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辈子是介子线圈的同学应该都知道。</p>
大部分的复合粒子,一般由2-3个夸克组成。</p>
例如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而重子由3个夸克或3个反夸克组成,它们被称为传统强子。</p>
但还有一类粒子可能由4个、5个夸克或者夸克胶子混合组成。</p>
由于它们比较罕见,所以也被称为奇特强子,或者奇异强子,具体看每个人的称呼习惯。</p>
目前几乎每年...甚至每个月,都会有一种或者多种奇异强子被发现。</p>
而分析一颗奇异强子结构的主要方式嘛...其实很简单。</p>
一般是先解析夸克偶素的不变质量谱,然后配合组分夸克模型以及戴森施温格方程去分析标度,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具体结构的组成了。</p>
所以对于威腾来说。</p>
即便是比较特殊的四夸克甚至五夸克粒子,对他的震撼程度也就那样,不可能有多离谱。</p>
在威腾想来。</p>
接下来的过程无非就是把胶子场的函数引入图组,通过QCD精简出一个束缚态,然后确定出粒子结构,大家就此皆大欢喜,散场吃席。</p>
结果在例行引入了胶子场函数、把两颗粒子的‘锁链’影响给消弭后。</p>
威腾的笔尖忽然为之一顿,呼吸骤然紧促了几分。</p>
回过神后。</p>
威腾深吸一口气,飞快的再次动起了笔。</p>
唰唰唰——</p>
随着一行行字符的出现,威腾拿着圆珠笔的手指都开始隐隐颤抖了起来。</p>
蓦然。</p>
心绪太过激动之下,威腾一个没坐稳失去了平衡,整个人重重摔倒到了地上。</p>
啪——</p>
他手上的报告也随之四散。</p>
威腾落地的动静很快吸引了周围几人的注意,潘院士更是第一时间快步来到威腾身边,面带关切的伸手想要搀扶他:</p>
“威腾教授,您没事吧?”</p>
然而令潘院士有些意外的是。</p>
威腾并没有接受他的搀扶,而是在翻过身后有些狼狈的扶了扶眼镜,膝盖跪在地面,双手支撑着上半身,飞快的寻找起了什么。</p>
看这架势,感觉下一秒他就会高喊出一声物理学不存在了......</p>
见此情形。</p>
潘院士的眼中不由浮现出了一丝错愕。</p>
这是在干啥?</p>
不过很快。</p>
潘院士眼中的错愕便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抹探究与凝重。</p>
威腾这种大老显然不可能突发失心疯,实际上威腾是个很在乎形象的学者,生活中甚至还请了一位生活管家帮他打点仪容。</p>
此时他这般失态,一定是发现了某些东西。</p>
某些.....</p>
连他都难以在第一时间接受的东西。</p>
更关键的是。</p>
这个被加强的胶子场没有已知参数进行参考,所以即便是现场众人...甚至连或者科院后台都要自行引量计算。</p>
因此至少在眼下这个刹那。</p>
除了威腾本身,现场没人知道威腾到底在寻找着什么。</p>
当然了,这句话是相对潘院士的视角说的。</p>
如果通过上帝视角俯视的话,第十排的陆朝阳和克里斯汀应该能猜到威腾找寻的东西——他们发现的甚至要比威腾更早。</p>
只可惜即便是潘院士这种级别的人也开不了全图挂,无法掌握全局的每个细节动态,此时自然也就没法知道这么个情况了。</p>
一分钟后。</p>
在场内外各种莫名目光的注视中,威腾总算找到了他要找的那张报告。</p>
只见他飞快的一把抓起报告,弹了弹报告表面并不存在的灰尘,嘴角微微颤抖了几下,就这样跪在地面上看了起来。</p>
潘院士见状犹豫片刻,朝徐云打了个‘你去把地上其他稿纸收起来’的眼神。</p>
自己则来到了威腾的身后,开口道:</p>
“威腾先生,要不您还是先坐回去......”</p>
潘院士的本意是劝戒威腾坐回椅子上,毕竟现场画面都在同步直播呢。新笔趣阁</p>
威腾的做法无论是对科院这个主办方还是他自己的形象而言,都不算是啥好事。</p>
而就在开口说话的同时。</p>
潘院士的目光也不可避免的扫到了威腾所持稿纸上的内容,并且下意识做出了分析:</p>
