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莲在雪山上才开放,鱼儿在水里才能游荡。
——塔塔尔族谚语
孙立民在宣传部新闻处工作了很多年,对新闻宣传的政策把握得很好,对电视台的工作也了如指掌,如今又有了广泛的民意支持,再加上施政的策略正确,工作指挥坚决有力,同时重用了一批包括牛木林在内的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正派的人才,收效十分明显。
电视台的风气发生了良好的变化,逐步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喜人现象:领导在大会小会上弘扬正气、主持公道的讲话增多了;埋头钻研工作的干部职工增多了;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观众好评的电视作品增多了。与此同时,站在院子里公开骂大街、说脏话的现象减少了;凑在一起倒是非、传闲话的人减少了;出工不出力、偷奸耍滑的人减少了。
牛木林看到电视台的风气一天天地好了起来,打算抓紧时间创作几部优秀的作品,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电视编导。因此,当他听到自己被提拔为专题文艺部副主任的消息以后,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春风得意、喜上眉梢,而是心中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
他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干那些不务正业的事情。于是,他径直跑到孙立民的办公室里,强烈要求道:“孙台长,你能不能提拔专题部的其他同志当副主任?”
孙立民是第一次遇到牛木林这样给官不要的人。他微笑着问道:“喔,你说一说,谁当副主任更合适?”
孙立民一边说话,一边站起身来,抬脚向门口走去。
牛木林飞快地跑过去,堵在办公室的门口,大声地说道:“李鹏飞导演,李清平导演,他们两个人都合适啊。”
孙立民哈哈大笑起来,忠告道:“两个李导演一致推荐你当副主任呢。小牛,你以后可以一边做管理工作,一边继续创作作品。管理和创作两不耽误嘛。”
牛木林听了孙立民的话,心中转念一想:孙台长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啊。可是……
孙立民看见牛木林的眼神有些犹豫不决,便说道:“你先把门让开,我上趟卫生间行不行?”
牛木林这才意识到自己失态了,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赶紧给孙立民让出了通道。
于是,在那个做什么都论资排辈的年代里,28岁的牛木林成为了电视台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他协助主任黄安德管理拥有20多人的专题文艺部,管理的对象一多半都是比他资历更老的年长的导演和摄像。
199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改革的热潮方兴未艾,许多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纷纷停薪留职,到社会上创办公司经商,俗称“下海”。不少的人心里浮躁,盲目跟风,不管自己具不具备经商的能力,有没有经商的头脑和水平,一个个擦拳磨掌,跃跃欲试。人心不稳给很多单位造成了混乱的,也导致很多家庭的不稳定。
牛木林敏锐地抓住下海经商这个眼下的热门话题,经过和尹庆国等人的商量策划,邀请了几位在经济界打拼的成功人士坐在一起,深入地讨论了下海经商的话题,然后制作了一期新闻访谈节目《下海人谈下海》。
这期节目在电视上播出,同时在报纸上刊发,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很多头脑发热、筹划下海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看了这期节目以后,开始静下心来认真检讨,自己是不是一块经商的材料?具不具备创办公司的能力?是不是做好了下海的准备,而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何应对?
