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孽子 第404章 自然与科学(二合一)

小说:大明孽子 作者:南山堂 更新时间:2023-04-07 09:07:37 源网站:乐文小说网
  当朱瞻基和张辅讨论着岭南书院的时候,朱瞻墉也在跟于谦和杨士奇讨论着类似的话题。

  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不管是于谦也好,杨士奇也好,都已经感受到了岭南书院给越王党带来的好处。

  不说帮助匠人提升识文断字的水平,为各个作坊提供高学识的人才。

  单单那些技术创新和新的一些理论给作坊带来的影响就非常的巨大。

  可以说越王党在岭南书院上面投入的大量资金,已经陆陆续续的在回收。

  并且要是把一些成果的收益算进去的话,那岭南书院也是一个盈利单位了。

  “于谦,对新技术和新发明上面有创新的匠人和教谕给予奖励,这是一個有效的措施。”

  “但是这更多的都是结果导向的情况,我们有必要考虑从源头上开始鼓励大家去努力。”

  “特别是有一些算学和物理学等理论上的东西,是很难直接在技术创新上体现出来。”

  “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很难鼓励更多人进入到这个领域。”

  朱瞻墉对大学教育,绝对是非常重视的。

  虽然现在的岭南书院,放在后世连一个专科学校的水平都比不上。

  但是放在这个世界,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王爷,我们是不是在各个学院内部,也单独设立一个奖金,每天对相关的成果进行评估之后,发放奖金?”

  于谦很快就提出了一个方案。

  “这个方案我看行,也很有必要,可以很好的刺激一下各个学院的学员和教谕。”

  杨士奇也是感受了奖金的作用。

  作为读书人,杨士奇曾经也是不屑于谈钱的。

  觉得那样子很俗气。

  但是现在他已经完全改变了这个观点。

  朝廷要推进各种改革,要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没有钱肯定是不行的。

  “奖金的设立,自然也是有必要的,确实也是能够进一步的刺激大家。”

  “不过我有一个不一样的想法,一个可持续更加强,让更多人都能见识到新想法、新理念、新成果的方案。”

  朱瞻墉没有在那里绕圈子,准备直接把自己的方案抛出来了。

  “王爷,要是有这么好的方案,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于谦眼前一亮,颇为期待的看着朱瞻墉。

  “自从我们的《大明日报》创建以来,如今已经是大明最大的报纸,可以非常方便的将各地的一些新闻展示给读者。”

  “甚至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可以有效的对一些信息进行过滤,在上面刊登一些我们希望大家看到的内容。”

  “无形之中,对一些事情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我准备在岭南书院里头,专门设立一本面向学术圈的杂志,名字就叫做《自然与科学》。”

  “这种杂志,暂定每个月发行一次,以后根据需要可以调整为一个月两次。”

  “在上面,可以刊登岭南书院各个学院的学员和教谕研究的一些新成果。”

  “同时也接受各个作坊的匠人以及其他有兴趣的人的投稿。”

  “基本上,我们这本杂志就是要引导大明的读书人,大明的匠人去研究自然,研究科学。”

  “像是算学的一些新原理,一些新的物资的发现,一些物资的特别属性之类的文章,都可以在上面发表。”

  “所有在上面发表文章的人,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稿费。”

  “这个稿费可以有一部分是固定的,另外一部分是跟杂志的发行量相互关联。”

  “这么一来,许多人单纯的依靠做科学研究,也能养活自己,甚至发家致富。”

  “当然了,最关键的是有了这么一个平台之后,可以更好的宣传一些科学知识。”

  “也能让更多的人利用这些科学知识去设立作坊,发明更多的新产品。”

  一本专业的学术期刊,对于发展大明的科学技术,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到现在为止,大明还没有任何一本这样子的杂志。

  朱瞻墉在这个时候提出来,也算正是时候。

  “王爷,这个《自然与科学》杂志要设立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要搞好,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那上面刊登的东西,肯定是比较枯燥的。”

  “一般的人,哪怕是识文断字,也看不懂上面的东西,也没有兴趣去了解上面的东西。”

  “这么一来,这个杂志的销量就不可能很好,投稿应该挣不了太多的钱。”

  于谦说出来了自己的担心。

  既然朱瞻墉要搞,他肯定是希望搞好的。

  但是他没有什么信心。

  这个杂志,到时候连《大明日报》一成的销量,肯定都是达不到的。

  甚至连百分之一的销量都达不到。

  到时候成绩很难看,他面子上也过不去啊。

  “这个杂志的销量肯定是不能跟一般的报纸比较,不过销量比较差,我们也不是没有办法去提高。”

  “只要让大家充分的意识到了学习杂志上的东西,对自己有好处,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主动的去学习。”

  朱瞻墉脑中快速的思考,看看怎么样才能最方便的把杂志的销量提上去。

  “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更多的人主动购买学习《自然与科学》杂志?”

  朱瞻墉在思考的过程当中,也问了问杨士奇和于谦。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

  “王爷,除非这本杂志的价格很低,那么有些人可能会把它当成是识文断字的书籍买回来学习。”

  “这种情况下应该会有不错的销量。但是售价太低的话,肯定会亏本。”

  “卖的越多,亏得越多,也是挺尴尬的。”

  于谦这么一说,旁边的杨士奇也忍不住点头道:“百姓都是非常现实的,对他们有眼睛立马可以看到好处的事情,他们才会积极的去跟进。如果只是单纯的在画大饼的话,那么百姓们估计没有多少会心动的。”

  “当然了,我们面向的读者主要应该是读书人和匠人,对于他们来说,看这些杂志是否会浪费时间,其实也是一个问题。”

