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将至,金陵处处繁华,番香番货,备受青睐。
金川河畔,一艘艘粮船在这里停泊,数以百计的伙计扛着粮食送至粮仓,在粮库大使骂骂咧咧地抽查下,送至不同的仓库。
因金川门外粮仓是京师最大粮仓,船来船往,客来客走,一年到头多是繁忙之地,原是贫困人家的位置,在商业的推动下,俨然成为了一个小镇。
伙计口渴了,累乏了,就会去不远处的黄夫人茶楼里喝完茶,歇歇脚,实在是困得紧,还可以去茶楼前的长椅上躺上一躺,舒坦。
寻常铺子可不敢挂“夫人”的名号,像是隔壁的王婆鞋铺,隔壁街的刘大娘饺子铺,在金川门外敢以“黄夫人”为名的店铺,只此一家。
“花娘,上茶。”
“来嘞。”
黄夫人花娘提着茶壶,笑盈盈地上前,快满时停了下来,将茶壶放在桌上:“刘大哥,这年关了也不休息休息?”
刘白拿起汗巾擦了擦额头的汗:“可不敢歇着,粮仓得早点补到八十万石。今年凤阳、苏州遭灾,朝廷又动了大军,这粮仓可是空了许多,当时粮价涨的时候,你不也少吃了几碗米?”
花娘陪笑:“也是,有了这粮仓,京师的米价就涨不起来。”
“是啊,**老天爷不给脸,咱就得自己争一把。”刘白喝了一口茶,劝道:“话说你家啥时候开炉灶,我们可盼着在这里吃饭呢,大伙说是不是?”
“是!”
一起的伙计起哄。
花娘呵呵笑着,说:“等着吧,元旦就开。”
“娘。”
黄莺喊了一声,拉着朱允炆的手走了过来。
花娘见是朱允炆,知他不喜欢在微服私访时暴露身份,便微微欠了欠身,算是行礼,迎上前招待。
“路过这里,讨碗茶喝。”朱允炆和煦地说着,然后看了看一旁的解缙、杨士奇,道:“来吧,这里的茶水虽不比你们平日喝的,却也别有一番味道。”
解缙随朱允炆落座,对花娘道:“那可要好好品尝品尝。”
黄莺坐在朱允炆一旁,将倒置的茶碗翻了过来,对花娘道:“娘,杨先生夸我冬考不错呢。”
“那要好好谢谢杨先生。”
花娘感激地看了一眼杨士奇与朱允炆。
黄家能有现在,全赖朱允炆的支持,若不是黄九二在司礼监经厂当匠人遇到朱允炆,若不是皇宫浣衣局革制,若不是朱允炆微服私访到了黄家,花娘不知道现在家中会过得如何。
现在一切都挺好。
大儿子黄二斤在中华书局当了管事,分管着几家分店呢。二儿子黄二月在京师初等学院,因为成绩优秀,已经进入小四堂,再有个两年,就可以考取国子监的下三堂了。
女儿黄莺也送到了初等学院,学几个字不吃亏,反正家里的活她也帮衬不了多少。
朱允炆对解缙、杨士奇说道:“这位花娘原是外浣衣局的管事,每个月还是有些积蓄,只不过为了照顾母亲,硬生生辞了,回家门口开了茶楼,念在她勤勉孝顺的份上,收了他们家一篮子蔬菜,给他们写了个牌匾。”M.
解缙知道这回事,在黄夫人茶楼刚刚出来的时候,应天府的衙役就曾找过黄家的人,他们说是建文皇帝亲笔写的,气得直哆嗦,认为这家人撒谎,结果深挖了下,吓得直哆嗦。应天府府尹还希望内阁给朱允炆捎句话,题字记得留名啊……留名是不可能留的,要不然就太过吓人了。
花娘带着黄莺忙去了,朱允炆也不需要多少招待,对解缙、杨士奇说:“今年收成还是不错,虽然有些地方遭了灾,但江西、湖广、四川、山东、河南多是丰收,北直隶的移民种植的棉花收成也不错,已经被商人、布政使司、都司所采购,相信他们能过个安稳的年。”
解缙品茶了下茶水,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张昺与各地文书,亩产棉花在八十斤至一百五十斤不等,即便如此,有些农户也是因此彻底站稳了脚跟,家里殷实多了。”
朱允炆看向外面的行人,道:“北地天寒,棉花可短缺不了。可棉花不是粮食,终归解决不了肚子问题。”
解缙见朱允炆有些担忧,便说道:“北面冬麦已种了下来,听说还有瑞雪覆地,想来明年是个好年景。百姓家家户户预留了三至五亩地,准备来年耕作棉花。”
朱允炆将茶碗放下,看向杨士奇:“到京师的有多少人了?”
