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当李世民下定决心要跟突厥碰一碰的时候,对内,自然要先展开一波大刀阔斧的规整!
首当其冲的,便是改律!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戴胄四个重臣马不停蹄的伏案了两个月,终于是把《武德律》删繁就简,重磅推出《贞观律》!传阅天下!
从它颁布的那一天起,大唐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社会环境将变得更加和谐!
而与此同时,在广泛听取各界意见之后,《贞观律》也增补了不少条文,其中就有“出入律”,专门对出入国境的人员进行了规整,并对出入国境的商品货物增添了关税,针对不同的货物种类,赋予一成到六成的抽稅。
当这条律令出台的时候,朝中不少大佬都松了一口气。
还好,生意还能做……只不过是把原先分给边将的分红,交给了朝廷罢了。
这其实也是好事,毕竟光明正大的了嘛,不用再偷偷摸摸的经商。
哦对,中间还有一条插曲。
皇帝不动声色的派遣了几路钦差,查办了几位在边关叱咤多年的将领,以贪污、滥用职权、职务侵占等数条重罪,抄了他们的家。
个中滋味,只能说懂的都懂了。
而与此同时,朝廷大裁员亦进行的如火如荼,各地的官员及在京官员在三个月内陆续进长安考核,优胜劣汰。
这工作量,差点给长孙无忌累趴了,李世民只能派房玄龄顶上。
最终,成果斐然。
臃肿的朝廷,最终被横劈竖砍,精简到了647人。
地方官,亦是进行了大换血,以至于治理天下的人手都有些不够用了。bigétν
砍!
砍砍砍!
管你东南西北,先砍完了再说!
当李世民坐在东宫,看到面前的这份简报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
“辅机啊,玄龄啊。”
他望着面前两个身形都消瘦了不少的心腹重臣,赞叹道,
“这……精简人员是好的,择优而用也是好的。”
“就比如在朝廷这边,你们将3000多人的内廷,削减到了600余人,这是很好的事儿!”
“历朝历代,恐怕也没有哪一朝的朝廷这么干净利落的,人少了,效率反而还高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极好!”
两个大臣顶着黑眼圈,却没有露出欣喜的表情。
因为听皇帝这话的意思,似乎还要转折。
“但是啊……”
果然,转折来了。
只听李世民无奈道,
“对地方上,你们也不能太过于粗暴嘛。”
“有些官员,的确是不太行,能力平庸,不求上进。但也不是不能用嘛!”
“一下把他们都裁撤了,地方上无官可匹,无人治理,那是要出乱子的。”
“比起乡间地主乡绅治理,总归还是朝廷命官治理来得好,哪怕庸一点,这治权不能空出来,让出去哇!”…他稍稍一顿,朝着一旁喝茶的徐风雷道:
“听明,你说是不是?”
徐风雷一笑。
“既然陛下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要彻底摒弃旧事物,那这阵痛期就是难免会出现的。”
他轻声道,
“既然做了,就做到底!若顾这顾那,咧开了口子,那就会让许多人钻这空子,最终改革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了。”
“臣想,两位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咬牙狠心,一撸到底的。”
两人闻言,皆是点头赞同。
“太师所言极是。”
房玄龄拱手道,
“事实上,臣已经将标准一再放宽了,可奈何多数地方官员还是够不上,且是远远够不上!”
“用尸位素餐来形容他们都客气了,要臣说,那简直就是脑满肠肥,一无是处!”
“若这样的官员继续启用,那贞观朝也不会好了!”
长孙无忌亦是附和道:
“是啊陛下!不是我们太苛刻,实在是他们太不堪呐!”
“这……”
李世民叹息了一声。
“说到底,都是武德朝留下的烂摊子,再往前推推,那都是隋朝留下的摊子了,父皇这些年来,都没怎么招揽人才,就这么得过且过。”
他感叹道,
“现如今,却是要朕来收拾。”
“这可真是……这样一个大唐,看似强盛,可若不是朕与你们撑着,它能好得了吗?”
