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表态支持,并不出人意料,毕竟他是朱家的人,无条件拥护与支持朱允炆符合藩王一贯的政治立场。
只不过朱棣的话,得罪了其他官员。
不等朱允炆搭话,内阁大臣茹瑺便直接反对:“皇上,迁都之事绝不可行。太祖在时,尤且不能为,眼下百姓刚过几年太平日子,可经不起如此大兴土木,还请皇上三思啊。”
“还请皇上三思!”
解缙、郁新、铁铉等人纷纷表态,立场一致。
朱允炆还没有公开迁都计划,就遭遇到了内阁与朝廷重臣的一致反对,这股阻力比朱允炆预想中的更强。
“茹阁,你曾掌兵部,你来告诉朕,南京真的适合作为京师吗?”
朱允炆不想迁都计划流产,只好追击。
茹瑺看着朱允炆,脸上露出了挣扎之色。
朱允炆说得没错,南京不适合作为大明的国都,这是理性的现实。可问题是,人是感性的,是讲究利益与利害关系的,纯碎理性的人是没有朋友的。
茹瑺在京师也有家业,一旦迁都,势必从零开始,这笔损失是没人给自己补偿的。抛开自身利益,一旦迁都,无论迁向哪里,江南的百姓都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迁都之前打仗,朝廷只需要保证军队几个月漫长的补给线,但迁都之后,朝廷就需要每一年都维持一条漫长的补给线,而这一条线上,是需要民力来维持的啊。
不妥,严重不妥!
“臣认为南京为都虽有些不足,但国命已定,无需变改,皇上应休养生息,勿大兴土木,才是万民之福。”
茹瑺深施一礼。
朱允炆看着众人,冷冷说:“朕非是太祖,汝等才如此之态吧?”
解缙、茹瑺等人悚然,浑身汗毛几乎立了起来。
朱允炆这几乎已经是亮出了刀子,如果他真的是太祖朱元璋,怕还真没几个人敢反对的。
事实上,朱元璋几次提出迁都想法,并没有太大阻力。
比如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已经开建中都凤阳,意图迁都凤阳的同时,还与群臣公开讨论最终定都何处。
群臣给出了四个选项:
洛阳,西安,开封,北平。
朱元璋考察洛阳,西安,开封,认为这三处地方都不错,只不过因为战乱缘故,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这些地方已是破败与衰落,故而放弃。
北平也在朱元璋的选择之中,只不过朱元璋认为若是选择在北平,自己是不可能住在元朝的宫殿里去的,必须重新规划与建造宫殿,而这又需要花一大笔钱,劳民伤财,且后勤压力太大,不得不放弃。
抛开了四个选项的朱元璋,转头开始不珍惜民力起来,选择在了凤阳营造都城,同时还征调民力修筑与扩建南京城……
在朱允炆看来,朱元璋最中意的定都之地应该是开封,因为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洪武元年,就确定了两京制,即以金陵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后来还亲自跑到开封视察。
只不过后来凤阳中都成了烂尾楼,开封也被取消了北-京的称号,洪武十一年,正式定都南京。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没有放弃过迁都的心思,不断派遣大臣考察长安、洛阳、北平等地。
洪武二十四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疏陈言:“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
这封奏疏正中朱元璋心思,为表重视,特派太子朱标亲自视察西安。如果没有后来朱标去世,朱元璋极有可能在生前就开始动手筹备迁都西安的事宜,至朱标接班时迁都。
洪武朝谈论迁都很正常,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即便是反对,也只不过是反对迁都所在地的好坏,不是反对迁都本身。
可洪武朝才过去几年,朱允炆提了一嘴迁都的心思,竟然遭遇了如此多人的齐声反对,不是欺负老实人不会杀人是什么?
朱允炆看向朱棣,严肃地说:“朕欲都北平,四叔以为如何?”
北平!
朱棣心神一震,突然明白过来,自己在北平的宅子被烧的根本在这里。怪不得,怪不得啊……
“都北平,天下平!”
