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副主任倒也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人,蜀中几个文学大佬的挣钱能力可比周至强多了,而且他是知道周至邮票拍卖了多少钱的人,知道周至看着年纪轻轻,其实经济实力雄厚,也不差这小二十万。
他倒是更吃惊于老曹对周至的看好,赶着来把协议敲定。
不过想到接下来还要送周至去同几位辜先生告别,刘副主任又感觉不奇怪了。
抛开年龄不论,能够得到辜家认可的学生,最起码在学术或者文艺之路上,是有一番绝对优势的。
这么一想,倒是又觉得不奇怪了。
和代表出版社的曹主编签完协议道别,才发现费经理已经到了有一会儿了。
这次周至要带回去的东西也不少,还珍贵无比,因此费经理也不敢怠慢。
这次得到了四种古纸,最贵重当然是南唐澄心堂纸,其次是宋代鸡林纸,之后是明代的万年红、建阳扣,以及明代和清代的太史连。
这些东西如今还不能算是文物,首都故宫博物院里还有不少存货,但是却禁不住用。
随着国家对书画文物和古籍珍本的修缮工作的日益重视,这些修复用纸的耗用也日渐加大,不出五年,这些纸张就会出现短缺,再过十年,这些纸张就会被列为文物珍品,不得擅自动用了。
至于书画文物和古籍珍本的修缮工作如何继续?那就一边视文物的等级和等待修复的危急程度排期,首先抢救极度珍贵的和亟待修复的,至于剩下的,那就先保持原状予以封存。ωωw.
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力度搞研发,比如找野蚕与现代蚕杂交令其“返祖”,得到粗细程度与汉代、唐代、宋代蚕丝粗细一致的蚕丝,再用当时的药物染剂进行染色,得到合适的色丝,即可用纺机编织出与那个时代粗细目数相当的织品,进而进行下一步的仿制和复原。
其余书画、瓷器、陶器、青铜,莫不如此。
手法越来越精细,越来越趋同真品,而更加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除了书画这种高端货只是近代仿品泛滥,古代字画难以仿冒以外,其余的瓷器、青铜器、玉器、陶器,三彩等,高手们特么……真的在民间。
于是就会闹出故宫博物院专家花十万元在潘家园买到高仿北魏彩釉人俑的传奇故事。
而瓷器成为重灾区的原因又有不同,瓷器的仿冒不是从现在开始的,而是每一个王朝的安定期都毫不例外地会掀起一股收藏热,而历朝历代对前朝精品瓷器的仿制,那是锲而不舍坚韧不拔。
到了现代,现仿古瓷的难度还是极高的,除了建国初期和改开初期集中全国精力搞攻关搞出来的两批高仿古瓷具备这样的实力外,剩下的则主要是利用前朝的古瓷,冒充更加前朝的古瓷。
这是一个相当考验眼力的工作,比如清代的制瓷技术精益求精,仿古之风盛行,到了乾隆时期,瓷器的仿古技术已达到了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的程度。
此时的仿古瓷器品种包罗万象,已经被搞成了好几个系列。
其一是釉色仿古,宋代五大名窑和前朝名窑如龙泉窑,越窑,都是乾隆治瓷高手们疯狂模仿的重灾区,尤其是哥窑、龙泉窑,乾隆官窑已经可以模仿到青出于蓝的程度。
其二是青花仿古,重灾区则是明代永乐、宣德的青花,从青花呈色到器物的造型、纹饰全面复制。
不过青花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明代的青花料在永乐、宣德二朝,以郑和七下西洋带回来来的优良的苏麻离青为主。
苏料呈色浓艳美丽,加上永宣瓷器雄健豪放的风格,使得永宣青花被历代追崇,成为青花瓷的至尊。ωωw.
