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京师渐凉。
朱允炆亲手操作着新式火铳,将子弹压入,瞄准五十步外的靶子,随后是一阵震耳的声响,靶子的边缘处出现了一个小洞。
陶增光看到这一幕,不得不改变腹稿,什么神枪手、百步穿杨之类的称赞是用不上了,只好夸赞道:“皇上这端火铳的姿态透着一股子英气啊。”
胡元澄、封善等连连点头,总不能说靶子站偏了吧。
朱允炆无奈地看着手中的火铳,它与后世自己把玩过的猎枪已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猎枪是散弹,而手里的火铳则是子弹。
陶增光、胡元澄等人是优秀的,他们凭借着一份草图,实现了子弹的制造,只不过这种子弹与后世子弹差别有些大。
底火的设计存在缺陷,十个之中有两三个是哑火的,加上制作难以批量化制作,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大量供应。
另外射程上也有所不足,有效射杀距离只有一百五十步。一百八十步外,厚点的皮甲都可以挡住。
即便如此,朱允炆依旧满意,至少子弹的出现,为精准狙杀带来了可能,这东西不像弓箭那样容易发现,武艺高强的可以躲开箭,想要躲开子弹,那估计得先成为火云邪神一般的人物。
“分开制造,提高产量吧。”
朱允炆认可了新式火铳。
陶增光从房间里拿出一个木箱子,轻轻放在朱允炆面前,打开了说:“这是专门为皇上打造的小小型火铳。”
朱允炆看着箱子里的长柄“**”,挥退汤不平,弯腰取出了**,制式与后世无异,只不过弹夹是不存在的。箱子里还有二十枚小型的适配子弹。
陶增光小心地说:“皇上,这把小型火铳经过一百次测试,并无问题,只不过子弹击发的成功率稍低,且射程十分有限。”
朱允炆拉动扳机部分,取来一枚子弹放入其中,抬手指向木靶,轰地一声,后挫力稍大,这一次子弹射过了靶心。
取出弹壳,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向汤不平:“这东西就暂交你来保管。”
汤不平有些错愕,自己善刀、飞镖,不善火铳。
朱允炆看出了汤不平的疑惑,补充了句:“不是给你用的,让你随行给朕带着。”
汤不平连忙答应。
朱允炆看向胡元澄:“骑炮兵营对你们的肩抗虎蹲炮、三眼火铳很感兴趣,燕王正在与兵部、五军都督府进行最后的商议,不过在朕看来,这可能是骑炮兵营的主装备了。”
胡元澄有些忧虑:“皇上,肩抗虎蹲炮尚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虎蹲炮发射时需要打地钉,以确保发射稳定与安全。可肩抗虎蹲炮有着强大的后挫力,若控制不好,可以将骑兵直接从马上反震下去,而且肩抗发射的精度不足……”
朱允炆摆了摆手:“怕反震,就解决反震的问题,若抵消不了,就给军士肩膀处加上防震护垫,至于精度,都已经成骑炮兵营了,几千枚肩抗虎蹲炮发射还需要什么精度。”
胡元澄瞪大双眼,这,这也可以?
陶增光连连点头,只要发射足够密集,有点误差也没什么,这玩意本身就不是靠精准度杀敌的,尤其是面对敌人厚实与密集的战阵时。
“一旦骑炮兵营那里确定所需,二炮局优先供给。”
朱允炆想要骑炮兵营早点形成战力,以推动下一步的卫所调整与裁军。
随着军队火器化、单兵作战能力提升,边防城关、重镇配置神机炮到位,外敌威胁已开始弱化。而庞大的卫所与军队数量,开始成为朝廷的负担。
新军之策,需要淘弱存强。
内地不必要的卫所,可以再一次合并与调整。一些卫可以精简为所,一些所可以直接取消。
在混凝土道路畅通的江南诸地,并不需要太多卫所军士压阵地方,千余名拥有火器的军士,完全可以镇得住地方,实在不行,京师可以随时出兵,路通,又有相对充裕的战马,还怕京师附近不安稳不成?
