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行了,不用解释了,都是自家人,别搞的亲人跟客人似的。”
赵建松无奈的看了眼姚甜甜,把她拉到身边,免得她被自家爹**风暴波及,又对父母道:“赶紧过来吃饭吧,再不吃,一会儿就没菜了。”
说完也不管赵二和吴金花了,拉起姚甜甜就走。
这丫头也是傻,看到两个老的吼起来了也不知道躲,做了人儿媳妇难道真有等级压制,自动会矮婆婆三分?
赵建松在心里怀疑人生,也不妨碍他对姚甜甜体贴温柔,拉着自家媳妇抢占了个好位置,还给她碗里夹了块软弹的猪蹄肉。
“快吃。”
“哦。”
姚甜甜面上委委屈屈,心里则快笑翻了。她两世为人也是第一次给人家当儿媳妇,遇上这种场面是真不知道怎么处理。
赵建松简直比救火车还及时,感谢上天让她遇到这么个好男人。
赵云荣一向不把自己当外人,也早习惯了赵二和吴金花三不五时的吼两嗓子,一看那边闹不起来了,立马往箩筐边上一蹲,继续埋头扒饭。
赵建忠和赵建军一看也立马冲过去,动作一致的蹲下、扒饭。
唯有赵建柏可怜巴巴的捧着三碗饭站在那里,急的冲赵二和吴金花直跺脚,“爹,娘,你们快点啊,小五和小六要把肉抢光了。”
说抢光,那绝对是夸张说法。
赵家六兄弟除了老大和老二,赵建松的规矩都是在外头瞎晃的时候,跟那些三教九流学的。
他那时候年纪小,最是乐于为人师表。不管在外头学了什么东西,回村都喜欢逮着三个弟弟和赵云荣一顿填鸭式的灌输,还不接受拒绝。
像赵三根他们那些小伙伴见了,虽然也会跟着学一点,可赵建松对他们没有硬性要求。他们几个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学,虽然学了个半懂不懂,可在宁安这小县城也算是够用了。
所以赵建忠几个这会儿虽然吃饭吃的飞快,规矩却都是极好,就算馋肉也不会像时下的人那样,见到肉就走不动道儿,甚至犹如恶狗扑食般抢菜。
就见几人围着箩筐筷子舞的飞起,可夹的都是黄豆和汤水里的配菜,黄豆炖猪蹄和爆炒肥肠里头的猪蹄和肥肠却是没见少多少。
“赶着投胎啊?”吴金花眼一瞪,开口就骂,“活儿不见你们干多少,有好东西倒是抢的起劲。”
赵建柏被骂的那叫一个委屈啊,可他娘就是这么个性子,他能怎么办呢?
瘪瘪嘴,赵建柏把饭碗和筷子往赵二怀里一塞,就端着自己的饭往兄弟中间一蹲。
“嘿!你个臭小子。”吴金花哪里见得了他这个死样子,眼睛一瞪就想教训人。
赵二忙把饭碗往她怀里一塞,嘴里打圆场道,“行了行了,都忙了一早上了,你也不嫌累?!”
“娘,您来我这儿吧,我这儿风水好。”赵建松拉住想要起身的姚甜甜,起身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吴金花。
“你个臭小子,瞎说什么呢。”
吴金花做贼似的看了看四周,都快要被这个糟心儿子给吓死了,看周边田地里的村民都离得远,赵建松刚才的话好像没人听见,她才松了口气。
要知道,在这个神佛都被打成封建迷信的年代,风水这个词可是个禁忌。
赵建松自然知道自己说话的音量不可能被人听了去。要不是为了打断他**唠叨,他也不会在这大庭广众的说这些敏感词。
赵建松冲吴金花皮皮的一笑,见好就收,端着碗站到了姚甜甜身后。
赵云荣见状,主动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赵二,也学赵建松一样站着吃。
好菜,好饭,一家人围着吃的喷香。
这一幕落在远处眼巴巴看着这边的赵建东和赵建南眼里,那滋味就别提了。
他们俩打小就自视过高,被兄弟疏远,他们还只会觉得弟弟们是在嫉妒他们,可连爹娘有了好吃的都不叫他们,他们就不服气了。
特别是赵建东,这会儿心里正恶狠狠的想着爹娘只顾着自己吃喝,以后跟着他养老,他有好吃的,也别给他们吃。
两兄弟的眼神一个比一个凶狠阴戾。村里人不是瞎子,看到兄弟俩的这一面少不了在心里唏嘘感叹,有那不讲究的人,也少不了对他们兄弟指指点点。
这就跟火上浇油似的,让赵建东和赵建南的心火更盛了。
“那些老太婆还说我们知青会磨洋功,也不看看他们自己都是些什么货色。我看他们是乌鸦站在煤堆上,只看得到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
你看看这一个个的站着半天不动,可比咱们这些从没干过农活的知青会磨洋功多了。”
农忙期间,田间地头都是人。
三个女知青从远处走来,看到背对着他们站着半天不动的赵建东和赵建南,有心想报早上被村民教训的仇,故意扯开了嗓子说话,想要膈应众人。
“哎哎,那边一堆人围着在一起是打架了吗?”
