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百五十四章 赵政国的来意(下)(感谢天瑞说符打赏的盟主!)</p>
实验室里。</p>
看着嘴中冒出“跃迁”二字的徐云。</p>
赵政国眼中顿时闪过了少许意外。</p>
徐云能够猜对答案并不稀奇,但他只用这么点儿时间便做出正确判断,这就有些出乎赵政国的意料了。</p>
不过徐云毕竟不是他的学生,出现误判倒也还算正常。</p>
随后他沉吟片刻,轻轻点了点头:</p>
“没错。”</p>
“.......”</p>
徐云拎着水壶的手微微一抖,一小股茶水从壶口流出,在桌上绽开一朵水渍。</p>
但他却仿若没有注意到这个情况一般,目光直愣愣的看着赵政国。</p>
曾经变身过迪迦的同学应该知道。</p>
在现有的所有微粒模型中,有一个粒子极为特殊。</p>
它就是光子。</p>
光子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光速,而其他粒子无论如何都加速不到这个量级。</p>
导致这个情况的核心原因不是加速设备的技术问题,而是光子的特殊性:</p>
它不存在静质量的定义。</p>
注意。</p>
是不存在静质量的定义,而不是为0。</p>
学过高中物理的同学应该都知道。</p>
如果把一个粒子加速到一定速度v,牛顿力学定义了这个粒子的动量p。</p>
动量正比于速度v,它的比例系数便称为粒子的质量m。</p>
而在狭义相对论中。</p>
老爱把牛顿力学中动量p的定义进行了推广。</p>
尽管p和v指向同一方向,但它们不再成正比,它们通过相对论质量联系了起来。</p>
当粒子静止时,它的相对论质量有着最小的值。</p>
这个值就是静质量。</p>
在目前的微粒框架中,几乎所有粒子都可以测出静质量。</p>
比如以正负电子湮灭反应和高能γ射线光子的电子对效应,就可以计算出电子的质量为大概是9.10956×10^-31kg等等。</p>
唯独光子例外,因为光子不会静止。</p>
目前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光子静质量为0’或者‘光子的质量是10-^55kg’之类的文章,它们实质上讨论的都是四波矢类光。</p>
涉及的是诺特定理中均匀空间中平移不变性的守恒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光子静质量。</p>
目前对光子真正的释义是这样的;</p>
光子不存在静质量的定义,但它拥有能量。</p>
没有静质量定义,这也是超距作用的支撑之一。</p>
当然了。</p>
还是那句话。</p>
现有的微粒模型依旧存在很大的补充空间,随时可能出现一些颠覆性的发现。</p>
比如说希格斯粒子。</p>
比如说引力波——之前写到引力波的时候居然还有人说引力波是概念,没人能证明它存在。</p>
说这种话的要么是把引力波看成了引力子,要么就是个15年之前来的穿越者.....</p>
又比如15年拿诺奖的中微子振荡。</p>
中微子振荡是中微子有质量的一个证明,而根据标准模型中的理论推导来看,中微子其实是没有质量的。</p>
人类的科技、理论,就是在一次次的推倒、修补中得以完善的。</p>
而很明显......</p>
这一次。</p>
人类又发现了一个无法触摸的‘幽灵’粒子。</p>
“......”</p>
实验室内。</p>
在从赵政国的口中得知了实验结果后。</p>
徐云足足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呼出了一口浊气。</p>
实话实说。</p>
在计算出那条粒子轨道的时候,他真正在意的并非是可以被捕捉的粒子,而是那条轨道方程。</p>
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p>
‘粒子轨道’这个词,表述上其实带着一定经典力学框架的误导性。</p>
很多人可能以为这个轨道是类似四驱车的固定滑道,粒子们运动后就像旋风冲锋一样在固定的轨道上biu来biu去。</p>
但实际上呢。</p>
所谓的轨道,只是类氢原子电子运动的本征波函数。</p>
它并不是说电子被卡在某一条轨道,或者被框在某一个空间区域内。</p>
任何一个波函数都是弥散到整个空间的,只不过是电子出现的概率幅不同罢了。</p>
所以徐云当时计算出的轨道方程,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概率结果。</p>
只是这个概率相对较高而已。</p>