那是一道去除了胶子场影响的夸克拟合方程,对应的是报告上的震荡峰,属于数学上的最终表达式。</p>
也只有威腾这样的数学大老,才能如此快的计算出这个结果。</p>
而就在看到这个公式的瞬间。</p>
潘院士的后半截话,也硬生生的卡壳在了喉咙里,整个人顿时一愣:</p>
“这.....这是.......”</p>
只见威腾稿纸的最下方,赫然写着一段笔迹未干的内容:</p>
【LM=∑i?iνˉQRνLi 12MνˉRνRcQ? (c22(?i???φk)2 ωk22c2φk2)?iωk2((?i???φk)φk?φk(?i???φk))......】</p>
此时此刻。</p>
潘院士的脑海中只剩下了一个想法:</p>
难怪......威腾会失态。</p>
与此同时。</p>
虽然现场的这些大老在计算能力上要逊色于威腾,但却也不乏特胡夫特这样的优秀笔算学家。</p>
加之整个过程单纯从计算量来说,倒也不算很复杂——毕竟就计算一个胶子场而已。</p>
威腾快虽快,但也不至于夸张到领先众人十多分钟的地步。</p>
因此在威腾看着报告的同时,也陆续有大老得出了结果。</p>
“.......”</p>
随着最终形态表述式的出炉,第一排的这块区域,再次陷入了一阵有些微妙的氛围中。</p>
过了片刻。</p>
还是杨老率先开了口:</p>
“一个费米子算符,一个变价态描述,震荡峰信号可以通过共轭矩阵转换.......”</p>
“所以诸位,我们这次发现的其实是两颗.......”</p>
“超对称粒子?”</p>
几秒钟后。</p>
特胡夫特、希格斯、波利亚科夫等人同时轻轻点了点头。</p>
见此情形。</p>
刷——</p>
整个发布会现场,有上百位的理论物理学家再一次被惊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用力向前伸着脖子,想要看清第一排的情况。</p>
各大网站的直播间内,第七次刷过了密密麻麻的问号:</p>
【??????】</p>
第十排的陆朝阳则与克里斯汀对视一眼,二人有些复杂的呼出了一口气:</p>
“果然如此......”</p>
他们在很早之前就想到了这个模型,只是计算方面一直没有取得准确的进展,只能说思路稍微快了点儿。</p>
而坐在杨老等人不远处、之前一直在冷眼旁观的铃木厚人,此时的脑海中同样一片空白:</p>
超对称粒子?</p>
怎么可能是它?!</p>
超对称。</p>
这是理论物理中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数学结构。</p>
早先曾经提及过。</p>
所谓超对称理论在释义上其实很简单,就是指每一个粒子都有其超对称伴子。</p>
即费米子一定有一个身为玻色子的伴子,例如胶子跟gluino。</p>
反过来,玻色子的伴子一定是费米子。</p>
同时这个理论可以一定程度上支撑超弦模型,属于一个非常前端的理论。</p>
但从整个理论跨度来说,超对称理论的出现远远不止表面上这么简单。</p>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p>
纵观人类物理史,任何新理论的提出都是由物理动机...或者说需求驱使的。</p>
这些动机可以来源于旧理论和实验的矛盾,也可以来源于旧理论自身的不自洽性,甚至可以来源于纯粹数学事实的驱动。</p>
比如之前所说的夸克模型。</p>
它就是因为当时物理学界发现了质子内部还有构造,需要有一个东西对质子内部进行解释,由此才促生出来的一种框架。</p>
更容易理解的是日心说,这理论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心说本身不太自洽。</p>
而超对称理论出现的“动机”,主要有三点:</p>
暗物质需求、</p>
可能存在的最大时空对称性、</p>
以及规范等级。</p>>
其中暗物质需求最好理解。</p>
说白了就是物理学界找半天找不到暗物质,于是就通过超对称理论,提出了一个叫做超中性子的粒子模型。</p>
眼下科院发现了盘古粒子,某种意义上其实已经让这个需求无限的弱化....或者说稀释了。</p>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二三两点。</p>
