出血,也不再加重肺部栓塞,这样就有希望度过危险期。
icu主任送杨平出来,杨平走到门口,门打开,杨平听到家属等候区传来的吵架声,然后就是推攘。
“哦,那是一个器官捐献协调员,过来劝昨晚脑死亡的病人家属,将病人的器官捐出去,被家属骂了一顿,还动手扇了一耳光,刚刚叫保安处理好,怎么又来了?”icu主任赶到纳闷,跟着杨平一起出去。
在icu、急诊科附近,有时候遇上器官捐献协调员不是怪事。
他们这工作很容易被人误会,病人垂危还没死,他们就劝家属捐献器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下,很多情况不是挨骂就是挨打。
他们被家属当做秃鹰,人没死,就盯着器官。
其实,器官捐献协调员算是一个新兴职业,2015年1月1日,中国开始全面停用死囚器官,公民志愿捐献成为移植器官的唯一合法来源。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当时表示,“这是走向公平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但在2015年,志愿登记捐献器官的人数仅为25959人。
这也就意味着,因为传统和认知等各种原因,绝大部分人对器官捐献并不认可。
所以,器官移植的来源非常有限,很多人得不到供体。
icu主任大声地呵斥:“别吵,再吵叫保安了,有什么事出去商量,别在这里吵。”
一个女家属揪住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头发,另一个在骂:“人还没死,你们就盯上器官,有人性没?”
这个协调员也是个愣头青,挨了一耳光,又过来挨打。
icu主任拉住病人家属的手:“行了,这是他的工作,他也是做好事,救别人的命,你们不愿意拒绝就是,别打人。”
妇女松开手,协调员才逃出来。
“你怎么又来了,挨一次打还不够?还不快走。”icu主任帮助他解了围,协调员灰熘熘地跑了。
覃小卫看到杨平出来,立刻迎上来。
“杨教授!”
“我刚刚看过,病情还十分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我们正在想办法,我们会经历。”杨平最新情况告诉覃小卫。
覃小卫点点头。
“给阿俊用最好的药,最好的方法,无论如何拜托了。”
“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你放心,你每天晚上睡在这?”杨平听说覃小卫天天晚上睡家属等候区。
“是呀,没事,我很习惯。”覃小卫不在乎。
杨平叮嘱他:“你要保护好身体,如果李俊醒来,身体条件允许,会尽快完成换肾手术,肾移植那边怎么样?”
“配型合格,伦理审核通过。”覃小卫点点头。新笔趣阁
希望李俊能够度过吧!
杨平告别覃小卫回到科室。
---
周五去附一飞刀手术确定下来,整个团队带过去不妥,也不需要。
科室周五还有很多手术,也分不开太多人手。
徐志良李国栋守家,带上助手宋子墨,再加上器械护士小苏足够。
听说杨平要去附一飞刀,罗伯特、奥古斯特软磨硬泡,硬是让杨平答应带他们出去见见世面。
对他们来说,进修不仅要学习技术,还要接触中国医学文化,也就是要真正进入中国人的圈子。
高桥听说他俩跟着教授出去飞刀,觉得自己不去就是吃亏,于是也要跟着去。
好吧,去过床抬病人也好。
附一第一次做这种手术,对体位摆放肯定不熟悉,这几个货牛高马大的,让这几个货去做体位师,随便体验一下中国的飞刀文化。
杨平批准。
三人获得杨平的批准,高呼万岁。
跟着教授出去飞刀,一定很有意思。
“教授,这种飞刀应该属于市内飞刀,到时候我请你去德国飞刀,那是不是洲际飞刀?”
奥古斯特很认真地问道。
杨平想了想说:“按你这么分类标准,是这么回事。”
ps:终于改完,忘记加标题,算了,没标题也可以的。
欧立春和杨平是大学同学,两人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同学。
毕业后,欧立春去了七八线城市的地区级三甲医院,作为硕士研究生,在内卷的医疗行业,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归宿。
当时欧立春梦想去南都附一的嵴柱外科进修,但是无奈该院嵴柱外科全国排名前三,进修名额非常紧俏,根本挤不进去。
在杨平的帮助下,欧立春梦想成真,进入南都附一进修。
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每天七点前到科室,晚上十点后才下班,认认真真。
欧立春比杨平大一岁,两人本科毕业后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两人使用本科学历考了医师执业证,这样,研究生毕业后两年,两人顺利晋升主治医师。
欧立春在28岁获得主治医师,晋升过程非常顺利,没有浪费时间,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
刚刚晋升主治医师,便获得医院外派进修的名额,可谓事业一帆风顺。
没想到,自己的同学杨平现在成了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这种晋升速度,简直就是火箭速度,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的同学圈里,还没有这么晋升速度。
要不是知道这个杨教授是杨平,打死欧立春也不会相信这么年轻的教授。
转念想想自己,还为了一份病历挨上级医生的骂。
人比人,气死人。
不过欧立春想,自己有这样的同学,也是一件幸事,这不,自己到南都附一进修的事情,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欧立春也没有吭声,没有到处张扬杨平是他同学。
“这个杨教授挺厉害的,据说几个月时间就搞出这个嵴柱外固定架。”
“去年的金刀奖就是他。”
“听说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都是破格提拔的。”
“真的假的,不会是家里后台硬,包装起来的?说不定那天人设就崩塌了,”
“这个我还是清楚,嵴柱外定架技术含量非常高,可以拿国家技术发明奖的。”
“你和杨教授熟悉?”