在徐云看来。</p>
这个轨道如果能捕捉到微粒,那么或许可以对今后的其他微粒观测结果有所帮助——目前所有的符合大家认知的‘轨道’,实际上都是在出了碰撞结果后逆推绘制出来的。</p>
而一般情况下。</p>
一次数十万华夏币成本的微粒对撞,能撞出来二十个共振态样本都算很不错了。</p>
结果没想到。</p>
这次的主人公并非是那条轨道,而是......</p>
被发现的微粒?</p>
想到这里。</p>
徐云心中冒出了少许猜测,又看向了赵政国,对他问道:</p>
“赵院士,所以您今天来是为了......”</p>
赵政国点点头,拿起水杯抿了一口水,放下杯子后道:</p>
“嗯,今天找你主要有两件事。”</p>
“第一件很简单,就是提醒你别把这事情说出去。”</p>
“虽然孤点粒子需要配合轨道方程才能找到,实际的保密级别没那么高——否则我就不会在这儿和你聊了,不过这种事情还是别到处张扬为好。”</p>
徐云点了点头:</p>
“没问题,我明白。”</p>
接着赵政国看了眼窗外,沉吟片刻,又说道;</p>
“另一件事就是和粒子本身有关,小潘在发现这颗粒子后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孤点粒子。”</p>
“这颗孤点粒子和光子的特性类似,但捕捉起来的难度却要容易许多,所以小潘那边现在准备用它来作为量子隐形传态的纠缠源试试。”</p>
“毕竟这种粒子和光子一样,没有静质量定义,两个孤点粒子可以进行灵敏度极高的差分测量,相对精度甚至能达到26阿米。”</p>
“所以我今天来找你的另一件事,就是想问问你......”</p>
“有没有兴趣进小潘和我的组来帮帮忙?”</p>
徐云顿时一愣。</p>
回过神后。</p>
心中骤然升起一股暖意。</p>
不久前,2022年的物理学奖授予了量子物理,而且方向正是量子纠缠。(不是我看到诺奖才写这个概念蹭热度哈,这本书上架的第一章——也就是58章我就提过这个概念,微粒的情节在217章,今年五月份写的,老书的124-125章整整两章描述了量子纠缠,那是去年五月底发的,同时老书传送阵的原理也是这个,对应章节都有发布时间)</p>
虽然按照诺奖的尿性,同样一个研究方向很难重复得奖,但这只是对大多数情况来说罢了。</p>
而孤点粒子的特性.....</p>
显然不在‘大多数情况’的范畴。</p>
在目前的科学界中,微粒的数据修正一直都是个热门方向。</p>
就像2015年诺奖授予了中微子振荡,2013年授予了希格斯粒子的提出者希格斯一样。</p>
孤点粒子毫无疑问是一个诺奖级的研究方向。</p>
能如果能加入赵政国或者潘帅的团队,这个履历已经不是普通的镀金了,代表着无限光鲜的未来!</p>
但是.......</p>
徐云的心中微微叹了口气。</p>
赵政国的想法虽好,不过他并不准备接过这根橄榄枝。</p>
毕竟他可是有光环在身,进入项目组与他人长期接触可能会有所不便——特别是在任务结束返回现实的前后。</p>>
另外......</p>
说句不自大的话。</p>
如今徐云有光环协助,诺奖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以触及的虚无梦想。</p>
于是他沉吟片刻,准备婉言谢绝赵政国的好意:</p>
“赵院士,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华盾生科目前正处于......”</p>
结果话没说完,徐云便猛然想到了什么,整个人顿时僵在了原地。</p>
随后他机械式的转过头,盯着赵政国,一字一句的问道:</p>
“赵院士,您刚才说.....”</p>
“孤点粒子的差分测量精度是多少?”</p>
赵政国诧异的看了他一眼:</p>
“26阿米,怎么了吗?”</p>
“26阿米......”</p>
徐云喃喃的重复了一遍这个数字,看似平静的表情下,心跳飞快的窜到了140 !</p>
过了小半分钟。</p>
他深深的吸了口气,脸色一正,对赵政国道:</p>
“赵院士,有关孤点粒子的特性研究,可以分包一部分项目给我吗?——仪器的工损可以由华盾生科全额承担。”</p>
看着前后态度截然不同的徐云,赵政国眼中不由冒出了一个问号,沉吟道:</p>
“仪器工损和项目分包这个可以后面再谈,只是小徐,你怎么突然就......”</p>
“我怎么突然转变了想法是吧?”</p>
徐云的嘴角扬起一丝复杂的笑容,在赵政国疑惑的目光中放下水壶,走到实验室中属于他的操作台边,输入密码,取出了一份文件。</p>
接着走回位置,将文件递给了赵政国:</p>
“赵院士,您看看这个。”</p>