朱棣没有心疼宅子,而是严肃地答复。
朱允炆笑了笑,没有理会木然不言语的大臣,伸手指了指城外远处的民居之地:“对于定都一事,当年诚意伯曾劝说太祖定都于此,言说北平‘东连沧海,西接晋冀,前者弥瀦大陆之利,北有重关天险之固’,是绝佳之地,可惜当年情势不能。”
明初时期,朱元璋并没有消灭北元主力,东北、西北、西南、北部,到处都是元朝的势力与力量,直接选在北平,缺乏足够的纵深,加上连年征战,北面人口锐减,后勤保障实在困难,不得已才放弃。
“当年不能,今日未必不能!朕知朝廷中会有无数官员反对,会有诸多阻碍,但是!”朱允炆转过身,看着众官员,冷厉地说:“朕希望你们能以国事为重,以长远为重,大明不止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大明,还是朕的子孙,你们子孙的大明!”
解缙、茹瑺等人脸色有些难看,大家都是老狐狸,你朱允炆别想忽悠一句就把迁都的事给确定了。
郁新走出一步,高声反对:“北平虽是前元故都,然已是落败之地。皇上想要迁都北平,必然需要营造宫殿,大兴土木,以至于劳民伤财,国库空虚,臣以为,一动不如一静,迁都不如不迁都!”
朱允炆嘴角有些抖动,问道:“不知诸位北巡途中可遇到过疏浚会通河的民工与匠人,遇到过修筑混凝土的民工与匠人?你们有没有问过他们,朝廷耗费巨大,疏浚河流,修筑混凝土道路,有没有劳民伤财!”
夏元吉与杨士奇微微皱眉,两个人一直都陪在朱允炆身旁,曾亲自与这些民工与匠人交流过,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问朝廷疏浚完会通河之后,要不要再疏浚其他河道,这些人意犹未尽,这些人担心会通河工程结束之后只能回家耕田。
民工与匠人渴望参与这样的工程,劳民这两个字已经谈不上了。至于伤财,也未必如此。
夏元吉最初以为国库支出钱财开展各项工程,是耗费国孥,拖累国家的行为,可朱允炆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为国为民的好事,甚至还多次怂恿与鼓励户部大胆一点,在河道治理、道路修筑等方面多花点钱。
面对朱允炆的怪异思维与观点,夏元吉保持着高度怀疑,但一路走来,夏元吉终于还是理解了朱允炆的观点。
朝廷要大兴土木,就需要征调民力,只要朝廷不让民力白劳动,给民力发工钱,那户部支出的银两自然而然会进入到民工手中,而民工在拿到这些钱之后,并不是全都埋起来,而是会拿出来给家里人置办东西,可以是布匹,可以是书籍,可以是朱钗,可以是蔬菜和肉……
无论哪一种,这些钱都会重新流入商人或小贩的手中,而这些人也不会将钱全部存起来,而是拿出钱来购置货物,做大生意,再创辉煌……
一文钱,一票钞,通过一条无形的链,最终以税收的方式回到户部手中,钱还是那个钱,中间却增加了无数的货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朱允炆开启营造北平城这一大型工程,户部虽然会拿出不少钱,但对于整个大明而言,未必是一件坏事,伤财吗?从长远看,似乎也谈不上,甚至随着税收增加,户部似乎根本没花多少国孥……
劳民伤财,基本上都是财政小气与贪污的结果,不是朝廷免费征用徭役,百姓怨声载道,就是每个月就给发一袋米,都没办法补贴家用,亦或是贪污一层接一层,到底层民工与匠人手中就剩下渣渣辉了。
朱允炆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从改免费徭役为有偿征用就可以看得出来,夏元吉也不是小气的户部尚书,家里有钱,花点不慌,足以支撑起大型工程的民力支出,贪污已经不好使了,会通河如此大的工程,硬是没爆出一幢大型贪污案,原因就是因为监察主体太多了,账本太公开了,一笔账跑到谁口袋里去了,都有记录,对不上账,大家都别想好过……
夏元吉甚至隐隐感觉到,营造北平城如此大的工程,可以成为一项利民工程,移民中不是有许多人家劳力过剩吗?完全可以送过来打工啊……
“户部尚书,你倒是说句话啊。”
铁铉反对迁都,理由是户部无力支撑,但铁铉毕竟是兵部尚书,户部的事还需要夏元吉亲口说。
夏元吉从思绪中走了出来,抬头迎上了朱允炆锐利的目光:“只要皇上、内阁与其他同僚没意见,户部没有问题。”
“什么?!”
