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话实说。</p>
由于声带受到烧伤的缘故。</p>
徐云此时的声音有些嘶哑,音量也不算大,听起来甚至有些费力。</p>
但他的这句话在老郭耳中,却劲爆的如同一道惊雷炸响,震散了他此前所有的感伤与遗憾。</p>
“......”</p>
只见老郭机械式的转过头,目光死死的盯着徐云,一字一句的问道:</p>
“小韩,你刚刚说什么?”</p>
情绪激动之下。</p>
他连‘韩立同志’的称呼都放弃了。</p>
毕竟徐云的这句话......</p>
可不仅仅是单纯的疑问句。</p>
【只要】和【就够】这两个词虽然看起来有些欠抽,但却表明了另一件事。</p>
那就是.....</p>
在徐云看来,这种量级的数据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p>
想到这里。</p>
老郭忍不住咽了口唾沫,连忙补充道:</p>
“小韩,你的意思是......难道你有办法可以弥补这个数量差?”</p>
徐云对于老郭的失态并不意外,其实他此时的澹定也有很大部分是装出来的,内心不比老郭放松多少。</p>
好在如今他毁容的脸部伤疤自带天然防窥效果,于是他还是勉强澹定的点了点头:</p>
“没错。”</p>
老郭闻言呼吸再次一滞,童孔骤然紧缩。</p>
倘若此时林宇并未离开房间并用心电监护仪给老郭测个心率,将会发现老郭的心跳已经直奔200去了。</p>
不过老郭却丝毫未觉身体上的异常,而是继续盯着徐云。</p>
仿佛想用目光将他死死的钉进墙里一般。</p>
虽然他在会议上提出了想要与徐云接触的想法,但这并不代表他本人对于徐云有多少信心。</p>
他仅仅知道徐云背后一定有某个很强大的社团支撑,同时这样做的成本也相对较低:</p>
只不过把原本就要告诉徐云的厂内‘真相’,提前四五个月告诉他罢了。</p>
反正不要钱,多少试一点嘛。</p>
结果没想到这一试,还真得到了回应?</p>
随后老郭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番气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对徐云说道:</p>
“敢问韩立同志,你所说的办法难道是加派人手?用人力扩充数据?”</p>
此前提及过。</p>
目前基地负责数据收集的一共有上百号人以及二十多台设备。</p>
如果单纯把他们的数量翻十万倍,在数学上显然符合要求,只是无法运用在现实中罢了。</p>
老郭有理由怀疑徐云会这样取个巧,然后说一句开玩笑尔......</p>
不过令老郭略微放松的是。</p>
徐云很快摇了摇头,否定了这个猜测:</p>
“当然不是。”</p>
“那就是要投入很长的时间?”</p>
“也不是,全力以赴之下快的话三四天,慢的话七八天吧。”</p>
“那么就是需要大量金钱?”</p>
“唔...成本肯定是要的,但咱们厂子不是生产机械设备的么,全部成本.....大概五六辆运输车的总造价吧。”</p>
这年头的一辆ca10运输车售价大概8000多块钱,五辆运输车的总售价接近四万,造价则大概在两万五到三万之间。</p>
当然了。</p>
由于如今国内工业水平断档较为严重,这些运输车的成本倒不能直接对标工资去比较购买力。</p>
】</p>
毕竟如今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都得200块钱呢,一个工人要不吃不喝攒十个月才够数,买车的时候还得凭票购买。</p>
如果这些造价硬要换算的话。</p>
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一百五十到两百万吧。</p>
实话实说。</p>
这种资金对于基地来而言,不能算是个小数目。</p>
但在眼下所面临的问题面前,却又小到可以忽略了——光是首都送来的热电偶湿度仪,价格就堪堪破万了。</p>
想到这里。</p>
老郭的表情顿时变得无比郑重了起来。</p>
只见他端正身子,放下水杯,态度诚恳的对徐云说道:</p>
“韩立同志,不瞒你说,目前基地在气象方面确实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p>
“如果不解决天气预测的问题,基地接下来的计划将会极其被动,进度将会被大幅度拖缓。”</p>
“所以韩立同志,我以我个人的角度请求你,能否将这个方案告知予基地?”</p>
“当然了,你不是党员,不需要像我们这种强调奉献精神,所以有什么条件或者需求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一定会尽力满足......”</p>
“要求就不必了。”</p>
徐云闻言摆了摆手,打断了老郭的后半句话:</p>
“郭工,华夏有句古话,叫做救命之恩当衔环结草,方可以报恩德。”</p>
“当初若非郭工把我从火场中救出来,我现在估摸着都已经烧成碳鸡生物、和别人去凑第二碑半价了。”</p>
