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岭之上不适合值守,即便是轮番巡视,也只需要少量军士。
一所之军,足够。
可朱允炆竟然要在葱岭练兵两万,近四个卫的军士,远远超出了正常所需。
杨士奇清楚,朱允炆珍惜民力,也珍惜军士,不可能派两万军士去葱岭冒险而毫无所求,他如此安排,绝对是意有所指。
可朱允炆想要什么?
翻过葱岭,是帖木儿帝国,如果想要谋取帖木儿帝国,直接从塔尔干南下就可以了,至于冒险翻过葱岭吗?
没这个必要。
大明对战主力皆损的帖木儿国,根本就不需要兵分几路,玩夹击套路。
可不是帖木儿,还能是哪里?
杨荣侧身看向西北舆图,一双深沉的双眸盯着葱岭的方向,这里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唐时玄奘也走过这一条路,还死了不少二师弟之类的随从。
这里很危险,还有瘴气。
朱允炆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此练兵?
杨荣的目光向下移动,眉头微微一抬,心头满是震惊。
杨士奇、杨荣对视了一眼,心头同时明白过来,朱允炆练兵不是为了西疆省,也不是为了帖木儿国,而是为了:
乌斯藏!
建文皇帝在做武力控制乌斯藏的准备?!
杨士奇有些震惊,自建文七年四月,朱允炆派遣候显等人前往乌斯藏,至今已有两年,依旧是毫无音讯。
候显能不能邀请来乌斯藏的实权人物,乌斯藏愿不愿意真正俯首帖耳于大明,这都是未知之事。作为帝王的朱允炆,他没有任何的侥幸,已经在做乌斯藏不配合、不听差、抗拒朝廷的准备了。
这一步棋落得有些超前,在局势尚未明朗之前,已经拿下先手。
袁岳也开窍了,明白了朱允炆的意图。
朱允炆也没有遮掩自己的想法,直指乌斯藏:“朕治天下,当让日月旗可以插在疆土的任何角落,无论是北面的葱翠草原,还是最南端的无人飞地,无论是最东面的瀚海孤岛,还是最西面的亘古冰原!日月旗都要插在那里,昭告大明的主权。”
“乌斯藏情况不明,候显等人一去两年未有消息。朝廷当提前准备,无论日后是和平驻军乌斯藏,还是以战争的方式,朕都不允许乌斯藏始终游离在京师之外。西藏佛教可以给予尊重,但驻军必须有。然高原训练,唯有西疆葱岭可行。”
袁岳凝重地点了点头,郑重地行了个军礼:“末将领命!”
朱允炆微微点头,指了指袁岳手中的文书:“这后面记录了葱岭训练的要领,太医院也会给出药方。切记,要徐徐适应,不可求之过速,一旦身体不适,不可再行动,当立即休息。若迟迟不能好转,当运下葱岭至石头城等地疗养。”
袁岳一一记下。
朱允炆也有些无奈,这个时代制造不了氧气瓶,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高原反应,只能慢慢适应。
乌斯藏海拔高,但也绝非是中原军士的禁忌之地。后世那么多人去那里寻求心灵的安慰,虽然不知道安慰的结果,但足以证明高原反应并非是不可适应的。
整个大东北地区都已不再是什么羁縻之地,朱允炆自然也不允许乌斯藏一直羁縻下去。虽说西南诸省也是羁縻地,但那里有驻军,有军队,有日月旗,不听话可以拉出来比划比划,看看土司的木棍长枪厉害,还是大明的火铳火炮还使。
可乌斯藏没有大明的驻军。
在朱允炆的意识里,驻军是主权的重要构成,一个地盘要不要驻军可以商量,但能不能驻军这种事是绝对不可以商量的。
大明的国土,想驻军,必须能驻军,想运转暴力机器,必须能运转起来。
袁岳在京停留了十几日,临走前五日,几乎住在了五军都督府,与徐辉祖、朱棣等人商议军略,之后奉旨返回西疆,杨荣、宣青书、周大志等人送至长江以北,才挥手告别。
朱允炆也想留袁岳多待一段时间,但时间不允许,这都六月下旬了,再拖下去,就要七月了,而袁岳需要在酷寒的冬日之前回到西疆,路上没三个月时间是不够的……
山东布政使李彦祯、参议冯正、衍圣公孔公鑑抵达京师。
朱允炆于宫内设宴款待,内阁、户部、工部、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官员陪同。
一番寒暄后,解缙代朱允炆向李彦祯、孔公鑑说明情况:“东北海西女真一部、野人女真大部已是肃清,余者已是臣服。然武能平乱,却不能治世。东北人口稀少,却有广袤的平原与黑土地,朝廷已决定移山东等地百姓闯关东,形成军屯、民垦,在东北打造粮仓。”
参议冯正有些挠头,认真地问:“东北酷寒,当真适合移民?我听闻冬日一来,许多女真部落老弱活活冻死。若在山东移民,必是拖家带口,若有个好歹,如何与民交代?”
