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p>
屋子里。</p>
听到这声细微的哼唧声。</p>
在场三人先是一愣。</p>
接着近乎同时低下头,看向了床上的王越。</p>
只见此时此刻。</p>
床上的王越已然微微睁开了眼睛,干裂结痂的嘴角细细的抽动着。</p>
虽然他的目光依旧黯淡,两眼无神,但显然恢复了少许意识。。</p>
“水...我要水......”</p>
一旁的徐云闻言,连忙从桌子上倒了杯水,递给王禀:</p>
“校尉,给。”</p>
王禀接过水杯,一手扶住自己兄长的肩膀,另一首将水递到他嘴边:</p>
“正汝,水来了,快喝吧。”</p>
“唔.....”</p>
王越靠着本能将水饮尽,胸口起伏了几番,匀好气息后,迷迷蒙蒙的看向周围:</p>
“正臣,此间乃是何处?”</p>
一旁的老苏见状走上前,先是用手简单测了测王越的额温,随后问道:</p>
“正汝,你可认得老夫?”</p>
王越有些费力的将眼睛又睁大了少许,打量了一番老苏,片刻后道:</p>
“您莫不是...苏伯公?”</p>
“不错,正是老夫。”</p>
老苏点点头,叹了口气:</p>
“正汝,你不久前遭遇夏贼夜袭营寨,身负重伤, 被王枢密使派人送回了汴京,病情危机.....</p>
罢了罢了, 期间诸事日后再与你细细分说, 你也莫需多问, 养病要紧。”</p>
王越有些迷糊的嗯了一声。</p>
此时他刚从鬼门关前回来,压根想不起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p>
只是感觉胸口和头部疼的紧, 仿佛身体都要被撕碎了一般,提不起丝毫的力气。</p>
不过自己弟弟和苏伯公都是值得信靠的亲近之人,自然不可能会骗或者害自己......</p>
想着想着。</p>
王越又感到一阵倦意袭来, 很快便昏沉沉的睡了过去,鼻翼间响起了鼾声。</p>
看着呼吸逐渐平稳的王越,老苏先是为他掖了掖被角,随后目光复杂的看向了徐云。</p>
如果说在此之前,他还认为徐云是为了表现存在感的话, 那么现在王越的情况便足以说明......</p>
他大错特错了。</p>
但他并未因此感到羞愤或者打脸, 恰恰相反, 他有很多问题迫切的想得到回答。</p>
这位已经到了人生末年的老者, 久违的冒出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p>
不过在老苏开口之前,他身旁的王禀却先一步有了动作。</p>
只见这个冷面汉子一步跨出, 走到了徐云面前, 二话不说,推金山倒玉柱般重重拜下:</p>
“小哥救命之恩,王禀没齿难忘!”</p>
徐云早在王禀合手前便猜到了他的意图,所以在王禀拜下的同时身子微微一侧,躲过了这道礼:</p>
“校尉客气了,中侯吉人天相, 小人只是锦上添花罢了。”</p>
“锦上添花?这若是锦上添花, 世上就没雪中送炭了。”</p>
一旁的老苏闻言,很认真的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些许复杂:</p>
“今日若非你出手,正汝必死无疑,王林,你就不必过谦了。</p>
只是老夫着实没想到...粪水入体之症,竟然用胡蒜便可解决?</p>
王林,你祖上出过哪位名医?”</p>
“名医不敢当。”</p>
徐云很谦虚的摆了摆手,答道:</p>
“小人的曾曾祖父只是一位游方郎中,临终前传下了这张偏方,小人只知他原先是位道士, 出自一个名叫风灵月影宗的宗门.....”</p>
老苏眨了眨眼:</p>
“风灵月影宗?原来是方外人士。”</p>
宋末时期民间教派众多, 各类宗门教派比比皆是,其中还不乏一些明星人物。</p>
例如此时的汴京,就有一个名叫林灵素的道人名声极其响亮,人称真仙在世。</p>
此人也是后世神霄派的祖师爷之一,按照历史轨迹,过几年会被宋徽宗赏识,被聘请为国师。</p>
巅峰时期权倾朝野,连蔡京都不给面子。</p>
因此老苏对于宗门的概念倒不怎么陌生,念叨了两遍宗门名字后,他话锋一转,问道:</p>
“王林,那你祖上的那位先人,可有将蒜汁祛病的原理留下?”</p>
徐云闻言,嘴角微微扬起了一丝弧度。</p>
