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有把枪 第七章 孤胆

小说:崇祯有把枪 作者:梦吴越 更新时间:2021-07-06 21:29:15 源网站:新笔趣阁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午时。</p>

  钦天监监正汤若望在太监王承恩带领下,匆匆忙忙往乾清宫赶去,据说皇帝陛下正在用膳,趁着用膳的间隙,召见这位德意志人。</p>

  “尊敬的公公,皇帝陛下找我所为何事?”</p>

  汤若望忐忑不安,他离开故乡科隆,穿越重洋来到中国已有二十年,然而这还是第一次被大明皇帝单独召见。</p>

  这位德意志人聪颖博学,精力充沛,来中国不久便学会说一口纯正官话,私下里以儒雅士大夫自居,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对大明官场规则谙熟于心的儒生,另一个身份竟然是传教士。</p>

  汤若望于天启初年由澳门北上,来到北京,在钦天监这样的清水衙门,他被人排挤妒忌,处境颇为艰难。</p>

  形若蛀虫的大明官僚盘踞着古老帝国最神秘的部门——钦天监,顽固不化,令人绝望。</p>

  不要说日心说之类的天文常识,就是日食月食的基本原理,钦天监这些官老爷们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更不要说让他们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准确时间。</p>

  汤若望仿佛一股新鲜清风,撩开了钦天监神秘莫测下的腐烂霉变,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备受攻击。</p>

  好在这些都已成为过去了。</p>

  天性爽朗的科隆人永远不会执念过去的阴霾。</p>

  从本质上来说,汤若望是个浪漫主义者,和唐朝诗人李白与本朝奇才徐渭类似。</p>

  不过他的使命并非文学,而是单纯的传教。</p>

  这个心怀怜悯,富有教养的传教士,从他走下帆船带着上帝耶和华的使命,踏上这块苦难深重的大地开始,便决心将自己的毕生奉献在这里,拯救大明数以万计的异教徒。</p>

  大明帝国江河日下,前途暗淡,然而汤若望的传教事业却蒸蒸日上,越做越好,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大明子民皈依天主教,其中不乏谙熟儒家经典的士大夫,这些人左手四书五经儒新约旧约,中西结合,其乐也融融。</p>

