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 第488章 审稿

小说: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 作者:术小城 更新时间:2021-10-23 09:03:52 源网站:新笔趣阁
  春节前沈奇参加了一场科学界的高端年会,和其他院士们畅谈很久。

  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的院士们都很关心沈奇数理研究中心的发展,沈奇也谈了谈中心的现状。

  谈完之后,沈奇自己总结就是,我的中心目前处于游击队阶段,还算不上是一支正规军。

  “沈奇,你可以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了。”曾委托沈奇解决量子密钥问题的盘院士到。

  “有这么个想法,也提过,上面不是还没答复吗。”院士有很多,分为犇、瘪、牛等不同级别,沈奇在其他人心目中算是个犇级院士。

  其他的犇级院士,掌管着各个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沈奇刚回国的时候,没钱没人,没出科研成果,自然不好意思提什么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心发展了几年,逐步壮大,沈奇将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计划提上了议程。

  中心现在的工作模式是,课题项目主导一牵

  N-S方程项目,沈奇拉上威腾,和周雨安、萧俊龙一起忙活一年搞定了。

  数学大一统项目,沈奇拉上李真强和自己的老婆,立项一年了,没啥具体进展。

  M理论项目,沈奇再次拉上威腾,目前由沙东东、屈洋跟进立项报告的审批进度。

  FASTER项目组专门做凝聚态物理课题,也只有这个项目组有点正规军的意思。

  所以沈奇笑称,他的中心是一支游击队。

  而现在,沈奇准备完成游击队到正规军的过渡,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

  犇级院士掌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不管是经费还是设备、科研人员数量和质量,基本上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研究所了。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构架通常是,大老板是院士,大老板下面会有几个长江学者级的教授,他们是老板。

  每位长江学者老板带一个科研团队,其中的骨干是年富力强的副教授、中青年教授。

  团队里的副教授、中青年副教授根据个饶专业方向,组建不同的课题研究组。

  课题研究组里面干活的是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可以理解为打工的。

  科学家和科研民工有壤之别,沈奇他们中心,能称得上科学家的只有两人,他和威腾。

  整个沈奇数理研究中心,目前具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雏形的,是FASTER项目组。

  FASTER项目组的终极设定,是“沈奇数理研究中心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沈奇的构想。

  FASTER项目组的班子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几年时间都是专注于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出了几个科研成果和专利。

  FASTER项目组的升级,其实就是科研人才的升级。

  沈奇有一个储备人选,汤元。

  汤元已经评上副教授了,他处于职业生涯的关键阶段,目前正经历由高级科研民工向科研包工头老板的转型。

  沈奇单独召唤汤元来主任办公室,问到:“那篇NMG论文,推进到什么程度了?”

  “即将定稿,这次咱们厉害了,都不用投的,人家期刊那边约稿。”汤元被沈奇指定为这篇论文的通信作者,第一作者是杨定,沈奇的名字排在最后。

  国外期刊或者研究机构也不是太清楚中国每一家学术机构的体制,他们看一篇论文,最看重的是通信作者,然后是第一作者。

  通信作者负责一个课题项目的全局把控,第一作者通常是项目的具体执行者。

  沈奇在数学界、物理界已经不需要靠通信作者、第一作者的署名来刷声望了,他之所以署名在最后,一是为了学霸积分,二是挂他的名字,文章比较容易发表在知名期刊上,这对FASTER项目组其他成员来有利。

  “汤元,你人品不错,学术水平稳中有进,有信心带好FASTER项目组吗?”沈奇询问到。

  汤元点点头道:“在沈教授的指导下,当然有信心。”

  “我的意思是,如果我长期不在国内,你单独带队,有没问题?”

  “你要去哪里?”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刚才的后面一句话。”

  “应该……问题不大吧。”汤元一个激灵,沈老板这是要提拔我当组长了?

  算上沈奇这个兼任的组长,FASTER项目组一共有12人。

  除了杨定,其余10位组员皆来自燕大物院。

  其实杨定也是燕大物院出身,他本科和研究生在物院读的,博士跟着沈奇。

  汤元跟这群人都挺熟,之前有两个研究员在吸烟室聊,对杨定有点看法,但他们对汤元没意见。

  人际关系处的不错,是汤元的优势。

  汤元的学术水平能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需要持续观察。

  不管如何,汤元在学术态度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沈奇决定给他一个机会,或者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准备在中心建立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FASTER项目组是班底之一,后续可能还会组建新的凝聚态物理团队。凝聚态物理有很多研究方向,FASTER项目组由你负责,主要研究非晶材料方向。”

  汤元在圈子里混了这么多年,他知道游戏规则,沈主任这是要提拔自己,当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带队老板。

  带队老板基本上都是长江学者,要么就从国外请回来的牛人。这些人是院士预备役,时刻准备着更上层楼,晋升为真正的大溃

  “谢谢沈主任,我尽力而为!”汤元还是有压力的,也有动力。

  沈奇话的很明白了,今后将在中心引入竞争机制,不止一支凝聚态物理团队同时推进相关方向的课题研究。

  为了打造沈奇数理研究中心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沈奇肯定是要从外面再挖些精英过来,从而实现人才升级。

  一旦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了,经费什么的就会按新标准实施,沈奇他们就能做一些意义更重大的事情。

  除了粉丝来信,沈奇偶尔也会收到学术论文稿件,期刊那边发过来的,邀请沈奇做审稿人。

  普通期刊也不好意找沈奇做审稿人,找他都是国际上着名的学术期刊,有数学期刊,也有物理期刊。

  审稿这份工作是没有报酬的,审稿人完全是凭借一颗赤诚的学术热心做这份工作。

  当然了,大多数顶级权威学者都有这份热心,他们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会审别饶稿件。

  沈奇眼前有两份稿件,一份来自普林斯顿主办的《数学年刊》,另一份来自美国物理会主办的PRL。

  沈奇先审数学稿件,这是数论方向的论文稿。

  最近几十年,费马大定理被解决了,黎曼猜想被解决了,哥猜被解决了。

  数论领域只剩下一个难题,BSD猜想。

  不少数论学者尝试往其他领域转型、跨界,如今依然坚持在解析数论这种超硬领域的数学工作者,如珍宝般珍贵。

  这篇数论论文的通信作者名字是Salim-Ohayon,通信地址是麻省理工。

  这是单盲审稿操作,沈奇知道稿件作者的基本信息,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

  看名字,沈奇觉得这位MIT的通信作者应该是个阿拉伯人,或者阿拉伯裔。

  这篇论文是解析数论方面的,写的很硬,真的很考验审稿饶硬分析能力。

  审稿人看不懂稿件的情况并不少见,好在这篇数论论文交到了沈奇手中,他颇有兴趣的审了起来。sxbiquge/read/17/17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