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里面的监察?
朱允炆眯着眼看着戴德彝,这个家伙倒有些想法,想在都察院内部设置一个监察都察院的部门,沉思少许,道:“六十人?朕可以批准,但有个条件。”
戴德彝放松下来,问道:“不知皇上有何指示?”
朱允炆起身走向戴德彝,道:“既然这六十人负责监察都察院御史,那就不能归于都察院,应设置在东厂之下,对六部、内阁与朕负责,而不对都察院负责。”
戴德彝惊讶地后退一步,连忙道:“这不太合适吧?”
朱允炆严肃地看着戴德彝,摇了摇头,道:“让都察院自我监督,早晚会出问题。不若在东厂专门设置一个御史盘查司,专司御史调查之事。若发现御史与地方勾结,欺瞒朝廷,舞弊贪污,可直报朝廷。”
戴德彝悻悻然退出武英殿,自己只是想在都察院挂一个警钟,不成想朱允炆却给都察院悬了一把剑,这下不好玩了……
扩大东厂,是朱允炆不得不做的事。
言官太多,关于官员的弹劾奏章不少,一天少则关涉二三人,多则十几人。
可东厂调查一天能解决几个事件,查明几个真相?
东厂的人也没有窃-听器,电子眼,探察问题也需要一点点来,全靠一些安全局的老粗干活,那结果只能是眼下的情况:
案牍累累!
总积压着也不是个事,安排一些文人去干活,效率肯定高许多。
翌日朝会。
宋晟奏言,主张对安南用兵,以显大明煌煌天威,震慑宵小之辈,夺回被掠百姓,将安南胡氏抓至京师,杀头了事。
户部、兵部表态反对。
茹瑺也清楚宋晟此举只是展示五军都督府的态度,但此时事情还没有到那一步,茹瑺陈言道:“胡杜授首,两万安南军士覆灭,安南胡氏必会惶惶不可终日。朝廷无需动用大军,只需遣一使臣前往,一可展示我大明天威,二可弘和平于四方,三可收回我百姓。止戈为武,方为上策。”
内阁郁新支持安排使臣前往安南,道:“不若先遣使臣于安南,探寻安南态度,若其愿归还我大明子民,恳乞求饶,大明应有宗主国度量。若其不尊不从,一意孤行,再动大军也不迟。”
文臣附言者众。
朱允炆答应下来,问道:“既如此,安排谁去安南合适?”
此话一出,朝堂顿时安静下来。
出使解决问题,自然是成本最低的法子,无外乎路费,说说话就回来了,纯当一趟长途旅游。
可问题是,旅游的地方有点特殊,它需要出国……
万一安南胡氏不听话,真的一心反抗大明,撕破脸把使臣给咔嚓了,家里老婆孩子的怎么办?
出国有风险,出使需谨慎。
眼看要冷场,吏部尚书蹇义出班,推荐道:“臣以为行人司谭胜受可承担此任,其曾出使过三佛齐,去一趟安南,应不成问题。”
朱允炆微微点头,答应道:“既如此,就由内阁拟写敕令,问问安南胡氏意欲何为,是战还是降,让谭胜受早日出使。”
出使这件事,谁去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根本在于有人将敕令带过去,表达大明的态度。
敲定出使人员之后,朱允炆看向内阁郁新,道:“眼下张紞需去广西、云南,内阁只剩下郁新与解缙两位,人员偏少,事务却颇为繁重,就在六部尚书中,选出两人加入内阁吧。”
解缙和杨士奇等人在贡院批阅试卷,殿试之后还有得他们忙,加之内阁人员过少,容易专权,朱允炆便借张紞离开内阁的机会,扩大内阁。
此言一出,六部尚书之中各有不同心思。
谁不愿入阁,享受下“丞相”的待遇?
吏部尚书蹇义自不会争取,他刚上任吏部,不可能擢升内阁,倒是陈迪、茹瑺、黄子澄、暴昭、郑赐等人彼此看着,似乎在商议着什么。
郑赐沉默许久,最终选择了退出,作为工部第一人,大明最大的包工头,他并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加入内阁,因为工部在今年准备兴修水利,疏浚河道,这是一项大工程,也是一项事关民生的大功绩。
与其入阁,统揽大局,不若做点实事。
朱允炆通过慎重考虑,命户部尚书黄子澄、兵部尚书茹瑺进入内阁,与解缙、郁新组成新的四人内阁。
在众多朝臣看来,两尚书入阁是最大的事。
但在朱允炆看来,接下来的命令更为重要:
夏元吉接替户部尚书,铁铉接任兵部尚书。
在历史上,夏元吉可以说是“大明第一管家”,其财政能力无与伦比,从农税司的运作、管理、户部钱粮调配等来看,他无愧于此殊荣。
将户部交给夏元吉,是最合适的选择。
至于铁铉,此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虽是文臣,却有武略,将兵部交给他,也是合适的。
官职的调整,自是令人鼓舞。
黄子澄初入内阁,意气风发,进言道:“皇上,一条鞭法、遏田产之争国策已施行一年有余,然仍有一些州县并未彻底推行,臣请派出官员,盘查地方,以防地方增设税目盘削百姓。”
朱允炆肃然应允,道:“此事可交付户部稽查总司负责,都察院外派御史同时汇报此事,若两者奏报对不上,该治谁的罪,便治谁的罪!”