孙立民对牛木林编导的这期节目非常满意,立即要求他牵头组织人马,创办一档顺应时代、反映改革开放的经济栏目。
牛木林意气风发,信心十足,带领大家很快推出了一档经济性栏目《经济天地》,受到了经济界和广大观众的关注。
第二年,牛木林和同事们又开办了一档社会话题性的栏目《人世间》。这个栏目讲述老百姓的故事,针砭时弊,弘扬正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很快成为了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其中的电视片《马桂花的故事》、《黑心诊所》、《呼唤》、《失落的达坂城》等广为人知。
以《河殇》和《西藏的诱惑》为标杆的思辨性纪录片热潮刚刚退去,以《望长城》为代表的纪实性纪录片又风靡一时,引来大批的拥趸者。许多人效而仿之。甚至有些人提出自然主义创作主张,纪录片不应该事先设定主题,不需要一句解说词,原汁原味地照搬现实生活。
牛木林既喜欢《河殇》和《西藏的诱惑》这种充满了哲理和美学价值的作品,也喜欢《望长城》中洋溢着乡土气息的生活纪实。他在创作纪录片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拥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提笔写下了论文《纪录片创作中的误区》,针对记录片创作领域中存在的各种极端主张一一进行了批驳。
这篇论文的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论据有力,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称赞。牛木林也因此引起了省内外电视同行的关注。
1995年7月,牛万山的姐姐、牛木林的姑姑牛宰乃拜像是天仙下凡一般,突然来到了乌鲁木齐,找到了素日没有任何联络的牛木林。
原来,牛宰乃拜的两个儿子早年移民到了新疆的伊犁。她来到伊犁探望儿子,得知牛万山和巩腊梅现在在乌鲁木齐与牛木林一家生活,便拿着地址从伊犁找到了电视台。
当时,牛木林正在剪辑机房制作节目。同事小封跑进来告诉他道:“牛木林,外边有一个少数民族打扮的老奶奶找你。”
牛木林以为是来找栏目组帮忙的观众,便放下手中的活,走出了剪辑机房。他穿过走廊,来到大楼门口,果然看见一位老人站在那里。
牛木林一眼认出来那位老人是他分别了8年的姑姑牛宰乃拜。他赶紧迎上前去,接过了她手中的旅行包。
他惊喜的问道:“姑姑,你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
牛宰乃拜笑着说道:“西北风把我送来的。”
她已经年过70岁了。她的身体看上去却十分的硬朗,走起路来双脚生风。年轻人一般还跟不上她的脚步。
她的身材不高,头上戴着一顶白色的盖头,身上穿着一套藏蓝色的衣裤,脚上穿着一双棉布胶底的布鞋。脸上慈眉善目,只是耳朵有些聋了,需要别人大声说话才能听到。
牛木林把牛宰乃拜领到位于家属院的自己家中。
牛宰乃拜见到牛万山,情绪一时非常地激动,拉起他的右手,在上面轻轻地吻了一下。
巩腊梅站在一旁,看着她的举动感到有些好笑,说道:“又不是外国人,还实行这个规矩!”
牛宰乃拜然后才向巩腊梅问好。
巩腊梅也向她问候。
巩腊梅与牛宰乃拜自从1963年分别以后,30多年来是第一次见面。她的心中虽然对当年飞扬跋扈的牛宰乃拜存有很多的不满,但是,秉持“笑脸迎接上门客”的待客之道,在面子上对牛宰乃拜保持一定的热情。
也许是步入了老年,也许是生活的磨难所致,牛宰乃拜从年轻时候的百般挑剔变成了非常容易款待的客人。白天,她可以一整天地盘腿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吃饭的时候,她丝毫也不挑剔,有什么就吃什么。晚上,她的头一挨枕头就入睡了。浑身上下依然散发出干脆和利索,全然没有老年人吃不香、睡不着的毛病。
不变的是,她仍旧十分看重牛家的正统血脉,对牛木林的孩子苏莱曼格外亲热。
苏莱曼也很喜欢这位远道而来的姑奶奶,坐在她的身边,身体靠在她的身上,一起看着电视节目。
离开乌鲁木齐返回临夏的时候,牛宰乃拜拉住巩腊梅的双手,无比歉意地问道:“你啦我的口唤给啦(你原谅我的过错吗)?”
巩腊梅点了点头,回答道:“给啦。”
牛宰乃拜又一次向牛万山行了吻手礼,然后坐上牛木林找来的汽车,向长途汽车站走了。
她回到临夏老家以后,经常给牛木林打来电话,问候家里的亲人。每次在问候的最后总是忘不了问上一句:“小苏莱曼好着啦?”