解缙吃了一惊,茹瑺瞪大双眼,郁新胡子更乱了,铁铉难以置信。
杨士奇平静地看着这一幕,暗想:不愧是户部第一号人物,这蹴鞠踢的,水平太高了……
只不过朱棣的话,得罪了其他官员。
不等朱允炆搭话,内阁大臣茹瑺便直接反对:“皇上,迁都之事绝不可行。太祖在时,尤且不能为,眼下百姓刚过几年太平日子,可经不起如此大兴土木,还请皇上三思啊。”
“还请皇上三思!”
解缙、郁新、铁铉等人纷纷表态,立场一致。
朱允炆还没有公开迁都计划,就遭遇到了内阁与朝廷重臣的一致反对,这股阻力比朱允炆预想中的更强。
“茹阁,你曾掌兵部,你来告诉朕,南京真的适合作为京师吗?”
朱允炆不想迁都计划流产,只好追击。
茹瑺看着朱允炆,脸上露出了挣扎之色。
朱允炆说得没错,南京不适合作为大明的国都,这是理性的现实。可问题是,人是感性的,是讲究利益与利害关系的,纯碎理性的人是没有朋友的。
茹瑺在京师也有家业,一旦迁都,势必从零开始,这笔损失是没人给自己补偿的。抛开自身利益,一旦迁都,无论迁向哪里,江南的百姓都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迁都之前打仗,朝廷只需要保证军队几个月漫长的补给线,但迁都之后,朝廷就需要每一年都维持一条漫长的补给线,而这一条线上,是需要民力来维持的啊。
不妥,严重不妥!
“臣认为南京为都虽有些不足,但国命已定,无需变改,皇上应休养生息,勿大兴土木,才是万民之福。”
茹瑺深施一礼。
朱允炆看着众人,冷冷说:“朕非是太祖,汝等才如此之态吧?”
解缙、茹瑺等人悚然,浑身汗毛几乎立了起来。
朱允炆这几乎已经是亮出了刀子,如果他真的是太祖朱元璋,怕还真没几个人敢反对的。
事实上,朱元璋几次提出迁都想法,并没有太大阻力。
比如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已经开建中都凤阳,意图迁都凤阳的同时,还与群臣公开讨论最终定都何处。
群臣给出了四个选项:
洛阳,西安,开封,北平。
朱元璋考察洛阳,西安,开封,认为这三处地方都不错,只不过因为战乱缘故,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这些地方已是破败与衰落,故而放弃。
北平也在朱元璋的选择之中,只不过朱元璋认为若是选择在北平,自己是不可能住在元朝的宫殿里去的,必须重新规划与建造宫殿,而这又需要花一大笔钱,劳民伤财,且后勤压力太大,不得不放弃。
抛开了四个选项的朱元璋,转头开始不珍惜民力起来,选择在了凤阳营造都城,同时还征调民力修筑与扩建南京城……
在朱允炆看来,朱元璋最中意的定都之地应该是开封,因为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洪武元年,就确定了两京制,即以金陵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后来还亲自跑到开封视察。
只不过后来凤阳中都成了烂尾楼,开封也被取消了北-京的称号,洪武十一年,正式定都南京。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没有放弃过迁都的心思,不断派遣大臣考察长安、洛阳、北平等地。
洪武二十四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疏陈言:“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
这封奏疏正中朱元璋心思,为表重视,特派太子朱标亲自视察西安。如果没有后来朱标去世,朱元璋极有可能在生前就开始动手筹备迁都西安的事宜,至朱标接班时迁都。
洪武朝谈论迁都很正常,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即便是反对,也只不过是反对迁都所在地的好坏,不是反对迁都本身。
可洪武朝才过去几年,朱允炆提了一嘴迁都的心思,竟然遭遇了如此多人的齐声反对,不是欺负老实人不会杀人是什么?
朱允炆看向朱棣,严肃地说:“朕欲都北平,四叔以为如何?”
北平!
朱棣心神一震,突然明白过来,自己在北平的宅子被烧的根本在这里。怪不得,怪不得啊……
“都北平,天下平!”