“一般,一起吃过饭而已。”
大家边工作边聊天,对杨平非常熟悉,其中一个在读博士曾医生摆出跟杨平颇有交情的样子。
曾医生是在读博士,跟欧立春一起在范教授的医疗组。
这种在读博士,其实在医疗组也是住院医师的级别,所以曾医生和欧立春是平级的,但是曾医生仗着自己是博士,经常把欧立春当手下使唤。
大家聊天,欧立春没有说话,噼里啪啦地打字写病历,今天必须修改完,明天让范教授满意。
范教授在的时候,曾医生装模作样一起整改病历,范教授有事离开,他立刻将所有的工作推给欧立春,自己在一旁闲聊。
欧力自己都忙不过来,还要帮他整改病历,这次欧立春不鸟他,说:“咱们各写各。”
长本事,不听话了?
欧立春不理他,自顾自地打字。
曾医生十分气愤,点点头,心想,走着瞧。
陆陆续续,嵴柱外科的教授、副教授全部回到医生办公室。
突然,门口的医生起立,欧立春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有人拉着他起立:苏院长来了。
整个办公室的医生全部刷地起立。
院士、全国骨科主委、南都附一的院长、一级教授、主任医师苏教授,在邹教授的陪同下迈进医生办公室。
苏教授显得十分儒雅,修长均匀的身材,合体的白大褂,总是面带微笑,春风得意。
大家对他既是崇拜又是害怕,苏教授在大家面前属于不怒而威。
他和蔼地跟大家打招呼:“大家辛苦了,坐下,都坐下!”
邹教授将苏教授引入座位,大家才敢坐下。
此时,医生办公室,几十个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齐聚一堂。
窗帘拉上,投影仪打开,邹教授简单几句开场白,各医疗组开始汇报病例。
这些病例都是用于嵴柱外固定架的临床实验。
——
作为进修生,罗伯特、高桥和奥古斯特不仅合格,而且十分优秀。
奥古斯特六点准时来到科室,将科室里所有嵴柱侧弯的病人的病历过目一遍,然后再研究他们的影像图片。
那本技术指导手册,被奥古斯特已经翻得不像样子,边边角角都磨平卷起。
尤其对核心技术---截骨,奥古斯特几乎每天都要问杨平很多问题。
科室的实验室,也就是训练室里,有每一个临床实验病例的嵴柱3d模型,奥古斯特对着这些模型,一个椎体一个椎体研究截骨,遇上没弄明白的就记在笔记本上,然后再在下午找机会问杨平。
奥古斯特主动提出,他自己来管病人,也是像住院医一样负责病人的整个治疗流程。
鉴于他的汉语水平不错,杨平同意。
德国人认为,只有亲自从最底层经历每一个流程,才能完整地掌握技术。
大家累了一天,下班前稍作休息,在一起聊聊天。
崔旭兵请假过来接儿子出院,他已经结完账,两夫妻收拾好行李,准备去三博酒店住一晚,第二天清早坐高铁回家。
临走时,老崔和老婆抬着一面锦旗,带着儿子到处找杨平。
锦旗上写着几个大字:妙手回直!
这几个字是老崔自己想的,也是自己写的,让做锦旗按照自己的模板做。
蔡护士长带路:“教授刚刚进了办公室。”
老崔十分高兴,儿子可是杨教授新技术的第一个病人,全世界第一。
不管怎么样,全世界第一,也是值得吹牛的。
在杨平的办公室,老崔找到杨平,门刚刚打开。
“鞠躬!”
老崔喊道。
小崔立正,在杨平面前弯腰鞠躬感激。
“再低点,再低点,再低点!”
老崔在旁边边指挥,这水平没发挥出来。
这些年,儿子的事就是个包袱,现在这个包袱终于卸下来。>
完事后,奥古斯特和罗伯特对着中国式的锦旗非常有兴趣,两人轮流拿着锦旗合影。
然后罗伯特又拉高桥,三个人一起合影。
“张老师,这旗帜代表勋章吗?”奥古斯特问张林。
张林点点头,一副深沉的样子:“这是病人授予的勋章,我希望你们回到自己的国家,能够拿到这样的的勋章旗,这是医生的最高荣誉,勋章旗越多,表示你越受病人的尊敬。”
奥古斯特暗自铭记于心,病人授予的勋章,那是最高的荣誉。
罗伯特在一旁默不作声,将刚刚锦旗的照片发给助手巴雷尔。
“照着这个样子做一面旗帜,挂在我的办公室---不,做十面---二十面!”