赵政国顺势接过,像是个老医生似的抖了抖纸页,一字一句的看了起来:</p>
“重...重力梯度仪....测量模块设计方案?”</p>
徐云在一旁配合着点了点头,解释道:</p>
“没错,赵院士,准确来说,这是我在研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课题时想到的一些灵感。”</p>
“最先得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原子是铷,于是我就顺着这个方向去筛选了一些应用,结果发现唯一脱离实验室的就只有GOCE卫星上的重力梯度仪。”</p>
“那台梯度仪靠着超冷铷原子云将精度突破到了10^?12m/s2,我就想着有没有啥机会再达到更高的精度。”</p>
“奈何由于静质量的限制,理论上即便用粒子来做测量中介,也很难达到那种量级——因此一开始我只是把它当成YY脑洞保存在了一旁而已。”</p>
“只是没想到......”</p>
赵政国手中拿着字迹有些潦草的设计图纸...或者说徐云的‘随笔’,若有所思的接话道:</p>
“只是你没想到,孤点粒子突破了常规静质量的定义,所以你想分出一部分项目设备来试试?”</p>
徐云轻轻点了点头。</p>
没错。</p>
此时徐云拿出来的设计图,正是重力梯度仪的部分设计方案!</p>
早先曾经说过。</p>
重力梯度仪不同于其他技术,这玩意儿和华盾生科目前的研究方着实差的有些多。</p>
徐云必须要找到一个合理的逻辑,才能把它慢慢的拿到现实。</p>
于是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他一直都在思考着合适的切入点。</p>
这个切入点首先必须要确确实实的涉及到重力梯度仪的研发流程,其次地位上最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p>
同时呢,突破后技术和现有技术的断代不能太大,理论层次的十年算是一个极限了。</p>
最终的思索之下,徐云锁定了三个切入点:</p>
重力梯度仪的发射平台、反馈数据的测量模组、以及共振变量的消除模块。</p>
其中一三两点都涉及到了航空和工程学,不能说和徐云的专业没有任何关联吧,至少难度很大。</p>
所以三个切入点中最合适的,便是测量模组。</p>
在传统重力梯度仪中。</p>
测量模组主要是以类陀螺仪的设备为主,精度方面基本被限制在是10^?6以内。</p>
至于再往上的测量方式嘛......</p>
那就已经脱离了经典物理,涉及到了微观领域。</p>
比如此前所说的GOCE卫星。</p>
它就是利用两个垂直间隔一米的两个超冷铷原子云进行差分测量,从而获取高精度数据。</p>
只有微粒的尺度,才能保证更高量级的精度。</p>
而很凑巧的是......</p>
铷原子的差分测量......</p>
恰好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范畴。</p>
啥叫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咧?</p>
它的缩写为BEC,是量子物理中最经典的模型之一。</p>
1924-1925年左右。</p>
老爱同学根据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原理,推断出当温度低于一个临界温度Tc时,一堆没有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就会慢慢地占据相同的“轨道”,形成一种“凝聚”。</p>
用人话来翻译一下:</p>
天气冷的时候,动物们都知道要抱团取暖。</p>
毕竟冷嘛,挤在一起就舒服点。</p>
而基本粒子之一的玻色子也一样。</p>
温度高的时候也可以到处跑,但是温度低了,自己的能量也低了,跑不动了,就都在能量低的地方抱团取暖。</p>
等到温度低得不能再低了,不管老实的还是浪荡的玻色子,无论你原来是什么成分,大家谁都不嫌弃谁,都聚在一起,不排斥彼此,相亲相爱的共同面对极度的寒冷。</p>
这就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p>
这个模型在芯片技术、精密测量和纳米技术等领域都有美好的应用前景,上世纪90年代后有关BEC的研究迅速发展,观察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p>
如BEC中的相干性、约瑟夫森效应、蜗旋、超冷费米原子气体等等......</p>
截止到2022年。</p>