杨士奇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名册,递给朱允炆:“有些先生路远,抵达京师怕要到国庆后了,眼下抵达京师的,只有三百五十人,主要是南直隶、江浙、江西等地的教谕、训导与教书先生。”
“北平社学的训导还没有到吗?”
朱允炆问。
“还没有,北平布政使衙门那边考虑到路远天寒,额外拨了钱粮,以马车送来,想来应该快了。”
杨士奇平和地回道。
朱允炆翻看了下名册,说:“国子监务必招待好他们,开年之后,需要听听他们的意见,眼下社学看似办得红火,可总听闻存在不少问题,若不解决,文兴之路怕是难啊。”
解缙似乎意识到什么,不着痕迹地说:“朝廷还需要在社学上投入更多钱财啊。”
朱允炆严肃地点了点头:“安南平定,马哈木臣服,哈什哈蛰伏,阿鲁台休养生息,明年应没有什么战事,腾出来一笔钱,应该用在教育上。”M.
解缙与杨士奇凝重地点了点头,朱允炆的意思很明确,建文三年虽然是教育大兴元年,但这一年事太多,教育的事也没办好,在建文四年继续以民生与教育为主。
“教材的事必须早点确定下来,形成统一的教材,这对于教育推动有好处,尤其是社学级的教材,不可唯启蒙读物,不可唯儒家一言。”
朱允炆指示道。
杨士奇认真地听着,回道:“国子监正在研究编纂社学教材,初等学院的先生也参与其中,待各地先生抵京之后,国子监会组织他们进行讨论,以确定社学教材。”
解缙给朱允炆续了茶,在一旁说:“社学教材不同国子监,还是多听听地方社学训导与先生的合适一些。”
国子监眼下虽然设定了下三堂与上三堂,但毕竟专注的还是中等、高等教育,让他们直接写初等教材是有些为难了,思维上的认识很容易让定位太高,让社学教材成为中等教材的弱化版,不适合社学,尤其是不适合没有任何根基的学生。
朱允炆这才下旨,传召各地社学、私塾、望族先生入京,商议教材编制、教育方向等问题,准备在正月举办一次大明的教育座谈会。
就在朱允炆与解缙、杨士奇考虑教育问题时,刘长阁匆匆走了过来,递上一份文书,低声道:“皇上,安南密信。”朱允炆检查过火漆,打开一看,顿时笑了:“张辅和沐晟打起来了。”
“打?”