这话还真不是李二自夸。
要不是有他这个文治武功拉满的皇帝励精图治,再加上这般顶级文武大臣帮衬着。
眼下这大唐,八成也要短命!
“唉!”
李世民捧着手中的简报,扶额道,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选一批优官良官,以充实各地官缺。”
“三位爱卿,你们可有什么好办法?”
他的目光,扫向面前的三人。
这三个,可都是他的顶级智囊,就没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回陛下。”
长孙无忌率先开口道,
“可否从贵族与世族中选取一批青年才俊?”
“宗室、勋族、世家,如今皆有青年在家读书修身,他们到底是有几分学识的,年轻人又有朝气有斗志,亦有精力。”
“将他们下放到地方上去历练历练,也可看看成色,将来能为国家选拔几个可堪大用的人才。”
李世民颔首。
“可。”
他应声道,
“这的确是个主意,以宗室、勋族为先,世家为后,令他们选拔几个可堪一用的人才出来,朕再派人考核一番,便可入仕做官。”
“包括你们几个,觉得家族里有人才的,都可举荐,举贤不避亲嘛。”
在李二的心里,勋贵们是最亲的,宗室其次。
而世家,如五姓七望等大家族,却是要谨慎一些,甚至要提防他们。
说起来,这帮家伙当初还都是支持李建成的呢,呵呵。…“是。”
长孙无忌应声道,
“臣回家后一定好好思虑,为陛下贡献几个人才。”
这可是个扩大家族实力的好机会啊!
必须得把握住。
“嗯。”李世民看向房玄龄,笑道,“玄龄,你有什么见解,说来听听。”
见他抚须气定,就知道他已有主意。
“回陛下,臣以为当敦促在朝大臣举贤。”
房玄龄抚须道,
“臣子们不但需要做好本职工作,亦有为国家发掘人才的责任。”
“陛下不敦促,大家便都不当回事儿;但陛下若敦促,甚至是予以赏罚,那臣想,官吏们一定会争先恐后的去发掘在野遗贤。”
“先不管其他,让他们把人才推举上来了再说,至于到底贤与不贤,自有陛下公断。”
李世民眼睛一亮。
啪!
“好主意啊!哈哈……”
他抚掌赞道,
“所谓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在野遗贤必然是有的,只是朕没有费心用神,发动大家去找而已。”
“玄龄这个主意不错,朕可以记一笔。”
话音落下,三人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转向了徐风雷。
“太师?”
李世民似笑非笑的道,
“到你了。”
“以你的才智,应该早已有想法了吧?”
徐风雷干咳一声,缓缓放下茶杯。
“呃……臣是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他应道,
“臣以为,选拔人才,不应该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从勋贵中选一批,发动大臣们选一批,的确可以解暂时的短缺。”
“可将来呢?”
“宗室勋贵的人是有限的,朝臣们的朋友圈亦是有限的,这法子用不上三次,就枯竭了。”
“所以我说,此皆治标,非治本也。”
李世民眉头一挑,摸了摸下巴。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亦是轻轻抚须点头,静心聆听。
“那你说说,治本的法子?”李二抬手一请,饶有兴致的道。
“治本的法子,便是建立选拔人才的制度!”
徐风雷沉声道,
“用这套制度,源源不断的从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选拔出可靠可用的人才来!”
“陛下方才也说了,十室之邑,必有忠士。那么全天下数百上千万人,该有多少忠士能人?怕是如过江之鲫般,数都数不清!”
“若将选拔制度比作渔网,人才便是绵绵不尽的鱼儿,您只需要适时撒网下去,便能捕获一网的人才!”
“如此一来,陛下您还怕无人可用吗?”
李世民双目微睁,心中已是起了波涛!
“好,好啊……”
“好办法啊,你这法子太好了!”