全世界已经有数十个实验室实现了8种元素的BEC,相关工作已有6人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p>
没错!</p>
看到这里,聪明的同学想必已经记起来了:</p>
BEC的数学模型,正是徐云在物理的研究方向!</p>
这个方向甚至不是选修课题,而是他的主阵地。</p>
而历史上第一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物质.......</p>
就是通过铷原子完成的。</p>
从这个角度切入,徐云可以非常完美的链接到重力梯度仪设计。</p>
也就是【大佬,我发现了XX原子/粒子,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下的测量量级比铷原子高,目前铷原子在实验室外唯一的用途就是重力梯度仪,所以咱们是不是能试试运用在重力梯度仪】云云.....</p>
完美.JPG。</p>
只是......</p>
思路虽然顺滑,但实操起来却难度很大。</p>
因为.......</p>
徐云tmd找不到对应的微粒啊......</p>
铷原子之所以能被作为重力梯度仪的测量材料,主要是因为它属于一种原子频标:</p>
这玩意儿和铯都可以看做是类氢原子,即一个电子加一个原子实的结构,能级结构比较简单。</p>
同时,它们量子态的选择和制备以目前的技术来说也比较容易实现。</p>
否则的话,欧洲那边也不会选用铷来做测量粒子。</p>
换而言之......</p>
想要找到和铷相同量级的粒子都很困难,遑论比铷原子精度还高四个量级的微粒了。</p>
因为除了光子之外的微粒都有静质量,这个静质量就限制了它们自身会对效果产生影响。</p>
按照徐云的设想。</p>
目前最合适的微粒应该是中微子,但如果能稳定捕捉这玩意儿,科学技术早就领先奖励的那款重力梯度仪不知道多少代了。</p>
所以在想出了这个思路后,实操环节便陷入了一个闭环。</p>
结果没想到......</p>
自己苦寻无果的小黑子,居然在孤点粒子这边露出了小鸡脚?</p>
........</p>
注:</p>
感谢火星巨打赏的盟主,有种卖身的感觉QAQ.....></p>sxbiquge/read/56/56150/ )
[[第三百五十四章 赵政国的来意(下)(感谢天瑞说符打赏的盟主!)</p>
实验室里。</p>
看着嘴中冒出“跃迁”二字的徐云。</p>
赵政国眼中顿时闪过了少许意外。</p>
徐云能够猜对答案并不稀奇,但他只用这么点儿时间便做出正确判断,这就有些出乎赵政国的意料了。</p>
不过徐云毕竟不是他的学生,出现误判倒也还算正常。</p>
随后他沉吟片刻,轻轻点了点头:</p>
“没错。”</p>
“.......”</p>
徐云拎着水壶的手微微一抖,一小股茶水从壶口流出,在桌上绽开一朵水渍。</p>
但他却仿若没有注意到这个情况一般,目光直愣愣的看着赵政国。</p>
曾经变身过迪迦的同学应该知道。</p>
在现有的所有微粒模型中,有一个粒子极为特殊。</p>
它就是光子。</p>
光子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光速,而其他粒子无论如何都加速不到这个量级。</p>
导致这个情况的核心原因不是加速设备的技术问题,而是光子的特殊性:</p>
它不存在静质量的定义。</p>
注意。</p>
是不存在静质量的定义,而不是为0。</p>
学过高中物理的同学应该都知道。</p>
如果把一个粒子加速到一定速度v,牛顿力学定义了这个粒子的动量p。</p>
动量正比于速度v,它的比例系数便称为粒子的质量m。</p>
而在狭义相对论中。</p>
老爱把牛顿力学中动量p的定义进行了推广。</p>
尽管p和v指向同一方向,但它们不再成正比,它们通过相对论质量联系了起来。</p>
当粒子静止时,它的相对论质量有着最小的值。</p>
这个值就是静质量。</p>
在目前的微粒框架中,几乎所有粒子都可以测出静质量。</p>
比如以正负电子湮灭反应和高能γ射线光子的电子对效应,就可以计算出电子的质量为大概是9.10956×10^-31kg等等。</p>
唯独光子例外,因为光子不会静止。</p>
目前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光子静质量为0’或者‘光子的质量是10-^55kg’之类的文章,它们实质上讨论的都是四波矢类光。</p>
涉及的是诺特定理中均匀空间中平移不变性的守恒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光子静质量。</p>