就知道你会问这个。</p>
不过预判归预判,徐云并不准备现在就告知对方答案。</p>
毕竟他所准备展现的价值,并不止一个大蒜素而已:</p>
“自是有的,不过老爷,眼下中侯尚未脱离生命危险,咱们是不是应该先......”</p>
老苏闻言一愣,旋即有些懊恼的一拍脑袋:</p>
“惭愧惭愧,老夫见猎心喜,险些误了大事,王林,接下来该如何医治正汝?”</p>
徐云想了想,说道:</p>
“首先当然是要先制取大蒜素,不瞒您说,大蒜素的制备需要用到一种特殊液体,并非简单捶捣大蒜就能制成。</p>
先前小人给中侯所用的蒜汁,添加的乃是小人随身携带的成品液体,目前已经全部用光了。</p>
如若要再次制取,恐怕需要一些特殊的器械才行。”</p>
老苏看了眼徐云放在床头的容器,思索了几秒钟,问道:</p>
“可是那种类似烈酒的液体?”</p>
徐云点点头,心中为老苏敏锐的思维点了个赞:</p>
“不错,此物名叫酒精,意为酒中精华,烈性要比寻常烈酒高上不少。”</p>
“制备酒精需要哪些材料?”</p>
徐云继续道:</p>
“两个玻璃瓶,几根弯曲的铜管,另外还需要大量的白酒、锭子碱以及极其精细的食盐,对了,石棉也准备几张。”</p>
老苏从桌上拿起纸笔,一脸疑惑兼好奇的将这些名字记下:</p>
“只需这些,便可制出你所说的酒精?”</p>
徐云点点头:</p>
“没错。”</p>
“原理呢?”</p>
“蒸馏。”</p>
蒸馏。</p>
这个词在21世纪,基本上属于初中生都知道的概念。</p>
其中酒精的蒸馏概念很简单:</p>
水的沸点是100度,乙醇的沸点是78度,利用二者沸点不同,就可以使用蒸馏法得到较高浓度的酒精。</p>
也就是酒精和水混合在一起,你开个80度的火,酒精会沸腾,水却不会蒸发。</p>
沸腾后的酒精通过冷凝进入另一个杯子,就可以得到高浓度的酒精溶液了。</p>
不过这个概念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很麻烦。</p>
具体的原因,涉及到了少量的化工热力学知识。</p>
众所周知。</p>
混合物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温度的临界点叫做泡点,而气相达到饱和后出现液相时的温度临界点,则称为露点。</p>
看到这里个别同学已经开始头大了,没关系,概念不重要。</p>
重要的是。</p>
二元混合物的气液平衡数据,可以通过二元气液平衡相图来查看。</p>
比如把乙醇的质量分数作为横轴,将温度作纵轴,就可以画出一个简易的相图坐标系。</p>
当温度提高,体系进入气相区。</p>>
温度降低,体系就会进入液相区。</p>
假设是40度的酒精溶液,加热到乙醇的沸点t=78度,理论上这时候酒精会蒸发了对吧?</p>
但实操的时候你会发现,体系稳稳的呆在液相区,完全没有沸腾。</p>
这时需要继续升温至78-100度之间的某个温度,达到泡点线,这时就有气体生成了。</p>
然而想要在此处达到气液平衡,显然气相的成分也是有要求的,即露点线上同一温度相应的点,生产的酒精含量为x2。</p>
并且你会发现,随着酒精纯度的升高,所需要的温度也会更高。</p>
也就是说当你搞到最后,水和酒精蒸发的温度会趋近一致。</p>
因此普通蒸馏能鼓捣出的酒精纯度,实操环节里大概只有95%左右,古代背景下可能只能达到80%。</p>
这个纯度虽然足够应付绝大多数的情况,但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徐云显然是不会满意的。</p>
这才有了后面他所提出的两个东西:</p>
锭子碱以及精细的食盐。</p>
有这两样东西帮助,酒精浓度便可以更进一步,甚至达到三个九的级别。</p>
视线在回归现实。</p>
考虑到徐云头一次制作出来的大蒜素剂量有限,因此纵使老苏心中有无数蚂蚁在爬,也只能暂时将情绪压住,召来谢老都管,嘱咐他前去准备起了各种材料。</p>
就这样。</p>
两个小时一转而逝。</p>
当时间来到酉时,也就是晚上七点钟左右的时候,谢老都管终于将所有材料都找齐了。</p>
搞过蒸馏实验的朋友应该都知道。</p>
