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举石,开锣。
袁岳、薛路、纪纲等一干举人分散开来,在边缘处等待呼名上场。
比试场中,摆放着三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柱体青石,青石石壁经过打磨,并没有毛刺,在青石柱离地面大致七寸位置,左右各凿有凹槽,供人抓持。
青石宽皆是一尺,高分为一尺三寸、一尺六寸、两尺,对应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
考官是兵部古朴,站在前排,面向武举人喊着:“凡呼名三次不登场者,视为弃考。登场者,当先选石号,献印两次,方为通过。现开始呼名,福建福宁武举人马亮。”
朱允炆绕有兴趣地看着,对一旁的朱棣、宁王、铁铉等人说道:“这就是石礩(zhi)?”
朱棣等人连连点头。
铁铉解释道:“皇上,此石礩专为武举所备,原是宫室梁柱下的垫石,为唐宋开槽,测人膂力。”
朱允炆打量着远处的石头,这可与后世的举重杠铃完全不同,杠铃是一根木头挑两端,重量都在两端,可这里的举石头,那就是纯碎的举石头……
取材还真是方便,加工也简单,捡块大石头凿巴下就行了,纯天然材料,不另花费。
“何为献印?”
朱允炆有些不解。
铁铉指了指马亮方向,笑道:“皇上且看。”
只见马良走到三块石礩面前,在围观军士与百姓的鼓舞之下,最终也没敢挑战三百斤石,而是选择了二百五十斤石。
古朴与马良确认之后,一旁有文书记录下来,然后高声喊道:“马良,测二百五十斤石。”
周围百姓与军士听闻之后,一阵叫好声。
马良活动了下筋骨,然后如大猩猩一般,捶打着自己的胸膛,之后弯腰,双手放在地上摩擦了下,又站直了拍去手上的泥,扎好马步,双手放在了石礩两侧的凹槽处,大喝一声:“给我起!”
马良腰间一紧,双臂发力,二百斤石晃动了下,猛地被抬离地面,此时马良额头已冒出青筋,再度发力,石礩被举至胸膛位置,然后借着胸膛,抵住石礩顶部,怒吼一声,石礩的底部朝着北面显露出来,然后落下,转过身,再次举着石礩,将底部朝南面露出,之后便轰地丢下石礩,双臂高举。
“好!”
“好样的!”
教场中欢呼不断。
铁铉笑着对朱允炆道:“这就是献印。”
朱允炆算是看明白了,这石柱子不就类似于一个放大的印章,献印,就是将印章的底部显露出来,献给人分看一看。
这可就需要大力气了,后世举杠铃只要过头顶,一口气憋上去,立住了,还好一些,但这献印,可不是一口气的事,他需要先提举,之后连着献印两次,不是一口气能办完的事。
“不错。”
朱允炆很是满意。
古代战争以冷兵器为主,力量的大小,往小了说,关系着自己干死对方,还是**死,往大了说,关系着战场成败。
战场交锋,没力气还真不行。
首先,你需要背几十斤的盔甲,然后还需要两条腿跑几十里路,有时候可能是几百里,千余里,没力气,没好身体,谁熬得住。最后,打谁都需要力气啊,人家挥舞马刀,你都没力气格挡一下,兵器都飞了,被人砍了也不怪人家。
有力气,起码占了一定优势,哪怕是逃命,也比人家多跑几里路嘛。
举石头玩,说真的,并没有多少的观赏性。但看着看着,百姓与军士,官员与藩王,朱允炆都逐渐投入其中,力量是带着美感的,而拥有力量的强者,是足以让人敬佩的。
“广西南宁袁岳。”
古朴喊了下一个人的名字。
朱允炆眼神一亮,对徐辉祖与铁铉问道:“这就是南宁卫的指挥史,张辅举荐多次的青年才俊?”
徐辉祖眼神中满是期待,道:“没错,此人在与安南作战中,有勇有谋,是个将才。都督府这边很希望召他至京师,委以重任。”
朱允炆摆了摆手,道:“委以重任的事以后再说吧,听闻安南那边动作很大,征调了不少百姓充当军士,此事可为真?”