可能存在的最大时空对称性,这是和S矩阵元有关的一个概念。</p>
S矩阵元是量子理论的核心,杨老、温伯格、格拉肖、盖尔曼,他们所作的研究在数学上其实都和S矩阵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p>
在1967年的时候。</p>
西德尼·科尔曼和曼都拉证明了一个定理:</p>
S矩阵元能够具有的最大时空对称群只能是庞加来对称群,也就是着名的科尔曼-曼都拉定理,它阻止了人们把庞加来群嵌入更大的对称群的尝试。</p>
但是科尔曼-曼都拉定理有个后世看来很致命的问题:</p>
它假设了对称群的所有生成元之间的李代数关系都只能是对易子。</p>
换句话说就是......</p>
所有的生成元都只能是玻色型的——但这个假设在物理上其实没有特别的理由。</p>
好比你通过数据论证了一个情况:</p>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小说,小白文的读者受众更多——这句话其实是没错的。</p>
但接着你以此为基石,又做了一个假设:</p>
火书只能是小白文。</p>
这句话其实就比较没道理了,虽然从比例上来说火书中小白文的比例可能有七八成,但它距离“只能”这个词还是有所区别的。</p>
于是在1975年。</p>
哈格,洛佩斯赞斯基和左纽斯放弃了这个假设,他们通过允许引入费米型生成元和反对易子的李代数关系,将最大的时空对称群从庞加来群推广到了超庞加来群。</p>
而这个引入在后世来看无疑是正确的。</p>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p>
“不可约表示”的定义出现了不同。</p>
庞加来代数的不可约表示,自然地给出了标准模型中基本粒子的定义。</p>
而超庞加来代数的不可约表示,则给出了超对称中所有基本粒子的定义。</p>
出于纯粹理论上的动机。</p>
既然数学上允许的最大时空对称性是超庞加来对称性,就没有理由相信自然界会不选择它而只选择较小的庞加来对称性。</p>
这就在纯理论范围...或者说纯数学范围上给了超对称理论出现的第二个动机。</p>
至于规范等级...这就是实验现象的‘动机’了。</p>
很久以前提及过。</p>
虽然希格斯粒子在2012年才被正式捕获,但它的质量很早以前就已经被锁定了一个大致区间。</p>
也就是120-130GeV。</p>
这个数字在计算出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有一个疑问:</p>
妈耶,这玩意儿也太轻了吧?</p>
因为在粒子物理中。</p>
计算一个质量为mf的粒子f对希格斯粒子的自能修正时,在通过重整化消除掉无穷大部分后,剩下的有限大部分就是对希格斯粒子的质量修正。</p>
但这个有限大的部分正比于m2f,而不像具有手征对称性保护的费米子那样正比于费米子自身的质量。</p>
这使得如果f很重的话,就会对希格斯粒子的质量有很大的修正,甚至可以远大于它的物理质量。</p>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GUT能标。</p>
如果GUT能标上存在一颗新粒子,那新粒子就会对Higgs质量带来远大于弱电能标的辐射修正。</p>
希格斯粒子的物理质量只有125GeV,这意味着辐射修正和希格斯粒子的树图阶质量这两个大数需要进行非常精细的相消,才能正好给出只有125GeV的物理质量。</p>
这种需要经过精细调节的不自然性,显然就是规范等级问题。</p>
而在引入了超对称理论后,则会出现另一个情况:</p>
超对称假设所有的基本费米子/玻色子都有自己的超对称伴子,基本粒子的质量和它的超对称伴子在超对称保持时严格相等。</p>
又因为粒子统计性质的不同,费米圈相对玻色圈会多一个负号。</p>
所以基本粒子对希格斯粒子质量的辐射修正和它的超对称伴子的贡献是严格等大反号的,两者正好相消。</p>
换句话说。</p>
超对称保护了希格斯粒子的质量不受到大质量粒子的辐射修正,这就解决了规范等级问题。</p>
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理解。</p>
