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们的离开,固然令赵玖很伤感,但是这也是无法改变的人生规律,只能尽力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然后对待其他的老臣更加好一些。
比如说吏部尚书陈公辅,一年里已经有三个月在请病假了。他自己虽然雄心壮志,但也明白岁月不饶人。于是,赵官家在与之恳切谈过之后,升任其为都省副相公,稍后让他以副国级领导人的身份退休。
同时,他的好友李光则调回东京,任吏部尚书,不久之后也进入都省为副相,分担赵鼎的工作压力。
枢密院那边情况更加紧急,工部尚书马扩也晋封枢密院同知,给张浚打下手——别说韩世忠干不了枢密院具体工作,就是干得了,征南这一仗下来,他和张浚也水火不容了。
后又以礼部尚书赵元显为东南使相。以国子监祭酒陈康伯为礼部尚书,工部侍郎张九成为尚书,林景默为吏部尚书,赵开为户部尚书。
至于吕祉,也和万俟卨一样,前事既往不咎,重新当了河东路经略使,鉴于太原城的重要定位,绝对美差。
剩下的人员不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这次人员调动有点大,但是大家也都理解,毕竟老臣凋零无可奈何。而靖康耻造成的中生代断代现象又摆在那里。更重要的是,官家开疆拓土之后,急缺亲民官。偏偏又不能以次充好,因为地方官素质直接决定着一县甚至一州百姓的生死。
于是,赵官家只好再做了一次他以前十分鄙视的行为,那就是以大量大员子弟充任地方官。这些官宦公子道德底线总体来说还是要高一些的,而且照着葫芦画瓢,应该也不会太差。
比如赵鼎的长子赵汾就连升成两级为池州知州。
再比如李光的长子,已经被胡寅调到燕京去任职权燕京府尹,再三夸奖他的建设才能。
不过,这两位不仅是高官公子,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不寒颤。
君不见连杨万里这种小萝卜头都已经被派出去当知县了吗?
因为宰执接连去世,此次科举虽然仍在东京举行,但是推迟了一个月。中秋过后的第一次大朝上,赵官家正式宣布明年迁都。
从此之后,大宋以燕京为首都,东京为中都,长安为西都,杭州为南都。
都省副相刘汲提前去了燕京,准备各种事宜。
虽然并不设六部,但是一应府牙设备均按照开封府当年设置。
这也成为本次科举的一大热门话题。还有很多文科举子甚至在讨论,会不会以四都制度来考点,又说,这是不是学习辽国的制度?
武举学子们则有点儿闹腾的过分,因为东京并不是燕京,民风比较彪悍,空旷地带也多。大家比武也好,讨论也好,已经闹出不少动静来了,正店都被他们砸了几张桌子。搞得开封府胡宏百忙之中还得维稳。黑着脸明确告诉闹腾的武学举子,这又不是在交趾战场上,你们就是想建功立业,也给我消停一点儿以后到战场上去建,不然本官就通告武学记过。
另外对于個别有背景不大服气的,还放黑话,你们难道不知道我哥哥(胡寅)和韩秦王的关系很好吗?
如此,这一届科举总算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和平发展,虽然说赵官家确定原学为大宋学派主流,但是各个文人士大夫都有自己的观点,精英们也在不断研究,包括武学里的大师,兵法上的见解也不尽相同,但这些也是赵官家愿意看到的,毕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总是好的。
前提是不要反大宋,当然也没人那么想不开就是了,大家都是建制派,在体制里看着国家蒸蒸日上不好吗?
于是,稍微清闲了一点的赵官家又把包办婚姻的魔爪伸向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二皇子赵阳和三皇子赵旦,分别给他们定下了齐王张俊和鲁王张荣的女儿做正妻。
是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开眼,张荣的夫人在几年前老蚌怀珠,终于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激动的鲁王泪流满面。同时也放弃了给三姑娘招赘的计划,这次科举正磨刀霍霍,准备再招个进士女婿回来。结果,赵官家一提出结亲想法,他当即大喜,也顾不上什么东华门外唱名才是好男儿啦。再是好男儿也比不上皇子啊!
