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赵又吞下一口羊肉后。</p>
伴随着反馈而来旳饱腹感,一股酒劲也随之涌了上来。</p>
吧嗒——</p>
只见他将一根筷子投掷到了边上,拿着剩余那根的末端,有节奏的敲起磁盘。</p>
同时摇头晃脑,口中轻吟唱道:</p>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p>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p>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p>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p>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p>
徐云见说又夹起一口鱼肉,没有很蠢的去吹捧‘好文采’。</p>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并不是小赵的原创。</p>
虽然他是理科生,但这种名篇他还是有印象的。</p>
毕竟在读书的那时候,他经常把《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朓楼二字记成跳楼来着.....</p>
什么?</p>
你问小李在哪儿?</p>
看到边上那个已经醉成一滩了的菜鸡没?</p>
看着颇有些放浪形骸的小赵,徐云不由摇摇头,在心中暗自叹了口气。</p>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一首很典型的挂着送别、但实际上却是表述情感的抒情诗。</p>
虽然它不算特别阴郁低沉,但字里行间也透露了不少的烦忧苦闷,有些苦中作乐的味道。</p>
眼下小李喝了大概有七两的高浓度烈酒,整个人已经有些犯晕了。</p>
能在此时被他选出的诗词,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他内心的情绪。</p>
想来也是。</p>
当初哲宗即位后,无论是赵佶、赵佖、赵俣还是小赵, 实际上都属于皇位竞争的失败者。</p>
哲宗即位的时候年仅十岁,还是个少年天子, 因此只能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p>
凤到了元祐八年...也就是1093年。</p>
高氏去世, 哲宗便正式开始了亲政生涯。</p>
那时候哲宗年纪刚满18, 年富力强,身体健康。</p>
以旁观者视角看, 长了不说,至少当政个三十年是没啥问题的。</p>
除非哲总不孕不育,否则皇位貌似没有任何理由会旁落。</p>
因此在那个时候, 赵佶啦赵佖啦还有小赵这些皇子压根就没去指望皇位。</p>
要么安心享福,要么就其中玩的花放飞自我——否则你以为那句‘端王轻佻’是怎么来的?</p>
同时彼此之间没有竞争,几人私下的关系也一直保持的不错,一副兄恭弟谦的模样。</p>
结果没想到。</p>
短短七年过后,宋哲宗便突然暴毙, 膝下无子。</p>
赵佶摇身一变, 坐上了皇位, 和原先几位兄弟的阵营立刻产生了变化。</p>
加之小赵还是宋哲宗的亲胞弟, 也是原先朝堂大多数官员支持的人选。</p>
因此赵佶在短短数日的时间内,便改变了原本对小赵的友善态度。</p>
所以说无子不行啊......</p>
总而言之。</p>
这种情况下心中的忧愁烦闷, 确实压的小赵有些喘不过气来。</p>
看着已经有些迷离的小赵, 徐云忽然心思一动,临时产生了一个想法:</p>
要不要试探一下这位简王?</p>
只见他隐蔽的给自己的茶杯中倒了杯清水,又给小赵的杯中添满了酒,说道:</p>
“能与殿下同桌而饮,乃是草民祖上修来的福气,来, 草民再敬你一杯!”</p>
“哦...好, 再来一杯!”</p>
小赵有些迷茫的砸了咂嘴,一把拿起面前的酒杯,仰着脖子一饮而尽。</p>
“嗝!”</p>
随着烈酒下肚,一股酒气立时伴随着酒嗝上涌。</p>