想起山东的冬天,那个冷邦邦的能让人直哆嗦。
百姓怎么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都冻得一堆人站在冰上了,可想而知有多冷。
就这,还不如东北冷。若真去了东北,这百姓还能活吗?
孔公鑑瞥了一眼冯正,淡淡地说了句:“曲阜三百先生去东北数载,不曾听闻一人冻饿而死。诚然,东北确实冷过山东,但东北也有东北的生存方式,冬日有暖炕,房屋里面并不显冷。”
冯正转头看向孔公鑑:“你们先生有暖炕,那寻常百姓迁移东北,他们能有暖炕?”
孔公鑑刚想说话,就听到内侍喊了一嗓子:“皇上驾到。”
朱允炆大踏步走了进来,笑着免礼,然后说:“刚刚谁说暖炕了?”
冯正说明情况。
朱允炆抬手让冯正坐下:“暖炕这个问题,你不应该问衍圣公,应该问工部的郑尚书。郑赐,别眼馋肉了,说说吧,东北移民工部能调多少匠人先行?”
郑赐看了看油油的鸭子,讪讪缩回手:“回皇上,北平营造新都动用了太多匠人,若是山东移民至东北,户部可调动的匠人恐怕不多,两千匠人应是极限。”
李彦祯皱眉,连忙询问:“皇上,朝廷要闯关东,需要多少百姓?”
“二十万。”
朱允炆有手势比划着,严肃地说:“二十万人口,合四万余户百姓。”
李彦祯有些为难。
二十万人口,对山东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元末明初,山东都被打坏了,整个山东只剩下一百来万人口。哪怕是开国之后,山东困顿也是远超其他地方,因为这里是北征的重要后勤之地,即要出人,也要出粮。
经过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几次移民,山东人口-爆炸式增长,于建文七年达到了四百三十万人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口大省。
在四百多万人口中抽出二十万,按理说并不难。可山东的情况有些特殊,特殊就特殊在,山东四百万百姓里面,有近半的父辈或爷爷辈是移一代……
李彦祯咬了咬牙,担下了重任:“皇上,二十万人,山东布政使司可以出。但两千匠人,营造不了四万户居所,若百姓移至东北却露宿在野,岂不是要了百姓的命,若居所问题不能解决,臣万死不敢说服百姓闯关东。”
朱允炆欣慰地看着李彦祯,此人还算正直,心怀百姓,主政山东多年,也算是尽心尽力。
杨士奇走出来,温和地对李彦祯说:“皇上爱民如子,怎会让百姓露宿冰雪之中。工部征调的匠人是两千,可建造房屋热炕,不需要多少匠人,百姓、军士都可参与其中。你们也可在山东招募匠人、百姓前往东北营造居所,照例给工钱,用不了半年,就能打造一批居所。”
李彦祯听着杨士奇的介绍,连连点头,朝廷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打造四万户居所,但可以想办法暂时安置二十万百姓,一边营造、一边垦荒,争取多收一茬粮食。
朱允炆补充道:“朕知道闯关东难,需要勇气与魄力,付出与牺牲太多。但山东人口日趋稠密、东北大片荒芜,这也是现实,服从大局吧。”
李彦祯郑重答应。
朱允炆看向孔公鑑:“百姓闯关东,孔家也得跟着闯关东啊,衍圣公,朕希望你能差遣更多先生至东北兴文教、普教育。”
孔公鑑没有任何犹豫,当即答应:“皇上所命,衍圣公府上下莫敢不从。臣愿再选五百先生,举家迁移东北。”
解缙、杨士奇等人有些震惊,派遣先生与移民东北是两码事,衍圣公府拿出如此彻底的态度支持建文皇帝,可见其忠诚。
今日衍圣公府与往日,大不同。
朱允炆不由地高看孔公鑑几眼,这个家伙的魄力有些大,五百先生居家迁移,如此“投名状”足够说明其忠心,至少不会学他老子首鼠两端。
“如此,再好不过。”
朱允炆很是满意,随后看向铁铉、杨荣等人:“东北疆土大,又未设府县治所,只交给都司负责并不合适。着令兵部与户部、内阁等商议,于东北设省、三司、府县。挑选官员,充入东北……”
一所之军,足够。
可朱允炆竟然要在葱岭练兵两万,近四个卫的军士,远远超出了正常所需。
杨士奇清楚,朱允炆珍惜民力,也珍惜军士,不可能派两万军士去葱岭冒险而毫无所求,他如此安排,绝对是意有所指。
可朱允炆想要什么?