送走了牛宰乃拜,牛木林又开始忙碌了。这一年是电视台成立10周年,电视台举办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现场直播的大型文艺晚会和他负责创作的一部反映电视台10年成绩的专题片。
在庆祝电视台成立10周年的大会上,不满31岁的牛木林被提拔担任了单独设置的专题部的主任,成为了社教节目的领军人物。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的辖区内,距离乌鲁木齐市区西南约120公里处,天格尔山的北坡有一座乌鲁木齐河源区的1号冰川。
1号冰川是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冰川。1959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建立了天山冰川观测研究站,使1号冰川在国际冰川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号冰川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条现代冰川,是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多个县市的重要水源地。流经乌鲁木齐市和五家渠市的内流河乌鲁木齐河就是发源于这里,自南流向北,最后流入准噶尔盆地南缘米东区的东道海子,全长214公里,流域面积5803平方公里。沿河建有乌拉泊、红雁池、八一、猛进水库。
1996年的夏天,牛木林编导了一部9集系列专题片《乌河沧桑》,通过展现乌鲁木齐河沿岸的变化来反映新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巨大的进步。
在拍摄第一集《乌河源头》的时候,牛木林带领摄制组一行来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天格尔峰。
虽然正值盛夏时节,这里却是冰雪大世界。厚达几十米的冰川像一条巨大的白色棉被,覆盖在巍峨的山峰上。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冰川显得格外的洁白。
地处海拔较低地方的冰川在阳光的照射下融化成为滴滴水珠。无数滴水珠又汇成了一条小溪,向着山谷奔流而去。
牛木林看到一位身穿红色羽绒服的人,手中提着一把小榔头,正在那里观测冰川。
那个人就是蒙古人巴德尔的后裔纳森。纳森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继续攻读兰州大学的研究生,成为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他放弃了大都市现代和舒适的生活,来到遥远的大山里,每年的夏天驻守在天格尔峰下,日复一日地观测着冰川的变化,为研究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和开发冻土地带等世界性的难题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纳森抬起头,看到正在拍摄节目的工作人员,很快就认出了相貌没有多大变化的牛木林。
他笑着打招呼道:“牛木林。”
牛木林愣了一下,没有认出来前面这个脸色被太阳辐射晒得黑黢黢的人到底是谁,不禁疑惑地望着他。
纳森笑着揶揄道:“你小子还有架子了?我是纳森。那个勇敢的蒙古英雄纳森啊。”
牛木林这才辨认出,这个黑壮的大汉竟然是当年的校友纳森。他急忙上前握住了纳森那双粗糙的大手,激动地说道:“纳森,原来是你啊!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在坚持自己喜欢的专业吗?”
纳森大声地笑了起来。爽朗的笑声在山谷里一波一波地回荡着。
他说道:“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无论是跨到机械时代还是电子时代,我们蒙古人永远是草原的骄子啊。”
牛木林笑着说道:“你小子有本事,就到月球上放羊去。”
纳森收敛了笑容,认真地说道:“说不定真的有这么一天呢。你看,这里的雪线由于温室效应每年都在后退,等到1号冰川消失了,你们乌鲁木齐失去了水源,自然就变成一个荒废的城市了!就是下一个掩埋在茫茫大沙漠里的楼兰了!”
纳森挽留牛木林和摄制组的人员在山下的观测站吃一顿午饭。
牛木林来到纳森简陋的住所,看到一大摞写满了各种数据的记录本,心中万分感慨道:纳森多么像一棵在山路边上生长的普普通通的小草啊,既不在意谁会来欣赏自己,也不在意这里的高远和寒冷,而是在明媚的艳阳下悠然地享受着自己的人生。
纳森对正在发呆的牛木林说道:“你还记的大学时候的巩晓丽吗?她毕业以后没有返回南京老家,自愿要求留在兰州工作,现在变成了小纳森的母亲!”
牛木林惊喜地说道:“当年,我就觉得你小子对人家有想法。苍天有眼,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啊。你在乌鲁木齐地附近待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知道联系我?”
