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多前。</p>
在确定了建造飞机后。</p>
小赵很快便实现了自己的承诺:</p>
在筹备各类矿石物资的同时。</p>
还迅速组织起了一支庞大的团队。</p>
这支团队总人数七百出头,大约有一半是工匠,一共三百余人。</p>
其中顶尖的技工除了齐格飞之外。</p>
还有三位来自各地的超一流工匠,也就是宋代的‘八级工’。。</p>
这个比例其实很正常。</p>
以1959年为例。</p>
当时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7000万人,其中被机械部记录在档的八级工一共有一千三百多位。</p>
第一代潜艇,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原子弹, 第一颗航天卫星都和八级工们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p>
眼下宋朝的人口数量大约一个亿,离后世的十几亿差距很大。</p>
并且从事手工业的劳动者数量没有后世那么多,但出三五个八级工水准的大牛还是很正常的。</p>
毕竟八级工的关键说到底还是要归结于手工能力。</p>
和机械以及科技基础的相关性有肯定是有,但也不算特别紧密。</p>
古代的一些技艺,比如累丝,比如点翠,难度上丝毫不比八级工的要求低。</p>
按照徐云的计划。</p>
在整個制作过程的后半阶段。</p>
这几位工匠将会负担起重要的铸模任务, 直接决定飞机的成品率。</p>
而除了工匠模块之外。</p>
团队那剩下的二分之一的组成人员,则都是由小赵招募而来的......</p>
数算专家。</p>
就像之前说过的那样。</p>
科研,永远都不会是一个人的事。</p>
由于有上辈子的经验,徐云在发动机的参数上可以靠着自己——或者说只能靠自己来进行设计。</p>
因为这个时代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具备发动机的设计能力。</p>
但除了发动机设计以外。</p>
很多数据的计算就必须要依靠他人协助了。</p>
这批数算团队招募自全国各地,负责人以老贾为主。</p>
同时韩公廉、刘益等人也在团队中担任了中高层的职位。</p>
虽然他们同样不具备发动机以及流体相关的知识储备,但计算能在这个时代却处于顶尖。</p>
在某些情况下,徐云只要给出条件和方程。</p>
纵使概念有些超纲,一个数十人甚至更多的小组演算之下,也依旧能够得出成果。</p>
毕竟在向太后逝世到政变的那三四个月时间里,徐云可没少给老贾等人灌输新鲜知识。</p>
在最近一段时间,甚至涉及了部分——注意是部分的微积分知识。</p>
这支数算团队也被安置到了制器局内,小赵为他们规划出了一个庞大的院落。</p>
当徐云来到院落入口处时, 院落中正显得非常热闹:</p>
或许是场地有限的缘故。</p>
此时明明已经入夜, 院落中却依旧摆放了大量桌子,上百人在当中做着数学演算。</p>
其中有独自一人默默计算数据的。</p>
也有三三两两分工合作的。</p>
还有一些似乎遇到了某些问题,正聚在一角小声的进行着讨论。</p>
例如此时靠近入口的一侧。</p>
便有七八位文士模样的数学家聚集在一起, 好像在交流着什么。</p>
徐云见状顺势走到几人身边,饶有兴趣的听了起来。</p>
率先开口的是一位穿黄色衣服的中年人,只见他指着桌上的两张算纸,说道:</p>
“欧兄,阀片厚度为百分之一寸,喷管截面设为天元。”</p>
“容积已定,可为何你我所算的结果却不尽相同呢?”</p>
另一位黑瘦男子闻言伸出手指,在某个栏目上划了一横:</p>
“邹兄,依小弟看来,你应是算错了那个名为‘轴向力’的数值。”</p>
“它的前式理应是三分之一,而非四分之一矣.....”</p>
黄色衣服的邹姓文士却摇了摇头,说道:</p>
“非也非也,吾乃是按桐屿先生所教的曲线状渐变方程入的手,数值必为四分之一,错的是你.....”</p>
徐云听了一会儿,差不多明白了这几位文士在纠结的问题:</p>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同等推阻比定义下的单位截面推力计算。</p>
涉及到了阀片厚度和喷管截面,同时还涉及到了反射以及音速的问题。</p>
先前在组织数算团队的时候。</p>