翻过葱岭,是帖木儿帝国,如果想要谋取帖木儿帝国,直接从塔尔干南下就可以了,至于冒险翻过葱岭吗?
没这个必要。
大明对战主力皆损的帖木儿国,根本就不需要兵分几路,玩夹击套路。
可不是帖木儿,还能是哪里?
杨荣侧身看向西北舆图,一双深沉的双眸盯着葱岭的方向,这里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唐时玄奘也走过这一条路,还死了不少二师弟之类的随从。
这里很危险,还有瘴气。
朱允炆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此练兵?
杨荣的目光向下移动,眉头微微一抬,心头满是震惊。
杨士奇、杨荣对视了一眼,心头同时明白过来,朱允炆练兵不是为了西疆省,也不是为了帖木儿国,而是为了:
乌斯藏!
建文皇帝在做武力控制乌斯藏的准备?!
杨士奇有些震惊,自建文七年四月,朱允炆派遣候显等人前往乌斯藏,至今已有两年,依旧是毫无音讯。
候显能不能邀请来乌斯藏的实权人物,乌斯藏愿不愿意真正俯首帖耳于大明,这都是未知之事。作为帝王的朱允炆,他没有任何的侥幸,已经在做乌斯藏不配合、不听差、抗拒朝廷的准备了。
这一步棋落得有些超前,在局势尚未明朗之前,已经拿下先手。
袁岳也开窍了,明白了朱允炆的意图。
朱允炆也没有遮掩自己的想法,直指乌斯藏:“朕治天下,当让日月旗可以插在疆土的任何角落,无论是北面的葱翠草原,还是最南端的无人飞地,无论是最东面的瀚海孤岛,还是最西面的亘古冰原!日月旗都要插在那里,昭告大明的主权。”
“乌斯藏情况不明,候显等人一去两年未有消息。朝廷当提前准备,无论日后是和平驻军乌斯藏,还是以战争的方式,朕都不允许乌斯藏始终游离在京师之外。西藏佛教可以给予尊重,但驻军必须有。然高原训练,唯有西疆葱岭可行。”
袁岳凝重地点了点头,郑重地行了个军礼:“末将领命!”
朱允炆微微点头,指了指袁岳手中的文书:“这后面记录了葱岭训练的要领,太医院也会给出药方。切记,要徐徐适应,不可求之过速,一旦身体不适,不可再行动,当立即休息。若迟迟不能好转,当运下葱岭至石头城等地疗养。”
袁岳一一记下。
朱允炆也有些无奈,这个时代制造不了氧气瓶,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高原反应,只能慢慢适应。
乌斯藏海拔高,但也绝非是中原军士的禁忌之地。后世那么多人去那里寻求心灵的安慰,虽然不知道安慰的结果,但足以证明高原反应并非是不可适应的。
整个大东北地区都已不再是什么羁縻之地,朱允炆自然也不允许乌斯藏一直羁縻下去。虽说西南诸省也是羁縻地,但那里有驻军,有军队,有日月旗,不听话可以拉出来比划比划,看看土司的木棍长枪厉害,还是大明的火铳火炮还使。
可乌斯藏没有大明的驻军。
在朱允炆的意识里,驻军是主权的重要构成,一个地盘要不要驻军可以商量,但能不能驻军这种事是绝对不可以商量的。
大明的国土,想驻军,必须能驻军,想运转暴力机器,必须能运转起来。
袁岳在京停留了十几日,临走前五日,几乎住在了五军都督府,与徐辉祖、朱棣等人商议军略,之后奉旨返回西疆,杨荣、宣青书、周大志等人送至长江以北,才挥手告别。
朱允炆也想留袁岳多待一段时间,但时间不允许,这都六月下旬了,再拖下去,就要七月了,而袁岳需要在酷寒的冬日之前回到西疆,路上没三个月时间是不够的……
山东布政使李彦祯、参议冯正、衍圣公孔公鑑抵达京师。
朱允炆于宫内设宴款待,内阁、户部、工部、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官员陪同。
一番寒暄后,解缙代朱允炆向李彦祯、孔公鑑说明情况:“东北海西女真一部、野人女真大部已是肃清,余者已是臣服。然武能平乱,却不能治世。东北人口稀少,却有广袤的平原与黑土地,朝廷已决定移山东等地百姓闯关东,形成军屯、民垦,在东北打造粮仓。”
参议冯正有些挠头,认真地问:“东北酷寒,当真适合移民?我听闻冬日一来,许多女真部落老弱活活冻死。若在山东移民,必是拖家带口,若有个好歹,如何与民交代?”
