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在看到海报的时候萌生的想法。回到事务所,岩桥慎一本来就有把这个想法写成提议的计划。这时,渡边万由美叫他过来,又带来这么个消息,他索性趁势先跟她提起来这个想法。
“琼·杰特要来东京公演。”
“是吗?”渡边万由美的反应,看来是不知情。
也不奇怪,曰本音乐市场庞大,各路访日演出的一二三十八线外国歌手多得是。
除非是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访日那样人尽皆知的阵仗,否则的话,既不是演唱会的主办方和协办方,也没有什么业务往来,更不是粉丝,也就不会去特意关注。
“我想,先前,我们只把目光局限在国内,有些走进死胡同了。”
岩桥慎一用琼·杰特当话引子,说起自己的想法,“这次的音乐节,确实缺少一位话题度足够、能够压轴震场的人物,但这位大人物,也未必一定要是国内的歌手。”
“你的意思是,该不会是想请琼·杰特来压轴吧?”说到这,渡边万由美哪有不明白的。
岩桥慎一没有正面回答,“以女性摇滚来说的话,恐怕再也没有比琼·杰特更加合适,更有号召力的代言人了。”
“这个确实。”渡边万由美也承认。
摇滚的世界向来是男子汉的天下,女子乐队本身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都处于小众。要论成功,其中又要数TheRunaways的影响力前所未有。
不仅如此,她们的成功还带来了一个良好的讯号,叫许多喜爱摇滚的女性看到了女性在摇滚世界的方向和希望。
作为乐队和个人都取得了成功的琼·杰特,毫无疑问是摇滚女性们心目当中的英雄。
“不过,我想到的还不止这些。”
岩桥慎一提到了自己想法当中的重点,“抛开是不是要请琼·杰特,或者是能不能请到她,我所想到的是,如果要增加这次音乐节的影响力,把它的规模提升到‘国际’的程度,岂不是个上好的办法?”
“国际规模?”
“光是请来一位外国的大牌压轴,这样反而没意思。”
那样的话,从感官上来说,琼·杰特不像是来压轴演出点亮全场的,倒像是山里一帮缺老大的猴子请来压阵的母老虎。
扯远一点,现在的曰本人,是真敢喊出“曰本第一”的口号,连从前的米国干爹都不放在眼里的。就算摆明了国内没有大牌女摇滚歌手,所以需要这么个人来压阵,也不能明晃晃的让他们觉得是因为自己不行才需要外国人来救场。
想到这句话背后的种种含义,渡边万由美忍俊不禁。
虽然是曰本人,渡边万由美的作风和许多想法,却都不怎么像曰本人,甚至还对一些在曰本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颇为反感,某种程度上,是个“进步女性”。
所以,营造出一种是曰本牵头了这次的音乐节,吸引到了海内外的歌手参演,连那位琼·杰特也倾情加盟——这样感官就会好上许多,既可以顺利达成自己的目的,又能满足这个民族又狂妄又自卑的心理。
>
“我想,既然都已经想到要请海外的大牌来压轴演出,何不干脆把目光放到世界的范围内,一并邀请外国的优秀女性摇滚音乐人们。不需要资历和名气,只要是有才华,现场水准过硬的女性音乐人,就邀请她们到这个舞台上来演出一次。”
“不止是欧美,或许也能试着邀请兔国和泡菜的歌手。”岩桥慎一说。
“兔国?”
渡边万由美刚才一直安静听着他的构想,这时才第一次发声。
“对不起,我不怎么了解。只知道,特蕾莎桑是非常受欢迎的大明星。”渡边制作是邓俪君到曰本发展的时候,签的第一家事务所。
但除此之外,渡边万由美对兔国的艺能界几无所知——实际上,现阶段,兔国也还没有形成它自己的艺能界生态。
渡边万由美问:“岩桥桑知道什么那里出身的女性摇滚音乐人吗?”