蒸馏使用的一般都是球形烧瓶,不过眼下情况特殊,不可能找到完全合规的设备。</p>
谢老都管几乎动用了老苏在职时所有的关系,才凑到了几个类似球形的玻璃瓶。</p>
反倒是铜管的相关过程没啥难度,谢老都管直接从府院的库房里便找出了几根铜管。</p>
老苏虽然是个清官,但家底还是相当丰厚的,毕竟这是宋朝嘛。</p>
按照先有的物价换算,老苏的年收入大概等同于后世税后800万,这种工资哪怕在北上广都算是高收入群体了。</p>
随后徐云将几个物件组合成了一个简单的蒸馏设备,将谢老都管从汴京第一酒楼樊楼买来的白酒倒入了烧瓶里。</p>
在元代以前,华夏古代的酒水基本上都是发酵酒,高度在十度上下。</p>
有些还带着不少的粮食渣子,所以才会被叫做‘浊酒’。</p>
谢老都管买回的几坛酒浓度大概接近二十度,使用的是麸曲酿制,基本上可以说是现今能找到度数最高的酒水了。</p>
简而言之.....</p>
将就着用吧。</p>
一切准备就绪后。</p>
徐云垫上石棉网,在简单改造的灶台上点起了火。</p>
老苏则跟个好奇宝宝似的在边上看来看去,侧着脑袋看了会儿烧瓶:</p>
“王林,你这在杯底垫上石棉的意义何在?”</p>
徐云一边调控着下方的火量,毕竟这年头可没有酒精灯这玩意,一边对老苏解释道:</p>
“主要是为了防止蒸馏烧瓶...就是这几个玻璃瓶因为受热不均匀而破裂,起到分散热度的作用。”</p>
老苏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接着想了想,走到灶台的另一侧。</p>
随意选了口锅,将它翻面。</p>
可以明显看到,铁锅中间部位的痕迹要比边缘重很多。</p>
“受热均匀...均匀...”</p>
看着手中的这个锅,老苏忽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似乎还有很多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p>
两刻钟过后。</p>
第一批酒水顺利蒸馏成功。</p>
徐云将酒水倒出了一小杯,递给老苏:</p>
“您尝尝?”</p>
老苏颇有兴致的接过酒杯,先是放在面前打量了一会儿,方才放到嘴边,轻轻的抿了一口。</p>
几秒钟后,这个小老头顿时眉头一扬:</p>
“好烈的酒!”</p>
徐云见状,微微点了点头。</p>
头批蒸馏的酒水度数大概能达到35度,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相当相当烈的酒水了。</p>
同时因为蒸馏了一次,这种酒也被称为一锅头。</p>
没错。</p>
一锅头。</p>
很多同学可能不知道,所谓的二锅头并不是牌子,实际上指的就是经过第二轮蒸馏出的酒水,度数大概在56-63之间。</p>
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jpg。</p>
随后徐云将这批蒸馏好的酒再进行了处理,进行了第二轮蒸馏。</p>
第二轮蒸馏的时间明显要比第一轮长不少,足足半个时辰过去,二轮蒸馏方才成功。</p>
接着是第三轮......</p>
一个时辰后。</p>
看着面前有些浓稠的液体,徐云微微摇了摇头。</p>
或许是设备准备不充足的缘故,三轮蒸馏后的酒水浓度只达到了70%左右,和80%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p>
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就代表着土法蒸馏达到了上限。</p>
想要进一步提纯,要么用苯之类的夹带剂,要么用变压精馏。</p>
要么就是......</p>
用上徐云准备好的锭子碱和食盐。</p>
锭子碱就是小苏打,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p>
它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且容易吸水形成一水或者十水碳酸氢钠。</p>