考虑到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徐云特意和老贾一同制作出了一本指导手册。</p>
手册上对一些超维概念进行了定义,</p>
比如引力常量是6.67259x10n·m??/kg??,光速是每秒三十万公里等等。</p>
也就是说你别管这数字是怎么来的,总之按这个数字去套,最后把答案报上来就行了。</p>
指导手册就像是一本说明书,</p>
普通的数算学者被分配到了什么数据,便直接通过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即可。</p>
但公式虽然固定,有些情景却不好判断该用哪则切入。</p>
因此出现一些争议自然也就不那么奇怪了。</p>
二人的争论看上去都有道理,周围的几位文士也显得有些琢磨不定。</p>
就在二人谁也不服谁之际。</p>
那位姓欧的黑瘦文士忽然注意到了吃瓜的徐云。</p>
此时的徐云身穿常服,欧姓文士便以为他也是数算小组的成员,便问道:</p>
“这位兄台,不知你有何高见?”</p>
“我?”</p>
徐云微微一愣,确定对方是在问自己后沉默片刻,沉吟道:</p>
“高见不敢当,但小弟倒是勉强能判断出解题的方向孰对孰错。”</p>
欧姓文士与邹姓文士对视一眼,也没因徐云的年龄而轻视他,毕竟能到这处院落的都不是啥菜鸡:</p>
“解题方向?还请兄台详叙一二。”</p>
徐云想了想,伸手比划了个燃烧室的形状:</p>
“依据发动机的设计工图可以知悉,入料口和界面是水平的。”</p>
“由此可知,燃烧室内的温度定然有所差异,也就是近火区温度比前压力波正面的高。”</p>
“根据手册上的39条公式可知,压力波乃是一种声波,音速又与温度有函数关系。”</p>
“因此当触及截面反弹之时,必然会出现后波追前波的情况,只能用曲线渐变进行入手。”</p>
说道这儿,徐云不由看向了那位邹姓文士:</p>
“因此小弟不敢断言邹兄的数据没有计算错误,但至少可以确定他的思路无误。”</p>
“大家重复演算几遍,想必就能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值了。”</p>
啪啪啪——</p>
徐云话音刚落,一旁忽然响起了一道掌声。</p>
徐云顺势看去。</p>
只见不知何时,刘益已经悄然来到了他的身边。</p>
只见刘益一边鼓掌,一边笑道:</p>
“王公子头脑清明,一语中的,言辞简洁明了,刘某实乃佩服不已。”</p>
见到刘益出现,几位文士连忙神色一正,恭声道:</p>>
“组长好。”</p>
徐云亦是拱了拱手:</p>
“近渠先生,许久不见了。”</p>
刘益向众人依次回礼,又指着徐云对众人道:</p>
“几位同道怕是有所不知,这位便是赫赫有名的‘日更三万’王小纯,文号码农先生。”</p>
“几位这些天日夜攻读的《定式手册》,便是出自码农先生与桐屿先生之手。”</p>
听到刘益的这番介绍,欧姓文士顿时一惊,肃然起敬:</p>
“原来是日更三万码农先生,小可久仰大名,失礼了,失礼了。”</p>
徐云也朝他拱了拱手,面色显得很平静。</p>
还是那句话。</p>
日更三万的是王林,和他徐云又有什么关系呢?</p>
随后他与众人告辞分别,跟着刘益在院落里闲逛了起来。</p>
“近渠先生。”</p>
看着大院里正点着蜡烛计算数据的文士们,徐云主动问道:</p>
“这些天一切都还顺利吧?”</p>
刘益点了点头,随手指着个算师聚集最多的区域,笑着道:</p>
“一切都还算顺利,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不是不得志的小吏,便是寻常蒙学的教习,还有一些则是隐居山林的隐士。”</p>
“若非殿下恩招,大家此生恐怕都难以见到这般数算盛景,自然也会格外珍惜。”</p>
“如今我们已计算核验出了五十余组数据,平均一日可出七组,比预期的五组要高了很多。”</p>
刘益的表情有些感慨,说的也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p>
华夏古代虽然出过不少知名的数学家,但能真正青史留名的并不多。</p>
除了个别例子外。</p>
大多数数算学者都只是寻常的小官小吏,或者蒙学中的普通教习而已。</p>
连老贾这种当时数算大家,在史书都只能留下个生卒不详的记载。</p>
就更别说其他的普通人了。</p>
因此在得知皇上...准确来说的朝廷有请、并且还有高额补贴后。</p>
