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药神开始 第一三四五章 灭国之功

小说:影视世界从药神开始 作者:楞个哩嗝楞 更新时间:2025-02-22 16:58:36 源网站:新笔趣阁
  “没想到,竟真被兄长料定了。”

  李靖一脸的感叹,却也有几分惋惜。毕竟如果开春再接着打,只要再有五六个月,突厥是真要被打到除名的,反抗力量都得被打到西域去。

  不过却也正是有着这种认识,所以本就人心各异的突厥,便就自己分裂内讧起来,干死了老大请求投降,只要不打了,只要保证他们的富贵,什么都可以谈。

  王言看出了李靖的惋惜,笑道:“药师不必叹息,突厥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而今都蓝既死,群狼无头,互相不服气,各自有盘算,已是难成气候。

  而今彼辈主动来降,战是死,和是慢些死,他们肯定是想要慢些死,寻找机会摆脱困局。然而如今是战是和,皆在我大隋,什么条件他们都会答应。

  只要我大隋实治草原,不过数年,这些头人、大汗便就分崩离析。自此以后,我中原之地,再无北疆之狼患。”

  李靖点了点头,明白了王言的意思。

  他对大隋官员的操行,也是十分了解的。眼下是既有中原人迁徙过来融合人口,又有官员治理,还有大军在侧,那些官员收拾突厥人真的跟玩一样,不说轻轻松松,但也费不上多大的力气。

  那些什么头人,这个汗那个汗的,真的不够大隋的官员玩,他们的心眼子还是不够多。

  但李靖却也还是忍不住的叹气:“终究未能覆灭突厥,可惜此灭国大功兄长不得啊。”

  王言哈哈笑:“药师看轻我了,说多少遍了?我就是行伍小卒出身,走至今日已是天幸,荣华富贵皆有,如何还不满足?

  打仗是要死人的,哪怕突厥非我大隋一合之敌,却总也少不了许多死伤。纵是灭国之功,下边用命的兄弟们又能得到多少好处?还不是叫那些塞进来的豪门大户子弟赚去了名利?

  药师亦是饱读史书,可在那字里行间瞧见几个卑鄙之人?史书很厚,可终究太小,装不下我等用命血战的袍泽弟兄啊。一将功成万骨枯,能不打,那就不要打。药师莫非以为,我是好战的狂人?错了,我比谁都想要安稳的过日子。”

  李靖感受到了好大哥胸怀天下,达济赤民的大气魄,感受到了好大哥话语之中的真诚。

  他沉默了一阵子,小声说道:“兄长,愚弟还是要多说一句,兄长当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理,将军,只有在战阵之上,才是最安全的。被圈在大兴之中,那可就任人拿捏了啊,兄长……”

  这是实在话了,王言含笑点头:“至少二十年之内,不愁这个问题。殿下还年轻,日子还很长。为兄非是自傲,但用兵打仗,舍我其谁?不管是否让我上阵,只要我在,就是我大隋军队的定海神针。这就是我活下去的理由。至于其他的事情,二十年之后再看,为兄本是无名小卒一个,可是从来不怕死的。”

  李靖听出了王言话里的意思,君臣相得,好大哥就是好臣子,君臣不相得了,好大哥也干的出造反的事儿。

  他思索了一下,似乎王言从来没有同他说过什么忠君爱国的话。王言对杨广、对皇家的忠诚,是源自于杨广、皇家对他的提携,让他位高权重,让他过好日子,让他娶公主,抬升门楣。

  但这些事儿都是相互的,王言也给了足够的,甚至是超额的回报。他帮助杨广立功,坐上了太子之位,他帮助皇家打击豪门大户,他研究各种东西,开发海外之地获取海外的钱粮,而今更是用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打的突厥分崩离析,凡此种种,可以说王言的回报是更多的。

  李靖知道,好大哥从来是一个讲道理的人,谁尊重他,他就尊重谁,不论身份的高低贵。他见过王言跟混小子好好说话,见过王言贴心的扶着老头,老太太,见过王言对待突厥的降卒也没有瞧不起。