食盐的成分就更简单了。</p>
主要为氯化钠,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p>
这玩意儿在有机实验中常用的干燥剂,对溶剂进行脱水。</p>
徐云准备先利用碳酸氢钠带走体系中的水,再利用过量氯化钠除去体系中残留的水分。</p>
如此一来,制作出的酒精浓度不说99%吧,95%还是不难的。</p>
随后徐云将小苏投放到酒精溶液中,几分钟不到,底部出现了大量的粉末状沉淀。</p>
徐云将这部分沉淀滤出,把溶液倒入了一个新容器,加入食盐搅拌静置。</p>
二十分钟之后。</p>
一股极其刺鼻的味道出现了。</p>
作为生物学的苦逼人,徐云基本上在闻道这股味道的瞬间,便能判断出目标酒精的浓度最少都在95%以上。</p>
一旁的老苏有些好奇的拿了个小勺子,从瓶子里舀了点酒精,不怕死的尝了一点。</p>
结果刚一入口,便被呛的连声咳嗽了起来。</p>
过了一会儿。</p>
老苏捋了捋还有些辣的脖子,对徐云道:</p>
“王林,酒精制作完毕,接下来便是制作蒜汁外敷了吧?”</p>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徐云摇了摇头:</p>
“老爷,您还记得我一开始说的话吗?想要彻底治好中侯的病,单靠外敷是不够的,必须使用其他手段才行。”</p>
老苏眨了眨眼,猜测道:</p>
“不是外敷,那难道是吞服?”</p>
“唔...您可能有所不知,大蒜素吞服的效果很差,而且酒精还会对胃部产生恶性影响,还不如外敷呢。”</p>
“那该如何?”</p>
“.....您听过静脉注射吗?”</p>
.....</p>
注:</p>
感谢神鸟阿飞和王韦火华大佬的盟主!!</p>
大家可以猜猜针头是啥,还是估计没谁猜得到.....</p>
另外有读者说为什么单更,合着你们都不看字数的吗.....</p>
感觉上本书就在解释了,为了大家阅读体验,一些章节我会合章,订阅价格你们没发现不一样吗?</p>
</p>sxbiquge/read/56/56150/ )
“水......”</p>
屋子里。</p>
听到这声细微的哼唧声。</p>
在场三人先是一愣。</p>
接着近乎同时低下头,看向了床上的王越。</p>
只见此时此刻。</p>
床上的王越已然微微睁开了眼睛,干裂结痂的嘴角细细的抽动着。</p>
虽然他的目光依旧黯淡,两眼无神,但显然恢复了少许意识。。</p>
“水...我要水......”</p>
一旁的徐云闻言,连忙从桌子上倒了杯水,递给王禀:</p>
“校尉,给。”</p>
王禀接过水杯,一手扶住自己兄长的肩膀,另一首将水递到他嘴边:</p>
“正汝,水来了,快喝吧。”</p>
“唔.....”</p>
王越靠着本能将水饮尽,胸口起伏了几番,匀好气息后,迷迷蒙蒙的看向周围:</p>
“正臣,此间乃是何处?”</p>
一旁的老苏见状走上前,先是用手简单测了测王越的额温,随后问道:</p>
“正汝,你可认得老夫?”</p>
王越有些费力的将眼睛又睁大了少许,打量了一番老苏,片刻后道:</p>
“您莫不是...苏伯公?”</p>
“不错,正是老夫。”</p>
老苏点点头,叹了口气:</p>
“正汝,你不久前遭遇夏贼夜袭营寨,身负重伤, 被王枢密使派人送回了汴京,病情危机.....</p>
罢了罢了, 期间诸事日后再与你细细分说, 你也莫需多问, 养病要紧。”</p>
王越有些迷糊的嗯了一声。</p>
此时他刚从鬼门关前回来,压根想不起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p>
只是感觉胸口和头部疼的紧, 仿佛身体都要被撕碎了一般,提不起丝毫的力气。</p>
不过自己弟弟和苏伯公都是值得信靠的亲近之人,自然不可能会骗或者害自己......</p>
想着想着。</p>
王越又感到一阵倦意袭来, 很快便昏沉沉的睡了过去,鼻翼间响起了鼾声。</p>
看着呼吸逐渐平稳的王越,老苏先是为他掖了掖被角,随后目光复杂的看向了徐云。</p>
如果说在此之前,他还认为徐云是为了表现存在感的话, 那么现在王越的情况便足以说明......</p>
他大错特错了。</p>