他嘴里喃喃着,脑海里已经出现一副画面——ъitv
一个渔夫往江中撒下一张大网,须臾间捞起,满网跳动的鱼儿,挤成了一个大球!
那个渔夫兴奋的大笑起来,回头一望,就是他自己!…“太师所言,和隋文帝所创建的科举制,有些相像啊!”
房玄龄惊道,
“对!”
徐风雷笃定的道,
“就是科举没错,但是隋文帝所创立的,包括隋炀帝所践行的科举还太过于片面,门槛还很高。”
“隋时能参加科举的,都是豪门世家子弟,最次也是个落魄寒门,连一个黔首百姓都没有。”
“我认为,科举不该设置门槛,只要是读过书的人,都有资格去考!只要文章得体,思想过关,那就可以入仕做官!”
李世民点头。
“对,对。”
他赞同道,
“朕要的是全天下的人才,而非局限于门阀世家。”
“朕信一句话,民间有高人呐。”
“这个科举,就该不设门槛,任你是王公贵族也好,乡野村夫也好。来了没别的,就一张考卷定高低,只要有才华,村夫亦可在贵族之上!”
“太好了这个,朕喜欢!”
如何摆脱门阀世家的巨大政治影响,巩固皇权,是从隋文帝开始就苦思冥想的问题。
李世民一直都是杨广黑,但杨广有一点他却绝对不会黑,那就是打击门阀!
这,亦是他要做的!
而“科举”二字,似乎就是一把锋利的刀,赐向门阀世家心脏的刀!
“思路是好的,但……”
长孙无忌嘀咕道,
“乡野村夫能读多少书?世家子弟又读了多少书?”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啊!若真要在同一考场比较,我想……普通农家子弟大概是要被碾压吧,能够脱颖而出的,应该少之又少。”
徐风雷点头。
“是的,这点不可否认。”
他回应道,
“但这,起码给了全天下贫苦读书人一个希望,一个能够上升的通道。”
“只要刻苦读书,便能出人头地!”
“也许一开始的几场科举,世家子弟能仗着家学深厚占据优势,可别忘了,世家有多少人?普天之下的贫苦书生又有多少人?”
“基数在那里!将来站在同一考场的,或许有20个豪门子弟,有100个贫苦书生。”
“哪怕豪门子弟全考中,贫苦书生只考中两成,淘汰八成!两者入仕做官的人数,也是一样的!”
长孙无忌陷入了沉默。
他的心底里,突然升起了一丝不好的感觉。
这个科举制,似乎对贫苦大众很友好,对世家勋贵却有些不利。
这固然给了贫苦书生一个当官的机会,却实际上砍了世家勋贵的官途,因为原先他们是不用考试,通过举荐就可以做官的!
就比如他儿子长孙冲,靠着自己的荫恩,混个封疆大吏当当应该没问题。
可现在要考试……就有可能会被淘汰啊!
长孙冲若落选,就只能靠继承爵位过活,可这爵位一代降一等,等四五代过后,若长孙家不出个天才,那整个家族都边缘化,都没落了啊!
天呐,这真是一把刀!
对于这把刀,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感受,显然是不同的。
一个是握刀的人,一个则是被刺的人。
“说得好!”
李世民拍掌道,
“听你分析,这科举制,的确是好东西!是能真正经久不衰,为大唐稳定选拔人才的好制度!”
“大唐,需要科举!”
“听明啊,你的建议甚好,这大唐第一届科举,就由你来操办吧!你来当这个主考官,如何?”
徐风雷:“???”
“啊这……”
他略一愣神,忙摆手拒绝道,
“陛下,臣只是出个主意而已,您知道的,臣一向来都是奇谋为长,实操为短,您就饶了臣吧……”
开什么玩笑!
他可不想累成狗!天天喝茶训小孩,他不香吗?
瞧瞧眼前这两个顶着黑眼圈,脚步虚浮的大佬……
他可不想变成这样!
