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码头几乎被船塞满,南来北往的船只都汇聚在这里。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南方向北漕运的终点,这里的码头不到两年时间便超过了徐州、淮安、扬州等地,成为了仅次于金陵龙江码头的第二大码头。
想要取代龙江码头并不容易,那里毕竟有着长江作为依托,南方多少货物走走停停,都需要在那里停靠。
安全局提供了船只,载着朱文奎、于谦等人一路南下,顺路还去看了繁华的天津港。
经过多年营造,天津港已成为大明第一港,不仅驻扎有最强的东海水师,还修筑了大量民用码头,供南方海船停泊。
随着大明对定远行省的控制趋向于稳定,商人开始朝着定远行省进发,想要在那里通过矿产发财致富。
朝廷发了话,允许商人开采定远行省内除金银外任何矿产。只不过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许多商人开始跳脚骂人了。
**,话说得好听,允许开采除金银外任何矿产,你倒是有其他矿产啊……
想去挖煤,找了一年多,硬是连个煤坑都没找到。想去挖铁矿,这倒是找到了,可这铁矿山又小又瘦,开采出来吧,成本不小,不开采吧又浪费资源,只能半死不活地一边开采一边骂人……
从天津港离开,继续南下,船只到了沧州。
于谦想去看沧州铁狮子,韩夏雨想吃沧州的金丝小枣,朱文奎想看看这里的民生,便于沧州上岸。
沧州,只能算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虽说这些年来依靠京杭大运河有了一些起色,可毕竟不是什么重镇,并没有多少商人会在这里过多停留。
可即便如此,沧州的主街还是有些热闹,人来人往,叫卖声嘈杂。
经过一座茶楼时,里面轰堂叫好声吸引了朱文奎、于谦等人,便跟着上了茶楼。
说书人站在高台之上,手中镇纸猛地一拍,发出清亮的声响,随后抑扬顿挫起来:“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年兄,这是在说《三国》之事。”
于谦听闻,低声说。
朱文奎笑着,见茶楼里没了空桌,看到有桌子只有两个人,便走过去想要拼一桌。
两人皆是布衣粗汉,同是三十余岁。
一个男人憨厚,手握芭蕉扇,一只脚踩在凳子上,衣襟半解,露着胸肌,另一个男人看似更是沉默寡言,手中抓着一本书当了蒲扇送风,另一只手端着茶碗,时不时滋溜一口。
王大苗动了动蒲扇,看向走过来的年轻少年,将脚放了下去。
朱文奎抬手行礼:“敢问两位兄长,可否共拼一桌,也好听个热闹。”筆趣庫
“读书人?”
张泉将书搁在桌上,打量着来人。
朱文奎、于谦对视了一眼,于谦上前一步,笑道:“尚在进学。”
“来来,坐下。”
张泉、王大苗欢喜地招呼起来。
王大苗看向于谦,含笑道:“我伢子和你差不多年纪,在县学读书,暑期之前考了个二十名。你在哪个县学读书?”
于谦有些不知咋说,如果告诉他们自己在国子监,估计是不会相信的,想到张博志也算自己的老师,便说了句:“在宛平县学修习过课业。”
“宛平啊,那不是北京的县学了?了不得。”张泉感叹,还招呼着伙计上茶,然后看向朱文奎:“这位小兄弟,应该快考府学了吧?”
朱文奎刚还想笑于谦,转眼就轮到了自己,只好回道:“快了,先生们说过,只要勤学不怠,还是有希望去国子监的。”
“好啊,这才是咱们的大明好少年。”
王大苗感叹,刚想再说下去,张泉便打断了王大苗,对朱文奎、于谦等人说:“看,精彩的地方要来了。”
朱文奎、于谦看向说书人。
说书人讲着“煮酒论英雄”,很快便讲到:“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来了。”
张泉、王大苗低声说了句。
随后朱文奎、于谦等人便听到一声“咔嚓”的雷声骤然传出,声音之大,令人震惊,随后还伴随着雷的轰隆之声,滚滚而来!
雷声之后,竟又传出了倾盆大雨之声,似是瓢泼。
朱文奎看向外面的阳光,又看向说书人。
“好!”