目前对光子真正的释义是这样的;</p>
光子不存在静质量的定义,但它拥有能量。</p>
没有静质量定义,这也是超距作用的支撑之一。</p>
当然了。</p>
还是那句话。</p>
现有的微粒模型依旧存在很大的补充空间,随时可能出现一些颠覆性的发现。</p>
比如说希格斯粒子。</p>
比如说引力波——之前写到引力波的时候居然还有人说引力波是概念,没人能证明它存在。</p>
说这种话的要么是把引力波看成了引力子,要么就是个15年之前来的穿越者.....</p>
又比如15年拿诺奖的中微子振荡。</p>
中微子振荡是中微子有质量的一个证明,而根据标准模型中的理论推导来看,中微子其实是没有质量的。</p>
人类的科技、理论,就是在一次次的推倒、修补中得以完善的。</p>
而很明显......</p>
这一次。</p>
人类又发现了一个无法触摸的‘幽灵’粒子。</p>
“......”</p>
实验室内。</p>
在从赵政国的口中得知了实验结果后。</p>
徐云足足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呼出了一口浊气。</p>
实话实说。</p>
在计算出那条粒子轨道的时候,他真正在意的并非是可以被捕捉的粒子,而是那条轨道方程。</p>
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p>
‘粒子轨道’这个词,表述上其实带着一定经典力学框架的误导性。</p>
很多人可能以为这个轨道是类似四驱车的固定滑道,粒子们运动后就像旋风冲锋一样在固定的轨道上biu来biu去。</p>
但实际上呢。</p>
所谓的轨道,只是类氢原子电子运动的本征波函数。</p>
它并不是说电子被卡在某一条轨道,或者被框在某一个空间区域内。</p>
任何一个波函数都是弥散到整个空间的,只不过是电子出现的概率幅不同罢了。</p>
所以徐云当时计算出的轨道方程,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概率结果。</p>
只是这个概率相对较高而已。</p>
在徐云看来。</p>
这个轨道如果能捕捉到微粒,那么或许可以对今后的其他微粒观测结果有所帮助——目前所有的符合大家认知的‘轨道’,实际上都是在出了碰撞结果后逆推绘制出来的。</p>
而一般情况下。</p>
一次数十万华夏币成本的微粒对撞,能撞出来二十个共振态样本都算很不错了。</p>
结果没想到。</p>
这次的主人公并非是那条轨道,而是......</p>
被发现的微粒?</p>
想到这里。</p>
徐云心中冒出了少许猜测,又看向了赵政国,对他问道:</p>
“赵院士,所以您今天来是为了......”</p>
赵政国点点头,拿起水杯抿了一口水,放下杯子后道:</p>
“嗯,今天找你主要有两件事。”</p>
“第一件很简单,就是提醒你别把这事情说出去。”</p>
“虽然孤点粒子需要配合轨道方程才能找到,实际的保密级别没那么高——否则我就不会在这儿和你聊了,不过这种事情还是别到处张扬为好。”</p>
徐云点了点头:</p>
“没问题,我明白。”</p>
接着赵政国看了眼窗外,沉吟片刻,又说道;</p>
“另一件事就是和粒子本身有关,小潘在发现这颗粒子后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孤点粒子。”</p>
“这颗孤点粒子和光子的特性类似,但捕捉起来的难度却要容易许多,所以小潘那边现在准备用它来作为量子隐形传态的纠缠源试试。”</p>
“毕竟这种粒子和光子一样,没有静质量定义,两个孤点粒子可以进行灵敏度极高的差分测量,相对精度甚至能达到26阿米。”</p>
“所以我今天来找你的另一件事,就是想问问你......”</p>
“有没有兴趣进小潘和我的组来帮帮忙?”</p>
徐云顿时一愣。</p>
回过神后。</p>
心中骤然升起一股暖意。</p>
不久前,2022年的物理学奖授予了量子物理,而且方向正是量子纠缠。(不是我看到诺奖才写这个概念蹭热度哈,这本书上架的第一章——也就是58章我就提过这个概念,微粒的情节在217章,今年五月份写的,老书的124-125章整整两章描述了量子纠缠,那是去年五月底发的,同时老书传送阵的原理也是这个,对应章节都有发布时间)</p>
虽然按照诺奖的尿性,同样一个研究方向很难重复得奖,但这只是对大多数情况来说罢了。</p>
而孤点粒子的特性.....</p>
显然不在‘大多数情况’的范畴。</p>
在目前的科学界中,微粒的数据修正一直都是个热门方向。</p>