几乎所有收到信件的数算学者们都接受了招募。</p>
某种程度上来说。</p>
这种规模的数学家集中演算,别说宋代了,历史上都见所未见。</p>
因此刘益称之为盛景,倒也确实发自真心。</p>
随后徐云想了想,问道:</p>
“近渠先生,不知桐屿先生所在何处?”</p>
此时的夜色有些昏暗,刘益四下环顾了一番,方才指着一间边角僻静的小屋道:</p>
“桐屿先生就在那间屋内,王公子,咱们过去看看?”</p>
徐云点点头:</p>
“有劳了。”</p>
随后在刘益的带领下,二人很快来到了这间屋子的门外。</p>
不过徐云没有急着敲门。</p>
而是来到窗边,透过精心安置的玻璃窗户朝内看去。</p>
结果刚看清屋内的情形,他便有些愣住了:</p>
只见此时此刻,这间面积差不多四十平米的屋子里,赫然堆满了一叠叠的算纸。</p>
算纸有些完整的封装放到一角。</p>
有些则凌乱的洒落在地。</p>
而屋中仅有的两张桌子上,则分别坐着老贾和韩公廉,此时都低头在计算着什么。</p>
他们时不时还会打个哈欠,揉揉眼睛。</p>
但很快便会打起精神,继续做起了工作。</p>
从精神状态上可以很轻松的便判断出,这二位消耗的精力要远高于普通的算师。</p>
徐云见状,不由看向刘益,问道:</p>
“近渠先生,这是......?”</p>
刘益闻言沉默片刻,幽然叹了口气,说道:</p>
“王公子,你和桐屿先生所著的手册虽好,但它终究是个死物。”</p>
“就如同先前你所见到的一般,有些情况注定会在实践中出现意见上的分歧。”</p>
“因此桐屿先生便想出了一个方法,将每个任务分派到三个小组手上进行计算,每个小组内会先进行计算讨论,确定一个统一的数值上报。”</p>
“若是三个小组所上报的数字一样,便会被暂时汇总等待齐师傅那边的实践核验。”</p>
“但若是三个小组中有任意一个小组的结果不同,那么便会转交到桐屿先生和杨怀先生的手上,由他们负责复验。”</p>
“诚然,这种做法注定还是会存在些许错漏,但这已经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办法了。”</p>
徐云闻言默然。</p>
过了一会儿。</p>
他若有所思的看着刘益,尤其在他的眼袋上停留了几秒钟,心中闪过一丝明悟:</p>
“近渠先生,你恐怕也是负责复验的其中一员吧?”</p>
刘益嘴角扯出了一道笑容,说道:</p>
“没办法,当初我们这六位在苏府中听课的数算文士,已然是当下唯一能做到复验的六人了。”</p>
“王公子,你可知晓在团队组建之日,桐屿先生便已留下了遗书?”</p>
“杨怀先生昨日家中添丁,亦不曾请假归家。”</p>
随后他转过身,看向院中那一张纸被蜡烛照亮的脸庞:</p>
“王公子,其实不止是我们六人,整个团队算师共计三百一十三,或许有人因能力问题出过错漏,却无一人偷闲懈怠。”</p>
“道理我们其实都知晓,谁不累呢?谁又想累呢?但那可是飞天啊!</p>
“我们每算出的万分之一数值,或许便能使飞机升高一尺。”</p>
“华夏泱泱数千载,自炎黄辈始,无人可征服天宇,但如今,我们却有机会做到。”</p>
说着,刘益又看向徐云,眼中有光华在闪动:</p>
“王公子,苏公曾私下与我们说过,你之才能冠绝古今,世所罕见,你说能,那便是真的能。”</p>
“我们可能无法追上你的脚步,却能力所能及的推你一把。”</p>
“我们不求青史留名,但求能亲眼见证泱泱华夏数千年来的第一次踏天之行,一如桐屿先生在立下遗书之时所说的那般,死亦无悔!”</p>
徐云静静的听完刘益这番话,心绪莫名的涌起了一股特殊的情感。</p>
他很想告诉刘益。</p>
其实,我只是个后世来的穿越者,所拥有的不过是后世相对完备的知识罢了。</p>
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不是我,</p>
而是你们这些伟大的先贤啊......</p>
后世我们不但征服了天空,还触碰到了宇宙。</p>
墨子卫星、祝融火星车,都是对先民们的崇敬与颂赞</p>
想到这儿。</p>
他不由自主的看向了天空。</p>
今夜的星空,看不见一丝乌云。</p>
明月高悬,星光灿烂。</p>
但在徐云看来。</p>
今夜的星光不在天上,而是在这人世间。</p>
公元1100年12月8日。</p>
大雪无雪,却是华夏群星闪耀时。</p>
...................</p>
</p>sxbiquge/read/56/56150/ )