满堂喝彩,就连张泉、王大苗也忍不住站起叫好。
“这是——”
于谦有些惊讶。
王大苗坐了下来,笑道:“这是老刘头的绝技,雷声、雨声、鸟声、马蹄声,甚至连兵器交锋声都能喊出来,听他说书,那才是身临其境,舒坦得很啊。”
朱文奎赞叹地看去:“着实厉害。”
于谦也敬佩不已,这可就是人才啊。
想想当年孟尝君如果没有门客会“鸡鸣狗盗”这些特殊本事也回不去。
朱文奎看向张泉手边的书,不由问道:“这位兄长看的是什么书?”
张泉拍了拍书,笑道:“你是读书人,想来应该清楚四大名著吧,这便是其中之一的《瀛涯胜览》。”
“四大名著?”
朱文奎看向于谦。
于谦摇头,表示不要看我,我也不知道。m.bīQikμ.ИěΤ
张泉看着面面相觑的朱文奎与于谦,皱眉道:“你们竟是不知?这可不行,读书人怎能不读四大名著?”
王大苗也不解:“我家伢子可喜欢四大名著,你们没看过?”
朱文奎笑道:“这《瀛涯胜览》我们倒是读过,著作之人名为马欢,是郑和大船队中的书吏通事,这书中记录了郑和大航海时经过的诸多国家,风景风俗,地理山川,国王语言、气候物产、海潮航路等等。只是,四大名著的说法,我们并不知情。”
张泉见朱文奎轻松说出,舒展开眉头,笑道:“你们不知道也不怪你们,一个个都在埋头苦读。这四大名著还是今年年初中华书局定下的,说是以销卖量为准,选出了四本小说。这《瀛涯胜览》便是第四本。”
于谦好奇地问:“那前面三本是?”王大苗指了指说书人,咧嘴道:“第一本便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二本是《水浒传》,第三本是《太祖开国志》。”
朱文奎、于谦连连点头。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建文皇帝接过罗贯中书稿后刊行于世的,其出现标志着洪武时期禁书之策的结束。《水浒传》随后刊行,在金陵引起热潮。
但实事求是地说,当年这两本书面世之后,只不过在一些大城之中“畅销”,像是金陵、苏州、杭州、开封、徐州等地,在一些府县里面,都没多少人买书看书,更不要提销售。
可时代在变化。
自进入建文朝以后,国子监率先改制,引杂学入国子监,随后将这种改制推广至府州县。与此同时,朝廷还在大力发展文教与扫盲事业,每年投入在教化领域的钱钞已然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社学广立之后,朝廷文教进入到新的阶段,强行要求少年进入社学,义务教育兴起。
儿子读书,老子扫盲,让民间识字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经过十多年,尤其是最近五年的教化,民间百姓中已出现了不少能识字读书之人。
朱文奎知道,这就是父皇朱允炆所说的:市井文化。
原以为发展到这一步需要再过个十年八年,不成想在这沧州小地方竟看到了市井文化的成长。
朱文奎看着王大苗与张泉两人,说道:“小子冒昧,敢问两位是作何营生?”
“耕田,哈哈。怎么,耕田就不能看书了?咱家伢子说了,不识字不读书,就会成为蠢货,做出蠢事。咱们虽然是苦哈哈的老农,可不是苦哈哈的蠢货老农。”
王大苗爽朗地说。
于谦连连点头:“没错,世人都应识字读书,唯有如此,学问方可代代流传。读书人多了,聪明人也多,聪明人多了,国子监便能研究出更多的学问,大明能更强盛。”
朱文奎端起茶碗品了口,含笑道:“皇上说过,学问来自民间与百姓,可识字最少的却也是民间与百姓,这让许多好的文化、技术没有流传下来,实在是太过可惜。若民间与百姓识字读书的多了,那文化与技术便不会再轻易遗失。若是皇上看到民间百姓都在谈论四大名著,定是欣慰不已。”
张泉拍手:“皇上说得对极,若不是皇上这些年勤勉为政,力推扫盲,咱也不敢想自己竟也能看看这小说。说起来,这大海之上的故事可太多了。听说这马欢也跟着船队去了,不知道这次回来会带来什么故事……”
于谦看向朱文奎:“话说船队离开近两年了,是不是也快返航了?”筆趣庫
朱文奎想了想,说:“按照最初的计划,他们应该会在这个月碰面,如果顺利,此时说不得在返航之中。”
“你们知道水师的事?”