  他却也听闻,王言收拾了哪一家豪门大户的人,听闻王言指名道姓的骂了哪个大官,跟哪个大户对着干,在海外派人干死了谁家的船队,弄死了多少人等等。在草原上同样也见到了对于那些来蹭军功但坏了事儿的二代、三代,甚至是好几代的公子哥们的狠戾。

  别人拿什么态度对王言,王言就会用更好或更坏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他沉默了更长的时间,终究还是没有说什么,只是叹了口气。

  他为这种事感觉到悲哀,或许是他此次参与了战争,并且还是跟随在王言身边,这让他感觉到了身为主帅的不容易,也感觉到了主帅在战时的绝对权力,并由此对皇帝有了一些不信任……

  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反思,王言也感到欣慰,李靖还是有几分忠君爱国思想的。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他还想着跑去给杨广报信呢,结果被李渊给抓了,于是他就降了李渊,之后才跟了李世民,入了天策府。

  王言当然不会把自己的命,交给别人,由着别人生杀予夺。所以他才会开始就预备着造反,这是变革,却也是保命的手段。

  这不是他与杨广的矛盾,是他与皇帝这个位置的矛盾。

  也怪不到别人,只怪他太能干了。

  杨广是个狠人,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哪怕王言跟杨广的关系再好,在杨广觉得王言有威胁的时候,就要研究王言了,跟皇帝的交情,当然是做不得数的。

  皇帝都是独夫,越是有事业心要干大事儿的皇帝,就越是独。有度量的,有自信的,没有几个人。皇帝是高危职业,都缺安全感,看谁都是反贼。

  别说杨广这样,自己亲爹都下手的选手了,王言可不多啥……

  不过眼下的情况肯定是很好的。

  突厥人自己砍了都蓝的人头,开始派人去到了杨素那边和谈,由长孙晟主导。但是罢兵的文书,还是没有送到王言这里。

  所以王言尽职尽责的履行着他身为雁门行军总管的职责,眼看着开始化冻,天气越来越暖和,他所统率的五万大军也活动了起来,猫了一个冬天,不是喝酒就是嫖,也该开始进行一些恢复性的军事训练了。

  在训练之余,也缓缓的向草原之中进发,上千的过往战斗中打出来的精锐的斥候游骑,开始前出扩散,进行先期的侦查活动。

  十分简单干脆的,干死了突厥派过来监视王言动向的斥候。于是突厥那边也就收到了消息,于是谈判的速度骤然加快,于是在草的嫩芽,又一次顶破草原的土地之时,王言收到了正式的文书,罢兵!

  罢兵的条件是,这边的东啊突厥,包括西突厥,全部内附,服从大隋的统一管理,维护并执行大隋的政策,配合大隋官员进行治理。

  突厥贵族没有反抗的余地,他们已经分裂了,已经人心不齐了。如果再打下去,他们都会死。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归附了大隋,还是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带着部族远走西域。

  这对大隋是件好事,走的肯定都是不服管教的刺头,省了不少力气。而且他们去到了西域,也必然不老实,在西域那边惹事生非,这对大隋是有利的事情。

  突厥内附,标志着突厥政权的灭亡。从这个角度来说,王言也算是一战打出了灭国大功。

  同时突厥覆灭的影响力也不止于此,随着消息的扩散,吐谷浑老实了,西边高原上的各种部族也老实了,高句丽都安稳了不少。一仗给大隋打出了又一次的安稳发展的时间,可以安心的经略百越、南越之地……

  面对罢兵的命令,王言一句怨言没有,尽了最后的行军总管的职责,精编了手下的五万大军,汉胡一体,安排了各自的驻防地点。

  毕竟草原是新得的地方,武力镇压反动是必要的事情。绝对不能让突厥喘过这口气,回头再生事端。

  同时王言也在这时候,又一次的确定好了战后的抚恤等等,以及他老王家自己的一些收买人心的照顾。

  等到安排妥当以后,散布在各地方的部队,就是由着各种的都督、大都督话事了,或者是更进一步的杂牌武将领导部队,没有王言这种统帅的事儿了。

  王言很早以前,身份就已经由武将,转换成了统帅。那是在最初,组建水军部队的时候,队伍越来越大,管的也越来越多,虽然那时候他仍旧只是扬州骠骑将军,但实际上就是水军统帅。

