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这天,别人还在走亲戚,锦绣村乃至津西镇的农户却已开始忙碌。

  年前已收割菘菜的人家,忙着翻地等候春耕;还未采收卷篮菜的,忙着采摘装车,田间路上,一片繁忙。

  为了抢收,沈家的下人几乎被派去田里,只留房门和厨子守家。

  明珠和沈青山去了新学堂。

  “明珠,锦鲤和银纹鱼能共存?”沈青山看着池中的鱼儿,担心道,“一种是用来观赏的,一种是上餐桌的,你把这两种鱼放在一起,它们不会打架?”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先看它们能撑多久吧?”

  明珠丢掉手中最后的鱼食,转身看了两侧的路,“爷爷,进来那座桥叫状元桥,那么这两条路叫什么路?

  还有那边的花园,侧山的场地,还有山腰那座凉亭,这些都还没取名字。”

  “我跟你爹已经准备了,只是还未确定下来,今晚我们一起看看,定下来了便让匠人做牌子。”

  不等明珠出声,丫鬟过来禀告,“乡君,姜大人来访,青杏姑娘已将人安排在客厅等候。”

  “爷爷,我先去见客,有什么你叫小厮传话。”

  明珠转身回了沈宅。

  “乡君!”

  姜大人见明珠来了,起身见礼道,“乡君可真是大忙人啊,别人初三还在走亲戚,你们却忙起来了。”

  “忙才有银子赚呀,不然在家喝酒睡大觉,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搞钱呢。”

  明珠做了个请坐的手势,“去年动员大家种菜,很多人抱着观望的态度,如今一个个都想种,可我却没那么多种子了。”

  “老百姓便是这样,他们怕事,也胆小!”

  “所以我很好奇,姜大人是过来拜年还是有别的事情,亦或是两者都有。”

  姜大人扬了扬眉,“就不能是单纯的拜年?”

  “我不觉得我面子这么大。”

  姜无恙哑然失笑,“姜某的确有事相求!”

  “哦?”

  “乡君府邸大门前的八百株银杏,日后长成一定很壮观。”“嗯,然后呢?”

  “姜某厚颜讨两株,还请乡君慷慨。”

  明珠端起茶杯,“据说,皇宫有一株参天银杏,乃轩辕朝开国傅皇后所栽,亦是轩辕太祖和傅皇后的定情之树。

  银杏寿长,历经数百春秋不朽,年限越长,它所福泽的范围便越广。

  姜大人为何不用这株银杏扦插育苗,反而舍近求远呢?”

  “乡君有所不知,前朝曾有花匠将此株银杏截枝育苗,可惜从未成功,大庆皇宫承袭轩辕朝,亦有花匠试图扦插育苗,一样以失败告终。”

  姜无恙看着明珠,“而乡君,一出手就是上百株,姜某不问你问谁呢?”

  不等明珠开口,姜无恙继续,“说来也奇怪,不可能的事情,到了乡君身上,好似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无论是那芦竹花,还是银杏,乡君总能给人惊喜。”

  “姜大人别给我戴高帽子,我不吃这套,你还是先把府邸修缮好再来提这事吧。”

  “乡君不怕我暗着来么?”

  “偷?”明珠笑了,“银杏号称一树千金,本乡君不做点准备,又岂敢将它们现于人前?虽然本城主身负种植天赋,可培育那么多树苗,也是很累的。”

  姜无恙从腰间拿出玉扇,叹道,“看来,今天是白跑一趟咯!”

  “姜大人,若是本乡君愿意送,你们姜家敢种?”明珠反问,“南荣修说过,整个京城,没几株银杏!”

  “那姜某能退而求其次么?”

  “比如?”

  “凝珠!”

  明珠面色不变,“姜大人打算出多少?”

  “姜某听闻凝珠可滋养筋脉,有轻身延寿之效,家中祖母六月将办六六大寿,姜某愿出千金,还望乡君成全。”姜无恙双手作揖,态度诚恳。

  “六六大寿?”

  姜无恙点点头。

  “凝珠所需药材颇多,姜大人得自行准备药材。”

  “没问题!”

  明珠写下清单,“凝珠淬炼工序繁杂,且中途不能中断,姜大人备好了药材我在抽时间炼药。”

  “多谢!”

  姜无恙提着清单走了。

  “小明珠,你真会忽悠人!”小空的声音响起,“凝珠的提炼,只需一种即可,你写的药材不仅贵分量还多,不怕他怀疑?”

  “他既然开了这个口,必定是打听过了,只是我竟不知凝珠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以讹传讹罢了!”

  “所以,我才写了百年人参六株,百年灵芝六朵,金蟾皮六两,隔年雪六两来增加难度,不然大家以讹传讹,说我会炼长生不老药咋办?”

  “也是。”小空手中托腮,“不过,你这清单,应该很快被某些人知晓!”

  吃午饭的时候,青杏拿一份单子过来。

  “乡君,这是门房上午接到的拜帖!”

  明珠看着名单,说道,“还有一堆事没做,可没这闲工夫,安排几个机灵点的跑一趟,就说家里的菜没收完,还要准备开山宴,不方便接见。”

  “奴婢这就去赵中人那请两个跑腿。”

  傍晚时分,沈长枫三人从三里湾回来,一个个精神抖擞,不见疲态,就是衣摆和鞋子有些湿了。

  “大哥第一次划竹排,可还适应?”

  “挺有意思的,就是太忙了,一刻都没得歇。”沈长枫说,“杨表叔学得挺快的,不过半天,就能自己划排了,他说明天试着载两块石头,要是顺利到对岸,后天就自己掌一排。”

  “李家和柳家呢?”

  “他们两个怕水,站在竹排上都站不稳。”沈长佑不想吐槽,“要是学几天他们还站不稳,得安排他们干点别的,不然浪费竹排。

  现在货挺多的,我们回来的时候,岸边还推着十几堆呢。

  三里湾那帮,之前还怕我们抢他们的饭碗。”

  说及此,沈长佑冷‘呵’了一下,“去年他们村才出两张竹排,今年过去,多了三张,他们的卷篮菜还拉到平宁和宜林去呢,据说在平宁镇,一斤能卖到二十二文呢,至于去宜林的,还没见人回来,明天见到了再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