“呃,这个,听先生们说起过一些。”
“大家伙都过来啊,有水师的消息。”
说书的老刘恶狠狠地看向张泉、王大苗,没看自己正要说“袁术死”呢,马上要赏钱呢,你这一嗓子下去我还怎么吃饭……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南方向北漕运的终点,这里的码头不到两年时间便超过了徐州、淮安、扬州等地,成为了仅次于金陵龙江码头的第二大码头。
想要取代龙江码头并不容易,那里毕竟有着长江作为依托,南方多少货物走走停停,都需要在那里停靠。
安全局提供了船只,载着朱文奎、于谦等人一路南下,顺路还去看了繁华的天津港。
经过多年营造,天津港已成为大明第一港,不仅驻扎有最强的东海水师,还修筑了大量民用码头,供南方海船停泊。
随着大明对定远行省的控制趋向于稳定,商人开始朝着定远行省进发,想要在那里通过矿产发财致富。
朝廷发了话,允许商人开采定远行省内除金银外任何矿产。只不过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许多商人开始跳脚骂人了。
**,话说得好听,允许开采除金银外任何矿产,你倒是有其他矿产啊……
想去挖煤,找了一年多,硬是连个煤坑都没找到。想去挖铁矿,这倒是找到了,可这铁矿山又小又瘦,开采出来吧,成本不小,不开采吧又浪费资源,只能半死不活地一边开采一边骂人……
从天津港离开,继续南下,船只到了沧州。
于谦想去看沧州铁狮子,韩夏雨想吃沧州的金丝小枣,朱文奎想看看这里的民生,便于沧州上岸。
沧州,只能算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虽说这些年来依靠京杭大运河有了一些起色,可毕竟不是什么重镇,并没有多少商人会在这里过多停留。
可即便如此,沧州的主街还是有些热闹,人来人往,叫卖声嘈杂。
经过一座茶楼时,里面轰堂叫好声吸引了朱文奎、于谦等人,便跟着上了茶楼。
说书人站在高台之上,手中镇纸猛地一拍,发出清亮的声响,随后抑扬顿挫起来:“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年兄,这是在说《三国》之事。”
于谦听闻,低声说。
朱文奎笑着,见茶楼里没了空桌,看到有桌子只有两个人,便走过去想要拼一桌。
两人皆是布衣粗汉,同是三十余岁。
一个男人憨厚,手握芭蕉扇,一只脚踩在凳子上,衣襟半解,露着胸肌,另一个男人看似更是沉默寡言,手中抓着一本书当了蒲扇送风,另一只手端着茶碗,时不时滋溜一口。
王大苗动了动蒲扇,看向走过来的年轻少年,将脚放了下去。
朱文奎抬手行礼:“敢问两位兄长,可否共拼一桌,也好听个热闹。”筆趣庫
“读书人?”
张泉将书搁在桌上,打量着来人。
朱文奎、于谦对视了一眼,于谦上前一步,笑道:“尚在进学。”
“来来,坐下。”
张泉、王大苗欢喜地招呼起来。
王大苗看向于谦,含笑道:“我伢子和你差不多年纪,在县学读书,暑期之前考了个二十名。你在哪个县学读书?”
于谦有些不知咋说,如果告诉他们自己在国子监,估计是不会相信的,想到张博志也算自己的老师,便说了句:“在宛平县学修习过课业。”
“宛平啊,那不是北京的县学了?了不得。”张泉感叹,还招呼着伙计上茶,然后看向朱文奎:“这位小兄弟,应该快考府学了吧?”
朱文奎刚还想笑于谦,转眼就轮到了自己,只好回道:“快了,先生们说过,只要勤学不怠,还是有希望去国子监的。”
“好啊,这才是咱们的大明好少年。”
王大苗感叹,刚想再说下去,张泉便打断了王大苗,对朱文奎、于谦等人说:“看,精彩的地方要来了。”
朱文奎、于谦看向说书人。
说书人讲着“煮酒论英雄”,很快便讲到:“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来了。”
张泉、王大苗低声说了句。
随后朱文奎、于谦等人便听到一声“咔嚓”的雷声骤然传出,声音之大,令人震惊,随后还伴随着雷的轰隆之声,滚滚而来!
雷声之后,竟又传出了倾盆大雨之声,似是瓢泼。
朱文奎看向外面的阳光,又看向说书人。
“好!”