纳森咧开嘴巴笑了起来,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他狡黠地说道:“我们蒙古人害怕饿狼来偷袭家畜,只好每天看护着牛和羊,实在脱不开身啊。”
牛木林在他的胸前狠狠地擂了一拳,笑着骂道:“去你的牛和羊吧!”</div>123xyq/read/4/4918/ )
——塔塔尔族谚语
孙立民在宣传部新闻处工作了很多年,对新闻宣传的政策把握得很好,对电视台的工作也了如指掌,如今又有了广泛的民意支持,再加上施政的策略正确,工作指挥坚决有力,同时重用了一批包括牛木林在内的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正派的人才,收效十分明显。
电视台的风气发生了良好的变化,逐步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喜人现象:领导在大会小会上弘扬正气、主持公道的讲话增多了;埋头钻研工作的干部职工增多了;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观众好评的电视作品增多了。与此同时,站在院子里公开骂大街、说脏话的现象减少了;凑在一起倒是非、传闲话的人减少了;出工不出力、偷奸耍滑的人减少了。
牛木林看到电视台的风气一天天地好了起来,打算抓紧时间创作几部优秀的作品,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电视编导。因此,当他听到自己被提拔为专题文艺部副主任的消息以后,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春风得意、喜上眉梢,而是心中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
他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干那些不务正业的事情。于是,他径直跑到孙立民的办公室里,强烈要求道:“孙台长,你能不能提拔专题部的其他同志当副主任?”
孙立民是第一次遇到牛木林这样给官不要的人。他微笑着问道:“喔,你说一说,谁当副主任更合适?”
孙立民一边说话,一边站起身来,抬脚向门口走去。
牛木林飞快地跑过去,堵在办公室的门口,大声地说道:“李鹏飞导演,李清平导演,他们两个人都合适啊。”
孙立民哈哈大笑起来,忠告道:“两个李导演一致推荐你当副主任呢。小牛,你以后可以一边做管理工作,一边继续创作作品。管理和创作两不耽误嘛。”
牛木林听了孙立民的话,心中转念一想:孙台长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啊。可是……
孙立民看见牛木林的眼神有些犹豫不决,便说道:“你先把门让开,我上趟卫生间行不行?”
牛木林这才意识到自己失态了,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赶紧给孙立民让出了通道。
于是,在那个做什么都论资排辈的年代里,28岁的牛木林成为了电视台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他协助主任黄安德管理拥有20多人的专题文艺部,管理的对象一多半都是比他资历更老的年长的导演和摄像。
199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改革的热潮方兴未艾,许多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纷纷停薪留职,到社会上创办公司经商,俗称“下海”。不少的人心里浮躁,盲目跟风,不管自己具不具备经商的能力,有没有经商的头脑和水平,一个个擦拳磨掌,跃跃欲试。人心不稳给很多单位造成了混乱的,也导致很多家庭的不稳定。
牛木林敏锐地抓住下海经商这个眼下的热门话题,经过和尹庆国等人的商量策划,邀请了几位在经济界打拼的成功人士坐在一起,深入地讨论了下海经商的话题,然后制作了一期新闻访谈节目《下海人谈下海》。
这期节目在电视上播出,同时在报纸上刊发,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很多头脑发热、筹划下海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看了这期节目以后,开始静下心来认真检讨,自己是不是一块经商的材料?具不具备创办公司的能力?是不是做好了下海的准备,而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何应对?