“看着不像诶……”三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说话大声,动作浮夸,那模样就差把“我在装模做样”刻在脑门上了。
姚甜甜都不用回头看,光听这“天老大,我老二”“我是有识青年,尔等都是**”的口气,就知道来人一定是从刚城里来的知青。
在这个混乱的年代,城里的年轻人看多了“批斗”和“举报”,被“有理就要辩”的理念荼毒的不轻,动不动就上钢上线,疯狂的就跟生了什么大病似的,整天啥事儿不干,就想着怼天怼地怼空气。
有些人甚至恨不得拿个显微镜把身边的人都照一遍,好找出不足点供自己去举报,以凸显自己的思想进步。
围着箩筐扒饭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除了赵二和吴金花,全都抬起了头。
姚甜甜干脆端着碗站起来,与赵建松一起望向声音来处。
“新来的知青?”
姚甜甜没想到都七五年了还有知青下乡,历史课本上对这混乱的十年只有寥寥数语,她一个学制药的,对这一段历史是真不清楚。
“应该是的。”赵建松低头扒了口饭,口齿不清的道,“每年农忙前后都会有一批知青下乡,咱们这穷地方去年没轮上,今年来的人应该不少。”
赵建松无奈的看了眼姚甜甜,把她拉到身边,免得她被自家爹**风暴波及,又对父母道:“赶紧过来吃饭吧,再不吃,一会儿就没菜了。”
说完也不管赵二和吴金花了,拉起姚甜甜就走。
这丫头也是傻,看到两个老的吼起来了也不知道躲,做了人儿媳妇难道真有等级压制,自动会矮婆婆三分?
赵建松在心里怀疑人生,也不妨碍他对姚甜甜体贴温柔,拉着自家媳妇抢占了个好位置,还给她碗里夹了块软弹的猪蹄肉。
“快吃。”
“哦。”
姚甜甜面上委委屈屈,心里则快笑翻了。她两世为人也是第一次给人家当儿媳妇,遇上这种场面是真不知道怎么处理。
赵建松简直比救火车还及时,感谢上天让她遇到这么个好男人。
赵云荣一向不把自己当外人,也早习惯了赵二和吴金花三不五时的吼两嗓子,一看那边闹不起来了,立马往箩筐边上一蹲,继续埋头扒饭。
赵建忠和赵建军一看也立马冲过去,动作一致的蹲下、扒饭。
唯有赵建柏可怜巴巴的捧着三碗饭站在那里,急的冲赵二和吴金花直跺脚,“爹,娘,你们快点啊,小五和小六要把肉抢光了。”
说抢光,那绝对是夸张说法。
赵家六兄弟除了老大和老二,赵建松的规矩都是在外头瞎晃的时候,跟那些三教九流学的。
他那时候年纪小,最是乐于为人师表。不管在外头学了什么东西,回村都喜欢逮着三个弟弟和赵云荣一顿填鸭式的灌输,还不接受拒绝。
像赵三根他们那些小伙伴见了,虽然也会跟着学一点,可赵建松对他们没有硬性要求。他们几个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学,虽然学了个半懂不懂,可在宁安这小县城也算是够用了。
所以赵建忠几个这会儿虽然吃饭吃的飞快,规矩却都是极好,就算馋肉也不会像时下的人那样,见到肉就走不动道儿,甚至犹如恶狗扑食般抢菜。
就见几人围着箩筐筷子舞的飞起,可夹的都是黄豆和汤水里的配菜,黄豆炖猪蹄和爆炒肥肠里头的猪蹄和肥肠却是没见少多少。
“赶着投胎啊?”吴金花眼一瞪,开口就骂,“活儿不见你们干多少,有好东西倒是抢的起劲。”
赵建柏被骂的那叫一个委屈啊,可他娘就是这么个性子,他能怎么办呢?