小赵身子微微一晃,靠着左手撑住酒桌才能坐稳,眼中愈发迷茫了起来。</p>
徐云沉思片刻,又给他面前添了杯酒:</p>
“简王殿下,这些天您因故缺堂,是否也应自罚一杯?”</p>
小赵先是晃晃悠悠的发了几秒钟呆,接着跟个大聪明似的连连点头:</p>
“啊对对对!”</p>
不等徐云催促,他便主动再拿起酒杯, 动作粗狂的一仰头。</p>
咕噜咕噜——</p>
几秒不到, 烈酒尽数饮光。</p>
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jpg。</p>
随着两杯烈酒下肚,小赵终于彻底陷入了醉酒状态:</p>
只见这个大帅逼嘟嘟囔囔的,眼睛都睁不太开了,看上去跟李荣浩似的。</p>
徐云试探着在他面前挥了挥手,说道:</p>
“简王殿下?简王殿下?”</p>
小赵毫无反应:</p>
“阿巴阿巴....”</p>
徐云又看了眼一旁李姓菜鸡,嗯,都打呼噜了。</p>
确定周遭无人后,轻咳一声,用尖锐的声音道:</p>
“殿下,殿下,不好啦,宫中有旨,太后立端王殿下为帝啦.....”</p>
这是徐云上辈子听一位医生朋友说过的一种技巧,在酒醉之人的身边提及某些人或事,有较大的概率会激发起潜在的记忆反馈。</p>
这种方式后世比较常用在手术室里,学名叫做正性暗示语言,doi为10.15932/j.0253-9713.2017.01.030。</p>
这种暗示的成果率一般在30%左右,一般需要里程碑式的例子才有概率起效。</p>
不过相较于后世,眼下小赵的情况会特殊一点——他以前从未接触过这种度数的烈酒。</p>
以往小赵所谓的喝醉与酒疯,其中很大部分都是他刻意装出来的自保手段。</p>
在小赵内心深处积压的负面情绪,甚至要比徐云预料的都多得多。</p>
这种人一旦喝醉,要比寻常醉汉更容易做出某些反馈。</p>
因此随着徐云的一番暗示。</p>
小赵那已经失去了基本判断力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那日一个小太监传旨的画面......</p>
哗啦——</p>
只见小赵袖子一扫,一把将几个盘子打落在地。</p>
同时嘴里不停的发出嗬嗬的杂音,像是一只受伤的野兽一般低语着:</p>
“赵佶,赵佶...你我乃是手足至亲,为何要害我至斯!当年兄长在位之时, 可曾对你下过狠手?!!”</p>
说着说着,小赵的眼中忽然流出了一股清泪:</p>
“你登临大位做了皇帝,得称天子, 受万人敬仰。</p>
我无意与你争位,可你却连京城都不许我出, 日日提防着我。</p>
今日削减例钱,明日安插探眼。</p>
上月我心有所感,在房中换下的犊鼻裈中塞了一缕发丝,嘱咐下人可不进房,但半日后回府却发现,犊鼻裈中的发丝早已不知所踪!”</p>
小赵说着说着,忽然哭笑的看着徐云,仿佛将他当成了赵佶:</p>
“连方寸的贴身衣物都不放过,赵佶,你究竟想做些什么?莫不是要将我这条命拿去才肯罢休?”</p>
看着彻底失态的小赵,徐云的心中忽然泛起了一股同情。</p>
从小赵最后的这番话以及先前的诗句不难看出。</p>
他并不相信赵佶会真的对自己下手,更多的只是出于被折磨的情绪而已。</p>
毕竟一来北宋兄弟相残的事例不多,烛影斧声说到底只是一个传闻罢了,没有实锤。</p>
二来则是赵佶的性子就像之前说的一样。</p>
昏是真的昏,但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暴。</p>>
因此在小赵看来。</p>
赵佶最最过分的做法,便是将自己圈禁在宫内,等过个几年十几年再放出来。</p>
可问题是......</p>
历史上的赵佶,真的对小赵下手了。</p>
一次是蔡王府狱案,杀了小赵几乎所有有能力的幕僚。</p>
另一次就是小赵后来的暴毙,连史书都只敢草草用薨逝盖过。</p>
自古无情帝王家啊......</p>
小赵就这样在院中又哭又笑,发泄着情绪。</p>
好在徐云选的这处院子相当僻静,又嘱咐了仆役不要上前。</p>
这个年代又没有窃听器,哪怕真有眼线盯着,因此看上去也就有些放浪形骸而已。</p>
过了一会儿。</p>
小赵彻底发泄完毕,整个人看上去似乎也清醒了一点。</p>
徐云见状,连忙再给他灌了杯酒。</p>