  很显然,杨士奇不是特别的看好杂志的发行。

  这种纯粹的学术性质杂志,不像是《大明日报》那样子可以大量的打广告,最终实现盈利。

  朱瞻墉想要达到的目的,实在是太难达成了。

  “主观上他们没有学习的动力,那么我们就让他们被动的有这方面的动力嘛。”

  朱瞻墉脑中,慢慢的有了一个主意。

  “王爷,学习这种事情,靠逼是没有太多效果的。到时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于谦苦笑着回答了一句。

  “是啊,有些人的眼光是非常短浅的,哪怕是我们是为了他们好,但是他们感受不到,还以为我们是在其中要剥削他们。”

  杨士奇也在旁边补充了一句。

  治理一个国家,可不是纸上谈兵那么容易。

  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情况非常的复杂。

  “你们说的没错,不过如果我们在各个作坊和学院里面推进一套匠人和教谕的等级制度,特别是在作坊里头,把各个匠人分成不同的等级。”

  “比如可以划分成八个等级,一级工、二级工,一直到八级工。”

  “对于被评为八级工的匠人,可以给予非常有诱惑力的工钱和福利待遇。”

  “每一个等级之间的提高,都可以制定相关的考核,这些考核的内容,有一部分就是来源于《科学与杂志》。”

  “这种情况下,这些匠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等级,肯定会拼命的去学习杂志上的内容,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在学院里面的情况也是差不多的,给教谕设立一些级别,比如讲师、助力教授、副教授、教授之类的,刺激大家的积极性。”

  “当然了,匠人的等级制度和教谕的肯定是不一样,各自的出发点也是不同。”

  “对于匠人来说,更多的是鼓励他们去学习。”

  “但是对于教谕来说,更多的是鼓励他们在杂志上面发表文章。”

  “要不然到时候我们的杂志有了销量,却是没有什么人投稿,也是很尴尬的。”

  朱瞻墉这么一说,于谦和杨士奇的眼睛都变亮了。

  这么有效的提议,为什么自己之前就没有想到呢?

  果然,碰到问题的时候,还是需要多找王爷商量啊。

  “王爷,如果真的这样子的话,那么《自然与科学》这本杂志立马就可以声名远扬。”

  “到时候不仅我们越王府的作坊的匠人会对它感兴趣,其他的作坊应该也有兴趣。”

  于谦觉得自己有信心去说服成国公等勋贵家中按照这个方案来推进匠人的等级改革。

  这样子起到的效果自然是更好的。

  “王爷,如果能够把这个方案通过朝廷来发布,那么效果应该可以最大化。”

  “到时候,可以让岭南书院成为大明各个书院的标杆,做到我们以前没有做到的事情。”

  杨士奇胆子更大,直接在朱瞻墉的提议的基础上发散了一下。

  真要是按照他的方案搞下去,那么这就是个大项目了。

  “推广到全国这个事情肯定是要做的,不过现阶段要一次性推广,肯定是有难处的。”

  “我们现在广东布政使司的范围内推广这些内容,然后再寻找合适的机会扩展到整个大明。”

  虽然杨士奇说的方案很有诱惑力。

  不过朱瞻墉倒也没有那么激进。

  有些事情先搞一个试点,成功之后再慢慢的推广到其他地方,显然是更加稳重的做法。

  治大国如烹小鲜。

  如果什么都搞的太激进,一旦出现什么意外,反噬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自古以来,华夏都是推广中庸之道,避免太过于激烈的波动。

  “王爷说的也有道理,这样子更加稳妥一些。属下立马就开始安排人员去制作一套的激励方案,尽快的开始实施。”

  于谦的执行力一向是非常强的。

  这种改革是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将来如果成功了,那可是青史留名的事情。

  虽然到时候最大的功劳肯定是朱瞻墉的,但是他的好处也少不了。

  “广东布政使司的百姓识字率,需要进一步的再提高。”

  “如今在旧港那边的造纸作坊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纸浆,纸张的制作成本显著的下降了。”

  “我们的造纸作坊和印刷作坊,不需要把盈利作为最主要的目标。”

  “只要不怎么亏钱就可以了。”

  “至少在广东售卖纸张的时候,需要按照这个原则去做。”

  “在海外售卖纸张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案出来。”

  “甚至可以通过海外挣的钱来补贴国内的纸张售卖,从而进一步的降低纸张的成本。”

  朱瞻墉对于减少文盲,提高大家的识字率这件事情,一直都是非常积极的。

  这种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事情,是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快速见效,需要一些时间持续推进。

  朱瞻墉现在有时间,有金钱去搞这个事情。ωωw.

  广东布政使司是自己的大本营,要是把这里经营好了,可以发挥出来的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

  “这个莪们已经在全力的去做了,除了岭南书院之外,也正在筹备有些其他的书院。”

  “并且我们也鼓励各个作坊自己设立属于自己的学堂,给更多人读书识字的机会。”

  “一些种植园里头,甚至每隔几天都会抽出时间来让帮工们学习一些基本的汉字。”

  “从目前来看,效果也是非常的好。”

  谈到这里,于谦忍不住露出了一丝骄傲的表情。

  这都是有他的功劳在里头的呢。

  “广州府区域的百姓,所有不满十岁的孩童,都必须至少进入学堂学习三年。”

  “在头三年的学习当中,学堂可以免除基本的费用,由越王府统一进行补贴。”

  “今后三年,争取把这个政策推广到整个广东布政使司。”

  谈话之间,朱瞻墉又给于谦布置了一个新任务。

  三年义务教育。

  这基本上就相当于是这么一个概念了。

  只要这个措施推进下去,广东布政使司的百姓,基本上就没有文盲了。

  至于是否进一步的学习,就要看每个家庭的情况了。

  朱瞻墉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搞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九年义务教育出来。

  那完全就是在瞎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