解缙与杨士奇陡然一惊,还以为两个人起了内讧,但看朱允炆如此开心,怎么都不像啊。
“你们看看吧。”
朱允炆有些忍俊不禁。
解缙抢过密信看了看,然后交给杨士奇,两人也不由笑着摇头。
沐晟想要二炮局的神机炮,张辅不同意,两个人干脆就打起来了,也不知道铁铉、杨荣、韩观等人是不是瞎了,反正是看不到,自顾自说这话,结结实实当了一回旁观者。
两个人打架的结果就是,沐晟赢了,毕竟比张辅早爬山沟几年,体格好,力气大点。可问题是沐晟悲催地发现,这场架白打了,张辅说了不算数,要单挑应该找铁铉……
沐晟是不敢找铁铉麻烦的,人家兵部尚书。得罪了张辅,顶多是武将之间的切磋,拍拍身上的土,都谁不会当一回事,可得罪了小肚鸡肠的文臣,随便给开个小鞋,以后日子就不用过了。
但无论如何,沐晟一定要神机炮,“官司”闹到了京师,这是汤不平先一步送来的消息,估计不久之后会有正式文书。
“云南那地方确实不太平,土司众多,有野心的也不少,给沐晟一些新式神机炮也是一件好事。”
解缙帮着沐晟说话。
杨士奇保持沉默,自己一个国子监的祭酒,在皇上没有准许之前,是不会轻易跨领域发言的。
朱允炆思索了下,说:“二炮局制备新式神机炮,为的就是使用。眼下最重之地无非是北面一线,云南山多,装配神机炮转运实在是不方便。虎蹲炮适合山地战,也适合平原作战,对云南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火器,不妨让沐晟带四百虎蹲炮回去吧,有了这些火器,他也能睡安稳一些。”
解缙仔细一想也是,神机炮最大的作用就是攻城拔寨,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机动与转运,而且体量相对较大,一个人也背不起来,云南土司再闹腾,也就是在树林里、山上,搬着神机炮去也不合适。
朱允炆收起密信,刘长阁退了出去。
“安南一战验证了神机炮的威力,是时候拿出来发至北方主要城关,以加强防御了。”
朱允炆很想看看城关上放神机炮对骑兵的杀伤力,后世袁崇焕用十一门进口的红夷大炮,重创了努尔哈赤,自己要是给每一座城关都布置个二三十门神机炮,北元骑兵想要一座座城池啃过来的话……
趁着现在大明有钱,需要让神机炮早点布置起来,谁再想叫门,一炮解决了完事,总跑来跑去不够麻烦的。
“你与兵部、五军都督府商议下,拟定出神机炮配置的城、关,需要配给多少门神机炮,待安南班师,返京的神机炮便送至边关。”
朱允炆看向解缙。
解缙连连点头,此事耽误不得,虽说北元现在消停了,可没吃的、没用的,他们早晚还会南下。
PS:
说明下,前文中(第668章与第669章)郑和前往忽鲁谟斯,经仔细的读者莫兔子精的萝卜提醒,这个时间线(建文三年)上的忽鲁谟斯应该还是在帖木儿帝国的版图内,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感谢莫兔子精的萝卜的提醒,前面不好重修,渠道也无法同步,大家就当了解下地方风情吧。航海的地理与历史资料实在是不多,抱歉……
金川河畔,一艘艘粮船在这里停泊,数以百计的伙计扛着粮食送至粮仓,在粮库大使骂骂咧咧地抽查下,送至不同的仓库。
因金川门外粮仓是京师最大粮仓,船来船往,客来客走,一年到头多是繁忙之地,原是贫困人家的位置,在商业的推动下,俨然成为了一个小镇。
伙计口渴了,累乏了,就会去不远处的黄夫人茶楼里喝完茶,歇歇脚,实在是困得紧,还可以去茶楼前的长椅上躺上一躺,舒坦。
寻常铺子可不敢挂“夫人”的名号,像是隔壁的王婆鞋铺,隔壁街的刘大娘饺子铺,在金川门外敢以“黄夫人”为名的店铺,只此一家。
“花娘,上茶。”
“来嘞。”
黄夫人花娘提着茶壶,笑盈盈地上前,快满时停了下来,将茶壶放在桌上:“刘大哥,这年关了也不休息休息?”
刘白拿起汗巾擦了擦额头的汗:“可不敢歇着,粮仓得早点补到八十万石。今年凤阳、苏州遭灾,朝廷又动了大军,这粮仓可是空了许多,当时粮价涨的时候,你不也少吃了几碗米?”
花娘陪笑:“也是,有了这粮仓,京师的米价就涨不起来。”
“是啊,**老天爷不给脸,咱就得自己争一把。”刘白喝了一口茶,劝道:“话说你家啥时候开炉灶,我们可盼着在这里吃饭呢,大伙说是不是?”
“是!”