海里寻珠的胖橘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当李世民下定决心要跟突厥碰一碰的时候,对内,自然要先展开一波大刀阔斧的规整!
首当其冲的,便是改律!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戴胄四个重臣马不停蹄的伏案了两个月,终于是把《武德律》删繁就简,重磅推出《贞观律》!传阅天下!
从它颁布的那一天起,大唐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社会环境将变得更加和谐!
而与此同时,在广泛听取各界意见之后,《贞观律》也增补了不少条文,其中就有“出入律”,专门对出入国境的人员进行了规整,并对出入国境的商品货物增添了关税,针对不同的货物种类,赋予一成到六成的抽稅。
当这条律令出台的时候,朝中不少大佬都松了一口气。
还好,生意还能做……只不过是把原先分给边将的分红,交给了朝廷罢了。
这其实也是好事,毕竟光明正大的了嘛,不用再偷偷摸摸的经商。
哦对,中间还有一条插曲。
皇帝不动声色的派遣了几路钦差,查办了几位在边关叱咤多年的将领,以贪污、滥用职权、职务侵占等数条重罪,抄了他们的家。
个中滋味,只能说懂的都懂了。
而与此同时,朝廷大裁员亦进行的如火如荼,各地的官员及在京官员在三个月内陆续进长安考核,优胜劣汰。
这工作量,差点给长孙无忌累趴了,李世民只能派房玄龄顶上。
最终,成果斐然。
臃肿的朝廷,最终被横劈竖砍,精简到了647人。
地方官,亦是进行了大换血,以至于治理天下的人手都有些不够用了。bigétν
砍!
砍砍砍!
管你东南西北,先砍完了再说!
当李世民坐在东宫,看到面前的这份简报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
“辅机啊,玄龄啊。”
他望着面前两个身形都消瘦了不少的心腹重臣,赞叹道,
“这……精简人员是好的,择优而用也是好的。”
“就比如在朝廷这边,你们将3000多人的内廷,削减到了600余人,这是很好的事儿!”
“历朝历代,恐怕也没有哪一朝的朝廷这么干净利落的,人少了,效率反而还高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极好!”
两个大臣顶着黑眼圈,却没有露出欣喜的表情。
因为听皇帝这话的意思,似乎还要转折。
“但是啊……”
果然,转折来了。
只听李世民无奈道,
“对地方上,你们也不能太过于粗暴嘛。”
“有些官员,的确是不太行,能力平庸,不求上进。但也不是不能用嘛!”
“一下把他们都裁撤了,地方上无官可匹,无人治理,那是要出乱子的。”
“比起乡间地主乡绅治理,总归还是朝廷命官治理来得好,哪怕庸一点,这治权不能空出来,让出去哇!”…他稍稍一顿,朝着一旁喝茶的徐风雷道:
“听明,你说是不是?”
徐风雷一笑。
“既然陛下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要彻底摒弃旧事物,那这阵痛期就是难免会出现的。”
他轻声道,
“既然做了,就做到底!若顾这顾那,咧开了口子,那就会让许多人钻这空子,最终改革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了。”
“臣想,两位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咬牙狠心,一撸到底的。”
两人闻言,皆是点头赞同。
“太师所言极是。”
房玄龄拱手道,
“事实上,臣已经将标准一再放宽了,可奈何多数地方官员还是够不上,且是远远够不上!”
“用尸位素餐来形容他们都客气了,要臣说,那简直就是脑满肠肥,一无是处!”
“若这样的官员继续启用,那贞观朝也不会好了!”
长孙无忌亦是附和道:
“是啊陛下!不是我们太苛刻,实在是他们太不堪呐!”
“这……”
李世民叹息了一声。
“说到底,都是武德朝留下的烂摊子,再往前推推,那都是隋朝留下的摊子了,父皇这些年来,都没怎么招揽人才,就这么得过且过。”
他感叹道,
“现如今,却是要朕来收拾。”
“这可真是……这样一个大唐,看似强盛,可若不是朕与你们撑着,它能好得了吗?”