---
李俊在icu,还没有脱机,也没有醒来。
上次短暂的恢复一点意识,现在又陷入了昏迷。
每天六七万的医疗费用,其中有三四万是自费的,没办法,eo的费用全部自费。
没有这种机器续命,李俊早就呼吸心跳停止。
杨平几乎每天早上下午来看李俊两次,icu主任见到杨平摇头:“恐怕坚持不了多久,凝血功能太紊乱了,抗凝剂加大剂量,昨晚上消化道出血,好在出血不多,抗凝剂减量,血透的时候动不动就是血栓形成,没见过这样难搞的病人,要是条件允许,现在换肾是条出路,避免使用抗凝剂,可是这种情况,怎么换肾?家属意见很坚决,一定要抢救。”
杨平默不作声,盯着李俊的监护屏幕看,许久才说:
“能不能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icu主任点头:“我试试,我正在找这个平衡,希望能够找到。”
如果能够找到这个平衡,起码可以撑上一段时间,这样如果有希望醒过来,条件一旦允许,马上换肾,这样就顺利度过这一关。
“昨天隔壁病房的病人已经脑死亡,目前靠eo维持呼吸心跳,坚持了24天,还是不行,就算靠机器这样维持,也坚持不了几天。”icu主任感叹。
杨平看最近的床旁胸片,有对照之前的ct片,李俊应该有希望醒来。
关键要在抗凝也凝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不然很容易凝血功能崩溃,不是脏器出血,就是脏器栓塞。
这样整个脏器系统会进入序贯崩溃,也就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如果能够找到平衡,稳住凝血系统,不发生致命的内脏出血,也不再加重肺部栓塞,这样就有希望度过危险期。
icu主任送杨平出来,杨平走到门口,门打开,杨平听到家属等候区传来的吵架声,然后就是推攘。
“哦,那是一个器官捐献协调员,过来劝昨晚脑死亡的病人家属,将病人的器官捐出去,被家属骂了一顿,还动手扇了一耳光,刚刚叫保安处理好,怎么又来了?”icu主任赶到纳闷,跟着杨平一起出去。
在icu、急诊科附近,有时候遇上器官捐献协调员不是怪事。
他们这工作很容易被人误会,病人垂危还没死,他们就劝家属捐献器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下,很多情况不是挨骂就是挨打。
他们被家属当做秃鹰,人没死,就盯着器官。
其实,器官捐献协调员算是一个新兴职业,2015年1月1日,中国开始全面停用死囚器官,公民志愿捐献成为移植器官的唯一合法来源。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当时表示,“这是走向公平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但在2015年,志愿登记捐献器官的人数仅为25959人。
这也就意味着,因为传统和认知等各种原因,绝大部分人对器官捐献并不认可。
所以,器官移植的来源非常有限,很多人得不到供体。
icu主任大声地呵斥:“别吵,再吵叫保安了,有什么事出去商量,别在这里吵。”
一个女家属揪住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头发,另一个在骂:“人还没死,你们就盯上器官,有人性没?”
这个协调员也是个愣头青,挨了一耳光,又过来挨打。
icu主任拉住病人家属的手:“行了,这是他的工作,他也是做好事,救别人的命,你们不愿意拒绝就是,别打人。”
妇女松开手,协调员才逃出来。
“你怎么又来了,挨一次打还不够?还不快走。”icu主任帮助他解了围,协调员灰熘熘地跑了。
覃小卫看到杨平出来,立刻迎上来。
“杨教授!”
“我刚刚看过,病情还十分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我们正在想办法,我们会经历。”杨平最新情况告诉覃小卫。
覃小卫点点头。
“给阿俊用最好的药,最好的方法,无论如何拜托了。”
“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你放心,你每天晚上睡在这?”杨平听说覃小卫天天晚上睡家属等候区。
“是呀,没事,我很习惯。”覃小卫不在乎。
杨平叮嘱他:“你要保护好身体,如果李俊醒来,身体条件允许,会尽快完成换肾手术,肾移植那边怎么样?”
“配型合格,伦理审核通过。”覃小卫点点头。新笔趣阁
希望李俊能够度过吧!
杨平告别覃小卫回到科室。
---
周五去附一飞刀手术确定下来,整个团队带过去不妥,也不需要。
科室周五还有很多手术,也分不开太多人手。
徐志良李国栋守家,带上助手宋子墨,再加上器械护士小苏足够。
听说杨平要去附一飞刀,罗伯特、奥古斯特软磨硬泡,硬是让杨平答应带他们出去见见世面。
对他们来说,进修不仅要学习技术,还要接触中国医学文化,也就是要真正进入中国人的圈子。
高桥听说他俩跟着教授出去飞刀,觉得自己不去就是吃亏,于是也要跟着去。
好吧,去过床抬病人也好。
附一第一次做这种手术,对体位摆放肯定不熟悉,这几个货牛高马大的,让这几个货去做体位师,随便体验一下中国的飞刀文化。
杨平批准。
三人获得杨平的批准,高呼万岁。
跟着教授出去飞刀,一定很有意思。
“教授,这种飞刀应该属于市内飞刀,到时候我请你去德国飞刀,那是不是洲际飞刀?”
奥古斯特很认真地问道。
杨平想了想说:“按你这么分类标准,是这么回事。”
ps:终于改完,忘记加标题,算了,没标题也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