一周多前。</p>
在确定了建造飞机后。</p>
小赵很快便实现了自己的承诺:</p>
在筹备各类矿石物资的同时。</p>
还迅速组织起了一支庞大的团队。</p>
这支团队总人数七百出头,大约有一半是工匠,一共三百余人。</p>
其中顶尖的技工除了齐格飞之外。</p>
还有三位来自各地的超一流工匠,也就是宋代的‘八级工’。。</p>
这个比例其实很正常。</p>
以1959年为例。</p>
当时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7000万人,其中被机械部记录在档的八级工一共有一千三百多位。</p>
第一代潜艇,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原子弹, 第一颗航天卫星都和八级工们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p>
眼下宋朝的人口数量大约一个亿,离后世的十几亿差距很大。</p>
并且从事手工业的劳动者数量没有后世那么多,但出三五个八级工水准的大牛还是很正常的。</p>
毕竟八级工的关键说到底还是要归结于手工能力。</p>
和机械以及科技基础的相关性有肯定是有,但也不算特别紧密。</p>
古代的一些技艺,比如累丝,比如点翠,难度上丝毫不比八级工的要求低。</p>
按照徐云的计划。</p>
在整個制作过程的后半阶段。</p>
这几位工匠将会负担起重要的铸模任务, 直接决定飞机的成品率。</p>
而除了工匠模块之外。</p>
团队那剩下的二分之一的组成人员,则都是由小赵招募而来的......</p>
数算专家。</p>
就像之前说过的那样。</p>
科研,永远都不会是一个人的事。</p>
由于有上辈子的经验,徐云在发动机的参数上可以靠着自己——或者说只能靠自己来进行设计。</p>
因为这个时代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具备发动机的设计能力。</p>
但除了发动机设计以外。</p>
很多数据的计算就必须要依靠他人协助了。</p>
这批数算团队招募自全国各地,负责人以老贾为主。</p>
同时韩公廉、刘益等人也在团队中担任了中高层的职位。</p>
虽然他们同样不具备发动机以及流体相关的知识储备,但计算能在这个时代却处于顶尖。</p>
在某些情况下,徐云只要给出条件和方程。</p>
纵使概念有些超纲,一个数十人甚至更多的小组演算之下,也依旧能够得出成果。</p>
毕竟在向太后逝世到政变的那三四个月时间里,徐云可没少给老贾等人灌输新鲜知识。</p>
在最近一段时间,甚至涉及了部分——注意是部分的微积分知识。</p>
这支数算团队也被安置到了制器局内,小赵为他们规划出了一个庞大的院落。</p>
当徐云来到院落入口处时, 院落中正显得非常热闹:</p>
或许是场地有限的缘故。</p>
此时明明已经入夜, 院落中却依旧摆放了大量桌子,上百人在当中做着数学演算。</p>
其中有独自一人默默计算数据的。</p>
也有三三两两分工合作的。</p>
还有一些似乎遇到了某些问题,正聚在一角小声的进行着讨论。</p>
例如此时靠近入口的一侧。</p>
便有七八位文士模样的数学家聚集在一起, 好像在交流着什么。</p>
徐云见状顺势走到几人身边,饶有兴趣的听了起来。</p>
率先开口的是一位穿黄色衣服的中年人,只见他指着桌上的两张算纸,说道:</p>
“欧兄,阀片厚度为百分之一寸,喷管截面设为天元。”</p>
“容积已定,可为何你我所算的结果却不尽相同呢?”</p>
另一位黑瘦男子闻言伸出手指,在某个栏目上划了一横:</p>
“邹兄,依小弟看来,你应是算错了那个名为‘轴向力’的数值。”</p>
“它的前式理应是三分之一,而非四分之一矣.....”</p>
黄色衣服的邹姓文士却摇了摇头,说道:</p>
“非也非也,吾乃是按桐屿先生所教的曲线状渐变方程入的手,数值必为四分之一,错的是你.....”</p>
徐云听了一会儿,差不多明白了这几位文士在纠结的问题:</p>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同等推阻比定义下的单位截面推力计算。</p>
涉及到了阀片厚度和喷管截面,同时还涉及到了反射以及音速的问题。</p>
先前在组织数算团队的时候。</p>
考虑到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徐云特意和老贾一同制作出了一本指导手册。</p>