还有给朱五四等人看坟,不需要一个卫的军士,修改为所就足够了,他们又不是朱元璋。再说了,凤阳有卫呢,有人打扰朱五四睡觉,完全可以让他们长眠。
朱允炆已经命令五军都督府盘查军籍,核对天下兵马数量,为后续军队的优化提供支持。同时命令兵仗局、科技局、二炮局,加大火器制造,将刺刀火铳转移至边防重镇。
随着地方军备力量的增长,朱允炆不得不重视骑炮兵营与神机营的建设,虽说前线的颗粒火药、火药弹全赖京师供应,可地方上毕竟掌握着寻常火药的制备,一样有着对朝廷的威胁。
强干弱枝是皇室必须采取的举措,朱允炆也不可能例外,不过朱允炆走的是枝强,干更强的道路,始终要求京军的战斗力强过地方,火器上也保持着对地方火器的优势。
回到宫内,朱允炆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朝政生涯。
这一日,户部尚书夏元吉求见。
朱允炆准其入殿,夏元吉行礼后,呈报文书:“皇上,接山西急报,西疆省布政使司已通告关内,粮食已是自给,无需朝廷劳民解送粮食至西疆。”
这是一件好事。
朱允炆很是高兴,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连连点头:“茹布政使不负朕之重托,西疆粮食自给,可喜可贺。”
夏元吉也放松许多,不需要再向西域解送粮食与物资,可以极大缓解山西、陕西、四川等地百姓的压力,可以让百姓能回到家里,好好耕作。
朱允炆放下文书,想起来什么,说:“前些日子,燕王妃入宫陪太后、皇后,说起燕王府在西疆的买卖亏损不少。这应是燕王绕着弯给朕提醒,当初将丝绸之路上的收益与燕王府挂钩,如今这一条路不仅没有赚钱,反而让他亏了本,这是闹情绪了啊。说说吧,丝路到底如何了?”
夏元吉没有隐瞒,直言:“重开丝绸之路虽然已有两年,但似乎并没有太大效果。西方商人来得太少,大明商人多数又不愿意离开大明边疆,许多货物堆在丝绸之路的城内没有办法售卖出去。据课税司方面奏报,西疆省去年的商税不到六千两。”
“这么少?”
朱允炆有些难以置信。
夏元吉重重点头:“皇上,朝廷对丝绸之路有些过于乐观,汉唐时期的丝路也并非是一年两年营造出来的。臣以为,丝路想要重现汉唐繁华,至少需要五年。”
朱允炆略一沉思,摇头道:“五年太久,看来咱们大明也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了。威廉和亚当还在京师吧?”
夏元吉有些疑惑,但还是回道:“在京师。”
朱允炆笑了笑,安排道:“让威廉与亚当来一趟吧,朕要他们将丝绸之路的名声带回去,借他们的口告诉西方人,丝绸之路是他们的黄金路。”
夏元吉转瞬之间就明白过来,这是皇上亲自打广告啊,那需要好好安排。
朱允炆看着离去的夏元吉,命内侍将黄二月、陈木两人召入宫内,询问道:“你们将蒸汽机引入纺织已有一年余,成效如何?”
黄二月拿出随身的账册,恭恭敬敬递上去:“回皇上,按照皇上的图纸,匠学院与纺织匠人经过七个月的努力,成功将蒸汽机与纺织结合,在五个月前已实现初步量产,后经过三个月调试与改良,在今年五月开始批量纺织,六十天内,得布两千匹,速度之快,远超人力。”
按照正常人工纺织,一匹布少说也得五六日,若需要分时间忙碌农田,半个月月织一匹布都算是不错了。
可蒸汽机与纺织业的结合,让织造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每日可产布三十多匹,且质量并不差。
黄二月、陈余面对如此效率的机器,曾有过深深的恐惧。一旦这东西广泛出现,布料的价格恐怕会大幅下降,而百姓也将因此而失去赖以生存的手艺,失去一笔重要的生活来源。
可不得不承认,蒸汽机与纺织结合是改变时代的进步。
市面上一匹布通常是一百五十文左右,其成本大致在五十文左右。但黄二月、陈余手中的一匹布成本少得可怜,甚至都不需要十五文,生产越多,成本越薄。
若是将手中的布匹推向市面,黄二月有把握在半年之内垄断整个京师布行,因为没有哪家布行可以承受四十文、五十文这种低价竞争。
可这些布匹,朱允炆并没有打算让其流入市面,而只是由内府收购,专供宫廷宦官、侍女等所用。
朱允炆现在想要开辟海外市场,想要用纺织品来踢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去掠夺,不,去交换其他国家的各类资源,以实现大明的资本积累。
“加大产量,朕给你们找了一个好买家。”
朱允炆笑得很得意。
历史上,西方凭借着工业革(规避敏感词)命带来了大量价格低廉的纺织品,冲垮了国内的纺织业,现在大明如数奉还!