而后的成化青花也有部分使用苏料,但更多是因原料稀缺而采用的国产“平等青”,也称“陂塘青”。
这种产于江西乐平的青料发色浅淡而呈灰蓝,清丽淡雅,衬以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使得成化青花成为明中期青花艺术的代表,玲珑秀奇独步一时,为世所珍,历朝历代均以仿制。
得益于平等青的清谈典雅,这一青花瓷器风格延续了成化、弘治和正德三朝。
到了嘉靖、隆庆至万历前期,青花料则开始使用一种蓝中泛紫的材料,产于回疆,成为回青料。
这种青花瓷产量大但工艺较粗糙,瓷质有所降低,青花瓷也从此走向衰落。
走向衰落的意思也不是就不受重视,而是指从一枝独秀变为诸多瓷器百家争鸣,并驾齐驱。
因此从材料就能够分析得出来,青花瓷器里前朝仿品最多的,就是嘉隆万回青青花,多出自民窑,官窑都懒得去仿。
其次就是成弘正平等青青花,此类青花官窑仿造得最多,技艺精湛,色料无差不说,就连提款都分了两种,一种是本朝乾隆款,一种是万恶的前朝款。
而最容易让人打眼的,就是这部分瓷器,发生神奇故事最多的,也多是这部分瓷器。
而最尊贵典雅的永宣苏麻离青青花反而好了,以乾隆爷的家底儿跟实力,都难以仿造这批“青花之王”,工艺水平没有问题,重点是……万恶的苏麻离青……没了。
因此仿品虽然一样众多,一样有前朝款,但是那种浓艳美丽的苏麻离青的宝石色,却是绝响,难以重现复制,因此仿品和正品相对于平等青青花,反而更好区分。
第三类仿古重灾区是斗彩,以明代成化斗彩为重点仿烧对象,主要在技法上予以继承。
斗彩发展到了乾隆朝,已经进入了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斗彩新品种,甚至连仿古铜器、仿红雕漆,仿动植物的象生瓷器这些丧心病狂的玩意儿都造的出来,还皆能准确地表达出所仿之物的色感和质感,堪称巧夺天工,形成了乾隆瓷器的一大特色。
有了这样的实力在手,以乾隆爷的性格,不对对斗彩的祖宗成化斗彩下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于是那批仿古瓷器中,好些就是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烧造的。
清宫档案里可见到很多这位爷当年批给督陶官的批文,从批文中可以看到,他对瓷器的烧造,有着非常具体的指示。
一句话,就是将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到大家不太熟,但是却是收藏界传说中,成化儿皇帝给神奇御姐万贵妃定做的天字斗彩小罐,通通给模仿了一个遍。
他倒是更吃惊于老曹对周至的看好,赶着来把协议敲定。
不过想到接下来还要送周至去同几位辜先生告别,刘副主任又感觉不奇怪了。
抛开年龄不论,能够得到辜家认可的学生,最起码在学术或者文艺之路上,是有一番绝对优势的。
这么一想,倒是又觉得不奇怪了。
和代表出版社的曹主编签完协议道别,才发现费经理已经到了有一会儿了。
这次周至要带回去的东西也不少,还珍贵无比,因此费经理也不敢怠慢。
这次得到了四种古纸,最贵重当然是南唐澄心堂纸,其次是宋代鸡林纸,之后是明代的万年红、建阳扣,以及明代和清代的太史连。
这些东西如今还不能算是文物,首都故宫博物院里还有不少存货,但是却禁不住用。
随着国家对书画文物和古籍珍本的修缮工作的日益重视,这些修复用纸的耗用也日渐加大,不出五年,这些纸张就会出现短缺,再过十年,这些纸张就会被列为文物珍品,不得擅自动用了。
至于书画文物和古籍珍本的修缮工作如何继续?那就一边视文物的等级和等待修复的危急程度排期,首先抢救极度珍贵的和亟待修复的,至于剩下的,那就先保持原状予以封存。ωωw.