“况且医院也在我身上花了这么多宝贵的药物,又给我安排了这么好的病房,我可还没有支付医药费呢。”</p>
说到医药费的时候,徐云刻意朝老郭挤了挤眼睛。</p>
老郭是个彻彻底底的厚道人,闻言脸色不由浮现出了一丝不自然的神色。</p>
不过这缕神色只是转瞬即逝,他很快便恢复了常色,整个人也顿时轻松了不少:</p>
“韩立同志,你能有这种觉悟我深感欣慰,至于救人的事情我认为换做任何一个有能力的人,当时都会伸出援手。”</p>
“总之你放心,如果你的方案确实有用,组织上一定不会亏待你的。”</p>
徐云则报以一笑,没有接话。</p>
他知道老郭的这番话并不是在敷衍自己,兔子们对工作中有贡献的成员历来都会进行奖赏。</p>
不过这年头的奖赏基本上离不开衣或者食,对于徐云这种后世来人而言也就那样。</p>
当然了。</p>
虽然徐云对于这些奖励没什么感觉,但这个忙是一定要帮的。</p>
随后他也在床上调整了一番姿势,让自己靠床的时候更舒服一点,方才开口道:</p>
“郭同志,在解释我的方案之前,我有个问题还想确认一下。”</p>
老郭做了个请的手势:</p>
“但说无妨。”</p>
徐云点点头,询问道:</p>
“郭同志,如果我真的能提供采集十万倍数据的方法,你们要怎么才能对它们完成解析呢?”</p>
“天气数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么多的数据堆人去计算恐怕也......”</p>
“哦,你说这事儿啊。”</p>
老郭闻言笑了笑,脸上的表情很随意,伸手朝北方指了指:</p>
“这倒不难,我们工厂的铀矿挖掘算是国家比较重要的项目,在首都有一台103电子管计算机进行远程协助。”</p>
“我们之前采集到的数据只有5000多组,十万倍的话也就是五亿组,计算机计算起来用不了太多时间。”</p>
“所以比起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何采集到大量数据才是个大问题。”</p>
说完。</p>
老郭便下意识摸了摸鼻子。</p>
这段话其实也是基地常委会想出的口径之一,有部分内容并非实情。</p>
例如现在燕京的某个特殊建筑内,确实有一台计算机在协助221厂进行着远程计算。</p>
但那台机子不是已经公开的103,而是神秘莫测的104。</p>
截止到目前。</p>>
国内已经生产的104机只有两台。</p>
一台提供给了搞原子弹的二机部,另一台则提供给造火箭的七机部。</p>
这个情况要持续到好几年后华东计算所的j501计算机面世,情况才会得到好转。</p>
不过有句话老郭倒是没撒谎。</p>
那就是只要能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他们确实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演算数据。</p>
目前核武器研发所占的104机算时为60%,剩下的则被二机部的其他项目共分使用。</p>
也就是二机部的那台104机每天有接近15个小时的时间,可以用于核武器相关数据的计算。</p>
104机的算力是每秒一万次,五亿组计算的时长就是五万秒,换算一下就是13.9个小时左右。</p>
与此同时。</p>
目前核武器的研发还处于初期阶段,部分数据相对没有那么急迫,有些时候甚至还用不满算时呢。</p>
所以在爆轰试验场的建设面前,让104机腾出13.9个小时用来计算天气,条件上不存在任何问题。</p>
当然了。</p>
这件事的前提是......</p>
徐云真的能收集到十万倍的数据。</p>
眼见老郭把计算机都搬出来了,徐云心中便也有了底。</p>
只见他深吸一口气,组织了一番语言,对老郭问道:</p>
“郭同志,您应该知道,所谓气象预测的实质,就是使用数学物理方程建模大气状态,并通过对方程求解得到未来的天气状态。”</p>
“只是复杂的参数化物理模型始终是不完备的,对物理过程的参数化,不可避免地会向数值预报引入系统误差。”</p>
老郭点了点头。</p>
众所周知。</p>
天气预报发展至今,总共经过两个阶段。</p>
也就是玄学阶段和科学阶段。</p>
其中玄学阶段常见的方式就是占卜。</p>
一般先是阿巴阿巴的晃着龟甲,然后哗啦一下撒到地上,由此来推导所谓的上天意志。</p>
在一些蒙昧时期,这种仪式往往还会伴随着祭祀、求雨之类的行为。</p>
不过另一方面。</p>
玄学阶段倒也不是一无所用。</p>
例如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主要指导农事生产和行军打仗。</p>
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也能反映早期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p>
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等.....</p>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p>