瘪瘪嘴,赵建柏把饭碗和筷子往赵二怀里一塞,就端着自己的饭往兄弟中间一蹲。
“嘿!你个臭小子。”吴金花哪里见得了他这个死样子,眼睛一瞪就想教训人。
赵二忙把饭碗往她怀里一塞,嘴里打圆场道,“行了行了,都忙了一早上了,你也不嫌累?!”
“娘,您来我这儿吧,我这儿风水好。”赵建松拉住想要起身的姚甜甜,起身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吴金花。
“你个臭小子,瞎说什么呢。”
吴金花做贼似的看了看四周,都快要被这个糟心儿子给吓死了,看周边田地里的村民都离得远,赵建松刚才的话好像没人听见,她才松了口气。
要知道,在这个神佛都被打成封建迷信的年代,风水这个词可是个禁忌。
赵建松自然知道自己说话的音量不可能被人听了去。要不是为了打断他**唠叨,他也不会在这大庭广众的说这些敏感词。
赵建松冲吴金花皮皮的一笑,见好就收,端着碗站到了姚甜甜身后。
赵云荣见状,主动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赵二,也学赵建松一样站着吃。
好菜,好饭,一家人围着吃的喷香。
这一幕落在远处眼巴巴看着这边的赵建东和赵建南眼里,那滋味就别提了。
他们俩打小就自视过高,被兄弟疏远,他们还只会觉得弟弟们是在嫉妒他们,可连爹娘有了好吃的都不叫他们,他们就不服气了。
特别是赵建东,这会儿心里正恶狠狠的想着爹娘只顾着自己吃喝,以后跟着他养老,他有好吃的,也别给他们吃。
两兄弟的眼神一个比一个凶狠阴戾。村里人不是瞎子,看到兄弟俩的这一面少不了在心里唏嘘感叹,有那不讲究的人,也少不了对他们兄弟指指点点。
这就跟火上浇油似的,让赵建东和赵建南的心火更盛了。
“那些老太婆还说我们知青会磨洋功,也不看看他们自己都是些什么货色。我看他们是乌鸦站在煤堆上,只看得到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
你看看这一个个的站着半天不动,可比咱们这些从没干过农活的知青会磨洋功多了。”
农忙期间,田间地头都是人。
三个女知青从远处走来,看到背对着他们站着半天不动的赵建东和赵建南,有心想报早上被村民教训的仇,故意扯开了嗓子说话,想要膈应众人。
“哎哎,那边一堆人围着在一起是打架了吗?”
“看着不像诶……”三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说话大声,动作浮夸,那模样就差把“我在装模做样”刻在脑门上了。
姚甜甜都不用回头看,光听这“天老大,我老二”“我是有识青年,尔等都是**”的口气,就知道来人一定是从刚城里来的知青。
在这个混乱的年代,城里的年轻人看多了“批斗”和“举报”,被“有理就要辩”的理念荼毒的不轻,动不动就上钢上线,疯狂的就跟生了什么大病似的,整天啥事儿不干,就想着怼天怼地怼空气。
有些人甚至恨不得拿个显微镜把身边的人都照一遍,好找出不足点供自己去举报,以凸显自己的思想进步。
围着箩筐扒饭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除了赵二和吴金花,全都抬起了头。
姚甜甜干脆端着碗站起来,与赵建松一起望向声音来处。
“新来的知青?”
姚甜甜没想到都七五年了还有知青下乡,历史课本上对这混乱的十年只有寥寥数语,她一个学制药的,对这一段历史是真不清楚。
“应该是的。”赵建松低头扒了口饭,口齿不清的道,“每年农忙前后都会有一批知青下乡,咱们这穷地方去年没轮上,今年来的人应该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