  崇祯年间,紫禁城天主教信徒数量已突破万人,京城中几个诰命夫人对传教士心驰神往,经常出没大教堂中,坊间流传着关于她们的风流韵事。</p>

  汤若望显然不受这些言论影响,因为他平时太忙了。</p>

  实际上,宫里人只在某些重要场合比如祭天大典上才能见到钦天监人员身影,毕竟这是我朝最神秘的所在。</p>

  王承恩最近一次见到汤若望是在去年八月。汤若望和几个西洋人准确预测了一场日食,而钦天监的几个灵太郎推测的日食日期错的离谱,比预期晚了两个月。</p>

  崇祯重重嘉奖汤若望等人,赐给三个外国人一两银子,严厉斥责三位能力堪忧的灵太郎,罚没他们半年俸禄,灵太郎倒也满不在乎,因为他们已经很久没发工资了。</p>

  此刻王承恩终于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个名声响亮口碑甚佳的传教士。</p>

  “几月不见,汤大人又瘦了,不知京城菜肴可合你胃口?对了,大人还在吃蜗牛吗?”</p>

  王承恩笑盈盈打量着这个比自己高出一截的外国人。</p>

  乾清宫外,年轻太监那用一双小眼睛打量金发碧眼的德意志人,深情凝视汤若望蓝色眼眸,肥胖的脸上浮现出猥琐笑容。</p>

  汤若望在来中国之前,就对这里风俗人情有一定了解,在北京住了两年,更是被京师断袖成风所震惊。</p>

  “谢谢公公关心,上帝保佑,”他在胸前画了个十字,“我已经不吃蜗牛了,毕竟这里的蜗牛太难抓了。”</p>

  汤若望喜食蜗牛算是京师官场八卦之一,王承恩当然也有耳闻,反对他的人以此为借口说他辜负圣恩行若野兽。</p>

  其实蜗牛不过是道法国菜而已。</p>

  汤若望感觉眼前这个身材矮胖的宦官对自己有非分之想,他那眯缝的小眼睛,那肥厚的大手,让德意志人感觉很不自然。</p>

  即便是在社会风气开放的亚平宁半岛,也不会有人做出这样出格的举动啊。</p>

  噢。主啊,宽恕这些罪人吧。”</p>

  ”汤大人,皇上招你所为何事,杂家也不知道,不过主子早朝时龙颜大怒,杀了人,你进去后可要小心些。”</p>

  王承恩消遣完毕,不忘提醒汤若望。</p>

  半个时辰后,乾清宫大殿,崇祯皇帝正在享用他的午膳——一条腌鱼,两根鸡腿,一碗米饭。</p>

  远远望见一个金发碧眼的欧洲人走进大殿,径直朝自己走来。</p>

  崇祯微微一笑,他知道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汤若望。</p>

  这位天主教传教师历经天启崇祯顺治康熙两朝四代,最后被小人陷害,险些让康麻子凌迟处死。</p>

  汤若望擅长历法,数学,对火炮铸造也有一定心得,崇祯知道,明末清初来中国传教士大都是以军事专家的面目取得统治阶层信任的。</p>

  不过相比火炮火枪队列战阵,崇祯皇帝最看中的,却是德意志人对历法的独到研究。</p>

  汤若望倡导的新式历法,明显要比钦天监的那些老朽们高明。</p>

  国之将亡,必有乱象。从天启末年开始,大明进入地狱模式,水涝,旱灾,鼠疫,崇祯年间广东甚至下起了大雪。</p>

  最让崇祯揪心的是频繁发生的日食月食地震等大凶之兆。</p>

  从西汉初年开始,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便被历代统治者所信仰。</p>

  崇祯性格多疑,对这些谶纬迷信深信不疑,明末内忧外患,天灾不断,民间流传不少歌谣谶语,大致意思都是说崇祯无德,所以天降异象。</p>

  因此,汤若望等人的存在具有某种整治意义。</p>

  有了他们,无论是日食月食甚至是令历代皇帝恐惧的荧惑守心,崇祯都能从容应对处变不惊。</p>

  这可以让皇帝在大臣面前保持威仪,从逻辑上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p>

  汤若望走到崇祯跟前,没有行跪拜之礼,只是略微弯腰。</p>

  “亲爱的皇帝陛下,请原谅臣忙于观测天象,忘了给您做元旦朝贺,臣受到王公公召唤,赶来晋见,不知陛下召臣,所为何事?”</p>

  崇祯微微颔首,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他对德意志人的温文尔雅都表示非常满意。</p>