但他并未因此感到羞愤或者打脸, 恰恰相反, 他有很多问题迫切的想得到回答。</p>
这位已经到了人生末年的老者, 久违的冒出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p>
不过在老苏开口之前,他身旁的王禀却先一步有了动作。</p>
只见这个冷面汉子一步跨出, 走到了徐云面前, 二话不说,推金山倒玉柱般重重拜下:</p>
“小哥救命之恩,王禀没齿难忘!”</p>
徐云早在王禀合手前便猜到了他的意图,所以在王禀拜下的同时身子微微一侧,躲过了这道礼:</p>
“校尉客气了,中侯吉人天相, 小人只是锦上添花罢了。”</p>
“锦上添花?这若是锦上添花, 世上就没雪中送炭了。”</p>
一旁的老苏闻言,很认真的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些许复杂:</p>
“今日若非你出手,正汝必死无疑,王林,你就不必过谦了。</p>
只是老夫着实没想到...粪水入体之症,竟然用胡蒜便可解决?</p>
王林,你祖上出过哪位名医?”</p>
“名医不敢当。”</p>
徐云很谦虚的摆了摆手,答道:</p>
“小人的曾曾祖父只是一位游方郎中,临终前传下了这张偏方,小人只知他原先是位道士, 出自一个名叫风灵月影宗的宗门.....”</p>
老苏眨了眨眼:</p>
“风灵月影宗?原来是方外人士。”</p>
宋末时期民间教派众多, 各类宗门教派比比皆是,其中还不乏一些明星人物。</p>
例如此时的汴京,就有一个名叫林灵素的道人名声极其响亮,人称真仙在世。</p>
此人也是后世神霄派的祖师爷之一,按照历史轨迹,过几年会被宋徽宗赏识,被聘请为国师。</p>
巅峰时期权倾朝野,连蔡京都不给面子。</p>
因此老苏对于宗门的概念倒不怎么陌生,念叨了两遍宗门名字后,他话锋一转,问道:</p>
“王林,那你祖上的那位先人,可有将蒜汁祛病的原理留下?”</p>
徐云闻言,嘴角微微扬起了一丝弧度。</p>
就知道你会问这个。</p>
不过预判归预判,徐云并不准备现在就告知对方答案。</p>
毕竟他所准备展现的价值,并不止一个大蒜素而已:</p>
“自是有的,不过老爷,眼下中侯尚未脱离生命危险,咱们是不是应该先......”</p>
老苏闻言一愣,旋即有些懊恼的一拍脑袋:</p>
“惭愧惭愧,老夫见猎心喜,险些误了大事,王林,接下来该如何医治正汝?”</p>
徐云想了想,说道:</p>
“首先当然是要先制取大蒜素,不瞒您说,大蒜素的制备需要用到一种特殊液体,并非简单捶捣大蒜就能制成。</p>
先前小人给中侯所用的蒜汁,添加的乃是小人随身携带的成品液体,目前已经全部用光了。</p>
如若要再次制取,恐怕需要一些特殊的器械才行。”</p>
老苏看了眼徐云放在床头的容器,思索了几秒钟,问道:</p>
“可是那种类似烈酒的液体?”</p>
徐云点点头,心中为老苏敏锐的思维点了个赞:</p>
“不错,此物名叫酒精,意为酒中精华,烈性要比寻常烈酒高上不少。”</p>
“制备酒精需要哪些材料?”</p>
徐云继续道:</p>
“两个玻璃瓶,几根弯曲的铜管,另外还需要大量的白酒、锭子碱以及极其精细的食盐,对了,石棉也准备几张。”</p>
老苏从桌上拿起纸笔,一脸疑惑兼好奇的将这些名字记下:</p>
“只需这些,便可制出你所说的酒精?”</p>
徐云点点头:</p>
“没错。”</p>
“原理呢?”</p>
“蒸馏。”</p>
蒸馏。</p>
这个词在21世纪,基本上属于初中生都知道的概念。</p>
其中酒精的蒸馏概念很简单:</p>
水的沸点是100度,乙醇的沸点是78度,利用二者沸点不同,就可以使用蒸馏法得到较高浓度的酒精。</p>
也就是酒精和水混合在一起,你开个80度的火,酒精会沸腾,水却不会蒸发。</p>
沸腾后的酒精通过冷凝进入另一个杯子,就可以得到高浓度的酒精溶液了。</p>
不过这个概念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很麻烦。</p>
具体的原因,涉及到了少量的化工热力学知识。</p>
众所周知。</p>