就像2015年诺奖授予了中微子振荡,2013年授予了希格斯粒子的提出者希格斯一样。</p>
孤点粒子毫无疑问是一个诺奖级的研究方向。</p>
能如果能加入赵政国或者潘帅的团队,这个履历已经不是普通的镀金了,代表着无限光鲜的未来!</p>
但是.......</p>
徐云的心中微微叹了口气。</p>
赵政国的想法虽好,不过他并不准备接过这根橄榄枝。</p>
毕竟他可是有光环在身,进入项目组与他人长期接触可能会有所不便——特别是在任务结束返回现实的前后。</p>>
另外......</p>
说句不自大的话。</p>
如今徐云有光环协助,诺奖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以触及的虚无梦想。</p>
于是他沉吟片刻,准备婉言谢绝赵政国的好意:</p>
“赵院士,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华盾生科目前正处于......”</p>
结果话没说完,徐云便猛然想到了什么,整个人顿时僵在了原地。</p>
随后他机械式的转过头,盯着赵政国,一字一句的问道:</p>
“赵院士,您刚才说.....”</p>
“孤点粒子的差分测量精度是多少?”</p>
赵政国诧异的看了他一眼:</p>
“26阿米,怎么了吗?”</p>
“26阿米......”</p>
徐云喃喃的重复了一遍这个数字,看似平静的表情下,心跳飞快的窜到了140 !</p>
过了小半分钟。</p>
他深深的吸了口气,脸色一正,对赵政国道:</p>
“赵院士,有关孤点粒子的特性研究,可以分包一部分项目给我吗?——仪器的工损可以由华盾生科全额承担。”</p>
看着前后态度截然不同的徐云,赵政国眼中不由冒出了一个问号,沉吟道:</p>
“仪器工损和项目分包这个可以后面再谈,只是小徐,你怎么突然就......”</p>
“我怎么突然转变了想法是吧?”</p>
徐云的嘴角扬起一丝复杂的笑容,在赵政国疑惑的目光中放下水壶,走到实验室中属于他的操作台边,输入密码,取出了一份文件。</p>
接着走回位置,将文件递给了赵政国:</p>
“赵院士,您看看这个。”</p>
赵政国顺势接过,像是个老医生似的抖了抖纸页,一字一句的看了起来:</p>
“重...重力梯度仪....测量模块设计方案?”</p>
徐云在一旁配合着点了点头,解释道:</p>
“没错,赵院士,准确来说,这是我在研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课题时想到的一些灵感。”</p>
“最先得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原子是铷,于是我就顺着这个方向去筛选了一些应用,结果发现唯一脱离实验室的就只有GOCE卫星上的重力梯度仪。”</p>
“那台梯度仪靠着超冷铷原子云将精度突破到了10^?12m/s2,我就想着有没有啥机会再达到更高的精度。”</p>
“奈何由于静质量的限制,理论上即便用粒子来做测量中介,也很难达到那种量级——因此一开始我只是把它当成YY脑洞保存在了一旁而已。”</p>
“只是没想到......”</p>
赵政国手中拿着字迹有些潦草的设计图纸...或者说徐云的‘随笔’,若有所思的接话道:</p>
“只是你没想到,孤点粒子突破了常规静质量的定义,所以你想分出一部分项目设备来试试?”</p>
徐云轻轻点了点头。</p>
没错。</p>
此时徐云拿出来的设计图,正是重力梯度仪的部分设计方案!</p>
早先曾经说过。</p>
重力梯度仪不同于其他技术,这玩意儿和华盾生科目前的研究方着实差的有些多。</p>
徐云必须要找到一个合理的逻辑,才能把它慢慢的拿到现实。</p>
于是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他一直都在思考着合适的切入点。</p>
这个切入点首先必须要确确实实的涉及到重力梯度仪的研发流程,其次地位上最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p>
同时呢,突破后技术和现有技术的断代不能太大,理论层次的十年算是一个极限了。</p>
最终的思索之下,徐云锁定了三个切入点:</p>
重力梯度仪的发射平台、反馈数据的测量模组、以及共振变量的消除模块。</p>
其中一三两点都涉及到了航空和工程学,不能说和徐云的专业没有任何关联吧,至少难度很大。</p>
所以三个切入点中最合适的,便是测量模组。</p>
在传统重力梯度仪中。</p>
测量模组主要是以类陀螺仪的设备为主,精度方面基本被限制在是10^?6以内。</p>