孙立民对牛木林编导的这期节目非常满意,立即要求他牵头组织人马,创办一档顺应时代、反映改革开放的经济栏目。
牛木林意气风发,信心十足,带领大家很快推出了一档经济性栏目《经济天地》,受到了经济界和广大观众的关注。
第二年,牛木林和同事们又开办了一档社会话题性的栏目《人世间》。这个栏目讲述老百姓的故事,针砭时弊,弘扬正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很快成为了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其中的电视片《马桂花的故事》、《黑心诊所》、《呼唤》、《失落的达坂城》等广为人知。
以《河殇》和《西藏的诱惑》为标杆的思辨性纪录片热潮刚刚退去,以《望长城》为代表的纪实性纪录片又风靡一时,引来大批的拥趸者。许多人效而仿之。甚至有些人提出自然主义创作主张,纪录片不应该事先设定主题,不需要一句解说词,原汁原味地照搬现实生活。
牛木林既喜欢《河殇》和《西藏的诱惑》这种充满了哲理和美学价值的作品,也喜欢《望长城》中洋溢着乡土气息的生活纪实。他在创作纪录片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拥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提笔写下了论文《纪录片创作中的误区》,针对记录片创作领域中存在的各种极端主张一一进行了批驳。
这篇论文的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论据有力,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称赞。牛木林也因此引起了省内外电视同行的关注。
1995年7月,牛万山的姐姐、牛木林的姑姑牛宰乃拜像是天仙下凡一般,突然来到了乌鲁木齐,找到了素日没有任何联络的牛木林。
原来,牛宰乃拜的两个儿子早年移民到了新疆的伊犁。她来到伊犁探望儿子,得知牛万山和巩腊梅现在在乌鲁木齐与牛木林一家生活,便拿着地址从伊犁找到了电视台。
当时,牛木林正在剪辑机房制作节目。同事小封跑进来告诉他道:“牛木林,外边有一个少数民族打扮的老奶奶找你。”
牛木林以为是来找栏目组帮忙的观众,便放下手中的活,走出了剪辑机房。他穿过走廊,来到大楼门口,果然看见一位老人站在那里。
牛木林一眼认出来那位老人是他分别了8年的姑姑牛宰乃拜。他赶紧迎上前去,接过了她手中的旅行包。
他惊喜的问道:“姑姑,你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
牛宰乃拜笑着说道:“西北风把我送来的。”
她已经年过70岁了。她的身体看上去却十分的硬朗,走起路来双脚生风。年轻人一般还跟不上她的脚步。
她的身材不高,头上戴着一顶白色的盖头,身上穿着一套藏蓝色的衣裤,脚上穿着一双棉布胶底的布鞋。脸上慈眉善目,只是耳朵有些聋了,需要别人大声说话才能听到。
牛木林把牛宰乃拜领到位于家属院的自己家中。
牛宰乃拜见到牛万山,情绪一时非常地激动,拉起他的右手,在上面轻轻地吻了一下。
巩腊梅站在一旁,看着她的举动感到有些好笑,说道:“又不是外国人,还实行这个规矩!”
牛宰乃拜然后才向巩腊梅问好。
巩腊梅也向她问候。
巩腊梅与牛宰乃拜自从1963年分别以后,30多年来是第一次见面。她的心中虽然对当年飞扬跋扈的牛宰乃拜存有很多的不满,但是,秉持“笑脸迎接上门客”的待客之道,在面子上对牛宰乃拜保持一定的热情。
也许是步入了老年,也许是生活的磨难所致,牛宰乃拜从年轻时候的百般挑剔变成了非常容易款待的客人。白天,她可以一整天地盘腿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吃饭的时候,她丝毫也不挑剔,有什么就吃什么。晚上,她的头一挨枕头就入睡了。浑身上下依然散发出干脆和利索,全然没有老年人吃不香、睡不着的毛病。
不变的是,她仍旧十分看重牛家的正统血脉,对牛木林的孩子苏莱曼格外亲热。
苏莱曼也很喜欢这位远道而来的姑奶奶,坐在她的身边,身体靠在她的身上,一起看着电视节目。
离开乌鲁木齐返回临夏的时候,牛宰乃拜拉住巩腊梅的双手,无比歉意地问道:“你啦我的口唤给啦(你原谅我的过错吗)?”
巩腊梅点了点头,回答道:“给啦。”
牛宰乃拜又一次向牛万山行了吻手礼,然后坐上牛木林找来的汽车,向长途汽车站走了。
她回到临夏老家以后,经常给牛木林打来电话,问候家里的亲人。每次在问候的最后总是忘不了问上一句:“小苏莱曼好着啦?”