接着顿了顿,抛出了一个好奇已久的问题:</p>
“简王殿下,不知您对当今国势...有何看法?”</p>
问出这个问题后。</p>
徐云便紧紧盯着小赵,表情有些凝重,不确定小赵是否会顺着自己的话回答。</p>
“国势?”</p>
小赵重复了一遍这个词,做了个侧着脑袋的滑稽姿势,缓缓吐出了一个字:</p>
“危!”</p>
“危?”</p>
听到这个答案,徐云顿时来了兴趣,追问道:</p>
“何来危之一说?”</p>
咕噜咕噜。</p>
小赵又拿起酒壶倒了杯酒,痛饮一口后抹了把嘴角。</p>
徐云不知道的是。</p>
他所抛出的这番话,恰好也是小赵深思已久的问题。</p>
因此很自然的,小赵再次有了倾述的欲望:</p>
“当朝平章事,统共有四位,本王恨不得罢免其中三位,三师三公,本王恨不得罢免其中四位。”</p>
“看看那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斑白,哪个不是朝廷栋梁,哪个不是兄长的女儿亲家,他们烂了,本王的心要碎了。”</p>
“兄长把江山交到赵佶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赵佶他有何颜面去见兄长?”</p>
“兄长刚即位的时候,本王年幼,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羌芜;收了羌芜,本王以为最大的敌人是西夏;王厚老将军收复了青唐,辽人又成了大宋的心头之患。”</p>
说着说着,小赵忽然激动了起来,食指指向了某个方位:</p>
“本王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宋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在那垂拱殿!就在本王的骨肉兄弟和大臣们当中!”</p>
“垂拱殿这烂一点儿,大宋国就烂一片!”</p>
“他们要是全烂了.....”</p>
小赵不由深吸一口气,摇头道:</p>
“大宋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p>
徐云见说看了他一眼,抛出了一个新问题:</p>
“那么殿下,若是由您当政,不知会从哪方面下手?”</p>
小赵显然思考过这个问题不止一次,眼下整个人虽然迷糊糊的,但依旧果决的答道:</p>
“内消党争,西平空饷!”</p>
说完他又打了个酒嗝,继续迷糊道:</p>
“党争之乱持之久...久矣,神宗以降,围绕变法产生的新旧党争,更是席卷朝野,早...早已危害到了朝堂格局。</p>
你看,除却赵郡公一心...一心钻研学位,近些年谁人能够保持中...中立?......”</p>
说完这番话,小赵忽然打了个哈欠,蜷缩到了椅子上睡了起来。</p>
识趣.jpg。</p>
而在他身边,徐云则陷入了沉思。</p>
宋代的党争,其实早在开国之初,赵匡胤就有所预感和警觉。</p>
建隆三年...也就是962年的时候。</p>
针对官员产生最重要来源的科举考试,赵匡胤颁布了一条严令:</p>
“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p>
过了几年。</p>
赵匡胤又将殿试确立为定制,通过这一形式,强调中试者皆为皇帝所钦点。</p>
也就是由“座主门生”变成了“天子门生”。</p>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试图强化皇权存在,弱化座师色彩。</p>
从而打破因科举而形成师生、同门朋党的情况,</p>
奈何天不遂人意。</p>
宋朝由于得国不正,因此一直都压抑着武将的地位,强调文人高格。</p>
而这种做法在成就了一幕幕名臣云集、群英荟萃的盛况的同时。</p>
也导致了朝廷重臣竞相以权力追逐为中心,深陷党争而不以为意,甚至连名臣也无法避免。</p>
等二代目的驴车皇帝去世后,党争渐次蔓延、愈演愈烈,遂至一发而不可收拾。</p>
比如宋真宗时,党争便以王钦若与寇准为代表,王钦若通过倾轧排挤寇准以获取权力。</p>
至宋仁宗时期,则是以吕夷简与范仲淹明争暗斗为代表,导致“庆历新政“半途而废。</p>