手册上对一些超维概念进行了定义,</p>
比如引力常量是6.67259x10n·m??/kg??,光速是每秒三十万公里等等。</p>
也就是说你别管这数字是怎么来的,总之按这个数字去套,最后把答案报上来就行了。</p>
指导手册就像是一本说明书,</p>
普通的数算学者被分配到了什么数据,便直接通过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即可。</p>
但公式虽然固定,有些情景却不好判断该用哪则切入。</p>
因此出现一些争议自然也就不那么奇怪了。</p>
二人的争论看上去都有道理,周围的几位文士也显得有些琢磨不定。</p>
就在二人谁也不服谁之际。</p>
那位姓欧的黑瘦文士忽然注意到了吃瓜的徐云。</p>
此时的徐云身穿常服,欧姓文士便以为他也是数算小组的成员,便问道:</p>
“这位兄台,不知你有何高见?”</p>
“我?”</p>
徐云微微一愣,确定对方是在问自己后沉默片刻,沉吟道:</p>
“高见不敢当,但小弟倒是勉强能判断出解题的方向孰对孰错。”</p>
欧姓文士与邹姓文士对视一眼,也没因徐云的年龄而轻视他,毕竟能到这处院落的都不是啥菜鸡:</p>
“解题方向?还请兄台详叙一二。”</p>
徐云想了想,伸手比划了个燃烧室的形状:</p>
“依据发动机的设计工图可以知悉,入料口和界面是水平的。”</p>
“由此可知,燃烧室内的温度定然有所差异,也就是近火区温度比前压力波正面的高。”</p>
“根据手册上的39条公式可知,压力波乃是一种声波,音速又与温度有函数关系。”</p>
“因此当触及截面反弹之时,必然会出现后波追前波的情况,只能用曲线渐变进行入手。”</p>
说道这儿,徐云不由看向了那位邹姓文士:</p>
“因此小弟不敢断言邹兄的数据没有计算错误,但至少可以确定他的思路无误。”</p>
“大家重复演算几遍,想必就能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值了。”</p>
啪啪啪——</p>
徐云话音刚落,一旁忽然响起了一道掌声。</p>
徐云顺势看去。</p>
只见不知何时,刘益已经悄然来到了他的身边。</p>
只见刘益一边鼓掌,一边笑道:</p>
“王公子头脑清明,一语中的,言辞简洁明了,刘某实乃佩服不已。”</p>
见到刘益出现,几位文士连忙神色一正,恭声道:</p>>
“组长好。”</p>
徐云亦是拱了拱手:</p>
“近渠先生,许久不见了。”</p>
刘益向众人依次回礼,又指着徐云对众人道:</p>
“几位同道怕是有所不知,这位便是赫赫有名的‘日更三万’王小纯,文号码农先生。”</p>
“几位这些天日夜攻读的《定式手册》,便是出自码农先生与桐屿先生之手。”</p>
听到刘益的这番介绍,欧姓文士顿时一惊,肃然起敬:</p>
“原来是日更三万码农先生,小可久仰大名,失礼了,失礼了。”</p>
徐云也朝他拱了拱手,面色显得很平静。</p>
还是那句话。</p>
日更三万的是王林,和他徐云又有什么关系呢?</p>
随后他与众人告辞分别,跟着刘益在院落里闲逛了起来。</p>
“近渠先生。”</p>
看着大院里正点着蜡烛计算数据的文士们,徐云主动问道:</p>
“这些天一切都还顺利吧?”</p>
刘益点了点头,随手指着个算师聚集最多的区域,笑着道:</p>
“一切都还算顺利,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不是不得志的小吏,便是寻常蒙学的教习,还有一些则是隐居山林的隐士。”</p>
“若非殿下恩招,大家此生恐怕都难以见到这般数算盛景,自然也会格外珍惜。”</p>
“如今我们已计算核验出了五十余组数据,平均一日可出七组,比预期的五组要高了很多。”</p>
刘益的表情有些感慨,说的也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p>
华夏古代虽然出过不少知名的数学家,但能真正青史留名的并不多。</p>
除了个别例子外。</p>
大多数数算学者都只是寻常的小官小吏,或者蒙学中的普通教习而已。</p>
连老贾这种当时数算大家,在史书都只能留下个生卒不详的记载。</p>
就更别说其他的普通人了。</p>
因此在得知皇上...准确来说的朝廷有请、并且还有高额补贴后。</p>
几乎所有收到信件的数算学者们都接受了招募。</p>
某种程度上来说。</p>