徐辉祖脸色有些凝重,严肃起来:“接广西奏报,安南国内正在不断扩军,数量与日俱增,即有南下占城之迹象,也有重新进犯我大明之准备。”
“兵部怎么看?”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意见一致,安南之乱,早打好过晚打,在安南打好过在广西打。事已不可逆,宜早出兵。”
铁铉清楚局势的发展,也明白安南胡氏的野心。
若大明不出手,胡氏哪怕不会进攻大明,也会打下占城,眼下占城是大明远航船队的重要补给点,一旦丢了占城港口,郑和的船队与未来的商队,那就只能绕路找寻水源与补给,这对于大明的南洋战略是不利的。
所以,不管是出于对藩属国的保护,还是出于对安南胡氏挑衅的回击,亦或是南洋利益的维护,出兵安南几乎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只不过眼下需要的是出兵借口。
虽说安南之前挑衅大明,进军广西,但这个理由还是可以拿来用,但文臣更希望以和为贵,派遣使臣,不动刀兵,就让安南臣服,一来二去,拖了这么长时间,这个理由多少有些弱化了。
总不能说,一年前你打了我一拳,我现在要拍你一板砖吧。这个借口的时效性,说出去多少有些不够鼓舞人心。
但借口这玩意都是好找的,不怕,现在需要的是朝廷下定决心。
朱允炆看着远处的袁岳一样选择了二百五十斤石,笑了笑,对铁铉等人说道:“云南那边还没有传回消息,若真找到陈天平,就看看胡氏的态度,若胡氏愿意臣服,送陈天平回国,登上国王,也不是不可以。”
远处传来了叫喊声,袁岳轻松地献印两次,就连石头落地,都是轻松放下。看得出来,他献印二百五十斤石,还有所余力。
“陈天平回国,未必可以解决胡氏之祸。”
铁铉言道。
朱允炆喝了一口茶,轻松地说道:“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铁铉顿时明白过来,徐辉祖顿时笑出声来。解缙、郁新等人默不作声。
朱棣抬了抬茶杯,算是敬佩,朱权已有些暗暗发冷,朱允炆这是打算用陈天平的人头当做开战安南的借口啊,即保全了宗主国保护藩属国的信义,又找到了完美的开战借口,说不得陈天平死了之后,陈氏之后就死绝了,安南那些土地就成大明的了……
一举三得啊。
怪不得四哥朱棣不跟朱允炆斗,论心黑手很,四哥未必能强过朱允炆啊。
薛禄登场,当他选择三百斤石的时候,所有人都沸腾了,这是第一个敢于挑战三百斤石的家伙。
此人与他人不同,并没有直接抓起石头,而是在无数人的注视之下,在十月中旬的寒风中,脱下了外衣,然后脱下了上衣,坦露出结实的胸膛,隆起的肌肉。
那爆炸的力量感,扑面而来!
百姓沸腾了,吱呀乱叫,不知道是骂薛禄乱**服,还是在叫好,好像还有女人的尖叫声。
朱允炆看向朱棣,和煦地问道:“燕王叔,他如何?”
朱棣知道薛禄,只不过薛禄在燕王三卫中并不算起眼,他登台的机会并不多,只给出了一个评价:“有力,未必是大将之才。”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来,朱棣啊朱棣,你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薛禄是一个厉害角色,他曾在朱棣手下寂寂无名,直至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他才开始展现出自己的惊人战斗力,现在的驸马都尉、前军都督府府事李坚就是被薛禄生擒活捉,随朱棣征战四方,带着五十骑就敢追着南军数百人跑。
在一次战斗中,薛禄被平安活捉,人都给捆上了,结果薛禄力大,挣断绳索,抢了刀杀掉守军,跑了回去,结果带人又把平安给打败了……
“依朕看,此人不输平安。魏国公,你不是一直想要人才吗?他是一个合适的人。”
朱允炆对徐辉祖说道。
徐辉祖愣了下,这薛禄脱下衣服就能看出来不输平安了?平安可是朱棣都感觉到棘手的猛将,把此人与平安相提并论,是不是有些太过了?
铁铉反应过来,当即喊道:“此人,兵部要了!”
朱棣与朱权等人都莫不说话,盯着薛禄看去,朱允炆最可怕的,还不是什么计谋,什么人心,什么手段,而是他精准的预知与判断。
可以确定的是,薛禄曾经是朱棣的兵,朱棣没看出来他的潜力。也可以确定的是,这是薛禄第一次来京师,朱允炆第一次见到此人。那问题来了,皇上为何会认为薛禄不输平安?
这又是他那帝王的天才的直觉吗?
朱棣感觉有些无力,朱权更深深震撼。
场中,薛禄呐喊一嗓子,三百斤石被高高举起,不是至胸膛,而是至头顶之上,那如铁棍一般的双臂,满是无可撼动的力量!
“好强!”