再然后嘛......</p>
就是小赵所说的变法之争了。</p>
也就是此前介绍小李亲爹老李时提过的元祐党问题。</p>
小赵能认识到这点,不说他有没有能力解决吧,至少要比赵佶那个甩手掌柜好很多:</p>
赵佶的做法的压根管都没管,双手离开键盘自己浪去了。</p>
这种做法最后便导致了宋末六贼独揽朝纲,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属于北宋暴毙的关键原因之一。</p>
不过真正令徐云感到意外的并不是党政问题,则是小赵所说的第二件事:</p>
西平空饷!</p>
北宋禁军采用的是五级十二等的厢军模式,眼下这个时期的数据徐云记不太清了,但到了靖康前后,北宋册山的粮饷人数他倒是很有印象:</p>
一百二十万!</p>
而这一百二十万中,真正能被拉出来的真实数量才多少呢?</p>
四十万不到!</p>
足足八十万的空饷名额,你说北宋怎么才能把经济优势转换成军事优势?</p>
甚至在靖康之变中。</p>
很多金军的武器,干脆就是从一些西军将领那边买来的......</p>
但纵观整个历史,北宋前后九个皇帝——包括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聪明,只有宋哲宗尝试过解决空饷问题。</p>
奈何他的政策还没落实多久,便暴毙死亡了。</p>
因此后世有些人猜测,宋哲宗的暴毙或许就和西军的某些利益集团有关系。</p>
毕竟能打仗和贪墨钱财并不冲突嘛。</p>
比如后来的抗金名将李纲,还有中兴四将之耻的张俊,都是属于掉进钱眼子里的人。</p>
总而言之。</p>
小赵能说出这番话。</p>
至少从眼界上来说,他要比那个花鸟皇帝兼人形播种机赵佶好上太多太多了.....</p>
想到这儿。</p>
徐云不由深吸一口气,心中的某个想法变得愈发清晰了起来.......</p>
......</p>
注:</p>
今天恢复更新,明天开始加更,能不能来点月票鼓励一下????</p>
</p>sxbiquge/read/56/56150/ )
在小赵又吞下一口羊肉后。</p>
伴随着反馈而来旳饱腹感,一股酒劲也随之涌了上来。</p>
吧嗒——</p>
只见他将一根筷子投掷到了边上,拿着剩余那根的末端,有节奏的敲起磁盘。</p>
同时摇头晃脑,口中轻吟唱道:</p>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p>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p>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p>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p>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p>
徐云见说又夹起一口鱼肉,没有很蠢的去吹捧‘好文采’。</p>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并不是小赵的原创。</p>
虽然他是理科生,但这种名篇他还是有印象的。</p>
毕竟在读书的那时候,他经常把《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朓楼二字记成跳楼来着.....</p>
什么?</p>
你问小李在哪儿?</p>
看到边上那个已经醉成一滩了的菜鸡没?</p>
看着颇有些放浪形骸的小赵,徐云不由摇摇头,在心中暗自叹了口气。</p>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一首很典型的挂着送别、但实际上却是表述情感的抒情诗。</p>
虽然它不算特别阴郁低沉,但字里行间也透露了不少的烦忧苦闷,有些苦中作乐的味道。</p>
眼下小李喝了大概有七两的高浓度烈酒,整个人已经有些犯晕了。</p>
能在此时被他选出的诗词,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他内心的情绪。</p>