一起的伙计起哄。
花娘呵呵笑着,说:“等着吧,元旦就开。”
“娘。”
黄莺喊了一声,拉着朱允炆的手走了过来。
花娘见是朱允炆,知他不喜欢在微服私访时暴露身份,便微微欠了欠身,算是行礼,迎上前招待。
“路过这里,讨碗茶喝。”朱允炆和煦地说着,然后看了看一旁的解缙、杨士奇,道:“来吧,这里的茶水虽不比你们平日喝的,却也别有一番味道。”
解缙随朱允炆落座,对花娘道:“那可要好好品尝品尝。”
黄莺坐在朱允炆一旁,将倒置的茶碗翻了过来,对花娘道:“娘,杨先生夸我冬考不错呢。”
“那要好好谢谢杨先生。”
花娘感激地看了一眼杨士奇与朱允炆。
黄家能有现在,全赖朱允炆的支持,若不是黄九二在司礼监经厂当匠人遇到朱允炆,若不是皇宫浣衣局革制,若不是朱允炆微服私访到了黄家,花娘不知道现在家中会过得如何。
现在一切都挺好。
大儿子黄二斤在中华书局当了管事,分管着几家分店呢。二儿子黄二月在京师初等学院,因为成绩优秀,已经进入小四堂,再有个两年,就可以考取国子监的下三堂了。
女儿黄莺也送到了初等学院,学几个字不吃亏,反正家里的活她也帮衬不了多少。
朱允炆对解缙、杨士奇说道:“这位花娘原是外浣衣局的管事,每个月还是有些积蓄,只不过为了照顾母亲,硬生生辞了,回家门口开了茶楼,念在她勤勉孝顺的份上,收了他们家一篮子蔬菜,给他们写了个牌匾。”M.
解缙知道这回事,在黄夫人茶楼刚刚出来的时候,应天府的衙役就曾找过黄家的人,他们说是建文皇帝亲笔写的,气得直哆嗦,认为这家人撒谎,结果深挖了下,吓得直哆嗦。应天府府尹还希望内阁给朱允炆捎句话,题字记得留名啊……留名是不可能留的,要不然就太过吓人了。
花娘带着黄莺忙去了,朱允炆也不需要多少招待,对解缙、杨士奇说:“今年收成还是不错,虽然有些地方遭了灾,但江西、湖广、四川、山东、河南多是丰收,北直隶的移民种植的棉花收成也不错,已经被商人、布政使司、都司所采购,相信他们能过个安稳的年。”
解缙品茶了下茶水,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张昺与各地文书,亩产棉花在八十斤至一百五十斤不等,即便如此,有些农户也是因此彻底站稳了脚跟,家里殷实多了。”
朱允炆看向外面的行人,道:“北地天寒,棉花可短缺不了。可棉花不是粮食,终归解决不了肚子问题。”
解缙见朱允炆有些担忧,便说道:“北面冬麦已种了下来,听说还有瑞雪覆地,想来明年是个好年景。百姓家家户户预留了三至五亩地,准备来年耕作棉花。”
朱允炆将茶碗放下,看向杨士奇:“到京师的有多少人了?”
杨士奇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名册,递给朱允炆:“有些先生路远,抵达京师怕要到国庆后了,眼下抵达京师的,只有三百五十人,主要是南直隶、江浙、江西等地的教谕、训导与教书先生。”
“北平社学的训导还没有到吗?”
朱允炆问。
“还没有,北平布政使衙门那边考虑到路远天寒,额外拨了钱粮,以马车送来,想来应该快了。”
杨士奇平和地回道。
朱允炆翻看了下名册,说:“国子监务必招待好他们,开年之后,需要听听他们的意见,眼下社学看似办得红火,可总听闻存在不少问题,若不解决,文兴之路怕是难啊。”
解缙似乎意识到什么,不着痕迹地说:“朝廷还需要在社学上投入更多钱财啊。”
朱允炆严肃地点了点头:“安南平定,马哈木臣服,哈什哈蛰伏,阿鲁台休养生息,明年应没有什么战事,腾出来一笔钱,应该用在教育上。”M.