对她来说,那里是一块遥远神秘的土地。即使从地理上来说,从曰本到兔国,要比到米国或是欧洲近得多,但那种遥远的感觉,却是来自于心理上的。
岩桥慎一犹豫了一下,才说:“我也不知道有没有那样的人物。”
对岩桥慎一来说,那里是一块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熟悉是熟悉在那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至于陌生——
现代科学消除了地理上的距离,只要付得起账单,去往遥远的大洋彼岸,就如同转动地球仪那么简单。
但人们还没有掌握到如何让时光正行或是逆流的奥秘,无法在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在这两个世界之间铺路造桥。
所以对岩桥慎一这个异数来说,即使他拥有前世的记忆,1986年的兔国,一个自己从未亲身经历、亲眼见证的时代,同样是陌生而又遥远的。
“兔国的摇滚乐起步很晚,”岩桥慎一斟酌着词句,半真半假地说:“我曾听去过兔国的朋友说,在兔国,摇滚乐刚刚萌芽,大概相当于GroupSounds最开始被曰本人接触到的时候。”
GroupSounds入侵之前,曰本的乐坛还是歌谣和民谣独占天下,现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体系还没有建立。随着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上大学的人口比例增加,受到高等教育因而思想活跃眼界开阔的年轻人,带起了全新的音乐潮流。
“原来如此。”渡边万由美点头。
要是拿GroupSounds来类比,那她就差不多明白了。
实际上,不仅背景相似,两者间的情形也很相似。
八十年代文化和思想的开放,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文化精英。文学如此,音乐也是如此。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不会关心什么是文学,要为了生计奔波的人也事没有接触摇滚乐的余裕——不仅没有那个余裕,也没有那个机会。
正因如此,国摇的种子,是埋在大学生、歌舞剧团成员、干部子弟,这些家境相对殷实,物质上得到满足,思想也通过知识得到充实,同时拥有接触这种新音乐类型的途径的人之中。
毕竟这是个大学生包分配,不愁工作不愁房,上班就吃公家粮的时代。
这是在看到海报的时候萌生的想法。回到事务所,岩桥慎一本来就有把这个想法写成提议的计划。这时,渡边万由美叫他过来,又带来这么个消息,他索性趁势先跟她提起来这个想法。
“琼·杰特要来东京公演。”
“是吗?”渡边万由美的反应,看来是不知情。
也不奇怪,曰本音乐市场庞大,各路访日演出的一二三十八线外国歌手多得是。
除非是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访日那样人尽皆知的阵仗,否则的话,既不是演唱会的主办方和协办方,也没有什么业务往来,更不是粉丝,也就不会去特意关注。
“我想,先前,我们只把目光局限在国内,有些走进死胡同了。”
岩桥慎一用琼·杰特当话引子,说起自己的想法,“这次的音乐节,确实缺少一位话题度足够、能够压轴震场的人物,但这位大人物,也未必一定要是国内的歌手。”
“你的意思是,该不会是想请琼·杰特来压轴吧?”说到这,渡边万由美哪有不明白的。
岩桥慎一没有正面回答,“以女性摇滚来说的话,恐怕再也没有比琼·杰特更加合适,更有号召力的代言人了。”
“这个确实。”渡边万由美也承认。
摇滚的世界向来是男子汉的天下,女子乐队本身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都处于小众。要论成功,其中又要数TheRunaways的影响力前所未有。
不仅如此,她们的成功还带来了一个良好的讯号,叫许多喜爱摇滚的女性看到了女性在摇滚世界的方向和希望。
作为乐队和个人都取得了成功的琼·杰特,毫无疑问是摇滚女性们心目当中的英雄。
“不过,我想到的还不止这些。”
岩桥慎一提到了自己想法当中的重点,“抛开是不是要请琼·杰特,或者是能不能请到她,我所想到的是,如果要增加这次音乐节的影响力,把它的规模提升到‘国际’的程度,岂不是个上好的办法?”
“国际规模?”
