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虽然只是侄儿媳妇,但性格爽利,为人处事八面玲珑,很会凑趣儿,非常得大长公主喜欢。也正因为如此,她的女儿才被大长公主抬举。
而做为儿媳妇的何氏,本就性子内向,再加上跟郑吉感情不和,相反不好意思说那些拍马屁的话,跟大长公主的婆媳关系也算不上亲近。
何氏跟在她们后面进卧房,心里气得要命。这个家里,连堂嫂子都骑到她头上了。特别是郑吉看江氏的眼神,哪怕他压抑着,她也看出了不同。真让人恶心……
江意惜觉得,何氏更瘦了,眼里的愁苦也更多了一些,掩都掩饰不了。
这么看来,郑吉这次回来跟何氏的关系依然没有改变。
江意惜检查了大长公主的眼睛,又好多了。
她笑道,“恭喜大长公主,眼疾已经好了。今天施最后一次眼针,再喝一旬汤药,洗三次眼睛即可。”
听到这个好消息,屋里人齐齐恭贺大长公主。
大长公主又拉着江意惜的手表示感谢。
闲人退下,江意惜给大长公主施了针,又改了两味药。
夫妻二人依然以江意惜呕吐厉害为由,没有留下吃晌饭,大长公主府又送了半车礼物。
大长公主还拉着江意惜的手说,“以后多来陪本宫说说话,也把存哥儿带来,本宫喜欢小娃娃……”
郑吉很想送他们出门,却知道自己是长辈不好相送。郑璟、郑玉、郑婷婷、郑芳芳送他们出了垂花门。
江意惜望望头顶的艳阳,目前的危机没有了,不知第四次的危机到底什么时候出现。
其实,她希望那一天早日到来,化解了就余生顺遂了。但不希望是怀孕的时候,怕伤害到孩子。
晌饭后,郑少保一家回家。
郑吉看到大长公主睡着,出门会友。
他穿的便装,没有骑马,而是坐马车,赶车的是他的护卫队长郑关。
郑关八岁起就跟着郑吉。从小厮、亲兵,一路做到护卫队长。郑吉的秘密他都知道,之前
M.去扈家,他就是守在外面放哨的那一个。
他们去了一条小街。站在街边就能看到几个宅子,其中一个是武襄伯府。
郑吉想见见江洵。
不止为了明雅,也为了江辰。
他们来到街边的一个茶楼,要了二楼一间包厢。
郑关安排好主子,便去了武襄伯府。
来到角门,他甩给守门人一个小银锭子。ωωw.
“我与江辰将军是旧识,想见见江洵,请他出来一叙。”
郑关没说谎,江辰生前跟他认识。
守门人看看面前这个大汉,虽然没穿戎装,但虎背熊腰,目光炯炯,前额还有一长疤,一看就凶狠。
他打了一个哆嗦,哈腰笑道,“老爷请稍候,小的这就去禀报二爷。”
郑吉打开小窗一条缝,一股寒风吹进来。
京城的寒风远比不边关的寒风浓烈。
他久久凝视着远处那个宅子。明雅曾经生活在那里,她的一双儿女也生活在那里。
他很是自责,辞墨说这两个孩子曾经受了不少苦。
江辰在世时,他不敢多关注他们。江辰阵亡后,他以为回京的老国公和辞墨会护着他们。
后来才知道他们吃了些苦头,被江老太太和江伯爷夫妇苛待,连嫁妆都要谋……
还好辞墨娶了惜惜,江家方不敢再苛待他们。若他们生活不好过,他怎么对得起明雅和江辰。
辞墨说得对,自己哪怕再会打仗,在治家和人情世故上也有太多欠缺。
当年,自己即使再倾慕明雅也不该任性,不该图一时激情走到那一步。还好明雅遇到江辰,江辰不计前嫌给了她全部的爱。否则,她怕是要受大委屈了。
若当初自己看出让他外出公干是母亲的指使,他一走就逼迫扈家,他说什么也不会在那个关键时刻离开京城。
明雅等不回来自己,又被自家逼迫嫁人,她该有多么无助和绝望……
明雅成亲后他去找过她,她只说她对他已经心死,让他不要再去打扰她平静的生活。他知道,明雅一定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迫不得已匆匆嫁给江辰。
更没想到的是,明雅那么年轻就死了。
他的心也死了。
十八年来,他不愿意要女人,不仅是思念明雅,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如此,又害了另一个女人……
这时,他看到郑关带着一个少年往这里走来。
少年身材修长,俊朗英气,哪怕离得远,也能看出像江辰多一些。
郑吉眼前出现江意惜的面容,那孩子像明雅多些。
他又想到母亲说江意惜长得有些像小姑姑的事。
这就是缘份吧?