混合物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温度的临界点叫做泡点,而气相达到饱和后出现液相时的温度临界点,则称为露点。</p>
看到这里个别同学已经开始头大了,没关系,概念不重要。</p>
重要的是。</p>
二元混合物的气液平衡数据,可以通过二元气液平衡相图来查看。</p>
比如把乙醇的质量分数作为横轴,将温度作纵轴,就可以画出一个简易的相图坐标系。</p>
当温度提高,体系进入气相区。</p>>
温度降低,体系就会进入液相区。</p>
假设是40度的酒精溶液,加热到乙醇的沸点t=78度,理论上这时候酒精会蒸发了对吧?</p>
但实操的时候你会发现,体系稳稳的呆在液相区,完全没有沸腾。</p>
这时需要继续升温至78-100度之间的某个温度,达到泡点线,这时就有气体生成了。</p>
然而想要在此处达到气液平衡,显然气相的成分也是有要求的,即露点线上同一温度相应的点,生产的酒精含量为x2。</p>
并且你会发现,随着酒精纯度的升高,所需要的温度也会更高。</p>
也就是说当你搞到最后,水和酒精蒸发的温度会趋近一致。</p>
因此普通蒸馏能鼓捣出的酒精纯度,实操环节里大概只有95%左右,古代背景下可能只能达到80%。</p>
这个纯度虽然足够应付绝大多数的情况,但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徐云显然是不会满意的。</p>
这才有了后面他所提出的两个东西:</p>
锭子碱以及精细的食盐。</p>
有这两样东西帮助,酒精浓度便可以更进一步,甚至达到三个九的级别。</p>
视线在回归现实。</p>
考虑到徐云头一次制作出来的大蒜素剂量有限,因此纵使老苏心中有无数蚂蚁在爬,也只能暂时将情绪压住,召来谢老都管,嘱咐他前去准备起了各种材料。</p>
就这样。</p>
两个小时一转而逝。</p>
当时间来到酉时,也就是晚上七点钟左右的时候,谢老都管终于将所有材料都找齐了。</p>
搞过蒸馏实验的朋友应该都知道。</p>
蒸馏使用的一般都是球形烧瓶,不过眼下情况特殊,不可能找到完全合规的设备。</p>
谢老都管几乎动用了老苏在职时所有的关系,才凑到了几个类似球形的玻璃瓶。</p>
反倒是铜管的相关过程没啥难度,谢老都管直接从府院的库房里便找出了几根铜管。</p>
老苏虽然是个清官,但家底还是相当丰厚的,毕竟这是宋朝嘛。</p>
按照先有的物价换算,老苏的年收入大概等同于后世税后800万,这种工资哪怕在北上广都算是高收入群体了。</p>
随后徐云将几个物件组合成了一个简单的蒸馏设备,将谢老都管从汴京第一酒楼樊楼买来的白酒倒入了烧瓶里。</p>
在元代以前,华夏古代的酒水基本上都是发酵酒,高度在十度上下。</p>
有些还带着不少的粮食渣子,所以才会被叫做‘浊酒’。</p>
谢老都管买回的几坛酒浓度大概接近二十度,使用的是麸曲酿制,基本上可以说是现今能找到度数最高的酒水了。</p>
简而言之.....</p>
将就着用吧。</p>
一切准备就绪后。</p>
徐云垫上石棉网,在简单改造的灶台上点起了火。</p>
老苏则跟个好奇宝宝似的在边上看来看去,侧着脑袋看了会儿烧瓶:</p>
“王林,你这在杯底垫上石棉的意义何在?”</p>
徐云一边调控着下方的火量,毕竟这年头可没有酒精灯这玩意,一边对老苏解释道:</p>
“主要是为了防止蒸馏烧瓶...就是这几个玻璃瓶因为受热不均匀而破裂,起到分散热度的作用。”</p>
老苏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接着想了想,走到灶台的另一侧。</p>
随意选了口锅,将它翻面。</p>
可以明显看到,铁锅中间部位的痕迹要比边缘重很多。</p>
“受热均匀...均匀...”</p>
看着手中的这个锅,老苏忽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似乎还有很多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p>
两刻钟过后。</p>
第一批酒水顺利蒸馏成功。</p>
徐云将酒水倒出了一小杯,递给老苏:</p>
“您尝尝?”</p>