  崇祯仔细打量汤若望,发现传教士身上穿的棉袄和王承恩身上的一样破烂,眉头微皱道。</p>

  “汤大人,半年不见,你为何变成这副模样?”</p>

  朱由检显然忘记了去年也就是崇祯十六年春季爆发的京师大鼠疫对普通官员的影响。</p>

  物价腾贵,物资匮乏,鼠疫最严重的时候,北京城内大米涨到五两银子一石,即便是平日的五倍价格,却还买不到。</p>

  实际上,像汤若望这样穷困潦倒的官员在京城不在少数。</p>

  “尊敬的陛下,臣没有多少积蓄,您知道,钦天监那点银子,只够勉强度日,而陛下又很久没发官员俸禄了。”</p>

  汤若望迟疑片刻,鼓足勇气道,王承恩拼命向他使眼色,示意汤若望不要再说下去。</p>

  “你多久没发俸禄了?”</p>

  汤若望抬头望向崇祯,伸出三根手指。</p>

  崇祯大吃一惊,没想到连钦天监也会被拖欠俸薪,更不必说其他衙门了。</p>

  “那你这些日子是如何过的?”</p>

  崇祯知道汤若望每月俸银二十两,钦天监算是朝廷上下最清水的衙门,没有半点油水可捞,二十两银子还要养活他的副手,在京师,即便没有鼠疫,日子也会过得很拮据。</p>

  “回禀陛下,臣偶尔也会接点私活,帮京城内的达官显贵们占星,不,是算命,”</p>

  王承恩面如死灰。</p>

  依照大明律,钦天监官员只能为皇家服务,汤若望这种情况,是可以杀头的。</p>

  ”哦,”</p>

  崇祯神色颓然。</p>

  怪不得最后众叛亲离,长期拖欠俸银,还能指望谁能忠君报国?说到底,即便是忠臣良将,也是要吃饭的。</p>

  想起密室中藏匿的巨额黄金,崇祯心中稍稍宽慰。</p>

  “成祖爷显灵了,当然,按照你们德意志的说法,也可以说是主的神迹上帝保佑之类,总之,就在昨晚,朕收获了很多黄金,王承恩!”</p>

  王承恩连忙从袖中取出个沉甸甸的袋子,转身递给汤若望。</p>

  汤若望接过装满黄金的袋子,小心翼翼打开袋子,捡起一小块,塞在嘴里咬了咬,声音颤巍道。</p>

  “仁慈慷慨的皇帝陛下,大明的守护神啊,愿上帝保佑你!”</p>

  崇祯笑了笑,虽然汤若望说的很肉麻,不过崇祯听得还是很受用。</p>

  “新历法推行,准备的怎么样了么?”</p>

  德意志人连忙收好黄金。</p>

  “回禀皇帝陛下,各项准备已经就绪,臣与钦天监几位副监正反复商议,决议就在今年年中开始,”</p>

  ”好!”</p>

  崇祯十年,汤若望参与修编历法,成稿后名为新历法,当时的主持人是徐光启。</p>

  新历法收到守旧派攻击,一直难以推行,到崇祯十六年,在钦天监屡次预测天象失败后,崇祯终于排除万难,决意推行新历法。</p>

  历史上,这部历法还没开始推行,大明王朝便亡了。</p>

  “有了你们的新历法,大明王朝必然焕然一新!中兴可望!”</p>

  历法对古代统治者意义重大,尤其是在这个文盲率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时代,拥有历法,就控制了时间,历史告诉齐孟,谁能控制时间,谁就能控制历史。</p>

  王承恩在一旁附和道:“汤大人忠心为国,皇上天天都在念叨你呢!”</p>

  汤若望俯身行礼,向崇祯表达感谢。</p>

  “不过朕召你前来,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p>

  崇祯抬起头,目光炯炯。</p>

  “哦?”</p>

  汤若望感觉有些不安,该不会是让他去铸造火炮吧?</p>

  天启年间,汤若望和几位传教士在澳门铸造火炮,炮成后,试射炸膛,当场炸死十多个明军。</p>

  这次事故充分说明,近代军事工业不是几个外行传教士能轻易搞定的。</p>

  哪怕汤若望已经通晓火炮研制的全部原理。</p>

  历史上,明末传教士们耗费十年心血研制的先进火炮最后被山东叛变的孔友德白白送给了清军。</p>

  “你放心,朕不是要你去铸造火炮,也不要你改良火药,”</p>

  听崇祯这么说,汤若望顿时如释重负。</p>

  “朕知道你只是名传教士,是上帝的使者,哪有上帝使者兼职铁匠的?”</p>

  崇祯微笑着望向德意志人,接着说。</p>

  “朕知道你不擅长行伍之事,不过应该会有其他人擅长,朕听说近几年有不少欧洲人来到东方,”</p>

  汤若望连连点头,令他意想不到,这位大明皇帝对欧洲事务了解甚多。</p>

  “你可以仔细想想,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朕想要找的?”</p>

  汤若望抬头看崇祯一眼,旋即落在自己脚下。</p>

  旁边王承恩李若琏聚精会神听皇上和西洋人对话,费力消化着其中的含义。</p>

  “有吗?”崇祯紧追不舍,他相信可以从汤若望口中得到一些有用信息。</p>

  拯救大明,说到底还是要靠人才的。崇祯身边可用的人才,在他登基以来的十六年里,几乎已被斩尽杀绝了。</p>

  皇帝判断没错,汤若望作为中国天主教负责人之一,信徒众多,人脉极广。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汤若望的情报能力比王承恩还要厉害。</p>