满堂喝彩,就连张泉、王大苗也忍不住站起叫好。
“这是——”
于谦有些惊讶。
王大苗坐了下来,笑道:“这是老刘头的绝技,雷声、雨声、鸟声、马蹄声,甚至连兵器交锋声都能喊出来,听他说书,那才是身临其境,舒坦得很啊。”
朱文奎赞叹地看去:“着实厉害。”
于谦也敬佩不已,这可就是人才啊。
想想当年孟尝君如果没有门客会“鸡鸣狗盗”这些特殊本事也回不去。
朱文奎看向张泉手边的书,不由问道:“这位兄长看的是什么书?”
张泉拍了拍书,笑道:“你是读书人,想来应该清楚四大名著吧,这便是其中之一的《瀛涯胜览》。”
“四大名著?”
朱文奎看向于谦。
于谦摇头,表示不要看我,我也不知道。m.bīQikμ.ИěΤ
张泉看着面面相觑的朱文奎与于谦,皱眉道:“你们竟是不知?这可不行,读书人怎能不读四大名著?”
王大苗也不解:“我家伢子可喜欢四大名著,你们没看过?”
朱文奎笑道:“这《瀛涯胜览》我们倒是读过,著作之人名为马欢,是郑和大船队中的书吏通事,这书中记录了郑和大航海时经过的诸多国家,风景风俗,地理山川,国王语言、气候物产、海潮航路等等。只是,四大名著的说法,我们并不知情。”
张泉见朱文奎轻松说出,舒展开眉头,笑道:“你们不知道也不怪你们,一个个都在埋头苦读。这四大名著还是今年年初中华书局定下的,说是以销卖量为准,选出了四本小说。这《瀛涯胜览》便是第四本。”
于谦好奇地问:“那前面三本是?”王大苗指了指说书人,咧嘴道:“第一本便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二本是《水浒传》,第三本是《太祖开国志》。”
朱文奎、于谦连连点头。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建文皇帝接过罗贯中书稿后刊行于世的,其出现标志着洪武时期禁书之策的结束。《水浒传》随后刊行,在金陵引起热潮。
但实事求是地说,当年这两本书面世之后,只不过在一些大城之中“畅销”,像是金陵、苏州、杭州、开封、徐州等地,在一些府县里面,都没多少人买书看书,更不要提销售。
可时代在变化。
自进入建文朝以后,国子监率先改制,引杂学入国子监,随后将这种改制推广至府州县。与此同时,朝廷还在大力发展文教与扫盲事业,每年投入在教化领域的钱钞已然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社学广立之后,朝廷文教进入到新的阶段,强行要求少年进入社学,义务教育兴起。
儿子读书,老子扫盲,让民间识字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经过十多年,尤其是最近五年的教化,民间百姓中已出现了不少能识字读书之人。
朱文奎知道,这就是父皇朱允炆所说的:市井文化。
原以为发展到这一步需要再过个十年八年,不成想在这沧州小地方竟看到了市井文化的成长。
朱文奎看着王大苗与张泉两人,说道:“小子冒昧,敢问两位是作何营生?”
“耕田,哈哈。怎么,耕田就不能看书了?咱家伢子说了,不识字不读书,就会成为蠢货,做出蠢事。咱们虽然是苦哈哈的老农,可不是苦哈哈的蠢货老农。”
王大苗爽朗地说。
于谦连连点头:“没错,世人都应识字读书,唯有如此,学问方可代代流传。读书人多了,聪明人也多,聪明人多了,国子监便能研究出更多的学问,大明能更强盛。”
朱文奎端起茶碗品了口,含笑道:“皇上说过,学问来自民间与百姓,可识字最少的却也是民间与百姓,这让许多好的文化、技术没有流传下来,实在是太过可惜。若民间与百姓识字读书的多了,那文化与技术便不会再轻易遗失。若是皇上看到民间百姓都在谈论四大名著,定是欣慰不已。”
张泉拍手:“皇上说得对极,若不是皇上这些年勤勉为政,力推扫盲,咱也不敢想自己竟也能看看这小说。说起来,这大海之上的故事可太多了。听说这马欢也跟着船队去了,不知道这次回来会带来什么故事……”
于谦看向朱文奎:“话说船队离开近两年了,是不是也快返航了?”筆趣庫
朱文奎想了想,说:“按照最初的计划,他们应该会在这个月碰面,如果顺利,此时说不得在返航之中。”
“你们知道水师的事?”
“呃,这个,听先生们说起过一些。”
“大家伙都过来啊,有水师的消息。”
说书的老刘恶狠狠地看向张泉、王大苗,没看自己正要说“袁术死”呢,马上要赏钱呢,你这一嗓子下去我还怎么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