朱允炆亲手操作着新式火铳,将子弹压入,瞄准五十步外的靶子,随后是一阵震耳的声响,靶子的边缘处出现了一个小洞。
陶增光看到这一幕,不得不改变腹稿,什么神枪手、百步穿杨之类的称赞是用不上了,只好夸赞道:“皇上这端火铳的姿态透着一股子英气啊。”
胡元澄、封善等连连点头,总不能说靶子站偏了吧。
朱允炆无奈地看着手中的火铳,它与后世自己把玩过的猎枪已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猎枪是散弹,而手里的火铳则是子弹。
陶增光、胡元澄等人是优秀的,他们凭借着一份草图,实现了子弹的制造,只不过这种子弹与后世子弹差别有些大。
底火的设计存在缺陷,十个之中有两三个是哑火的,加上制作难以批量化制作,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大量供应。
另外射程上也有所不足,有效射杀距离只有一百五十步。一百八十步外,厚点的皮甲都可以挡住。
即便如此,朱允炆依旧满意,至少子弹的出现,为精准狙杀带来了可能,这东西不像弓箭那样容易发现,武艺高强的可以躲开箭,想要躲开子弹,那估计得先成为火云邪神一般的人物。
“分开制造,提高产量吧。”
朱允炆认可了新式火铳。
陶增光从房间里拿出一个木箱子,轻轻放在朱允炆面前,打开了说:“这是专门为皇上打造的小小型火铳。”
朱允炆看着箱子里的长柄“**”,挥退汤不平,弯腰取出了**,制式与后世无异,只不过弹夹是不存在的。箱子里还有二十枚小型的适配子弹。
陶增光小心地说:“皇上,这把小型火铳经过一百次测试,并无问题,只不过子弹击发的成功率稍低,且射程十分有限。”
朱允炆拉动扳机部分,取来一枚子弹放入其中,抬手指向木靶,轰地一声,后挫力稍大,这一次子弹射过了靶心。
取出弹壳,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向汤不平:“这东西就暂交你来保管。”
汤不平有些错愕,自己善刀、飞镖,不善火铳。
朱允炆看出了汤不平的疑惑,补充了句:“不是给你用的,让你随行给朕带着。”
汤不平连忙答应。
朱允炆看向胡元澄:“骑炮兵营对你们的肩抗虎蹲炮、三眼火铳很感兴趣,燕王正在与兵部、五军都督府进行最后的商议,不过在朕看来,这可能是骑炮兵营的主装备了。”
胡元澄有些忧虑:“皇上,肩抗虎蹲炮尚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虎蹲炮发射时需要打地钉,以确保发射稳定与安全。可肩抗虎蹲炮有着强大的后挫力,若控制不好,可以将骑兵直接从马上反震下去,而且肩抗发射的精度不足……”
朱允炆摆了摆手:“怕反震,就解决反震的问题,若抵消不了,就给军士肩膀处加上防震护垫,至于精度,都已经成骑炮兵营了,几千枚肩抗虎蹲炮发射还需要什么精度。”
胡元澄瞪大双眼,这,这也可以?
陶增光连连点头,只要发射足够密集,有点误差也没什么,这玩意本身就不是靠精准度杀敌的,尤其是面对敌人厚实与密集的战阵时。
“一旦骑炮兵营那里确定所需,二炮局优先供给。”
朱允炆想要骑炮兵营早点形成战力,以推动下一步的卫所调整与裁军。
随着军队火器化、单兵作战能力提升,边防城关、重镇配置神机炮到位,外敌威胁已开始弱化。而庞大的卫所与军队数量,开始成为朝廷的负担。
新军之策,需要淘弱存强。
内地不必要的卫所,可以再一次合并与调整。一些卫可以精简为所,一些所可以直接取消。
在混凝土道路畅通的江南诸地,并不需要太多卫所军士压阵地方,千余名拥有火器的军士,完全可以镇得住地方,实在不行,京师可以随时出兵,路通,又有相对充裕的战马,还怕京师附近不安稳不成?