在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被发明出来,以及流体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后。</p>
天气预报逐渐开始向应用科学的方向进行了转变。.c0m</p>
不过真正促使近代天气预报发展的原先,还要归功于.....</p>
战争。</p>
没错。</p>
战争。</p>
参加过一战的同学应该都知道。</p>
一战时期。</p>
英国和挪威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于是处在气象绝对领军地位的英国政府决定对挪威施加惩戒。</p>
当时英国境内有27处观测站,挪威仅有8处,27对8,优势在我!</p>
于是英国老就a上去了,拒绝对挪威提供气象资料。</p>
不过挪威政府却并没有放弃。</p>
他们从仅有的8处观测站开始,从气象监测、气象人才、理论研究等方向发力,成就了随后鼎鼎大名的......</p>
挪威学派。</p>
没错。</p>
挪威学派就是这么来的。</p>
翻开现在的任何一本《天气学原理》书籍,环流理论、气旋结构、气旋生命史、冷暖锋、气团等等均出自挪威学派。</p>
同时也正是挪威学派的灵魂人物皮叶克尼斯,发明出了影响至今的数值天气预报。</p>
之后又经过了像罗斯贝、查理、冯诺依曼等一众气象大老惊世骇俗的操作。</p>
1954年初。</p>
第一次数值天气预报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出现。</p>
而数值天气预报呢。</p>
就是给定初始和边界条件,通过数值方法求解大气运动方程组,从而由已知初始时刻的大气状态预报未来时刻的大气状态。</p>
也就是假设有一个闭合的方程组,里面有各种气象要素变量以及这些变量随时间的变化(?/?t)。</p>
只要能够测出或者计算出各种变量的值——例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风速等,就能够计算出这些变量随时间的变化。</p>
也就能够算出来下个时间点这些变量的值。</p>
如此往复,就能做天气预报了。</p>
但因为?/?t是微分,要想用差分代替微分,其积分步长不能太长——因为观测大气的数据有误差。</p>
一旦积分时间足够长,就会导致这些误差被无限放大,所做出的天气预报也就不准确了。</p>
这些内容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理解。</p>
因此很快。</p>
老郭便了然的点了点头,并且在纸上写下了部份大气波动方程。</p>
眼见老郭能跟上自己的思路,徐云便又继续说道:</p>
“郭工,您是个聪明人,所以想必您也已经猜到了一些情况。”</p>
“那就是想要把数据采集量翻十万倍,单靠人工采集是不可能的,必须要使用某种设备。”</p>
老郭点了点头。</p>
这其实也是部分领导反对询问徐云的原因之一。</p>
除去那种人数翻十万倍的取巧类答桉,想要完成这个步骤,必然需要一种全新仪器的配合。</p>
指望徐云这么个海归掌握这类技术,实在是太难太难了。</p>
随后老郭犹豫片刻,试探着问道:</p>
“韩立同志,莫非你所说的设备,是指气象卫星?”</p>
大概在一年多前,海对面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的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p>
泰罗斯1号在700千米高的近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了1135圈,运行时间78天,共拍摄了云图和地势照片22952张,对气象研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助力。</p>
从那以后。</p>
气象卫星的概念便进入了各国视野内。</p>
在老郭想来。</p>
能够大幅度增加数据获取量的仪器,应该也只有气象卫星了。</p>
不过令他意外的是。</p>
徐云轻轻摇了摇头,否定道:</p>
“当然不是,气象卫星在大范围网格上或许能起到不错的信息辅助效果,但对于小范围的气象预测来说却很困难。”</p>
“实际上,对于气象系统来说,风速、湿度、压力除了直接检测方式外,还有另一种特殊的方式可以‘捕捉’到它们。”</p>
“另一种方式?捕捉?”</p>
老郭下意识一呆,忍不住重复了一遍这两个词。</p>
过了片刻。</p>
轰——</p>
他的脑海中骤然划过了一道闪电。</p>
这道闪电令他头皮发麻的同时,也忍不住勐然抬起头,看向了徐云:</p>
“韩立同志,你你说的莫非是.....”</p>
徐云点了点头,嘴角扬起了一丝笑意:</p>
“没错,多普勒效应。”</p>
............</p>sxbiquge/read/56/56150/ )