但虽然理论上超对称粒子非常完美,但在实验阶段现在一直有一个问题:</p>
那就超对称粒子从提出到现在差不多五十年了,但物理学界依旧没有找到任何一颗超对称粒子。</p>
这个时间跨度甚至要超过了夸克模型的提出到证实——夸克模型提出于1964年,它在十年后就被丁肇中先生证实了。</p>
因此一直以来。</p>
即便是杨老、特胡夫特等人,对于超对称粒子....或者说超对称理论也都不太乐观。</p>
当然了。</p>
他们不是否定理论本身,而是因为眼下的情况假设超对称粒子存在,大概率也要到能级荒漠甚至荒漠以上的量级才能找到它们。</p>
这显然是现如今物理很难做到的程度。</p>
某种程度上来说。</p>
这可能是下一代甚至下下代人才能见证的事情了。</p>
当时杨老的话其实是这样的:</p>
“如果你想功成名就,我不认为超对称理论是一个合适的方向,因为你很可能活不到实验验证理论的那一天。”</p>
结果在某些营销号的口中,就成杨老反对超对称理论了。</p>
这还不算完呢,还有更离谱的。</p>
《三体》中大刘对宇宙框架使用的设定就是超对称理论...或者说超弦理论,然后就有营销号说杨老diss《三体》是垃圾了......</p>
只能说很多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很失真的。</p>
又又比如徐云当年写小说时候说过的一句话:</p>
“连载期万订就女装。”</p>
然后在一些可恶的沙凋群员的传播下,变成了【任意阶段万订就女装】→【任何一本书万订就女装】→【高订过万就女装】......</p>
天可怜见,那本书的高定TMD都三万多了好么......</p>
话题再回归现实。</p>
别说潘院士、徐云、杨老他们了。</p>
就连威腾自己都没想到,这次发现的微粒居然会是两颗超对称粒子——而且还不是疑似,而是近乎实锤。</p>
因为从表象上不难看出。</p>
威腾推导出的这个表达式带着费米子算符Q,在经过共轭矩阵变化后,可以将其中一颗粒子的震荡峰信号,完美的转换成另一颗粒子。</p>
同时在去除了胶子场的影响后。</p>
两颗粒子的物理属性也是呈现对称性的——而此前提及过,这两颗粒子一颗是费米子,另一颗却是玻色子。</p>
换而言之......</p>
这是物理现象和数学计算上的双端契合。</p>
任何人对面这个结果,都不能否定这两颗微粒是超对称性质。</p>
诚然。</p>
这两颗超对称粒子在单体价值...直白点说就是获奖价值上不如暗物质。</p>
但长远来看,它可能衍生的价值却要比暗物质高。</p>
因为超对称粒子直接挂钩的,可是超弦理论呢.....</p>
当然了。</p>
超对称粒子只是超弦理论的一个关键证据,并不能说证明了超弦理论的真实性。</p>
更别说真到了那个程度,起到证明作用的早就不是这两颗超对称粒子,而是一个汇聚了大量超对称粒子的框架了。</p>
某种意义上来说。</p>
这两颗超对称粒子就像是中医中的药引,至于药方到底有什么效果,还是要看具体药材的组合。</p>
想到这里。</p>
徐云不由摸了摸下巴,眼中闪过了一丝明悟。</p>
超对称粒子虽然珍贵,但显然对不上第二部分公式的价值。</p>
所以第二部分公式真正涉及到的应该是......</p>
超弦理论?</p>
或者准确点说是......</p>
大一统方向?</p>
客观来说。</p>
这种猜测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p>
随后徐云又把目光偏移了一些,看向了一旁呆立的铃木厚人。</p>
如果没记错的话......</p>
铃木厚人当初在神冈实验室的发布会上,曾经就用超对称粒子来做过一次噱头,但实际上那颗粒子压根和超对称搭不上边。</p>
当时的铃木厚人恐怕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次科院非但发现了暗物质,还发现了超对称粒子吧?</p>
这算不算...</p>
虾仁又猪心?</p>
........</p>
注:</p>
在某不可描述的网站上看到徐云和小麦的那啥文了,一言难尽......</p>sxbiquge/read/56/56150/ )