送走了牛宰乃拜,牛木林又开始忙碌了。这一年是电视台成立10周年,电视台举办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现场直播的大型文艺晚会和他负责创作的一部反映电视台10年成绩的专题片。
在庆祝电视台成立10周年的大会上,不满31岁的牛木林被提拔担任了单独设置的专题部的主任,成为了社教节目的领军人物。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的辖区内,距离乌鲁木齐市区西南约120公里处,天格尔山的北坡有一座乌鲁木齐河源区的1号冰川。
1号冰川是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冰川。1959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建立了天山冰川观测研究站,使1号冰川在国际冰川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号冰川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条现代冰川,是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多个县市的重要水源地。流经乌鲁木齐市和五家渠市的内流河乌鲁木齐河就是发源于这里,自南流向北,最后流入准噶尔盆地南缘米东区的东道海子,全长214公里,流域面积5803平方公里。沿河建有乌拉泊、红雁池、八一、猛进水库。
1996年的夏天,牛木林编导了一部9集系列专题片《乌河沧桑》,通过展现乌鲁木齐河沿岸的变化来反映新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巨大的进步。
在拍摄第一集《乌河源头》的时候,牛木林带领摄制组一行来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天格尔峰。
虽然正值盛夏时节,这里却是冰雪大世界。厚达几十米的冰川像一条巨大的白色棉被,覆盖在巍峨的山峰上。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冰川显得格外的洁白。
地处海拔较低地方的冰川在阳光的照射下融化成为滴滴水珠。无数滴水珠又汇成了一条小溪,向着山谷奔流而去。
牛木林看到一位身穿红色羽绒服的人,手中提着一把小榔头,正在那里观测冰川。
那个人就是蒙古人巴德尔的后裔纳森。纳森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继续攻读兰州大学的研究生,成为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他放弃了大都市现代和舒适的生活,来到遥远的大山里,每年的夏天驻守在天格尔峰下,日复一日地观测着冰川的变化,为研究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和开发冻土地带等世界性的难题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纳森抬起头,看到正在拍摄节目的工作人员,很快就认出了相貌没有多大变化的牛木林。
他笑着打招呼道:“牛木林。”
牛木林愣了一下,没有认出来前面这个脸色被太阳辐射晒得黑黢黢的人到底是谁,不禁疑惑地望着他。
纳森笑着揶揄道:“你小子还有架子了?我是纳森。那个勇敢的蒙古英雄纳森啊。”
牛木林这才辨认出,这个黑壮的大汉竟然是当年的校友纳森。他急忙上前握住了纳森那双粗糙的大手,激动地说道:“纳森,原来是你啊!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在坚持自己喜欢的专业吗?”
纳森大声地笑了起来。爽朗的笑声在山谷里一波一波地回荡着。
他说道:“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无论是跨到机械时代还是电子时代,我们蒙古人永远是草原的骄子啊。”
牛木林笑着说道:“你小子有本事,就到月球上放羊去。”
纳森收敛了笑容,认真地说道:“说不定真的有这么一天呢。你看,这里的雪线由于温室效应每年都在后退,等到1号冰川消失了,你们乌鲁木齐失去了水源,自然就变成一个荒废的城市了!就是下一个掩埋在茫茫大沙漠里的楼兰了!”
纳森挽留牛木林和摄制组的人员在山下的观测站吃一顿午饭。
牛木林来到纳森简陋的住所,看到一大摞写满了各种数据的记录本,心中万分感慨道:纳森多么像一棵在山路边上生长的普普通通的小草啊,既不在意谁会来欣赏自己,也不在意这里的高远和寒冷,而是在明媚的艳阳下悠然地享受着自己的人生。
纳森对正在发呆的牛木林说道:“你还记的大学时候的巩晓丽吗?她毕业以后没有返回南京老家,自愿要求留在兰州工作,现在变成了小纳森的母亲!”
牛木林惊喜地说道:“当年,我就觉得你小子对人家有想法。苍天有眼,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啊。你在乌鲁木齐地附近待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知道联系我?”
纳森咧开嘴巴笑了起来,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他狡黠地说道:“我们蒙古人害怕饿狼来偷袭家畜,只好每天看护着牛和羊,实在脱不开身啊。”
牛木林在他的胸前狠狠地擂了一拳,笑着骂道:“去你的牛和羊吧!”</div>123xyq/read/4/4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