想来也是。</p>
当初哲宗即位后,无论是赵佶、赵佖、赵俣还是小赵, 实际上都属于皇位竞争的失败者。</p>
哲宗即位的时候年仅十岁,还是个少年天子, 因此只能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p>
凤到了元祐八年...也就是1093年。</p>
高氏去世, 哲宗便正式开始了亲政生涯。</p>
那时候哲宗年纪刚满18, 年富力强,身体健康。</p>
以旁观者视角看, 长了不说,至少当政个三十年是没啥问题的。</p>
除非哲总不孕不育,否则皇位貌似没有任何理由会旁落。</p>
因此在那个时候, 赵佶啦赵佖啦还有小赵这些皇子压根就没去指望皇位。</p>
要么安心享福,要么就其中玩的花放飞自我——否则你以为那句‘端王轻佻’是怎么来的?</p>
同时彼此之间没有竞争,几人私下的关系也一直保持的不错,一副兄恭弟谦的模样。</p>
结果没想到。</p>
短短七年过后,宋哲宗便突然暴毙, 膝下无子。</p>
赵佶摇身一变, 坐上了皇位, 和原先几位兄弟的阵营立刻产生了变化。</p>
加之小赵还是宋哲宗的亲胞弟, 也是原先朝堂大多数官员支持的人选。</p>
因此赵佶在短短数日的时间内,便改变了原本对小赵的友善态度。</p>
所以说无子不行啊......</p>
总而言之。</p>
这种情况下心中的忧愁烦闷, 确实压的小赵有些喘不过气来。</p>
看着已经有些迷离的小赵, 徐云忽然心思一动,临时产生了一个想法:</p>
要不要试探一下这位简王?</p>
只见他隐蔽的给自己的茶杯中倒了杯清水,又给小赵的杯中添满了酒,说道:</p>
“能与殿下同桌而饮,乃是草民祖上修来的福气,来, 草民再敬你一杯!”</p>
“哦...好, 再来一杯!”</p>
小赵有些迷茫的砸了咂嘴,一把拿起面前的酒杯,仰着脖子一饮而尽。</p>
“嗝!”</p>
随着烈酒下肚,一股酒气立时伴随着酒嗝上涌。</p>
小赵身子微微一晃,靠着左手撑住酒桌才能坐稳,眼中愈发迷茫了起来。</p>
徐云沉思片刻,又给他面前添了杯酒:</p>
“简王殿下,这些天您因故缺堂,是否也应自罚一杯?”</p>
小赵先是晃晃悠悠的发了几秒钟呆,接着跟个大聪明似的连连点头:</p>
“啊对对对!”</p>
不等徐云催促,他便主动再拿起酒杯, 动作粗狂的一仰头。</p>
咕噜咕噜——</p>
几秒不到, 烈酒尽数饮光。</p>
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jpg。</p>
随着两杯烈酒下肚,小赵终于彻底陷入了醉酒状态:</p>
只见这个大帅逼嘟嘟囔囔的,眼睛都睁不太开了,看上去跟李荣浩似的。</p>
徐云试探着在他面前挥了挥手,说道:</p>
“简王殿下?简王殿下?”</p>
小赵毫无反应:</p>
“阿巴阿巴....”</p>
徐云又看了眼一旁李姓菜鸡,嗯,都打呼噜了。</p>
确定周遭无人后,轻咳一声,用尖锐的声音道:</p>
“殿下,殿下,不好啦,宫中有旨,太后立端王殿下为帝啦.....”</p>
这是徐云上辈子听一位医生朋友说过的一种技巧,在酒醉之人的身边提及某些人或事,有较大的概率会激发起潜在的记忆反馈。</p>
这种方式后世比较常用在手术室里,学名叫做正性暗示语言,doi为10.15932/j.0253-9713.2017.01.030。</p>
这种暗示的成果率一般在30%左右,一般需要里程碑式的例子才有概率起效。</p>
不过相较于后世,眼下小赵的情况会特殊一点——他以前从未接触过这种度数的烈酒。</p>
以往小赵所谓的喝醉与酒疯,其中很大部分都是他刻意装出来的自保手段。</p>
在小赵内心深处积压的负面情绪,甚至要比徐云预料的都多得多。</p>
这种人一旦喝醉,要比寻常醉汉更容易做出某些反馈。</p>
因此随着徐云的一番暗示。</p>
小赵那已经失去了基本判断力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那日一个小太监传旨的画面......</p>
哗啦——</p>
只见小赵袖子一扫,一把将几个盘子打落在地。</p>
同时嘴里不停的发出嗬嗬的杂音,像是一只受伤的野兽一般低语着:</p>