齐王张俊就更高兴了。表示一定要十里红妆的把闺女陪送出去。嗯,得多带点没奈何,不能让闺女在妯娌们面前抬不起头来。
完全不顾两位皇子都还不是婚龄,起码得等五六年后才能讨论这个问题。
吴、潘二位娘子对此都不太满意,张荣草莽出身,张俊贪财出了名。远远比不上韩岳二位,但问题是赵官家乾纲独断,二妃子说什么都没用。
不知道是不是赵官家处理自己的家事引起了别人注意,反正又有那么几个御史嚷嚷着要请立皇后。
这倒不是他们吃饱了没事干,而是职责决定。宪节皇后已经去了十几年,中宫之位也空悬了十几年,这其实并不符合封建礼法。
因为皇后不是妃子,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意义。奈何赵官家任性起来,随着他们说,老子不听。
不过,很快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儿,把整个东京乃至于大宋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没人再提这一茬了。
泉州港市舶司六百里加急火速禀报赵官家,当年齐王张俊丢的那艘船,破破烂烂的行驶回来了。
这可真是一个天大的新闻,谁能想到在海上迷了路,漂了一年多还能回来?
赵官家紧急召见了这些人,问他们去了哪儿,结果发现这些人数不对,回来的人里居然还有瘦的跟猴似的,还穿着兽皮。
赵玖内心狂跳,恨不能问你们是不是飘去了南美洲?可惜他也知道这些人根本不会知道什么叫南美洲和印第安人。
万幸领队的海商和监督的小吏都是精明的,赶紧解释说他们是遭遇飓风,不知道飘到哪儿去了,后来还是凭借官家保佑,水手们及时调整方向,顺着洋流飘向了一个从来没去过的大岛。这些地方原本有居民叽里哇啦的,说什么也不知道,但要把他们抓去当奴隶。
这船上一大半儿水手倒是御营右军出身。抄起家伙来就化身战士,所以这些长着红毛的也就变成了奴隶跟着回来了。
赵官家几乎要咆哮了,谁要这些奴隶呀?大宋早就废奴了,你们不会带点种子回来吗?什么玉米、土豆、花生、番茄,咖啡朕都要啊。
但其实,赵官家真的要求太高了。如果他仔细问问,并且地理学的足够好的话,就会发现这只船是顺着洋流先去了澳洲补充了水源和食物,又漂到了今秘鲁附近的一个大岛上,以这个时代的风帆技术,活着回来就不容易了。
虽然海商们并不知道赵官家那么多需求,但是看到了新奇的物种,还真给他带了那么一点儿回来。经过赵官家仔细辨认,确认这玩意儿就是他梦里十五年没曾见过的玉米。
宋杂书记载:建炎中,有海船遇风至无名岛,携不明物至中原,世祖观其貌,赐名曰“玉米”。而后播种于中原,乃至江南、两湖。十数年间亩产倍增。百姓皆感念世祖恩德,以其为上天赐之祥瑞也。
比如说吏部尚书陈公辅,一年里已经有三个月在请病假了。他自己虽然雄心壮志,但也明白岁月不饶人。于是,赵官家在与之恳切谈过之后,升任其为都省副相公,稍后让他以副国级领导人的身份退休。
同时,他的好友李光则调回东京,任吏部尚书,不久之后也进入都省为副相,分担赵鼎的工作压力。
枢密院那边情况更加紧急,工部尚书马扩也晋封枢密院同知,给张浚打下手——别说韩世忠干不了枢密院具体工作,就是干得了,征南这一仗下来,他和张浚也水火不容了。
后又以礼部尚书赵元显为东南使相。以国子监祭酒陈康伯为礼部尚书,工部侍郎张九成为尚书,林景默为吏部尚书,赵开为户部尚书。
至于吕祉,也和万俟卨一样,前事既往不咎,重新当了河东路经略使,鉴于太原城的重要定位,绝对美差。
剩下的人员不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这次人员调动有点大,但是大家也都理解,毕竟老臣凋零无可奈何。而靖康耻造成的中生代断代现象又摆在那里。更重要的是,官家开疆拓土之后,急缺亲民官。偏偏又不能以次充好,因为地方官素质直接决定着一县甚至一州百姓的生死。
于是,赵官家只好再做了一次他以前十分鄙视的行为,那就是以大量大员子弟充任地方官。这些官宦公子道德底线总体来说还是要高一些的,而且照着葫芦画瓢,应该也不会太差。
比如赵鼎的长子赵汾就连升成两级为池州知州。
再比如李光的长子,已经被胡寅调到燕京去任职权燕京府尹,再三夸奖他的建设才能。
不过,这两位不仅是高官公子,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不寒颤。
君不见连杨万里这种小萝卜头都已经被派出去当知县了吗?
因为宰执接连去世,此次科举虽然仍在东京举行,但是推迟了一个月。中秋过后的第一次大朝上,赵官家正式宣布明年迁都。
从此之后,大宋以燕京为首都,东京为中都,长安为西都,杭州为南都。
都省副相刘汲提前去了燕京,准备各种事宜。
虽然并不设六部,但是一应府牙设备均按照开封府当年设置。
这也成为本次科举的一大热门话题。还有很多文科举子甚至在讨论,会不会以四都制度来考点,又说,这是不是学习辽国的制度?