夏元吉与戴德彝皆是面露苦色,看来都察院与户部,都不好办事啊,一个不小心,就很可能追责过来……
黄子澄的举动,其实是文官集体焦虑的一种体现。
现在广西战事结束,韩观、张辅名扬天下,武举制度与全军兵王之策,又让“尚武”之风吹了起来,文官集体必然需要做点事出来,以“文治”压制“武治”。
朝会结束后不久,解缙、杨士奇与董伦等人便完成了春闱会试试卷批阅,至武英殿汇报相关事宜。
杨士奇拿出一份名录与几份试卷,递给一旁内侍,禀告道:“因今年春闱与元年高考时间间隔仅有数月,此番会试取士有所缩减,总计选出二百三十四人,黄榜已拟写完毕,明日一早张贴,所点会元为江西吉安人曾棨(qi),此乃其经义文章。”
朱允炆接过之后看罢,微微赞道:“曾棨文思敏捷,文风豁达,颇有大局,点他为会元朕无异议。除曾棨外,可还有难得一见的人才?”
人才乃是国之根本,也是朱允炆未来推行更多新政与变革的中坚力量,不可不重视。
解缙点了点头,道:“皇上,说起人才,倒还真有几位可堪大用。”
“哦,能赢解大才子肯定,看来此人不凡。”
朱允炆感兴趣地看着解缙。
解缙挥袖一笑,道:“臣尤看好两人,一名为周述,一名为周孟简,令人称奇的是,此两人是一家之人,实为亲兄弟。”
“一门两进士?这倒是厉害。”
朱允炆眉头微动。
解缙面带红光,道:“皇上,此二人臣早有耳闻。”
“这两人是江西吉安人?”
朱允炆问道。
解缙连忙称是。
朱允炆看了看名录,问道:“这前十之中,有多少吉安府之人?”
解缙脸色凛然。
虽说进士黄榜名录除会元之外并无其他排序,但名字越靠前,则越说明其会试成绩更优。
杨士奇肃然回道:“前十之中,吉安府进士占七名,然皆是真实学问,经各考官综合评定而出。”
朱允炆看着紧张的解缙与杨士奇,解缙是吉安府人,杨士奇也是江西人,眼下江西出了那么多人才,御史们会不会怀疑存在科场舞弊,考试黑幕,这倒是个需要考虑的事。
不过在朱允炆看来,解缙与杨士奇还不至于在这种事上做小动作。
“人才不问出处,吉安府教育得当,人才辈出,这是好事,你等无需担忧。解缙,你方才言到曾听闻过周述、周孟简,说来听听。”
解缙松了一口气,道:“周述、周孟简才名早已满吉安,但为吉安府津津乐道的,是周述、周孟简的父亲周子旭与叔叔周子益。在周子旭、周子益父母去世之后,两兄弟亲密无间,有一年,周家因事牵连,两兄弟争着入狱。”
“周子旭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且弟尚未有后,想要入狱承担灾祸。周子益认为需留下兄长,以主持宗祀之事。周子益争执不过大哥,便私自做主入狱,被朝廷发配遣戍辽东,但不知何故,其死在了路上。周子旭听闻消息之后,痛哭不已,将次子周孟简过继给周子益一脉……”
朱允炆听闻之后,也不由暗暗感慨。
人世间中,有多少兄弟家人能做到这一步的,看多了尔虞我诈,利益纠葛,人间的真情,反成了奢侈之物。
“让五军都督府查一查,看看周子益如何是死在发配的路上的!”
朱允炆皱眉道。
发配就是分配,把人玩死了算什么。
不过从江西到辽东,路途遥遥,累死在路上,病死在路上,也都有可能……
解缙叹息道:“皇上,此事年岁已久,已很难查探,不若就此作罢,由其后人光耀门楣,告慰宗族吧。”
朱允炆暗暗叹息。
大明太大,总有阳光照不进去的地方。
也许,自己应该去地方上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去经历一场,底层的真实的大明。
朱允炆眯着眼看着戴德彝,这个家伙倒有些想法,想在都察院内部设置一个监察都察院的部门,沉思少许,道:“六十人?朕可以批准,但有个条件。”
戴德彝放松下来,问道:“不知皇上有何指示?”