老苏颇有兴致的接过酒杯,先是放在面前打量了一会儿,方才放到嘴边,轻轻的抿了一口。</p>
几秒钟后,这个小老头顿时眉头一扬:</p>
“好烈的酒!”</p>
徐云见状,微微点了点头。</p>
头批蒸馏的酒水度数大概能达到35度,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相当相当烈的酒水了。</p>
同时因为蒸馏了一次,这种酒也被称为一锅头。</p>
没错。</p>
一锅头。</p>
很多同学可能不知道,所谓的二锅头并不是牌子,实际上指的就是经过第二轮蒸馏出的酒水,度数大概在56-63之间。</p>
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jpg。</p>
随后徐云将这批蒸馏好的酒再进行了处理,进行了第二轮蒸馏。</p>
第二轮蒸馏的时间明显要比第一轮长不少,足足半个时辰过去,二轮蒸馏方才成功。</p>
接着是第三轮......</p>
一个时辰后。</p>
看着面前有些浓稠的液体,徐云微微摇了摇头。</p>
或许是设备准备不充足的缘故,三轮蒸馏后的酒水浓度只达到了70%左右,和80%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p>
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就代表着土法蒸馏达到了上限。</p>
想要进一步提纯,要么用苯之类的夹带剂,要么用变压精馏。</p>
要么就是......</p>
用上徐云准备好的锭子碱和食盐。</p>
锭子碱就是小苏打,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p>
它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且容易吸水形成一水或者十水碳酸氢钠。</p>
食盐的成分就更简单了。</p>
主要为氯化钠,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p>
这玩意儿在有机实验中常用的干燥剂,对溶剂进行脱水。</p>
徐云准备先利用碳酸氢钠带走体系中的水,再利用过量氯化钠除去体系中残留的水分。</p>
如此一来,制作出的酒精浓度不说99%吧,95%还是不难的。</p>
随后徐云将小苏投放到酒精溶液中,几分钟不到,底部出现了大量的粉末状沉淀。</p>
徐云将这部分沉淀滤出,把溶液倒入了一个新容器,加入食盐搅拌静置。</p>
二十分钟之后。</p>
一股极其刺鼻的味道出现了。</p>
作为生物学的苦逼人,徐云基本上在闻道这股味道的瞬间,便能判断出目标酒精的浓度最少都在95%以上。</p>
一旁的老苏有些好奇的拿了个小勺子,从瓶子里舀了点酒精,不怕死的尝了一点。</p>
结果刚一入口,便被呛的连声咳嗽了起来。</p>
过了一会儿。</p>
老苏捋了捋还有些辣的脖子,对徐云道:</p>
“王林,酒精制作完毕,接下来便是制作蒜汁外敷了吧?”</p>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徐云摇了摇头:</p>
“老爷,您还记得我一开始说的话吗?想要彻底治好中侯的病,单靠外敷是不够的,必须使用其他手段才行。”</p>
老苏眨了眨眼,猜测道:</p>
“不是外敷,那难道是吞服?”</p>
“唔...您可能有所不知,大蒜素吞服的效果很差,而且酒精还会对胃部产生恶性影响,还不如外敷呢。”</p>
“那该如何?”</p>
“.....您听过静脉注射吗?”</p>
.....</p>
注:</p>
感谢神鸟阿飞和王韦火华大佬的盟主!!</p>
大家可以猜猜针头是啥,还是估计没谁猜得到.....</p>
另外有读者说为什么单更,合着你们都不看字数的吗.....</p>
感觉上本书就在解释了,为了大家阅读体验,一些章节我会合章,订阅价格你们没发现不一样吗?</p>
</p>sxbiquge/read/56/56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