想到他和明雅的那天晚上,可惜出生日期对不上。若惜惜真是他的亲闺女,明雅一定会想方设法等他回来,而不是匆匆出嫁……
江洵出来见到郑关,才知道要见他的是郑吉。
郑吉,虽出身宗室,却不怕苦不怕死在外东征西战,是西庆总兵兼征西大将军,是孟祖父的得意门生,为晋和朝守护着最难守的西边门户,得所有京武堂生员崇拜……
他激动地一跳老高。原来自己爹爹跟郑吉是生前“挚友”,自己就要见到他了。
来到包厢,江洵长躬及地,“晚辈江洵见过郑大将军。”
郑吉笑道,“叫我郑叔。”
江洵站直身子,笑道,“郑叔。”
郑吉上下打量几眼他,欣慰道,“好男儿,不错。”他指了指旁边,“坐吧。”
江洵坐下。腰竿挺得笔直,双手放在膝盖上。
不知为何,见到他,比见到孟祖父还要紧张。
郑吉笑道,“不要紧张,只把我当长辈看……”
郑吉问了他们姐弟在江家的生活,他的学习情况,又跟他讲了江辰埋在哪里,他经常会去坟前同“他”喝酒聊天……慢慢的,江洵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
郑关则守去门外。
郑吉从腰间取下一把小弯刀,铜把牛皮套,把上嵌着两颗猫儿眼及数颗蓝宝石,一拔出来寒光森森。
他把弯刀递过去,说道,“这是我斩获西元国四皇子的,拿去做个纪念。”
而做为儿媳妇的何氏,本就性子内向,再加上跟郑吉感情不和,相反不好意思说那些拍马屁的话,跟大长公主的婆媳关系也算不上亲近。
何氏跟在她们后面进卧房,心里气得要命。这个家里,连堂嫂子都骑到她头上了。特别是郑吉看江氏的眼神,哪怕他压抑着,她也看出了不同。真让人恶心……
江意惜觉得,何氏更瘦了,眼里的愁苦也更多了一些,掩都掩饰不了。
这么看来,郑吉这次回来跟何氏的关系依然没有改变。
江意惜检查了大长公主的眼睛,又好多了。
她笑道,“恭喜大长公主,眼疾已经好了。今天施最后一次眼针,再喝一旬汤药,洗三次眼睛即可。”
听到这个好消息,屋里人齐齐恭贺大长公主。
大长公主又拉着江意惜的手表示感谢。
闲人退下,江意惜给大长公主施了针,又改了两味药。
夫妻二人依然以江意惜呕吐厉害为由,没有留下吃晌饭,大长公主府又送了半车礼物。
大长公主还拉着江意惜的手说,“以后多来陪本宫说说话,也把存哥儿带来,本宫喜欢小娃娃……”
郑吉很想送他们出门,却知道自己是长辈不好相送。郑璟、郑玉、郑婷婷、郑芳芳送他们出了垂花门。
江意惜望望头顶的艳阳,目前的危机没有了,不知第四次的危机到底什么时候出现。
其实,她希望那一天早日到来,化解了就余生顺遂了。但不希望是怀孕的时候,怕伤害到孩子。
晌饭后,郑少保一家回家。
郑吉看到大长公主睡着,出门会友。
他穿的便装,没有骑马,而是坐马车,赶车的是他的护卫队长郑关。
郑关八岁起就跟着郑吉。从小厮、亲兵,一路做到护卫队长。郑吉的秘密他都知道,之前
M.去扈家,他就是守在外面放哨的那一个。
他们去了一条小街。站在街边就能看到几个宅子,其中一个是武襄伯府。
郑吉想见见江洵。
不止为了明雅,也为了江辰。
他们来到街边的一个茶楼,要了二楼一间包厢。
郑关安排好主子,便去了武襄伯府。
来到角门,他甩给守门人一个小银锭子。ωωw.