“赵佶,赵佶...你我乃是手足至亲,为何要害我至斯!当年兄长在位之时, 可曾对你下过狠手?!!”</p>
说着说着,小赵的眼中忽然流出了一股清泪:</p>
“你登临大位做了皇帝,得称天子, 受万人敬仰。</p>
我无意与你争位,可你却连京城都不许我出, 日日提防着我。</p>
今日削减例钱,明日安插探眼。</p>
上月我心有所感,在房中换下的犊鼻裈中塞了一缕发丝,嘱咐下人可不进房,但半日后回府却发现,犊鼻裈中的发丝早已不知所踪!”</p>
小赵说着说着,忽然哭笑的看着徐云,仿佛将他当成了赵佶:</p>
“连方寸的贴身衣物都不放过,赵佶,你究竟想做些什么?莫不是要将我这条命拿去才肯罢休?”</p>
看着彻底失态的小赵,徐云的心中忽然泛起了一股同情。</p>
从小赵最后的这番话以及先前的诗句不难看出。</p>
他并不相信赵佶会真的对自己下手,更多的只是出于被折磨的情绪而已。</p>
毕竟一来北宋兄弟相残的事例不多,烛影斧声说到底只是一个传闻罢了,没有实锤。</p>
二来则是赵佶的性子就像之前说的一样。</p>
昏是真的昏,但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暴。</p>>
因此在小赵看来。</p>
赵佶最最过分的做法,便是将自己圈禁在宫内,等过个几年十几年再放出来。</p>
可问题是......</p>
历史上的赵佶,真的对小赵下手了。</p>
一次是蔡王府狱案,杀了小赵几乎所有有能力的幕僚。</p>
另一次就是小赵后来的暴毙,连史书都只敢草草用薨逝盖过。</p>
自古无情帝王家啊......</p>
小赵就这样在院中又哭又笑,发泄着情绪。</p>
好在徐云选的这处院子相当僻静,又嘱咐了仆役不要上前。</p>
这个年代又没有窃听器,哪怕真有眼线盯着,因此看上去也就有些放浪形骸而已。</p>
过了一会儿。</p>
小赵彻底发泄完毕,整个人看上去似乎也清醒了一点。</p>
徐云见状,连忙再给他灌了杯酒。</p>
接着顿了顿,抛出了一个好奇已久的问题:</p>
“简王殿下,不知您对当今国势...有何看法?”</p>
问出这个问题后。</p>
徐云便紧紧盯着小赵,表情有些凝重,不确定小赵是否会顺着自己的话回答。</p>
“国势?”</p>
小赵重复了一遍这个词,做了个侧着脑袋的滑稽姿势,缓缓吐出了一个字:</p>
“危!”</p>
“危?”</p>
听到这个答案,徐云顿时来了兴趣,追问道:</p>
“何来危之一说?”</p>
咕噜咕噜。</p>
小赵又拿起酒壶倒了杯酒,痛饮一口后抹了把嘴角。</p>
徐云不知道的是。</p>
他所抛出的这番话,恰好也是小赵深思已久的问题。</p>
因此很自然的,小赵再次有了倾述的欲望:</p>
“当朝平章事,统共有四位,本王恨不得罢免其中三位,三师三公,本王恨不得罢免其中四位。”</p>
“看看那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斑白,哪个不是朝廷栋梁,哪个不是兄长的女儿亲家,他们烂了,本王的心要碎了。”</p>
“兄长把江山交到赵佶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赵佶他有何颜面去见兄长?”</p>
“兄长刚即位的时候,本王年幼,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羌芜;收了羌芜,本王以为最大的敌人是西夏;王厚老将军收复了青唐,辽人又成了大宋的心头之患。”</p>
说着说着,小赵忽然激动了起来,食指指向了某个方位:</p>
“本王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宋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在那垂拱殿!就在本王的骨肉兄弟和大臣们当中!”</p>
“垂拱殿这烂一点儿,大宋国就烂一片!”</p>
“他们要是全烂了.....”</p>
小赵不由深吸一口气,摇头道:</p>
“大宋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p>