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力度搞研发,比如找野蚕与现代蚕杂交令其“返祖”,得到粗细程度与汉代、唐代、宋代蚕丝粗细一致的蚕丝,再用当时的药物染剂进行染色,得到合适的色丝,即可用纺机编织出与那个时代粗细目数相当的织品,进而进行下一步的仿制和复原。
其余书画、瓷器、陶器、青铜,莫不如此。
手法越来越精细,越来越趋同真品,而更加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除了书画这种高端货只是近代仿品泛滥,古代字画难以仿冒以外,其余的瓷器、青铜器、玉器、陶器,三彩等,高手们特么……真的在民间。
于是就会闹出故宫博物院专家花十万元在潘家园买到高仿北魏彩釉人俑的传奇故事。
而瓷器成为重灾区的原因又有不同,瓷器的仿冒不是从现在开始的,而是每一个王朝的安定期都毫不例外地会掀起一股收藏热,而历朝历代对前朝精品瓷器的仿制,那是锲而不舍坚韧不拔。
到了现代,现仿古瓷的难度还是极高的,除了建国初期和改开初期集中全国精力搞攻关搞出来的两批高仿古瓷具备这样的实力外,剩下的则主要是利用前朝的古瓷,冒充更加前朝的古瓷。
这是一个相当考验眼力的工作,比如清代的制瓷技术精益求精,仿古之风盛行,到了乾隆时期,瓷器的仿古技术已达到了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的程度。
此时的仿古瓷器品种包罗万象,已经被搞成了好几个系列。
其一是釉色仿古,宋代五大名窑和前朝名窑如龙泉窑,越窑,都是乾隆治瓷高手们疯狂模仿的重灾区,尤其是哥窑、龙泉窑,乾隆官窑已经可以模仿到青出于蓝的程度。
其二是青花仿古,重灾区则是明代永乐、宣德的青花,从青花呈色到器物的造型、纹饰全面复制。
不过青花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明代的青花料在永乐、宣德二朝,以郑和七下西洋带回来来的优良的苏麻离青为主。
苏料呈色浓艳美丽,加上永宣瓷器雄健豪放的风格,使得永宣青花被历代追崇,成为青花瓷的至尊。ωωw.
而后的成化青花也有部分使用苏料,但更多是因原料稀缺而采用的国产“平等青”,也称“陂塘青”。
这种产于江西乐平的青料发色浅淡而呈灰蓝,清丽淡雅,衬以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使得成化青花成为明中期青花艺术的代表,玲珑秀奇独步一时,为世所珍,历朝历代均以仿制。
得益于平等青的清谈典雅,这一青花瓷器风格延续了成化、弘治和正德三朝。
到了嘉靖、隆庆至万历前期,青花料则开始使用一种蓝中泛紫的材料,产于回疆,成为回青料。
这种青花瓷产量大但工艺较粗糙,瓷质有所降低,青花瓷也从此走向衰落。
走向衰落的意思也不是就不受重视,而是指从一枝独秀变为诸多瓷器百家争鸣,并驾齐驱。
因此从材料就能够分析得出来,青花瓷器里前朝仿品最多的,就是嘉隆万回青青花,多出自民窑,官窑都懒得去仿。
其次就是成弘正平等青青花,此类青花官窑仿造得最多,技艺精湛,色料无差不说,就连提款都分了两种,一种是本朝乾隆款,一种是万恶的前朝款。
而最容易让人打眼的,就是这部分瓷器,发生神奇故事最多的,也多是这部分瓷器。
而最尊贵典雅的永宣苏麻离青青花反而好了,以乾隆爷的家底儿跟实力,都难以仿造这批“青花之王”,工艺水平没有问题,重点是……万恶的苏麻离青……没了。
因此仿品虽然一样众多,一样有前朝款,但是那种浓艳美丽的苏麻离青的宝石色,却是绝响,难以重现复制,因此仿品和正品相对于平等青青花,反而更好区分。
第三类仿古重灾区是斗彩,以明代成化斗彩为重点仿烧对象,主要在技法上予以继承。
斗彩发展到了乾隆朝,已经进入了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斗彩新品种,甚至连仿古铜器、仿红雕漆,仿动植物的象生瓷器这些丧心病狂的玩意儿都造的出来,还皆能准确地表达出所仿之物的色感和质感,堪称巧夺天工,形成了乾隆瓷器的一大特色。
有了这样的实力在手,以乾隆爷的性格,不对对斗彩的祖宗成化斗彩下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于是那批仿古瓷器中,好些就是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烧造的。
清宫档案里可见到很多这位爷当年批给督陶官的批文,从批文中可以看到,他对瓷器的烧造,有着非常具体的指示。
一句话,就是将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到大家不太熟,但是却是收藏界传说中,成化儿皇帝给神奇御姐万贵妃定做的天字斗彩小罐,通通给模仿了一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