武举学子们则有点儿闹腾的过分,因为东京并不是燕京,民风比较彪悍,空旷地带也多。大家比武也好,讨论也好,已经闹出不少动静来了,正店都被他们砸了几张桌子。搞得开封府胡宏百忙之中还得维稳。黑着脸明确告诉闹腾的武学举子,这又不是在交趾战场上,你们就是想建功立业,也给我消停一点儿以后到战场上去建,不然本官就通告武学记过。
另外对于個别有背景不大服气的,还放黑话,你们难道不知道我哥哥(胡寅)和韩秦王的关系很好吗?
如此,这一届科举总算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和平发展,虽然说赵官家确定原学为大宋学派主流,但是各个文人士大夫都有自己的观点,精英们也在不断研究,包括武学里的大师,兵法上的见解也不尽相同,但这些也是赵官家愿意看到的,毕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总是好的。
前提是不要反大宋,当然也没人那么想不开就是了,大家都是建制派,在体制里看着国家蒸蒸日上不好吗?
于是,稍微清闲了一点的赵官家又把包办婚姻的魔爪伸向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二皇子赵阳和三皇子赵旦,分别给他们定下了齐王张俊和鲁王张荣的女儿做正妻。
是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开眼,张荣的夫人在几年前老蚌怀珠,终于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激动的鲁王泪流满面。同时也放弃了给三姑娘招赘的计划,这次科举正磨刀霍霍,准备再招个进士女婿回来。结果,赵官家一提出结亲想法,他当即大喜,也顾不上什么东华门外唱名才是好男儿啦。再是好男儿也比不上皇子啊!
齐王张俊就更高兴了。表示一定要十里红妆的把闺女陪送出去。嗯,得多带点没奈何,不能让闺女在妯娌们面前抬不起头来。
完全不顾两位皇子都还不是婚龄,起码得等五六年后才能讨论这个问题。
吴、潘二位娘子对此都不太满意,张荣草莽出身,张俊贪财出了名。远远比不上韩岳二位,但问题是赵官家乾纲独断,二妃子说什么都没用。
不知道是不是赵官家处理自己的家事引起了别人注意,反正又有那么几个御史嚷嚷着要请立皇后。
这倒不是他们吃饱了没事干,而是职责决定。宪节皇后已经去了十几年,中宫之位也空悬了十几年,这其实并不符合封建礼法。
因为皇后不是妃子,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意义。奈何赵官家任性起来,随着他们说,老子不听。
不过,很快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儿,把整个东京乃至于大宋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没人再提这一茬了。
泉州港市舶司六百里加急火速禀报赵官家,当年齐王张俊丢的那艘船,破破烂烂的行驶回来了。
这可真是一个天大的新闻,谁能想到在海上迷了路,漂了一年多还能回来?
赵官家紧急召见了这些人,问他们去了哪儿,结果发现这些人数不对,回来的人里居然还有瘦的跟猴似的,还穿着兽皮。
赵玖内心狂跳,恨不能问你们是不是飘去了南美洲?可惜他也知道这些人根本不会知道什么叫南美洲和印第安人。
万幸领队的海商和监督的小吏都是精明的,赶紧解释说他们是遭遇飓风,不知道飘到哪儿去了,后来还是凭借官家保佑,水手们及时调整方向,顺着洋流飘向了一个从来没去过的大岛。这些地方原本有居民叽里哇啦的,说什么也不知道,但要把他们抓去当奴隶。
这船上一大半儿水手倒是御营右军出身。抄起家伙来就化身战士,所以这些长着红毛的也就变成了奴隶跟着回来了。
赵官家几乎要咆哮了,谁要这些奴隶呀?大宋早就废奴了,你们不会带点种子回来吗?什么玉米、土豆、花生、番茄,咖啡朕都要啊。
但其实,赵官家真的要求太高了。如果他仔细问问,并且地理学的足够好的话,就会发现这只船是顺着洋流先去了澳洲补充了水源和食物,又漂到了今秘鲁附近的一个大岛上,以这个时代的风帆技术,活着回来就不容易了。
虽然海商们并不知道赵官家那么多需求,但是看到了新奇的物种,还真给他带了那么一点儿回来。经过赵官家仔细辨认,确认这玩意儿就是他梦里十五年没曾见过的玉米。
宋杂书记载:建炎中,有海船遇风至无名岛,携不明物至中原,世祖观其貌,赐名曰“玉米”。而后播种于中原,乃至江南、两湖。十数年间亩产倍增。百姓皆感念世祖恩德,以其为上天赐之祥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