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二百九十三章 新式大明宝钞

小说: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更新时间:2023-12-13 22:14:25 源网站:2k小说网
  齐泰被贬离京师,拉开了开封府案追责的序幕。

  朝堂倾轧,演为常态。

  都察院左都御史景清尚未返京,关于其弹劾已有十余份之多,练子宁迫于压力,上书请罪。

  与此同时,吏部考功司全面整顿,一干令史、书令史与掌固被踢出吏部,或免官返乡,或发落地方。

  都察院中,凡经开封府而未曾揭其问题者,一律摘掉官帽官服,回家为农业发挥余热。

  武英殿。

  朱允炆召解缙、张紞,询问道:“吏部尚书不可长期缺失,你们认为谁主吏部最为合适?”

  解缙、张紞听闻朱允炆此话,两人对视一眼,便知事情有变。

  按正常情况,尚书一职缺失,侍郎递补,眼下接替齐泰的,应是吏部左侍郎卢义。

  可皇上既然询问了,那自然是不看好卢义,若是再推荐卢义,那就说明自己脑袋不好使,听不懂皇上的话。

  张紞谨慎地回道:“皇上,按朝廷规制,应是卢义接任吏部尚书,然卢义能力稍欠,难控大局,实是不宜,臣举荐吏部右侍郎毛泰亨。”

  解缙反对道:“毛泰亨缺乏心胸,目光狭隘,不是吏部长官合适人选。”

  朱允炆也有些犯难。

  在六部之中,吏部地位可谓最高,有天官、冢宰、太宰之称,手握全国官吏升迁任免之权。

  吏部尚书人选,直接关系着朝廷内外用人问题,即要清明正直,又要胸怀开阔,能力不凡,卢义与毛泰亨,都非良选。

  “皇上,臣举荐一人。”

  解缙肃然道。

  朱允炆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解缙。

  解缙言道:“此人秉心正直,淳良笃实,裨益国家。洪武十八年,为太祖授征事郎,中书舍人,后吏部考课优良,当以升迁。太祖将其留用,专司机密文字,侍奉太祖左右,从未差错。后吏部主事,身负大才,为人和气,善与关系,当宜大任。”

  朱允炆眼神一亮。

  张紞思索了下,也点头称赞,附言道:“皇上,此人可为吏部尚书。”

  朱允炆嘴角含笑,道:“既如此,那就由内阁拟旨吧,超升蹇义为吏部尚书,告诫卢义、毛泰亨,开封府之事,非齐泰一人之责,侍郎亦当担责,只是念其忠诚,不作处罚,望其悉心于政,辅好蹇义,处置好吏部之事。”

  解缙、张紞领命。

  朱允炆吩咐道:“郁新、景清与周王等人即将进入京师,你们安排人员接应。”

  两人答应后,便离开武英殿。

  朱允炆召中央前钱庄管事梁成同,询问道:“民间银铜状况可有缓解?”

  梁成同带着几分欣喜,禀告道:“回皇上,自中央钱庄调整至一银兑八百文铜钱后,民间铜荒终于有所缓解,从最低一银兑五百文铜钱,改为一银兑七百文铜,虽尚未接轨于中央钱庄,但银**铜贵的局,已然破解。”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折腾了这么多天,也该稳定下来了,但这个结果,还不是正常的银铜兑比。

  “加大宣传,为百姓提供更快捷的兑换,让民间兑比依附于中央钱庄,日后,中央钱庄的银铜兑换是多少,民间就应跟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稳定银铜。”

  朱允炆严肃地说道。

  梁成同答应下来,看着朱允炆,犹豫了下说道:“皇上,眼下银铜兑换趋于平衡,可大明宝钞却依旧过于贬值,钱庄虽开了收回窗口,但无法改变钱钞现状。可放任银铜为主力,不适合商业之策,也不利于商业兴盛……”

  朱允炆提笔蘸墨,道:“大明宝钞有诸多问题,你可有具体方略?”

  梁成同壮着胆子,道:“臣以为大明宝钞有其利,便于携带与交易,应想办法重塑大明宝钞,将其与银铜挂钩,改变大明宝钞颓势,以促宝钞流转。”

  “如何重塑?”

  朱允炆问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梁成同思索了下,肃然道:“全面回收洪武大明宝钞,发行全新的建文宝钞!”

  朱允炆批复奏折的笔停顿了下,抬头看着梁成同,道:“建文宝钞就不用想了,不过你的想法是对的,朕会好好思量,且下去吧。”

  梁成同行礼离开。

  朱允炆批复一众奏折之后,对双喜吩咐道:“召黄子澄、夏元吉。”

  两人入殿。

  朱允炆安排两人落座,道:“先前中央钱庄主事认为,民间虽重银铜,尤以铜为重,但银铜并不适合大商业格局,难以支撑更频繁的交易,提出重塑大明宝钞,你们认为如何?”