“我与江辰将军是旧识,想见见江洵,请他出来一叙。”
郑关没说谎,江辰生前跟他认识。
守门人看看面前这个大汉,虽然没穿戎装,但虎背熊腰,目光炯炯,前额还有一长疤,一看就凶狠。
他打了一个哆嗦,哈腰笑道,“老爷请稍候,小的这就去禀报二爷。”
郑吉打开小窗一条缝,一股寒风吹进来。
京城的寒风远比不边关的寒风浓烈。
他久久凝视着远处那个宅子。明雅曾经生活在那里,她的一双儿女也生活在那里。
他很是自责,辞墨说这两个孩子曾经受了不少苦。
江辰在世时,他不敢多关注他们。江辰阵亡后,他以为回京的老国公和辞墨会护着他们。
后来才知道他们吃了些苦头,被江老太太和江伯爷夫妇苛待,连嫁妆都要谋……
还好辞墨娶了惜惜,江家方不敢再苛待他们。若他们生活不好过,他怎么对得起明雅和江辰。
辞墨说得对,自己哪怕再会打仗,在治家和人情世故上也有太多欠缺。
当年,自己即使再倾慕明雅也不该任性,不该图一时激情走到那一步。还好明雅遇到江辰,江辰不计前嫌给了她全部的爱。否则,她怕是要受大委屈了。
若当初自己看出让他外出公干是母亲的指使,他一走就逼迫扈家,他说什么也不会在那个关键时刻离开京城。
明雅等不回来自己,又被自家逼迫嫁人,她该有多么无助和绝望……
明雅成亲后他去找过她,她只说她对他已经心死,让他不要再去打扰她平静的生活。他知道,明雅一定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迫不得已匆匆嫁给江辰。
更没想到的是,明雅那么年轻就死了。
他的心也死了。
十八年来,他不愿意要女人,不仅是思念明雅,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如此,又害了另一个女人……
这时,他看到郑关带着一个少年往这里走来。
少年身材修长,俊朗英气,哪怕离得远,也能看出像江辰多一些。
郑吉眼前出现江意惜的面容,那孩子像明雅多些。
他又想到母亲说江意惜长得有些像小姑姑的事。
这就是缘份吧?
想到他和明雅的那天晚上,可惜出生日期对不上。若惜惜真是他的亲闺女,明雅一定会想方设法等他回来,而不是匆匆出嫁……
江洵出来见到郑关,才知道要见他的是郑吉。
郑吉,虽出身宗室,却不怕苦不怕死在外东征西战,是西庆总兵兼征西大将军,是孟祖父的得意门生,为晋和朝守护着最难守的西边门户,得所有京武堂生员崇拜……
他激动地一跳老高。原来自己爹爹跟郑吉是生前“挚友”,自己就要见到他了。
来到包厢,江洵长躬及地,“晚辈江洵见过郑大将军。”
郑吉笑道,“叫我郑叔。”
江洵站直身子,笑道,“郑叔。”
郑吉上下打量几眼他,欣慰道,“好男儿,不错。”他指了指旁边,“坐吧。”
江洵坐下。腰竿挺得笔直,双手放在膝盖上。
不知为何,见到他,比见到孟祖父还要紧张。
郑吉笑道,“不要紧张,只把我当长辈看……”
郑吉问了他们姐弟在江家的生活,他的学习情况,又跟他讲了江辰埋在哪里,他经常会去坟前同“他”喝酒聊天……慢慢的,江洵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
郑关则守去门外。
郑吉从腰间取下一把小弯刀,铜把牛皮套,把上嵌着两颗猫儿眼及数颗蓝宝石,一拔出来寒光森森。
他把弯刀递过去,说道,“这是我斩获西元国四皇子的,拿去做个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