袁岳深吸了一口气,其他武举人也不由纷纷侧目。
袁岳、薛路、纪纲等一干举人分散开来,在边缘处等待呼名上场。
比试场中,摆放着三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柱体青石,青石石壁经过打磨,并没有毛刺,在青石柱离地面大致七寸位置,左右各凿有凹槽,供人抓持。
青石宽皆是一尺,高分为一尺三寸、一尺六寸、两尺,对应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
考官是兵部古朴,站在前排,面向武举人喊着:“凡呼名三次不登场者,视为弃考。登场者,当先选石号,献印两次,方为通过。现开始呼名,福建福宁武举人马亮。”
朱允炆绕有兴趣地看着,对一旁的朱棣、宁王、铁铉等人说道:“这就是石礩(zhi)?”
朱棣等人连连点头。
铁铉解释道:“皇上,此石礩专为武举所备,原是宫室梁柱下的垫石,为唐宋开槽,测人膂力。”
朱允炆打量着远处的石头,这可与后世的举重杠铃完全不同,杠铃是一根木头挑两端,重量都在两端,可这里的举石头,那就是纯碎的举石头……
取材还真是方便,加工也简单,捡块大石头凿巴下就行了,纯天然材料,不另花费。
“何为献印?”
朱允炆有些不解。
铁铉指了指马亮方向,笑道:“皇上且看。”
只见马良走到三块石礩面前,在围观军士与百姓的鼓舞之下,最终也没敢挑战三百斤石,而是选择了二百五十斤石。
古朴与马良确认之后,一旁有文书记录下来,然后高声喊道:“马良,测二百五十斤石。”
周围百姓与军士听闻之后,一阵叫好声。
马良活动了下筋骨,然后如大猩猩一般,捶打着自己的胸膛,之后弯腰,双手放在地上摩擦了下,又站直了拍去手上的泥,扎好马步,双手放在了石礩两侧的凹槽处,大喝一声:“给我起!”
马良腰间一紧,双臂发力,二百斤石晃动了下,猛地被抬离地面,此时马良额头已冒出青筋,再度发力,石礩被举至胸膛位置,然后借着胸膛,抵住石礩顶部,怒吼一声,石礩的底部朝着北面显露出来,然后落下,转过身,再次举着石礩,将底部朝南面露出,之后便轰地丢下石礩,双臂高举。
“好!”
“好样的!”
教场中欢呼不断。
铁铉笑着对朱允炆道:“这就是献印。”
朱允炆算是看明白了,这石柱子不就类似于一个放大的印章,献印,就是将印章的底部显露出来,献给人分看一看。
这可就需要大力气了,后世举杠铃只要过头顶,一口气憋上去,立住了,还好一些,但这献印,可不是一口气的事,他需要先提举,之后连着献印两次,不是一口气能办完的事。
“不错。”
朱允炆很是满意。
古代战争以冷兵器为主,力量的大小,往小了说,关系着自己干死对方,还是**死,往大了说,关系着战场成败。
战场交锋,没力气还真不行。
首先,你需要背几十斤的盔甲,然后还需要两条腿跑几十里路,有时候可能是几百里,千余里,没力气,没好身体,谁熬得住。最后,打谁都需要力气啊,人家挥舞马刀,你都没力气格挡一下,兵器都飞了,被人砍了也不怪人家。
有力气,起码占了一定优势,哪怕是逃命,也比人家多跑几里路嘛。
举石头玩,说真的,并没有多少的观赏性。但看着看着,百姓与军士,官员与藩王,朱允炆都逐渐投入其中,力量是带着美感的,而拥有力量的强者,是足以让人敬佩的。
“广西南宁袁岳。”
古朴喊了下一个人的名字。
朱允炆眼神一亮,对徐辉祖与铁铉问道:“这就是南宁卫的指挥史,张辅举荐多次的青年才俊?”
徐辉祖眼神中满是期待,道:“没错,此人在与安南作战中,有勇有谋,是个将才。都督府这边很希望召他至京师,委以重任。”
朱允炆摆了摆手,道:“委以重任的事以后再说吧,听闻安南那边动作很大,征调了不少百姓充当军士,此事可为真?”