“光是请来一位外国的大牌压轴,这样反而没意思。”
那样的话,从感官上来说,琼·杰特不像是来压轴演出点亮全场的,倒像是山里一帮缺老大的猴子请来压阵的母老虎。
扯远一点,现在的曰本人,是真敢喊出“曰本第一”的口号,连从前的米国干爹都不放在眼里的。就算摆明了国内没有大牌女摇滚歌手,所以需要这么个人来压阵,也不能明晃晃的让他们觉得是因为自己不行才需要外国人来救场。
想到这句话背后的种种含义,渡边万由美忍俊不禁。
虽然是曰本人,渡边万由美的作风和许多想法,却都不怎么像曰本人,甚至还对一些在曰本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颇为反感,某种程度上,是个“进步女性”。
所以,营造出一种是曰本牵头了这次的音乐节,吸引到了海内外的歌手参演,连那位琼·杰特也倾情加盟——这样感官就会好上许多,既可以顺利达成自己的目的,又能满足这个民族又狂妄又自卑的心理。
>
“我想,既然都已经想到要请海外的大牌来压轴演出,何不干脆把目光放到世界的范围内,一并邀请外国的优秀女性摇滚音乐人们。不需要资历和名气,只要是有才华,现场水准过硬的女性音乐人,就邀请她们到这个舞台上来演出一次。”
“不止是欧美,或许也能试着邀请兔国和泡菜的歌手。”岩桥慎一说。
“兔国?”
渡边万由美刚才一直安静听着他的构想,这时才第一次发声。
“对不起,我不怎么了解。只知道,特蕾莎桑是非常受欢迎的大明星。”渡边制作是邓俪君到曰本发展的时候,签的第一家事务所。
但除此之外,渡边万由美对兔国的艺能界几无所知——实际上,现阶段,兔国也还没有形成它自己的艺能界生态。
渡边万由美问:“岩桥桑知道什么那里出身的女性摇滚音乐人吗?”
对她来说,那里是一块遥远神秘的土地。即使从地理上来说,从曰本到兔国,要比到米国或是欧洲近得多,但那种遥远的感觉,却是来自于心理上的。
岩桥慎一犹豫了一下,才说:“我也不知道有没有那样的人物。”
对岩桥慎一来说,那里是一块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熟悉是熟悉在那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至于陌生——
现代科学消除了地理上的距离,只要付得起账单,去往遥远的大洋彼岸,就如同转动地球仪那么简单。
但人们还没有掌握到如何让时光正行或是逆流的奥秘,无法在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在这两个世界之间铺路造桥。
所以对岩桥慎一这个异数来说,即使他拥有前世的记忆,1986年的兔国,一个自己从未亲身经历、亲眼见证的时代,同样是陌生而又遥远的。
“兔国的摇滚乐起步很晚,”岩桥慎一斟酌着词句,半真半假地说:“我曾听去过兔国的朋友说,在兔国,摇滚乐刚刚萌芽,大概相当于GroupSounds最开始被曰本人接触到的时候。”
GroupSounds入侵之前,曰本的乐坛还是歌谣和民谣独占天下,现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体系还没有建立。随着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上大学的人口比例增加,受到高等教育因而思想活跃眼界开阔的年轻人,带起了全新的音乐潮流。
“原来如此。”渡边万由美点头。
要是拿GroupSounds来类比,那她就差不多明白了。
实际上,不仅背景相似,两者间的情形也很相似。
八十年代文化和思想的开放,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文化精英。文学如此,音乐也是如此。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不会关心什么是文学,要为了生计奔波的人也事没有接触摇滚乐的余裕——不仅没有那个余裕,也没有那个机会。
正因如此,国摇的种子,是埋在大学生、歌舞剧团成员、干部子弟,这些家境相对殷实,物质上得到满足,思想也通过知识得到充实,同时拥有接触这种新音乐类型的途径的人之中。
毕竟这是个大学生包分配,不愁工作不愁房,上班就吃公家粮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