还有给朱五四等人看坟,不需要一个卫的军士,修改为所就足够了,他们又不是朱元璋。再说了,凤阳有卫呢,有人打扰朱五四睡觉,完全可以让他们长眠。
朱允炆已经命令五军都督府盘查军籍,核对天下兵马数量,为后续军队的优化提供支持。同时命令兵仗局、科技局、二炮局,加大火器制造,将刺刀火铳转移至边防重镇。
随着地方军备力量的增长,朱允炆不得不重视骑炮兵营与神机营的建设,虽说前线的颗粒火药、火药弹全赖京师供应,可地方上毕竟掌握着寻常火药的制备,一样有着对朝廷的威胁。
强干弱枝是皇室必须采取的举措,朱允炆也不可能例外,不过朱允炆走的是枝强,干更强的道路,始终要求京军的战斗力强过地方,火器上也保持着对地方火器的优势。
回到宫内,朱允炆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朝政生涯。
这一日,户部尚书夏元吉求见。
朱允炆准其入殿,夏元吉行礼后,呈报文书:“皇上,接山西急报,西疆省布政使司已通告关内,粮食已是自给,无需朝廷劳民解送粮食至西疆。”
这是一件好事。
朱允炆很是高兴,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连连点头:“茹布政使不负朕之重托,西疆粮食自给,可喜可贺。”
夏元吉也放松许多,不需要再向西域解送粮食与物资,可以极大缓解山西、陕西、四川等地百姓的压力,可以让百姓能回到家里,好好耕作。
朱允炆放下文书,想起来什么,说:“前些日子,燕王妃入宫陪太后、皇后,说起燕王府在西疆的买卖亏损不少。这应是燕王绕着弯给朕提醒,当初将丝绸之路上的收益与燕王府挂钩,如今这一条路不仅没有赚钱,反而让他亏了本,这是闹情绪了啊。说说吧,丝路到底如何了?”
夏元吉没有隐瞒,直言:“重开丝绸之路虽然已有两年,但似乎并没有太大效果。西方商人来得太少,大明商人多数又不愿意离开大明边疆,许多货物堆在丝绸之路的城内没有办法售卖出去。据课税司方面奏报,西疆省去年的商税不到六千两。”
“这么少?”
朱允炆有些难以置信。
夏元吉重重点头:“皇上,朝廷对丝绸之路有些过于乐观,汉唐时期的丝路也并非是一年两年营造出来的。臣以为,丝路想要重现汉唐繁华,至少需要五年。”
朱允炆略一沉思,摇头道:“五年太久,看来咱们大明也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了。威廉和亚当还在京师吧?”
夏元吉有些疑惑,但还是回道:“在京师。”
朱允炆笑了笑,安排道:“让威廉与亚当来一趟吧,朕要他们将丝绸之路的名声带回去,借他们的口告诉西方人,丝绸之路是他们的黄金路。”
夏元吉转瞬之间就明白过来,这是皇上亲自打广告啊,那需要好好安排。
朱允炆看着离去的夏元吉,命内侍将黄二月、陈木两人召入宫内,询问道:“你们将蒸汽机引入纺织已有一年余,成效如何?”
黄二月拿出随身的账册,恭恭敬敬递上去:“回皇上,按照皇上的图纸,匠学院与纺织匠人经过七个月的努力,成功将蒸汽机与纺织结合,在五个月前已实现初步量产,后经过三个月调试与改良,在今年五月开始批量纺织,六十天内,得布两千匹,速度之快,远超人力。”
按照正常人工纺织,一匹布少说也得五六日,若需要分时间忙碌农田,半个月月织一匹布都算是不错了。
可蒸汽机与纺织业的结合,让织造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每日可产布三十多匹,且质量并不差。
黄二月、陈余面对如此效率的机器,曾有过深深的恐惧。一旦这东西广泛出现,布料的价格恐怕会大幅下降,而百姓也将因此而失去赖以生存的手艺,失去一笔重要的生活来源。
可不得不承认,蒸汽机与纺织结合是改变时代的进步。
市面上一匹布通常是一百五十文左右,其成本大致在五十文左右。但黄二月、陈余手中的一匹布成本少得可怜,甚至都不需要十五文,生产越多,成本越薄。
若是将手中的布匹推向市面,黄二月有把握在半年之内垄断整个京师布行,因为没有哪家布行可以承受四十文、五十文这种低价竞争。
可这些布匹,朱允炆并没有打算让其流入市面,而只是由内府收购,专供宫廷宦官、侍女等所用。
朱允炆现在想要开辟海外市场,想要用纺织品来踢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去掠夺,不,去交换其他国家的各类资源,以实现大明的资本积累。
“加大产量,朕给你们找了一个好买家。”
朱允炆笑得很得意。
历史上,西方凭借着工业革(规避敏感词)命带来了大量价格低廉的纺织品,冲垮了国内的纺织业,现在大明如数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