朱棣没有心疼宅子,而是严肃地答复。
朱允炆笑了笑,没有理会木然不言语的大臣,伸手指了指城外远处的民居之地:“对于定都一事,当年诚意伯曾劝说太祖定都于此,言说北平‘东连沧海,西接晋冀,前者弥瀦大陆之利,北有重关天险之固’,是绝佳之地,可惜当年情势不能。”
明初时期,朱元璋并没有消灭北元主力,东北、西北、西南、北部,到处都是元朝的势力与力量,直接选在北平,缺乏足够的纵深,加上连年征战,北面人口锐减,后勤保障实在困难,不得已才放弃。
“当年不能,今日未必不能!朕知朝廷中会有无数官员反对,会有诸多阻碍,但是!”朱允炆转过身,看着众官员,冷厉地说:“朕希望你们能以国事为重,以长远为重,大明不止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大明,还是朕的子孙,你们子孙的大明!”
解缙、茹瑺等人脸色有些难看,大家都是老狐狸,你朱允炆别想忽悠一句就把迁都的事给确定了。
郁新走出一步,高声反对:“北平虽是前元故都,然已是落败之地。皇上想要迁都北平,必然需要营造宫殿,大兴土木,以至于劳民伤财,国库空虚,臣以为,一动不如一静,迁都不如不迁都!”
朱允炆嘴角有些抖动,问道:“不知诸位北巡途中可遇到过疏浚会通河的民工与匠人,遇到过修筑混凝土的民工与匠人?你们有没有问过他们,朝廷耗费巨大,疏浚河流,修筑混凝土道路,有没有劳民伤财!”
夏元吉与杨士奇微微皱眉,两个人一直都陪在朱允炆身旁,曾亲自与这些民工与匠人交流过,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问朝廷疏浚完会通河之后,要不要再疏浚其他河道,这些人意犹未尽,这些人担心会通河工程结束之后只能回家耕田。
民工与匠人渴望参与这样的工程,劳民这两个字已经谈不上了。至于伤财,也未必如此。
夏元吉最初以为国库支出钱财开展各项工程,是耗费国孥,拖累国家的行为,可朱允炆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为国为民的好事,甚至还多次怂恿与鼓励户部大胆一点,在河道治理、道路修筑等方面多花点钱。
面对朱允炆的怪异思维与观点,夏元吉保持着高度怀疑,但一路走来,夏元吉终于还是理解了朱允炆的观点。
朝廷要大兴土木,就需要征调民力,只要朝廷不让民力白劳动,给民力发工钱,那户部支出的银两自然而然会进入到民工手中,而民工在拿到这些钱之后,并不是全都埋起来,而是会拿出来给家里人置办东西,可以是布匹,可以是书籍,可以是朱钗,可以是蔬菜和肉……
无论哪一种,这些钱都会重新流入商人或小贩的手中,而这些人也不会将钱全部存起来,而是拿出钱来购置货物,做大生意,再创辉煌……
一文钱,一票钞,通过一条无形的链,最终以税收的方式回到户部手中,钱还是那个钱,中间却增加了无数的货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朱允炆开启营造北平城这一大型工程,户部虽然会拿出不少钱,但对于整个大明而言,未必是一件坏事,伤财吗?从长远看,似乎也谈不上,甚至随着税收增加,户部似乎根本没花多少国孥……
劳民伤财,基本上都是财政小气与贪污的结果,不是朝廷免费征用徭役,百姓怨声载道,就是每个月就给发一袋米,都没办法补贴家用,亦或是贪污一层接一层,到底层民工与匠人手中就剩下渣渣辉了。
朱允炆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从改免费徭役为有偿征用就可以看得出来,夏元吉也不是小气的户部尚书,家里有钱,花点不慌,足以支撑起大型工程的民力支出,贪污已经不好使了,会通河如此大的工程,硬是没爆出一幢大型贪污案,原因就是因为监察主体太多了,账本太公开了,一笔账跑到谁口袋里去了,都有记录,对不上账,大家都别想好过……
夏元吉甚至隐隐感觉到,营造北平城如此大的工程,可以成为一项利民工程,移民中不是有许多人家劳力过剩吗?完全可以送过来打工啊……
“户部尚书,你倒是说句话啊。”
铁铉反对迁都,理由是户部无力支撑,但铁铉毕竟是兵部尚书,户部的事还需要夏元吉亲口说。
夏元吉从思绪中走了出来,抬头迎上了朱允炆锐利的目光:“只要皇上、内阁与其他同僚没意见,户部没有问题。”
“什么?!”
解缙吃了一惊,茹瑺瞪大双眼,郁新胡子更乱了,铁铉难以置信。
杨士奇平静地看着这一幕,暗想:不愧是户部第一号人物,这蹴鞠踢的,水平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