上辈子是介子线圈的同学应该都知道。</p>
大部分的复合粒子,一般由2-3个夸克组成。</p>
例如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而重子由3个夸克或3个反夸克组成,它们被称为传统强子。</p>
但还有一类粒子可能由4个、5个夸克或者夸克胶子混合组成。</p>
由于它们比较罕见,所以也被称为奇特强子,或者奇异强子,具体看每个人的称呼习惯。</p>
目前几乎每年...甚至每个月,都会有一种或者多种奇异强子被发现。</p>
而分析一颗奇异强子结构的主要方式嘛...其实很简单。</p>
一般是先解析夸克偶素的不变质量谱,然后配合组分夸克模型以及戴森施温格方程去分析标度,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具体结构的组成了。</p>
所以对于威腾来说。</p>
即便是比较特殊的四夸克甚至五夸克粒子,对他的震撼程度也就那样,不可能有多离谱。</p>
在威腾想来。</p>
接下来的过程无非就是把胶子场的函数引入图组,通过QCD精简出一个束缚态,然后确定出粒子结构,大家就此皆大欢喜,散场吃席。</p>
结果在例行引入了胶子场函数、把两颗粒子的‘锁链’影响给消弭后。</p>
威腾的笔尖忽然为之一顿,呼吸骤然紧促了几分。</p>
回过神后。</p>
威腾深吸一口气,飞快的再次动起了笔。</p>
唰唰唰——</p>
随着一行行字符的出现,威腾拿着圆珠笔的手指都开始隐隐颤抖了起来。</p>
蓦然。</p>
心绪太过激动之下,威腾一个没坐稳失去了平衡,整个人重重摔倒到了地上。</p>
啪——</p>
他手上的报告也随之四散。</p>
威腾落地的动静很快吸引了周围几人的注意,潘院士更是第一时间快步来到威腾身边,面带关切的伸手想要搀扶他:</p>
“威腾教授,您没事吧?”</p>
然而令潘院士有些意外的是。</p>
威腾并没有接受他的搀扶,而是在翻过身后有些狼狈的扶了扶眼镜,膝盖跪在地面,双手支撑着上半身,飞快的寻找起了什么。</p>
看这架势,感觉下一秒他就会高喊出一声物理学不存在了......</p>
见此情形。</p>
潘院士的眼中不由浮现出了一丝错愕。</p>
这是在干啥?</p>
不过很快。</p>
潘院士眼中的错愕便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抹探究与凝重。</p>
威腾这种大老显然不可能突发失心疯,实际上威腾是个很在乎形象的学者,生活中甚至还请了一位生活管家帮他打点仪容。</p>
此时他这般失态,一定是发现了某些东西。</p>
某些.....</p>
连他都难以在第一时间接受的东西。</p>
更关键的是。</p>
这个被加强的胶子场没有已知参数进行参考,所以即便是现场众人...甚至连或者科院后台都要自行引量计算。</p>
因此至少在眼下这个刹那。</p>
除了威腾本身,现场没人知道威腾到底在寻找着什么。</p>
当然了,这句话是相对潘院士的视角说的。</p>
如果通过上帝视角俯视的话,第十排的陆朝阳和克里斯汀应该能猜到威腾找寻的东西——他们发现的甚至要比威腾更早。</p>
只可惜即便是潘院士这种级别的人也开不了全图挂,无法掌握全局的每个细节动态,此时自然也就没法知道这么个情况了。</p>
一分钟后。</p>
在场内外各种莫名目光的注视中,威腾总算找到了他要找的那张报告。</p>
只见他飞快的一把抓起报告,弹了弹报告表面并不存在的灰尘,嘴角微微颤抖了几下,就这样跪在地面上看了起来。</p>
潘院士见状犹豫片刻,朝徐云打了个‘你去把地上其他稿纸收起来’的眼神。</p>
自己则来到了威腾的身后,开口道:</p>
“威腾先生,要不您还是先坐回去......”</p>
潘院士的本意是劝戒威腾坐回椅子上,毕竟现场画面都在同步直播呢。新笔趣阁</p>
威腾的做法无论是对科院这个主办方还是他自己的形象而言,都不算是啥好事。</p>
而就在开口说话的同时。</p>
潘院士的目光也不可避免的扫到了威腾所持稿纸上的内容,并且下意识做出了分析:</p>
那是一道去除了胶子场影响的夸克拟合方程,对应的是报告上的震荡峰,属于数学上的最终表达式。</p>
也只有威腾这样的数学大老,才能如此快的计算出这个结果。</p>