解缙与杨士奇凝重地点了点头,朱允炆的意思很明确,建文三年虽然是教育大兴元年,但这一年事太多,教育的事也没办好,在建文四年继续以民生与教育为主。
“教材的事必须早点确定下来,形成统一的教材,这对于教育推动有好处,尤其是社学级的教材,不可唯启蒙读物,不可唯儒家一言。”
朱允炆指示道。
杨士奇认真地听着,回道:“国子监正在研究编纂社学教材,初等学院的先生也参与其中,待各地先生抵京之后,国子监会组织他们进行讨论,以确定社学教材。”
解缙给朱允炆续了茶,在一旁说:“社学教材不同国子监,还是多听听地方社学训导与先生的合适一些。”
国子监眼下虽然设定了下三堂与上三堂,但毕竟专注的还是中等、高等教育,让他们直接写初等教材是有些为难了,思维上的认识很容易让定位太高,让社学教材成为中等教材的弱化版,不适合社学,尤其是不适合没有任何根基的学生。
朱允炆这才下旨,传召各地社学、私塾、望族先生入京,商议教材编制、教育方向等问题,准备在正月举办一次大明的教育座谈会。
就在朱允炆与解缙、杨士奇考虑教育问题时,刘长阁匆匆走了过来,递上一份文书,低声道:“皇上,安南密信。”朱允炆检查过火漆,打开一看,顿时笑了:“张辅和沐晟打起来了。”
“打?”
解缙与杨士奇陡然一惊,还以为两个人起了内讧,但看朱允炆如此开心,怎么都不像啊。
“你们看看吧。”
朱允炆有些忍俊不禁。
解缙抢过密信看了看,然后交给杨士奇,两人也不由笑着摇头。
沐晟想要二炮局的神机炮,张辅不同意,两个人干脆就打起来了,也不知道铁铉、杨荣、韩观等人是不是瞎了,反正是看不到,自顾自说这话,结结实实当了一回旁观者。
两个人打架的结果就是,沐晟赢了,毕竟比张辅早爬山沟几年,体格好,力气大点。可问题是沐晟悲催地发现,这场架白打了,张辅说了不算数,要单挑应该找铁铉……
沐晟是不敢找铁铉麻烦的,人家兵部尚书。得罪了张辅,顶多是武将之间的切磋,拍拍身上的土,都谁不会当一回事,可得罪了小肚鸡肠的文臣,随便给开个小鞋,以后日子就不用过了。
但无论如何,沐晟一定要神机炮,“官司”闹到了京师,这是汤不平先一步送来的消息,估计不久之后会有正式文书。
“云南那地方确实不太平,土司众多,有野心的也不少,给沐晟一些新式神机炮也是一件好事。”
解缙帮着沐晟说话。
杨士奇保持沉默,自己一个国子监的祭酒,在皇上没有准许之前,是不会轻易跨领域发言的。
朱允炆思索了下,说:“二炮局制备新式神机炮,为的就是使用。眼下最重之地无非是北面一线,云南山多,装配神机炮转运实在是不方便。虎蹲炮适合山地战,也适合平原作战,对云南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火器,不妨让沐晟带四百虎蹲炮回去吧,有了这些火器,他也能睡安稳一些。”
解缙仔细一想也是,神机炮最大的作用就是攻城拔寨,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机动与转运,而且体量相对较大,一个人也背不起来,云南土司再闹腾,也就是在树林里、山上,搬着神机炮去也不合适。
朱允炆收起密信,刘长阁退了出去。
“安南一战验证了神机炮的威力,是时候拿出来发至北方主要城关,以加强防御了。”
朱允炆很想看看城关上放神机炮对骑兵的杀伤力,后世袁崇焕用十一门进口的红夷大炮,重创了努尔哈赤,自己要是给每一座城关都布置个二三十门神机炮,北元骑兵想要一座座城池啃过来的话……
趁着现在大明有钱,需要让神机炮早点布置起来,谁再想叫门,一炮解决了完事,总跑来跑去不够麻烦的。
“你与兵部、五军都督府商议下,拟定出神机炮配置的城、关,需要配给多少门神机炮,待安南班师,返京的神机炮便送至边关。”
朱允炆看向解缙。
解缙连连点头,此事耽误不得,虽说北元现在消停了,可没吃的、没用的,他们早晚还会南下。
PS:
说明下,前文中(第668章与第669章)郑和前往忽鲁谟斯,经仔细的读者莫兔子精的萝卜提醒,这个时间线(建文三年)上的忽鲁谟斯应该还是在帖木儿帝国的版图内,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感谢莫兔子精的萝卜的提醒,前面不好重修,渠道也无法同步,大家就当了解下地方风情吧。航海的地理与历史资料实在是不多,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