  黄子澄摸了摸胡须,认真回道:“皇上,宝钞有利交易,这倒是事实,可宝钞发行量大,已有失控之势,想要重塑宝钞,怕是不易,除非普设中央钱庄,大量回笼昏钞。”

  昏钞,即旧钞。

  夏元吉对于商税与货币颇有研究,见朱允炆看过来,便说道:“大明宝钞在民间依旧有其地位,只是因滥发无节制,加之兑换与回收道路太窄,致使宝钞贬值过甚。如今设置皇家中央钱庄,通过充盈民间铜币,回收银两,平抑了银铜兑比。”

  “以此效法,可增大宝钞收拢力度,矫正宝钞、银、铜兑比,并广设中央钱庄,稳定大明宝钞,规定宝钞发行皆需以金银铜为准备,必可重塑宝钞地位,继而扩大宝钞于民间交易。”

  朱允炆十分器重夏元吉,这个有着大明“管家”之称的中年人,是一个少有的懂货币与经济的厉害人物。

  “朕想要完全回收旧版大明宝钞,打造全新的大明宝钞。”

  朱允炆沉声道。

  黄子澄与夏元吉惊讶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没有开玩笑,从桌案上拿出了一张小纸片,递给了两人,道:“大明宝钞虽是不错,但依旧有其瑕疵,在朕看来,除了滥发之外,最大的问题便在于宝钞太大。”

  对于大明宝钞之大,朱允炆是想不通的,既然都纸币了,何必要弄成一张4A纸那么大,小一点不好吗?

  难道说,大就有派头?

  纸币的价值,在于上面印的数字,不在于纸张的大小,大纸张难道不浪费吗?

  自洪武七年,朱元璋设宝钞提举司制造大明宝钞后,没一两年就出现了“昏钞”问题,即“钞用久则昏烂”。

  对于宝钞老旧破烂,朱允炆是表示十分理解的。

  大家出门,不可能带一张平整的4A纸,总需要折来折去,揉几次,才能放到袖子的口袋里,这是纸,是不是铁,天天揉能不烂吗?

  昏钞出现之后,商贾就十分嫌弃,不愿意收,虽然上面写着一贯钱,却只能算作九百文花,老百姓虽然不识字,但也知道自己被坑了。

  一来二去,谁也不愿意用昏钞。

  洪武十三年,朝廷设倒钞法,各地设行用库,专门负责昏钞纳库易新钞,但要收取“工墨”费用。

  洪武二十四年,进一步规定,凡钞有字贯可辨者,不问烂损,即收受解京,抑勒与伪充者罪之。

  这些举措打通了钱钞回收的渠道,可问题是,钱钞发行量过大,大幅钱钞,回收时也不按钱钞字贯兑现,导致钱钞走向滑坡。

  现在还没滑到山底下,还有机会救一救。

  黄子澄与夏元吉看着纸张上刻画的新式钱钞,长四寸半,宽两寸,上部写大明宝钞,偏左中间写着一百文字样,偏右中间则画着朱元璋画像,左右各有标记与纹路,翻至背后,则是大明皇宫图,标注年份。

  这类钱钞仅如一手之大,随手可藏于身,最多折叠一次,无需多次折叠。

  黄子澄对朱允炆道:“这种钱钞倒是新颖,也更为便利,臣以为可行。”

  朱允炆微微一笑,说道:“这只是朕随手涂鸦,大致尺寸与内容便是如此,宝钞提举司为户部所辖,这件事便交给夏元吉亲自负责,先制初版,待六部、内阁与朕商议无误后,再广为印版,流通于民。”

  夏元吉领命道:“臣定不辜负皇上重托。”

  在夏元吉前往宝钞提举司,找来匠人交代各种事宜时,北方的草原之上,掀起了狂沙。

  哈什哈携两万精骑,跨过山丘,杀向了买的里八剌的住牧之地。

  惊慌失措的买的里八剌连忙组织军队防护,并命令绰罗斯部落的马哈木率军护卫,马哈木答应了买的里八剌会来,只是他没有答应什么时候来。

  买的里八剌的二儿子本雅失里见局势已然失控,再无回天之力,便携自己的亲信,逃出了哈什哈的追击,一路向西,直奔帖木儿帝国而去。

  哈什哈亲自带骑兵,凿穿了买的里八剌的阵型,强大的土尔扈特部骑兵,挥舞着马刀,屠杀着所有的反抗者,血染枯草,热暖大地。

  买的里八剌的护卫与部族投降了。

  没有人想死,更没有人想要为买的里八剌而死。

  哈什哈如战神一般,骑在马上俯视着不远处孤零零的买的里八剌,纵马持刀喊道:“你死了,元廷才能崛起!”

  买的里八剌没有闪避,他无处可躲,也无需躲。

  当哈什哈掠过时,买的里八剌的视野变得凌乱,看到了山,看到了云,看到了挥舞着马刀呐喊的人群,最后看到了枯草,就在嘴边……

  PS:

  感谢越雪由梦、不期而遇、安修、我为你鼓掌喝彩等读者朋友打赏,也感谢一直鼓励与支持惊雪的各位读者大大,谢谢你们的认可与陪伴,没说的,明天努力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