实话实说。</p>
由于声带受到烧伤的缘故。</p>
徐云此时的声音有些嘶哑,音量也不算大,听起来甚至有些费力。</p>
但他的这句话在老郭耳中,却劲爆的如同一道惊雷炸响,震散了他此前所有的感伤与遗憾。</p>
“......”</p>
只见老郭机械式的转过头,目光死死的盯着徐云,一字一句的问道:</p>
“小韩,你刚刚说什么?”</p>
情绪激动之下。</p>
他连‘韩立同志’的称呼都放弃了。</p>
毕竟徐云的这句话......</p>
可不仅仅是单纯的疑问句。</p>
【只要】和【就够】这两个词虽然看起来有些欠抽,但却表明了另一件事。</p>
那就是.....</p>
在徐云看来,这种量级的数据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p>
想到这里。</p>
老郭忍不住咽了口唾沫,连忙补充道:</p>
“小韩,你的意思是......难道你有办法可以弥补这个数量差?”</p>
徐云对于老郭的失态并不意外,其实他此时的澹定也有很大部分是装出来的,内心不比老郭放松多少。</p>
好在如今他毁容的脸部伤疤自带天然防窥效果,于是他还是勉强澹定的点了点头:</p>
“没错。”</p>
老郭闻言呼吸再次一滞,童孔骤然紧缩。</p>
倘若此时林宇并未离开房间并用心电监护仪给老郭测个心率,将会发现老郭的心跳已经直奔200去了。</p>
不过老郭却丝毫未觉身体上的异常,而是继续盯着徐云。</p>
仿佛想用目光将他死死的钉进墙里一般。</p>
虽然他在会议上提出了想要与徐云接触的想法,但这并不代表他本人对于徐云有多少信心。</p>
他仅仅知道徐云背后一定有某个很强大的社团支撑,同时这样做的成本也相对较低:</p>
只不过把原本就要告诉徐云的厂内‘真相’,提前四五个月告诉他罢了。</p>
反正不要钱,多少试一点嘛。</p>
结果没想到这一试,还真得到了回应?</p>
随后老郭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番气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对徐云说道:</p>
“敢问韩立同志,你所说的办法难道是加派人手?用人力扩充数据?”</p>
此前提及过。</p>
目前基地负责数据收集的一共有上百号人以及二十多台设备。</p>
如果单纯把他们的数量翻十万倍,在数学上显然符合要求,只是无法运用在现实中罢了。</p>
老郭有理由怀疑徐云会这样取个巧,然后说一句开玩笑尔......</p>
不过令老郭略微放松的是。</p>
徐云很快摇了摇头,否定了这个猜测:</p>
“当然不是。”</p>
“那就是要投入很长的时间?”</p>
“也不是,全力以赴之下快的话三四天,慢的话七八天吧。”</p>
“那么就是需要大量金钱?”</p>
“唔...成本肯定是要的,但咱们厂子不是生产机械设备的么,全部成本.....大概五六辆运输车的总造价吧。”</p>
这年头的一辆ca10运输车售价大概8000多块钱,五辆运输车的总售价接近四万,造价则大概在两万五到三万之间。</p>
当然了。</p>
由于如今国内工业水平断档较为严重,这些运输车的成本倒不能直接对标工资去比较购买力。</p>
】</p>
毕竟如今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都得200块钱呢,一个工人要不吃不喝攒十个月才够数,买车的时候还得凭票购买。</p>
如果这些造价硬要换算的话。</p>
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一百五十到两百万吧。</p>
实话实说。</p>
这种资金对于基地来而言,不能算是个小数目。</p>
但在眼下所面临的问题面前,却又小到可以忽略了——光是首都送来的热电偶湿度仪,价格就堪堪破万了。</p>
想到这里。</p>
老郭的表情顿时变得无比郑重了起来。</p>
只见他端正身子,放下水杯,态度诚恳的对徐云说道:</p>
“韩立同志,不瞒你说,目前基地在气象方面确实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p>
“如果不解决天气预测的问题,基地接下来的计划将会极其被动,进度将会被大幅度拖缓。”</p>
“所以韩立同志,我以我个人的角度请求你,能否将这个方案告知予基地?”</p>
“当然了,你不是党员,不需要像我们这种强调奉献精神,所以有什么条件或者需求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一定会尽力满足......”</p>
“要求就不必了。”</p>
徐云闻言摆了摆手,打断了老郭的后半句话:</p>
“郭工,华夏有句古话,叫做救命之恩当衔环结草,方可以报恩德。”</p>
“当初若非郭工把我从火场中救出来,我现在估摸着都已经烧成碳鸡生物、和别人去凑第二碑半价了。”</p>
“况且医院也在我身上花了这么多宝贵的药物,又给我安排了这么好的病房,我可还没有支付医药费呢。”</p>