想起山东的冬天,那个冷邦邦的能让人直哆嗦。
百姓怎么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都冻得一堆人站在冰上了,可想而知有多冷。
就这,还不如东北冷。若真去了东北,这百姓还能活吗?
孔公鑑瞥了一眼冯正,淡淡地说了句:“曲阜三百先生去东北数载,不曾听闻一人冻饿而死。诚然,东北确实冷过山东,但东北也有东北的生存方式,冬日有暖炕,房屋里面并不显冷。”
冯正转头看向孔公鑑:“你们先生有暖炕,那寻常百姓迁移东北,他们能有暖炕?”
孔公鑑刚想说话,就听到内侍喊了一嗓子:“皇上驾到。”
朱允炆大踏步走了进来,笑着免礼,然后说:“刚刚谁说暖炕了?”
冯正说明情况。
朱允炆抬手让冯正坐下:“暖炕这个问题,你不应该问衍圣公,应该问工部的郑尚书。郑赐,别眼馋肉了,说说吧,东北移民工部能调多少匠人先行?”
郑赐看了看油油的鸭子,讪讪缩回手:“回皇上,北平营造新都动用了太多匠人,若是山东移民至东北,户部可调动的匠人恐怕不多,两千匠人应是极限。”
李彦祯皱眉,连忙询问:“皇上,朝廷要闯关东,需要多少百姓?”
“二十万。”
朱允炆有手势比划着,严肃地说:“二十万人口,合四万余户百姓。”
李彦祯有些为难。
二十万人口,对山东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元末明初,山东都被打坏了,整个山东只剩下一百来万人口。哪怕是开国之后,山东困顿也是远超其他地方,因为这里是北征的重要后勤之地,即要出人,也要出粮。
经过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几次移民,山东人口-爆炸式增长,于建文七年达到了四百三十万人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口大省。
在四百多万人口中抽出二十万,按理说并不难。可山东的情况有些特殊,特殊就特殊在,山东四百万百姓里面,有近半的父辈或爷爷辈是移一代……
李彦祯咬了咬牙,担下了重任:“皇上,二十万人,山东布政使司可以出。但两千匠人,营造不了四万户居所,若百姓移至东北却露宿在野,岂不是要了百姓的命,若居所问题不能解决,臣万死不敢说服百姓闯关东。”
朱允炆欣慰地看着李彦祯,此人还算正直,心怀百姓,主政山东多年,也算是尽心尽力。
杨士奇走出来,温和地对李彦祯说:“皇上爱民如子,怎会让百姓露宿冰雪之中。工部征调的匠人是两千,可建造房屋热炕,不需要多少匠人,百姓、军士都可参与其中。你们也可在山东招募匠人、百姓前往东北营造居所,照例给工钱,用不了半年,就能打造一批居所。”
李彦祯听着杨士奇的介绍,连连点头,朝廷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打造四万户居所,但可以想办法暂时安置二十万百姓,一边营造、一边垦荒,争取多收一茬粮食。
朱允炆补充道:“朕知道闯关东难,需要勇气与魄力,付出与牺牲太多。但山东人口日趋稠密、东北大片荒芜,这也是现实,服从大局吧。”
李彦祯郑重答应。
朱允炆看向孔公鑑:“百姓闯关东,孔家也得跟着闯关东啊,衍圣公,朕希望你能差遣更多先生至东北兴文教、普教育。”
孔公鑑没有任何犹豫,当即答应:“皇上所命,衍圣公府上下莫敢不从。臣愿再选五百先生,举家迁移东北。”
解缙、杨士奇等人有些震惊,派遣先生与移民东北是两码事,衍圣公府拿出如此彻底的态度支持建文皇帝,可见其忠诚。
今日衍圣公府与往日,大不同。
朱允炆不由地高看孔公鑑几眼,这个家伙的魄力有些大,五百先生居家迁移,如此“投名状”足够说明其忠心,至少不会学他老子首鼠两端。
“如此,再好不过。”
朱允炆很是满意,随后看向铁铉、杨荣等人:“东北疆土大,又未设府县治所,只交给都司负责并不合适。着令兵部与户部、内阁等商议,于东北设省、三司、府县。挑选官员,充入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