  只不过是这一次对突厥的灭亡之战,他第一次正式挂帅行军总管,这才算是彻底的成为了一名实际上的军方统帅,实际成为了一派军方大佬。

  他的军中班底,自然便是他统领过的部队,扬州的水军以及草原上的这些隋军,和突厥军队。他在战时,就已经临阵提拔了不知道多少人。在战后,进行统一的封赏之后,这些人注定要被拆开,那时候他的影响力,就算是扩张到全军去了。

  哪怕这对王言同样有力,但相比起这些人聚到一起,威胁就小多了。这是老杨家,对王言这样的统帅的必要限制。

  毕竟真的维持原样,什么都不动。以王言的威信来说,他的文书,说不定比朝廷的文书都好使。王言都能直接调动部队。

  而且王言不必要可以调动所有部队,他只要能够调动一部分,剩下的人自然就景从了。那才是真正的大威胁。

  与其如此,让王言在全军扩散一下影响力,但是无法有效的调动军队,只能利用军中人脉办事儿,就要好的多了。

  总也不能真的弄死王言……

  来时是一堆人马轻装简行,回程也大抵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大堆的拿命蹭功劳的豪门大户之家的子弟没有撤走,他们现在还是各级的军官,有的不想走了,有的想要调走,那就得是他们身后的家族各施手段了。

  王言倒是没有觉得这些人蚕食他的根基,这些人没有那个能耐。主要是这一次打胜仗,他也是收获了不少豪门大户的人情的。是杨广做主塞进来的,但事儿显然不是那么回事儿。

  因为王言是主帅,他要整死这些人有无数的办法。但他没有那么做,只是弄死了几个实在坏事儿的,剩下的该给的功劳一分没差,该升的职,也都没有故意针对。

  甚至就算是死的那几个,家里人还得感谢王言呢。毕竟两国交战,并非儿戏,王言出征之前看谁不顺眼砍几个祭旗,立立军威,他们也都是有准备的,没有小题大做的借此发难,追究他们的家族就不错了。

  当然他们的感谢也只是面上的罢了,毕竟死的自家人,有个态度意思意思就行,大家也还是看不过眼的。

  那些大户也是一样,人情归人情,看不上还是看不上,毕竟王言是异类么。

  王言却是不管那许多,他带着部曲,和多出来的一个李靖回到了大兴。李靖的事儿,都是他安排的,直接随他一起调回来了。

  留在那边也没什么用,毕竟突厥都相当于是被灭国了,除了镇压反叛,也没什么大的战事,没什么意思了。

  他的归途,是一路有人提前传消息到大兴的。

  所以当他回到大兴的时候,在十里之外,便遇到了出城迎接的杨广以及一大堆的朝臣。这已经给了王言很高的礼遇。毕竟他没有带大军回来,杨广又是皇帝接班人,还有各种的公卿大臣,规格已经很高了。

  “子言,哈哈哈哈……”

  杨广热情的抱了一下王言,使劲的用拳头捶着王言坚实的胸口,哈哈哈开心的狂笑,以此展示他对王言的亲切、信重,也给其他朝臣,看一看他对手下头牌是如何态度。

  “臣幸不辱命,未辜负陛下与殿下对臣的期望。”

  “岂止是没有辜负,你功莫大焉啊,青史留名,一代名帅,我大隋有你王子言,何愁不兴啊,哈哈哈……”

  “此非臣一人之功,乃是陛下妙算,殿下支持,诸公群策群力,军将戮力同心,军士用命血战,还有我大隋倾国之力保我大隋军队精良武备,吃饱穿暖,如此方有此大胜……”

  王言与杨广一通商业互吹,分享着胜利果实,回城去了……

  日常感谢打赏、投月票、推荐票以及默默看书的好哥哥们的大力支持!sxbiquge/read/72/72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