而就在看到这个公式的瞬间。</p>
潘院士的后半截话,也硬生生的卡壳在了喉咙里,整个人顿时一愣:</p>
“这.....这是.......”</p>
只见威腾稿纸的最下方,赫然写着一段笔迹未干的内容:</p>
【LM=∑i?iνˉQRνLi 12MνˉRνRcQ? (c22(?i???φk)2 ωk22c2φk2)?iωk2((?i???φk)φk?φk(?i???φk))......】</p>
此时此刻。</p>
潘院士的脑海中只剩下了一个想法:</p>
难怪......威腾会失态。</p>
与此同时。</p>
虽然现场的这些大老在计算能力上要逊色于威腾,但却也不乏特胡夫特这样的优秀笔算学家。</p>
加之整个过程单纯从计算量来说,倒也不算很复杂——毕竟就计算一个胶子场而已。</p>
威腾快虽快,但也不至于夸张到领先众人十多分钟的地步。</p>
因此在威腾看着报告的同时,也陆续有大老得出了结果。</p>
“.......”</p>
随着最终形态表述式的出炉,第一排的这块区域,再次陷入了一阵有些微妙的氛围中。</p>
过了片刻。</p>
还是杨老率先开了口:</p>
“一个费米子算符,一个变价态描述,震荡峰信号可以通过共轭矩阵转换.......”</p>
“所以诸位,我们这次发现的其实是两颗.......”</p>
“超对称粒子?”</p>
几秒钟后。</p>
特胡夫特、希格斯、波利亚科夫等人同时轻轻点了点头。</p>
见此情形。</p>
刷——</p>
整个发布会现场,有上百位的理论物理学家再一次被惊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用力向前伸着脖子,想要看清第一排的情况。</p>
各大网站的直播间内,第七次刷过了密密麻麻的问号:</p>
【??????】</p>
第十排的陆朝阳则与克里斯汀对视一眼,二人有些复杂的呼出了一口气:</p>
“果然如此......”</p>
他们在很早之前就想到了这个模型,只是计算方面一直没有取得准确的进展,只能说思路稍微快了点儿。</p>
而坐在杨老等人不远处、之前一直在冷眼旁观的铃木厚人,此时的脑海中同样一片空白:</p>
超对称粒子?</p>
怎么可能是它?!</p>
超对称。</p>
这是理论物理中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数学结构。</p>
早先曾经提及过。</p>
所谓超对称理论在释义上其实很简单,就是指每一个粒子都有其超对称伴子。</p>
即费米子一定有一个身为玻色子的伴子,例如胶子跟gluino。</p>
反过来,玻色子的伴子一定是费米子。</p>
同时这个理论可以一定程度上支撑超弦模型,属于一个非常前端的理论。</p>
但从整个理论跨度来说,超对称理论的出现远远不止表面上这么简单。</p>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p>
纵观人类物理史,任何新理论的提出都是由物理动机...或者说需求驱使的。</p>
这些动机可以来源于旧理论和实验的矛盾,也可以来源于旧理论自身的不自洽性,甚至可以来源于纯粹数学事实的驱动。</p>
比如之前所说的夸克模型。</p>
它就是因为当时物理学界发现了质子内部还有构造,需要有一个东西对质子内部进行解释,由此才促生出来的一种框架。</p>
更容易理解的是日心说,这理论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心说本身不太自洽。</p>
而超对称理论出现的“动机”,主要有三点:</p>
暗物质需求、</p>
可能存在的最大时空对称性、</p>
以及规范等级。</p>>
其中暗物质需求最好理解。</p>
说白了就是物理学界找半天找不到暗物质,于是就通过超对称理论,提出了一个叫做超中性子的粒子模型。</p>
眼下科院发现了盘古粒子,某种意义上其实已经让这个需求无限的弱化....或者说稀释了。</p>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二三两点。</p>
可能存在的最大时空对称性,这是和S矩阵元有关的一个概念。</p>