这话还真不是李二自夸。
要不是有他这个文治武功拉满的皇帝励精图治,再加上这般顶级文武大臣帮衬着。
眼下这大唐,八成也要短命!
“唉!”
李世民捧着手中的简报,扶额道,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选一批优官良官,以充实各地官缺。”
“三位爱卿,你们可有什么好办法?”
他的目光,扫向面前的三人。
这三个,可都是他的顶级智囊,就没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回陛下。”
长孙无忌率先开口道,
“可否从贵族与世族中选取一批青年才俊?”
“宗室、勋族、世家,如今皆有青年在家读书修身,他们到底是有几分学识的,年轻人又有朝气有斗志,亦有精力。”
“将他们下放到地方上去历练历练,也可看看成色,将来能为国家选拔几个可堪大用的人才。”
李世民颔首。
“可。”
他应声道,
“这的确是个主意,以宗室、勋族为先,世家为后,令他们选拔几个可堪一用的人才出来,朕再派人考核一番,便可入仕做官。”
“包括你们几个,觉得家族里有人才的,都可举荐,举贤不避亲嘛。”
在李二的心里,勋贵们是最亲的,宗室其次。
而世家,如五姓七望等大家族,却是要谨慎一些,甚至要提防他们。
说起来,这帮家伙当初还都是支持李建成的呢,呵呵。…“是。”
长孙无忌应声道,
“臣回家后一定好好思虑,为陛下贡献几个人才。”
这可是个扩大家族实力的好机会啊!
必须得把握住。
“嗯。”李世民看向房玄龄,笑道,“玄龄,你有什么见解,说来听听。”
见他抚须气定,就知道他已有主意。
“回陛下,臣以为当敦促在朝大臣举贤。”
房玄龄抚须道,
“臣子们不但需要做好本职工作,亦有为国家发掘人才的责任。”
“陛下不敦促,大家便都不当回事儿;但陛下若敦促,甚至是予以赏罚,那臣想,官吏们一定会争先恐后的去发掘在野遗贤。”
“先不管其他,让他们把人才推举上来了再说,至于到底贤与不贤,自有陛下公断。”
李世民眼睛一亮。
啪!
“好主意啊!哈哈……”
他抚掌赞道,
“所谓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在野遗贤必然是有的,只是朕没有费心用神,发动大家去找而已。”
“玄龄这个主意不错,朕可以记一笔。”
话音落下,三人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转向了徐风雷。
“太师?”
李世民似笑非笑的道,
“到你了。”
“以你的才智,应该早已有想法了吧?”
徐风雷干咳一声,缓缓放下茶杯。
“呃……臣是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他应道,
“臣以为,选拔人才,不应该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从勋贵中选一批,发动大臣们选一批,的确可以解暂时的短缺。”
“可将来呢?”
“宗室勋贵的人是有限的,朝臣们的朋友圈亦是有限的,这法子用不上三次,就枯竭了。”
“所以我说,此皆治标,非治本也。”
李世民眉头一挑,摸了摸下巴。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亦是轻轻抚须点头,静心聆听。
“那你说说,治本的法子?”李二抬手一请,饶有兴致的道。
“治本的法子,便是建立选拔人才的制度!”
徐风雷沉声道,
“用这套制度,源源不断的从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选拔出可靠可用的人才来!”
“陛下方才也说了,十室之邑,必有忠士。那么全天下数百上千万人,该有多少忠士能人?怕是如过江之鲫般,数都数不清!”
“若将选拔制度比作渔网,人才便是绵绵不尽的鱼儿,您只需要适时撒网下去,便能捕获一网的人才!”
“如此一来,陛下您还怕无人可用吗?”
李世民双目微睁,心中已是起了波涛!
“好,好啊……”
“好办法啊,你这法子太好了!”