徐辉祖脸色有些凝重,严肃起来:“接广西奏报,安南国内正在不断扩军,数量与日俱增,即有南下占城之迹象,也有重新进犯我大明之准备。”
“兵部怎么看?”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意见一致,安南之乱,早打好过晚打,在安南打好过在广西打。事已不可逆,宜早出兵。”
铁铉清楚局势的发展,也明白安南胡氏的野心。
若大明不出手,胡氏哪怕不会进攻大明,也会打下占城,眼下占城是大明远航船队的重要补给点,一旦丢了占城港口,郑和的船队与未来的商队,那就只能绕路找寻水源与补给,这对于大明的南洋战略是不利的。
所以,不管是出于对藩属国的保护,还是出于对安南胡氏挑衅的回击,亦或是南洋利益的维护,出兵安南几乎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只不过眼下需要的是出兵借口。
虽说安南之前挑衅大明,进军广西,但这个理由还是可以拿来用,但文臣更希望以和为贵,派遣使臣,不动刀兵,就让安南臣服,一来二去,拖了这么长时间,这个理由多少有些弱化了。
总不能说,一年前你打了我一拳,我现在要拍你一板砖吧。这个借口的时效性,说出去多少有些不够鼓舞人心。
但借口这玩意都是好找的,不怕,现在需要的是朝廷下定决心。
朱允炆看着远处的袁岳一样选择了二百五十斤石,笑了笑,对铁铉等人说道:“云南那边还没有传回消息,若真找到陈天平,就看看胡氏的态度,若胡氏愿意臣服,送陈天平回国,登上国王,也不是不可以。”
远处传来了叫喊声,袁岳轻松地献印两次,就连石头落地,都是轻松放下。看得出来,他献印二百五十斤石,还有所余力。
“陈天平回国,未必可以解决胡氏之祸。”
铁铉言道。
朱允炆喝了一口茶,轻松地说道:“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铁铉顿时明白过来,徐辉祖顿时笑出声来。解缙、郁新等人默不作声。
朱棣抬了抬茶杯,算是敬佩,朱权已有些暗暗发冷,朱允炆这是打算用陈天平的人头当做开战安南的借口啊,即保全了宗主国保护藩属国的信义,又找到了完美的开战借口,说不得陈天平死了之后,陈氏之后就死绝了,安南那些土地就成大明的了……
一举三得啊。
怪不得四哥朱棣不跟朱允炆斗,论心黑手很,四哥未必能强过朱允炆啊。
薛禄登场,当他选择三百斤石的时候,所有人都沸腾了,这是第一个敢于挑战三百斤石的家伙。
此人与他人不同,并没有直接抓起石头,而是在无数人的注视之下,在十月中旬的寒风中,脱下了外衣,然后脱下了上衣,坦露出结实的胸膛,隆起的肌肉。
那爆炸的力量感,扑面而来!
百姓沸腾了,吱呀乱叫,不知道是骂薛禄乱**服,还是在叫好,好像还有女人的尖叫声。
朱允炆看向朱棣,和煦地问道:“燕王叔,他如何?”
朱棣知道薛禄,只不过薛禄在燕王三卫中并不算起眼,他登台的机会并不多,只给出了一个评价:“有力,未必是大将之才。”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来,朱棣啊朱棣,你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薛禄是一个厉害角色,他曾在朱棣手下寂寂无名,直至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他才开始展现出自己的惊人战斗力,现在的驸马都尉、前军都督府府事李坚就是被薛禄生擒活捉,随朱棣征战四方,带着五十骑就敢追着南军数百人跑。
在一次战斗中,薛禄被平安活捉,人都给捆上了,结果薛禄力大,挣断绳索,抢了刀杀掉守军,跑了回去,结果带人又把平安给打败了……
“依朕看,此人不输平安。魏国公,你不是一直想要人才吗?他是一个合适的人。”
朱允炆对徐辉祖说道。
徐辉祖愣了下,这薛禄脱下衣服就能看出来不输平安了?平安可是朱棣都感觉到棘手的猛将,把此人与平安相提并论,是不是有些太过了?
铁铉反应过来,当即喊道:“此人,兵部要了!”
朱棣与朱权等人都莫不说话,盯着薛禄看去,朱允炆最可怕的,还不是什么计谋,什么人心,什么手段,而是他精准的预知与判断。
可以确定的是,薛禄曾经是朱棣的兵,朱棣没看出来他的潜力。也可以确定的是,这是薛禄第一次来京师,朱允炆第一次见到此人。那问题来了,皇上为何会认为薛禄不输平安?
这又是他那帝王的天才的直觉吗?
朱棣感觉有些无力,朱权更深深震撼。
场中,薛禄呐喊一嗓子,三百斤石被高高举起,不是至胸膛,而是至头顶之上,那如铁棍一般的双臂,满是无可撼动的力量!
“好强!”
袁岳深吸了一口气,其他武举人也不由纷纷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