S矩阵元是量子理论的核心,杨老、温伯格、格拉肖、盖尔曼,他们所作的研究在数学上其实都和S矩阵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p>
在1967年的时候。</p>
西德尼·科尔曼和曼都拉证明了一个定理:</p>
S矩阵元能够具有的最大时空对称群只能是庞加来对称群,也就是着名的科尔曼-曼都拉定理,它阻止了人们把庞加来群嵌入更大的对称群的尝试。</p>
但是科尔曼-曼都拉定理有个后世看来很致命的问题:</p>
它假设了对称群的所有生成元之间的李代数关系都只能是对易子。</p>
换句话说就是......</p>
所有的生成元都只能是玻色型的——但这个假设在物理上其实没有特别的理由。</p>
好比你通过数据论证了一个情况:</p>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小说,小白文的读者受众更多——这句话其实是没错的。</p>
但接着你以此为基石,又做了一个假设:</p>
火书只能是小白文。</p>
这句话其实就比较没道理了,虽然从比例上来说火书中小白文的比例可能有七八成,但它距离“只能”这个词还是有所区别的。</p>
于是在1975年。</p>
哈格,洛佩斯赞斯基和左纽斯放弃了这个假设,他们通过允许引入费米型生成元和反对易子的李代数关系,将最大的时空对称群从庞加来群推广到了超庞加来群。</p>
而这个引入在后世来看无疑是正确的。</p>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p>
“不可约表示”的定义出现了不同。</p>
庞加来代数的不可约表示,自然地给出了标准模型中基本粒子的定义。</p>
而超庞加来代数的不可约表示,则给出了超对称中所有基本粒子的定义。</p>
出于纯粹理论上的动机。</p>
既然数学上允许的最大时空对称性是超庞加来对称性,就没有理由相信自然界会不选择它而只选择较小的庞加来对称性。</p>
这就在纯理论范围...或者说纯数学范围上给了超对称理论出现的第二个动机。</p>
至于规范等级...这就是实验现象的‘动机’了。</p>
很久以前提及过。</p>
虽然希格斯粒子在2012年才被正式捕获,但它的质量很早以前就已经被锁定了一个大致区间。</p>
也就是120-130GeV。</p>
这个数字在计算出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有一个疑问:</p>
妈耶,这玩意儿也太轻了吧?</p>
因为在粒子物理中。</p>
计算一个质量为mf的粒子f对希格斯粒子的自能修正时,在通过重整化消除掉无穷大部分后,剩下的有限大部分就是对希格斯粒子的质量修正。</p>
但这个有限大的部分正比于m2f,而不像具有手征对称性保护的费米子那样正比于费米子自身的质量。</p>
这使得如果f很重的话,就会对希格斯粒子的质量有很大的修正,甚至可以远大于它的物理质量。</p>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GUT能标。</p>
如果GUT能标上存在一颗新粒子,那新粒子就会对Higgs质量带来远大于弱电能标的辐射修正。</p>
希格斯粒子的物理质量只有125GeV,这意味着辐射修正和希格斯粒子的树图阶质量这两个大数需要进行非常精细的相消,才能正好给出只有125GeV的物理质量。</p>
这种需要经过精细调节的不自然性,显然就是规范等级问题。</p>
而在引入了超对称理论后,则会出现另一个情况:</p>
超对称假设所有的基本费米子/玻色子都有自己的超对称伴子,基本粒子的质量和它的超对称伴子在超对称保持时严格相等。</p>
又因为粒子统计性质的不同,费米圈相对玻色圈会多一个负号。</p>
所以基本粒子对希格斯粒子质量的辐射修正和它的超对称伴子的贡献是严格等大反号的,两者正好相消。</p>
换句话说。</p>
超对称保护了希格斯粒子的质量不受到大质量粒子的辐射修正,这就解决了规范等级问题。</p>
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理解。</p>
但虽然理论上超对称粒子非常完美,但在实验阶段现在一直有一个问题:</p>