说到医药费的时候,徐云刻意朝老郭挤了挤眼睛。</p>
老郭是个彻彻底底的厚道人,闻言脸色不由浮现出了一丝不自然的神色。</p>
不过这缕神色只是转瞬即逝,他很快便恢复了常色,整个人也顿时轻松了不少:</p>
“韩立同志,你能有这种觉悟我深感欣慰,至于救人的事情我认为换做任何一个有能力的人,当时都会伸出援手。”</p>
“总之你放心,如果你的方案确实有用,组织上一定不会亏待你的。”</p>
徐云则报以一笑,没有接话。</p>
他知道老郭的这番话并不是在敷衍自己,兔子们对工作中有贡献的成员历来都会进行奖赏。</p>
不过这年头的奖赏基本上离不开衣或者食,对于徐云这种后世来人而言也就那样。</p>
当然了。</p>
虽然徐云对于这些奖励没什么感觉,但这个忙是一定要帮的。</p>
随后他也在床上调整了一番姿势,让自己靠床的时候更舒服一点,方才开口道:</p>
“郭同志,在解释我的方案之前,我有个问题还想确认一下。”</p>
老郭做了个请的手势:</p>
“但说无妨。”</p>
徐云点点头,询问道:</p>
“郭同志,如果我真的能提供采集十万倍数据的方法,你们要怎么才能对它们完成解析呢?”</p>
“天气数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么多的数据堆人去计算恐怕也......”</p>
“哦,你说这事儿啊。”</p>
老郭闻言笑了笑,脸上的表情很随意,伸手朝北方指了指:</p>
“这倒不难,我们工厂的铀矿挖掘算是国家比较重要的项目,在首都有一台103电子管计算机进行远程协助。”</p>
“我们之前采集到的数据只有5000多组,十万倍的话也就是五亿组,计算机计算起来用不了太多时间。”</p>
“所以比起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何采集到大量数据才是个大问题。”</p>
说完。</p>
老郭便下意识摸了摸鼻子。</p>
这段话其实也是基地常委会想出的口径之一,有部分内容并非实情。</p>
例如现在燕京的某个特殊建筑内,确实有一台计算机在协助221厂进行着远程计算。</p>
但那台机子不是已经公开的103,而是神秘莫测的104。</p>
截止到目前。</p>>
国内已经生产的104机只有两台。</p>
一台提供给了搞原子弹的二机部,另一台则提供给造火箭的七机部。</p>
这个情况要持续到好几年后华东计算所的j501计算机面世,情况才会得到好转。</p>
不过有句话老郭倒是没撒谎。</p>
那就是只要能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他们确实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演算数据。</p>
目前核武器研发所占的104机算时为60%,剩下的则被二机部的其他项目共分使用。</p>
也就是二机部的那台104机每天有接近15个小时的时间,可以用于核武器相关数据的计算。</p>
104机的算力是每秒一万次,五亿组计算的时长就是五万秒,换算一下就是13.9个小时左右。</p>
与此同时。</p>
目前核武器的研发还处于初期阶段,部分数据相对没有那么急迫,有些时候甚至还用不满算时呢。</p>
所以在爆轰试验场的建设面前,让104机腾出13.9个小时用来计算天气,条件上不存在任何问题。</p>
当然了。</p>
这件事的前提是......</p>
徐云真的能收集到十万倍的数据。</p>
眼见老郭把计算机都搬出来了,徐云心中便也有了底。</p>
只见他深吸一口气,组织了一番语言,对老郭问道:</p>
“郭同志,您应该知道,所谓气象预测的实质,就是使用数学物理方程建模大气状态,并通过对方程求解得到未来的天气状态。”</p>
“只是复杂的参数化物理模型始终是不完备的,对物理过程的参数化,不可避免地会向数值预报引入系统误差。”</p>
老郭点了点头。</p>
众所周知。</p>
天气预报发展至今,总共经过两个阶段。</p>
也就是玄学阶段和科学阶段。</p>
其中玄学阶段常见的方式就是占卜。</p>
一般先是阿巴阿巴的晃着龟甲,然后哗啦一下撒到地上,由此来推导所谓的上天意志。</p>
在一些蒙昧时期,这种仪式往往还会伴随着祭祀、求雨之类的行为。</p>
不过另一方面。</p>
玄学阶段倒也不是一无所用。</p>
例如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主要指导农事生产和行军打仗。</p>
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也能反映早期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p>
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等.....</p>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p>