至于再往上的测量方式嘛......</p>
那就已经脱离了经典物理,涉及到了微观领域。</p>
比如此前所说的GOCE卫星。</p>
它就是利用两个垂直间隔一米的两个超冷铷原子云进行差分测量,从而获取高精度数据。</p>
只有微粒的尺度,才能保证更高量级的精度。</p>
而很凑巧的是......</p>
铷原子的差分测量......</p>
恰好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范畴。</p>
啥叫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咧?</p>
它的缩写为BEC,是量子物理中最经典的模型之一。</p>
1924-1925年左右。</p>
老爱同学根据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原理,推断出当温度低于一个临界温度Tc时,一堆没有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就会慢慢地占据相同的“轨道”,形成一种“凝聚”。</p>
用人话来翻译一下:</p>
天气冷的时候,动物们都知道要抱团取暖。</p>
毕竟冷嘛,挤在一起就舒服点。</p>
而基本粒子之一的玻色子也一样。</p>
温度高的时候也可以到处跑,但是温度低了,自己的能量也低了,跑不动了,就都在能量低的地方抱团取暖。</p>
等到温度低得不能再低了,不管老实的还是浪荡的玻色子,无论你原来是什么成分,大家谁都不嫌弃谁,都聚在一起,不排斥彼此,相亲相爱的共同面对极度的寒冷。</p>
这就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p>
这个模型在芯片技术、精密测量和纳米技术等领域都有美好的应用前景,上世纪90年代后有关BEC的研究迅速发展,观察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p>
如BEC中的相干性、约瑟夫森效应、蜗旋、超冷费米原子气体等等......</p>
截止到2022年。</p>
全世界已经有数十个实验室实现了8种元素的BEC,相关工作已有6人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p>
没错!</p>
看到这里,聪明的同学想必已经记起来了:</p>
BEC的数学模型,正是徐云在物理的研究方向!</p>
这个方向甚至不是选修课题,而是他的主阵地。</p>
而历史上第一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物质.......</p>
就是通过铷原子完成的。</p>
从这个角度切入,徐云可以非常完美的链接到重力梯度仪设计。</p>
也就是【大佬,我发现了XX原子/粒子,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下的测量量级比铷原子高,目前铷原子在实验室外唯一的用途就是重力梯度仪,所以咱们是不是能试试运用在重力梯度仪】云云.....</p>
完美.JPG。</p>
只是......</p>
思路虽然顺滑,但实操起来却难度很大。</p>
因为.......</p>
徐云tmd找不到对应的微粒啊......</p>
铷原子之所以能被作为重力梯度仪的测量材料,主要是因为它属于一种原子频标:</p>
这玩意儿和铯都可以看做是类氢原子,即一个电子加一个原子实的结构,能级结构比较简单。</p>
同时,它们量子态的选择和制备以目前的技术来说也比较容易实现。</p>
否则的话,欧洲那边也不会选用铷来做测量粒子。</p>
换而言之......</p>
想要找到和铷相同量级的粒子都很困难,遑论比铷原子精度还高四个量级的微粒了。</p>
因为除了光子之外的微粒都有静质量,这个静质量就限制了它们自身会对效果产生影响。</p>
按照徐云的设想。</p>
目前最合适的微粒应该是中微子,但如果能稳定捕捉这玩意儿,科学技术早就领先奖励的那款重力梯度仪不知道多少代了。</p>
所以在想出了这个思路后,实操环节便陷入了一个闭环。</p>
结果没想到......</p>
自己苦寻无果的小黑子,居然在孤点粒子这边露出了小鸡脚?</p>
........</p>
注:</p>
感谢火星巨打赏的盟主,有种卖身的感觉QAQ.....></p>sxbiquge/read/56/56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