那就超对称粒子从提出到现在差不多五十年了,但物理学界依旧没有找到任何一颗超对称粒子。</p>
这个时间跨度甚至要超过了夸克模型的提出到证实——夸克模型提出于1964年,它在十年后就被丁肇中先生证实了。</p>
因此一直以来。</p>
即便是杨老、特胡夫特等人,对于超对称粒子....或者说超对称理论也都不太乐观。</p>
当然了。</p>
他们不是否定理论本身,而是因为眼下的情况假设超对称粒子存在,大概率也要到能级荒漠甚至荒漠以上的量级才能找到它们。</p>
这显然是现如今物理很难做到的程度。</p>
某种程度上来说。</p>
这可能是下一代甚至下下代人才能见证的事情了。</p>
当时杨老的话其实是这样的:</p>
“如果你想功成名就,我不认为超对称理论是一个合适的方向,因为你很可能活不到实验验证理论的那一天。”</p>
结果在某些营销号的口中,就成杨老反对超对称理论了。</p>
这还不算完呢,还有更离谱的。</p>
《三体》中大刘对宇宙框架使用的设定就是超对称理论...或者说超弦理论,然后就有营销号说杨老diss《三体》是垃圾了......</p>
只能说很多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很失真的。</p>
又又比如徐云当年写小说时候说过的一句话:</p>
“连载期万订就女装。”</p>
然后在一些可恶的沙凋群员的传播下,变成了【任意阶段万订就女装】→【任何一本书万订就女装】→【高订过万就女装】......</p>
天可怜见,那本书的高定TMD都三万多了好么......</p>
话题再回归现实。</p>
别说潘院士、徐云、杨老他们了。</p>
就连威腾自己都没想到,这次发现的微粒居然会是两颗超对称粒子——而且还不是疑似,而是近乎实锤。</p>
因为从表象上不难看出。</p>
威腾推导出的这个表达式带着费米子算符Q,在经过共轭矩阵变化后,可以将其中一颗粒子的震荡峰信号,完美的转换成另一颗粒子。</p>
同时在去除了胶子场的影响后。</p>
两颗粒子的物理属性也是呈现对称性的——而此前提及过,这两颗粒子一颗是费米子,另一颗却是玻色子。</p>
换而言之......</p>
这是物理现象和数学计算上的双端契合。</p>
任何人对面这个结果,都不能否定这两颗微粒是超对称性质。</p>
诚然。</p>
这两颗超对称粒子在单体价值...直白点说就是获奖价值上不如暗物质。</p>
但长远来看,它可能衍生的价值却要比暗物质高。</p>
因为超对称粒子直接挂钩的,可是超弦理论呢.....</p>
当然了。</p>
超对称粒子只是超弦理论的一个关键证据,并不能说证明了超弦理论的真实性。</p>
更别说真到了那个程度,起到证明作用的早就不是这两颗超对称粒子,而是一个汇聚了大量超对称粒子的框架了。</p>
某种意义上来说。</p>
这两颗超对称粒子就像是中医中的药引,至于药方到底有什么效果,还是要看具体药材的组合。</p>
想到这里。</p>
徐云不由摸了摸下巴,眼中闪过了一丝明悟。</p>
超对称粒子虽然珍贵,但显然对不上第二部分公式的价值。</p>
所以第二部分公式真正涉及到的应该是......</p>
超弦理论?</p>
或者准确点说是......</p>
大一统方向?</p>
客观来说。</p>
这种猜测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p>
随后徐云又把目光偏移了一些,看向了一旁呆立的铃木厚人。</p>
如果没记错的话......</p>
铃木厚人当初在神冈实验室的发布会上,曾经就用超对称粒子来做过一次噱头,但实际上那颗粒子压根和超对称搭不上边。</p>
当时的铃木厚人恐怕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次科院非但发现了暗物质,还发现了超对称粒子吧?</p>
这算不算...</p>
虾仁又猪心?</p>
........</p>
注:</p>
在某不可描述的网站上看到徐云和小麦的那啥文了,一言难尽......</p>sxbiquge/read/56/56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