徐云见说看了他一眼,抛出了一个新问题:</p>
“那么殿下,若是由您当政,不知会从哪方面下手?”</p>
小赵显然思考过这个问题不止一次,眼下整个人虽然迷糊糊的,但依旧果决的答道:</p>
“内消党争,西平空饷!”</p>
说完他又打了个酒嗝,继续迷糊道:</p>
“党争之乱持之久...久矣,神宗以降,围绕变法产生的新旧党争,更是席卷朝野,早...早已危害到了朝堂格局。</p>
你看,除却赵郡公一心...一心钻研学位,近些年谁人能够保持中...中立?......”</p>
说完这番话,小赵忽然打了个哈欠,蜷缩到了椅子上睡了起来。</p>
识趣.jpg。</p>
而在他身边,徐云则陷入了沉思。</p>
宋代的党争,其实早在开国之初,赵匡胤就有所预感和警觉。</p>
建隆三年...也就是962年的时候。</p>
针对官员产生最重要来源的科举考试,赵匡胤颁布了一条严令:</p>
“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p>
过了几年。</p>
赵匡胤又将殿试确立为定制,通过这一形式,强调中试者皆为皇帝所钦点。</p>
也就是由“座主门生”变成了“天子门生”。</p>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试图强化皇权存在,弱化座师色彩。</p>
从而打破因科举而形成师生、同门朋党的情况,</p>
奈何天不遂人意。</p>
宋朝由于得国不正,因此一直都压抑着武将的地位,强调文人高格。</p>
而这种做法在成就了一幕幕名臣云集、群英荟萃的盛况的同时。</p>
也导致了朝廷重臣竞相以权力追逐为中心,深陷党争而不以为意,甚至连名臣也无法避免。</p>
等二代目的驴车皇帝去世后,党争渐次蔓延、愈演愈烈,遂至一发而不可收拾。</p>
比如宋真宗时,党争便以王钦若与寇准为代表,王钦若通过倾轧排挤寇准以获取权力。</p>
至宋仁宗时期,则是以吕夷简与范仲淹明争暗斗为代表,导致“庆历新政“半途而废。</p>
再然后嘛......</p>
就是小赵所说的变法之争了。</p>
也就是此前介绍小李亲爹老李时提过的元祐党问题。</p>
小赵能认识到这点,不说他有没有能力解决吧,至少要比赵佶那个甩手掌柜好很多:</p>
赵佶的做法的压根管都没管,双手离开键盘自己浪去了。</p>
这种做法最后便导致了宋末六贼独揽朝纲,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属于北宋暴毙的关键原因之一。</p>
不过真正令徐云感到意外的并不是党政问题,则是小赵所说的第二件事:</p>
西平空饷!</p>
北宋禁军采用的是五级十二等的厢军模式,眼下这个时期的数据徐云记不太清了,但到了靖康前后,北宋册山的粮饷人数他倒是很有印象:</p>
一百二十万!</p>
而这一百二十万中,真正能被拉出来的真实数量才多少呢?</p>
四十万不到!</p>
足足八十万的空饷名额,你说北宋怎么才能把经济优势转换成军事优势?</p>
甚至在靖康之变中。</p>
很多金军的武器,干脆就是从一些西军将领那边买来的......</p>
但纵观整个历史,北宋前后九个皇帝——包括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聪明,只有宋哲宗尝试过解决空饷问题。</p>
奈何他的政策还没落实多久,便暴毙死亡了。</p>
因此后世有些人猜测,宋哲宗的暴毙或许就和西军的某些利益集团有关系。</p>
毕竟能打仗和贪墨钱财并不冲突嘛。</p>
比如后来的抗金名将李纲,还有中兴四将之耻的张俊,都是属于掉进钱眼子里的人。</p>
总而言之。</p>
小赵能说出这番话。</p>
至少从眼界上来说,他要比那个花鸟皇帝兼人形播种机赵佶好上太多太多了.....</p>
想到这儿。</p>
徐云不由深吸一口气,心中的某个想法变得愈发清晰了起来.......</p>
......</p>
注:</p>
今天恢复更新,明天开始加更,能不能来点月票鼓励一下????</p>
</p>sxbiquge/read/56/56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