朱允炆起身走向戴德彝,道:“既然这六十人负责监察都察院御史,那就不能归于都察院,应设置在东厂之下,对六部、内阁与朕负责,而不对都察院负责。”
戴德彝惊讶地后退一步,连忙道:“这不太合适吧?”
朱允炆严肃地看着戴德彝,摇了摇头,道:“让都察院自我监督,早晚会出问题。不若在东厂专门设置一个御史盘查司,专司御史调查之事。若发现御史与地方勾结,欺瞒朝廷,舞弊贪污,可直报朝廷。”
戴德彝悻悻然退出武英殿,自己只是想在都察院挂一个警钟,不成想朱允炆却给都察院悬了一把剑,这下不好玩了……
扩大东厂,是朱允炆不得不做的事。
言官太多,关于官员的弹劾奏章不少,一天少则关涉二三人,多则十几人。
可东厂调查一天能解决几个事件,查明几个真相?
东厂的人也没有窃-听器,电子眼,探察问题也需要一点点来,全靠一些安全局的老粗干活,那结果只能是眼下的情况:
案牍累累!
总积压着也不是个事,安排一些文人去干活,效率肯定高许多。
翌日朝会。
宋晟奏言,主张对安南用兵,以显大明煌煌天威,震慑宵小之辈,夺回被掠百姓,将安南胡氏抓至京师,杀头了事。
户部、兵部表态反对。
茹瑺也清楚宋晟此举只是展示五军都督府的态度,但此时事情还没有到那一步,茹瑺陈言道:“胡杜授首,两万安南军士覆灭,安南胡氏必会惶惶不可终日。朝廷无需动用大军,只需遣一使臣前往,一可展示我大明天威,二可弘和平于四方,三可收回我百姓。止戈为武,方为上策。”
内阁郁新支持安排使臣前往安南,道:“不若先遣使臣于安南,探寻安南态度,若其愿归还我大明子民,恳乞求饶,大明应有宗主国度量。若其不尊不从,一意孤行,再动大军也不迟。”
文臣附言者众。
朱允炆答应下来,问道:“既如此,安排谁去安南合适?”
此话一出,朝堂顿时安静下来。
出使解决问题,自然是成本最低的法子,无外乎路费,说说话就回来了,纯当一趟长途旅游。
可问题是,旅游的地方有点特殊,它需要出国……
万一安南胡氏不听话,真的一心反抗大明,撕破脸把使臣给咔嚓了,家里老婆孩子的怎么办?
出国有风险,出使需谨慎。
眼看要冷场,吏部尚书蹇义出班,推荐道:“臣以为行人司谭胜受可承担此任,其曾出使过三佛齐,去一趟安南,应不成问题。”
朱允炆微微点头,答应道:“既如此,就由内阁拟写敕令,问问安南胡氏意欲何为,是战还是降,让谭胜受早日出使。”
出使这件事,谁去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根本在于有人将敕令带过去,表达大明的态度。
敲定出使人员之后,朱允炆看向内阁郁新,道:“眼下张紞需去广西、云南,内阁只剩下郁新与解缙两位,人员偏少,事务却颇为繁重,就在六部尚书中,选出两人加入内阁吧。”
解缙和杨士奇等人在贡院批阅试卷,殿试之后还有得他们忙,加之内阁人员过少,容易专权,朱允炆便借张紞离开内阁的机会,扩大内阁。
此言一出,六部尚书之中各有不同心思。
谁不愿入阁,享受下“丞相”的待遇?
吏部尚书蹇义自不会争取,他刚上任吏部,不可能擢升内阁,倒是陈迪、茹瑺、黄子澄、暴昭、郑赐等人彼此看着,似乎在商议着什么。
郑赐沉默许久,最终选择了退出,作为工部第一人,大明最大的包工头,他并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加入内阁,因为工部在今年准备兴修水利,疏浚河道,这是一项大工程,也是一项事关民生的大功绩。
与其入阁,统揽大局,不若做点实事。
朱允炆通过慎重考虑,命户部尚书黄子澄、兵部尚书茹瑺进入内阁,与解缙、郁新组成新的四人内阁。
在众多朝臣看来,两尚书入阁是最大的事。
但在朱允炆看来,接下来的命令更为重要:
夏元吉接替户部尚书,铁铉接任兵部尚书。
在历史上,夏元吉可以说是“大明第一管家”,其财政能力无与伦比,从农税司的运作、管理、户部钱粮调配等来看,他无愧于此殊荣。
将户部交给夏元吉,是最合适的选择。
至于铁铉,此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虽是文臣,却有武略,将兵部交给他,也是合适的。
官职的调整,自是令人鼓舞。
黄子澄初入内阁,意气风发,进言道:“皇上,一条鞭法、遏田产之争国策已施行一年有余,然仍有一些州县并未彻底推行,臣请派出官员,盘查地方,以防地方增设税目盘削百姓。”
朱允炆肃然应允,道:“此事可交付户部稽查总司负责,都察院外派御史同时汇报此事,若两者奏报对不上,该治谁的罪,便治谁的罪!”