  当然,厂卫已经濒临崩溃了。</p>

  “尊敬的陛下,”</p>

  传教士一双深邃的蓝色眼睛注视崇祯,情绪稍稍激动。</p>

  “我与西班牙人塞万图斯曾有过一次美丽的邂逅,那是在澳门,昏暗闷热的午后,凉爽的海风吹拂着酒吧前台,西班牙点了杯高度烈酒,三杯酒下肚,开始向我诉说自己的传奇经历,那是一个玫瑰色的故事,开头确实黑色的,,,,</p>

  ”他是干什么的?“崇祯不准备听德意志人讲少年维特的烦恼,劈头盖脸问道。</p>

  “噢,他是西班牙皇室首席工匠,”</p>

  “首席工匠,那应该懂火器咯?”</p>

  这个时期,西班牙火器至少领先东方五十年,即便汤若望是在十年前遇上这位工匠的,此人对大明王朝的重要性也无须多言。崇祯两眼放光盯着汤若望,像即将淹死的人盯着根稻草。</p>

  “陛下,以您的睿智一定知道,在过去三十年,西班牙帝国的枪炮足以横行欧洲,虽然大不列颠现在已经有取代之势。另外,这位工匠先生最擅长的还是棱堡设计。”</p>

  “棱堡!”</p>

  朱由检对欧洲史一无所知,不过他相信一个德意志人在评论西班牙和英国时,应该是客观的。</p>

  既然如此,他为何来到中国?</p>

  “陛下,因为爱情,准确是出身卑微的工匠爱上了拥有高贵血统的公主,”</p>

  ”所以他失恋了?”</p>

  真是俗套的恋爱故事。</p>

  “这个塞万提斯现在何处?”</p>

  陛下,是塞万图斯。</p>

  ”他在哪里?”</p>

  崇祯不耐烦问道。</p>

  “日本,几年前去了日本,然后没有消息了。”</p>

  汤若望脸上略过伤感之色,虽然只和西班牙人喝过一次酒,却被这个勇敢追求爱情的铁匠深深打动。</p>

  “日本?”</p>

  崇祯刚刚明亮起来的眼眸很快暗淡下来。</p>

  ”陛下也知道日本发生的事情?”</p>

  汤若望胡须颤抖,情绪忽然激动。</p>

  “朕如何不知,这些倭寇将传教士屠杀殆尽,还有无数天主教徒,”</p>

  崇祯神色凝重,他不希望日本发生混乱,也不希望日本闭关锁国。大明需要日本的铜矿。</p>

  “汤若望,不要悲伤失望,或许这是上帝对你们传教士的考验。”</p>

  崇祯叹息一声,表示对天主教充满同情。</p>

  汤若望再次对崇祯表示感谢,两人又寒暄了几句,王承恩朝带着传教士退下了。</p>

  崇祯坐在龙椅上沉思良久,最后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一直站在自己身边的锦衣卫李若琏身上。</p>

  不等皇帝开口,李若琏便主动请缨。</p>

  “末将愿去日本!”</p>

  崇祯颤抖着站起身,离开龙椅,走到锦衣卫身前,声音呜咽。</p>

  “高祖当年创立锦衣卫,曾言锦衣卫乃天子爪牙,朕有你这样的爪牙,死而无憾!”</p>

  李若琏连忙跪倒,却被皇帝扶起。</p>

  “务必找到塞万图斯,将其带回京师!事成之后,朕将封你为异姓王!”</p>sxbiquge/read/6/6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