他嘴里喃喃着,脑海里已经出现一副画面——ъitv
一个渔夫往江中撒下一张大网,须臾间捞起,满网跳动的鱼儿,挤成了一个大球!
那个渔夫兴奋的大笑起来,回头一望,就是他自己!…“太师所言,和隋文帝所创建的科举制,有些相像啊!”
房玄龄惊道,
“对!”
徐风雷笃定的道,
“就是科举没错,但是隋文帝所创立的,包括隋炀帝所践行的科举还太过于片面,门槛还很高。”
“隋时能参加科举的,都是豪门世家子弟,最次也是个落魄寒门,连一个黔首百姓都没有。”
“我认为,科举不该设置门槛,只要是读过书的人,都有资格去考!只要文章得体,思想过关,那就可以入仕做官!”
李世民点头。
“对,对。”
他赞同道,
“朕要的是全天下的人才,而非局限于门阀世家。”
“朕信一句话,民间有高人呐。”
“这个科举,就该不设门槛,任你是王公贵族也好,乡野村夫也好。来了没别的,就一张考卷定高低,只要有才华,村夫亦可在贵族之上!”
“太好了这个,朕喜欢!”
如何摆脱门阀世家的巨大政治影响,巩固皇权,是从隋文帝开始就苦思冥想的问题。
李世民一直都是杨广黑,但杨广有一点他却绝对不会黑,那就是打击门阀!
这,亦是他要做的!
而“科举”二字,似乎就是一把锋利的刀,赐向门阀世家心脏的刀!
“思路是好的,但……”
长孙无忌嘀咕道,
“乡野村夫能读多少书?世家子弟又读了多少书?”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啊!若真要在同一考场比较,我想……普通农家子弟大概是要被碾压吧,能够脱颖而出的,应该少之又少。”
徐风雷点头。
“是的,这点不可否认。”
他回应道,
“但这,起码给了全天下贫苦读书人一个希望,一个能够上升的通道。”
“只要刻苦读书,便能出人头地!”
“也许一开始的几场科举,世家子弟能仗着家学深厚占据优势,可别忘了,世家有多少人?普天之下的贫苦书生又有多少人?”
“基数在那里!将来站在同一考场的,或许有20个豪门子弟,有100个贫苦书生。”
“哪怕豪门子弟全考中,贫苦书生只考中两成,淘汰八成!两者入仕做官的人数,也是一样的!”
长孙无忌陷入了沉默。
他的心底里,突然升起了一丝不好的感觉。
这个科举制,似乎对贫苦大众很友好,对世家勋贵却有些不利。
这固然给了贫苦书生一个当官的机会,却实际上砍了世家勋贵的官途,因为原先他们是不用考试,通过举荐就可以做官的!
就比如他儿子长孙冲,靠着自己的荫恩,混个封疆大吏当当应该没问题。
可现在要考试……就有可能会被淘汰啊!
长孙冲若落选,就只能靠继承爵位过活,可这爵位一代降一等,等四五代过后,若长孙家不出个天才,那整个家族都边缘化,都没落了啊!
天呐,这真是一把刀!
对于这把刀,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感受,显然是不同的。
一个是握刀的人,一个则是被刺的人。
“说得好!”
李世民拍掌道,
“听你分析,这科举制,的确是好东西!是能真正经久不衰,为大唐稳定选拔人才的好制度!”
“大唐,需要科举!”
“听明啊,你的建议甚好,这大唐第一届科举,就由你来操办吧!你来当这个主考官,如何?”
徐风雷:“???”
“啊这……”
他略一愣神,忙摆手拒绝道,
“陛下,臣只是出个主意而已,您知道的,臣一向来都是奇谋为长,实操为短,您就饶了臣吧……”
开什么玩笑!
他可不想累成狗!天天喝茶训小孩,他不香吗?
瞧瞧眼前这两个顶着黑眼圈,脚步虚浮的大佬……
他可不想变成这样!
海里寻珠的胖橘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