这种规模的数学家集中演算,别说宋代了,历史上都见所未见。</p>
因此刘益称之为盛景,倒也确实发自真心。</p>
随后徐云想了想,问道:</p>
“近渠先生,不知桐屿先生所在何处?”</p>
此时的夜色有些昏暗,刘益四下环顾了一番,方才指着一间边角僻静的小屋道:</p>
“桐屿先生就在那间屋内,王公子,咱们过去看看?”</p>
徐云点点头:</p>
“有劳了。”</p>
随后在刘益的带领下,二人很快来到了这间屋子的门外。</p>
不过徐云没有急着敲门。</p>
而是来到窗边,透过精心安置的玻璃窗户朝内看去。</p>
结果刚看清屋内的情形,他便有些愣住了:</p>
只见此时此刻,这间面积差不多四十平米的屋子里,赫然堆满了一叠叠的算纸。</p>
算纸有些完整的封装放到一角。</p>
有些则凌乱的洒落在地。</p>
而屋中仅有的两张桌子上,则分别坐着老贾和韩公廉,此时都低头在计算着什么。</p>
他们时不时还会打个哈欠,揉揉眼睛。</p>
但很快便会打起精神,继续做起了工作。</p>
从精神状态上可以很轻松的便判断出,这二位消耗的精力要远高于普通的算师。</p>
徐云见状,不由看向刘益,问道:</p>
“近渠先生,这是......?”</p>
刘益闻言沉默片刻,幽然叹了口气,说道:</p>
“王公子,你和桐屿先生所著的手册虽好,但它终究是个死物。”</p>
“就如同先前你所见到的一般,有些情况注定会在实践中出现意见上的分歧。”</p>
“因此桐屿先生便想出了一个方法,将每个任务分派到三个小组手上进行计算,每个小组内会先进行计算讨论,确定一个统一的数值上报。”</p>
“若是三个小组所上报的数字一样,便会被暂时汇总等待齐师傅那边的实践核验。”</p>
“但若是三个小组中有任意一个小组的结果不同,那么便会转交到桐屿先生和杨怀先生的手上,由他们负责复验。”</p>
“诚然,这种做法注定还是会存在些许错漏,但这已经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办法了。”</p>
徐云闻言默然。</p>
过了一会儿。</p>
他若有所思的看着刘益,尤其在他的眼袋上停留了几秒钟,心中闪过一丝明悟:</p>
“近渠先生,你恐怕也是负责复验的其中一员吧?”</p>
刘益嘴角扯出了一道笑容,说道:</p>
“没办法,当初我们这六位在苏府中听课的数算文士,已然是当下唯一能做到复验的六人了。”</p>
“王公子,你可知晓在团队组建之日,桐屿先生便已留下了遗书?”</p>
“杨怀先生昨日家中添丁,亦不曾请假归家。”</p>
随后他转过身,看向院中那一张纸被蜡烛照亮的脸庞:</p>
“王公子,其实不止是我们六人,整个团队算师共计三百一十三,或许有人因能力问题出过错漏,却无一人偷闲懈怠。”</p>
“道理我们其实都知晓,谁不累呢?谁又想累呢?但那可是飞天啊!</p>
“我们每算出的万分之一数值,或许便能使飞机升高一尺。”</p>
“华夏泱泱数千载,自炎黄辈始,无人可征服天宇,但如今,我们却有机会做到。”</p>
说着,刘益又看向徐云,眼中有光华在闪动:</p>
“王公子,苏公曾私下与我们说过,你之才能冠绝古今,世所罕见,你说能,那便是真的能。”</p>
“我们可能无法追上你的脚步,却能力所能及的推你一把。”</p>
“我们不求青史留名,但求能亲眼见证泱泱华夏数千年来的第一次踏天之行,一如桐屿先生在立下遗书之时所说的那般,死亦无悔!”</p>
徐云静静的听完刘益这番话,心绪莫名的涌起了一股特殊的情感。</p>
他很想告诉刘益。</p>
其实,我只是个后世来的穿越者,所拥有的不过是后世相对完备的知识罢了。</p>
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不是我,</p>
而是你们这些伟大的先贤啊......</p>
后世我们不但征服了天空,还触碰到了宇宙。</p>
墨子卫星、祝融火星车,都是对先民们的崇敬与颂赞</p>
想到这儿。</p>
他不由自主的看向了天空。</p>
今夜的星空,看不见一丝乌云。</p>
明月高悬,星光灿烂。</p>
但在徐云看来。</p>
今夜的星光不在天上,而是在这人世间。</p>
公元1100年12月8日。</p>
大雪无雪,却是华夏群星闪耀时。</p>
...................</p>
</p>sxbiquge/read/56/56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