夏元吉与戴德彝皆是面露苦色,看来都察院与户部,都不好办事啊,一个不小心,就很可能追责过来……
黄子澄的举动,其实是文官集体焦虑的一种体现。
现在广西战事结束,韩观、张辅名扬天下,武举制度与全军兵王之策,又让“尚武”之风吹了起来,文官集体必然需要做点事出来,以“文治”压制“武治”。
朝会结束后不久,解缙、杨士奇与董伦等人便完成了春闱会试试卷批阅,至武英殿汇报相关事宜。
杨士奇拿出一份名录与几份试卷,递给一旁内侍,禀告道:“因今年春闱与元年高考时间间隔仅有数月,此番会试取士有所缩减,总计选出二百三十四人,黄榜已拟写完毕,明日一早张贴,所点会元为江西吉安人曾棨(qi),此乃其经义文章。”
朱允炆接过之后看罢,微微赞道:“曾棨文思敏捷,文风豁达,颇有大局,点他为会元朕无异议。除曾棨外,可还有难得一见的人才?”
人才乃是国之根本,也是朱允炆未来推行更多新政与变革的中坚力量,不可不重视。
解缙点了点头,道:“皇上,说起人才,倒还真有几位可堪大用。”
“哦,能赢解大才子肯定,看来此人不凡。”
朱允炆感兴趣地看着解缙。
解缙挥袖一笑,道:“臣尤看好两人,一名为周述,一名为周孟简,令人称奇的是,此两人是一家之人,实为亲兄弟。”
“一门两进士?这倒是厉害。”
朱允炆眉头微动。
解缙面带红光,道:“皇上,此二人臣早有耳闻。”
“这两人是江西吉安人?”
朱允炆问道。
解缙连忙称是。
朱允炆看了看名录,问道:“这前十之中,有多少吉安府之人?”
解缙脸色凛然。
虽说进士黄榜名录除会元之外并无其他排序,但名字越靠前,则越说明其会试成绩更优。
杨士奇肃然回道:“前十之中,吉安府进士占七名,然皆是真实学问,经各考官综合评定而出。”
朱允炆看着紧张的解缙与杨士奇,解缙是吉安府人,杨士奇也是江西人,眼下江西出了那么多人才,御史们会不会怀疑存在科场舞弊,考试黑幕,这倒是个需要考虑的事。
不过在朱允炆看来,解缙与杨士奇还不至于在这种事上做小动作。
“人才不问出处,吉安府教育得当,人才辈出,这是好事,你等无需担忧。解缙,你方才言到曾听闻过周述、周孟简,说来听听。”
解缙松了一口气,道:“周述、周孟简才名早已满吉安,但为吉安府津津乐道的,是周述、周孟简的父亲周子旭与叔叔周子益。在周子旭、周子益父母去世之后,两兄弟亲密无间,有一年,周家因事牵连,两兄弟争着入狱。”
“周子旭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且弟尚未有后,想要入狱承担灾祸。周子益认为需留下兄长,以主持宗祀之事。周子益争执不过大哥,便私自做主入狱,被朝廷发配遣戍辽东,但不知何故,其死在了路上。周子旭听闻消息之后,痛哭不已,将次子周孟简过继给周子益一脉……”
朱允炆听闻之后,也不由暗暗感慨。
人世间中,有多少兄弟家人能做到这一步的,看多了尔虞我诈,利益纠葛,人间的真情,反成了奢侈之物。
“让五军都督府查一查,看看周子益如何是死在发配的路上的!”
朱允炆皱眉道。
发配就是分配,把人玩死了算什么。
不过从江西到辽东,路途遥遥,累死在路上,病死在路上,也都有可能……
解缙叹息道:“皇上,此事年岁已久,已很难查探,不若就此作罢,由其后人光耀门楣,告慰宗族吧。”
朱允炆暗暗叹息。
大明太大,总有阳光照不进去的地方。
也许,自己应该去地方上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去经历一场,底层的真实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