在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被发明出来,以及流体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后。</p>
天气预报逐渐开始向应用科学的方向进行了转变。.c0m</p>
不过真正促使近代天气预报发展的原先,还要归功于.....</p>
战争。</p>
没错。</p>
战争。</p>
参加过一战的同学应该都知道。</p>
一战时期。</p>
英国和挪威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于是处在气象绝对领军地位的英国政府决定对挪威施加惩戒。</p>
当时英国境内有27处观测站,挪威仅有8处,27对8,优势在我!</p>
于是英国老就a上去了,拒绝对挪威提供气象资料。</p>
不过挪威政府却并没有放弃。</p>
他们从仅有的8处观测站开始,从气象监测、气象人才、理论研究等方向发力,成就了随后鼎鼎大名的......</p>
挪威学派。</p>
没错。</p>
挪威学派就是这么来的。</p>
翻开现在的任何一本《天气学原理》书籍,环流理论、气旋结构、气旋生命史、冷暖锋、气团等等均出自挪威学派。</p>
同时也正是挪威学派的灵魂人物皮叶克尼斯,发明出了影响至今的数值天气预报。</p>
之后又经过了像罗斯贝、查理、冯诺依曼等一众气象大老惊世骇俗的操作。</p>
1954年初。</p>
第一次数值天气预报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出现。</p>
而数值天气预报呢。</p>
就是给定初始和边界条件,通过数值方法求解大气运动方程组,从而由已知初始时刻的大气状态预报未来时刻的大气状态。</p>
也就是假设有一个闭合的方程组,里面有各种气象要素变量以及这些变量随时间的变化(?/?t)。</p>
只要能够测出或者计算出各种变量的值——例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风速等,就能够计算出这些变量随时间的变化。</p>
也就能够算出来下个时间点这些变量的值。</p>
如此往复,就能做天气预报了。</p>
但因为?/?t是微分,要想用差分代替微分,其积分步长不能太长——因为观测大气的数据有误差。</p>
一旦积分时间足够长,就会导致这些误差被无限放大,所做出的天气预报也就不准确了。</p>
这些内容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理解。</p>
因此很快。</p>
老郭便了然的点了点头,并且在纸上写下了部份大气波动方程。</p>
眼见老郭能跟上自己的思路,徐云便又继续说道:</p>
“郭工,您是个聪明人,所以想必您也已经猜到了一些情况。”</p>
“那就是想要把数据采集量翻十万倍,单靠人工采集是不可能的,必须要使用某种设备。”</p>
老郭点了点头。</p>
这其实也是部分领导反对询问徐云的原因之一。</p>
除去那种人数翻十万倍的取巧类答桉,想要完成这个步骤,必然需要一种全新仪器的配合。</p>
指望徐云这么个海归掌握这类技术,实在是太难太难了。</p>
随后老郭犹豫片刻,试探着问道:</p>
“韩立同志,莫非你所说的设备,是指气象卫星?”</p>
大概在一年多前,海对面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的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p>
泰罗斯1号在700千米高的近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了1135圈,运行时间78天,共拍摄了云图和地势照片22952张,对气象研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助力。</p>
从那以后。</p>
气象卫星的概念便进入了各国视野内。</p>
在老郭想来。</p>
能够大幅度增加数据获取量的仪器,应该也只有气象卫星了。</p>
不过令他意外的是。</p>
徐云轻轻摇了摇头,否定道:</p>
“当然不是,气象卫星在大范围网格上或许能起到不错的信息辅助效果,但对于小范围的气象预测来说却很困难。”</p>
“实际上,对于气象系统来说,风速、湿度、压力除了直接检测方式外,还有另一种特殊的方式可以‘捕捉’到它们。”</p>
“另一种方式?捕捉?”</p>
老郭下意识一呆,忍不住重复了一遍这两个词。</p>
过了片刻。</p>
轰——</p>
他的脑海中骤然划过了一道闪电。</p>
这道闪电令他头皮发麻的同时,也忍不住勐然抬起头,看向了徐云:</p>
“韩立同志,你你说的莫非是.....”</p>
徐云点了点头,嘴角扬起了一丝笑意:</p>
“没错,多普勒效应。”</p>
............</p>sxbiquge/read/56/56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