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海洋关乎国运。
维护海洋权益,少不了精悍而强大的水师船队,让原本习惯了陆地作战的兵转为水师,需要一个过程。
朱允炆给了一年时间,三个月用来搬家安家,三个月用来游泳,三个月用来适应船只,三个月形成战力。
一年之后无法通过水师考核的,回家种地没商量。
时间有些紧,但时代不等人。
等郑和返回京师之后,他的使命就是前往南美洲挖土豆,拔番薯,到那时候,水师船队的精锐将离开大明,前往一个真正陌生的海域,登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陆。
朱允炆没有让郑和在二次下西洋的时候前往南美洲,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检验水师远航的能力,锻炼新的船长,找出远航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第三次远航时,能顺利抵达南美洲。
想要到达那里,可比到天方难得多。现在的郑和,应该到天方了吧?
天方。
郑和拜见了天方国国王,奉送了麝香、陶瓷、丝绸、茶等礼物,天方国王很和善地招待了郑和,并愿派遣使臣前往大明。
就在郑和准备归航事宜时,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到了天方国:
帖木儿集结十四万大军,自撒马尔罕出发,一路向西挺进,目标直指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苏丹,伊-斯兰教官职,类似于统治者)巴耶塞特也做好了准备,调动了八万多精锐,打算在军事重镇安哥拉彻底击溃帖木儿,以建立自己的统治。
郑和延迟了归期,命令通事官四处搜寻关于帖木儿、巴耶塞特的情报,因为这一战的结果,很可能会影响大明。
朱能、张玉、骆冠英、赵世瑜等人在包船上,日夜分析情报。
可问题是天方国距离安哥拉城还有三千多里,此时收到的情报,早已是滞后的不成样子,到底能不能用,谁都说不准。
“这个巴耶塞特不简单啊。”
郑和看着整理出来的情报,感叹道。
一向有些自傲的朱能也不由点头称赞:“如果收集到的情报属实,那此人确实是个厉害人物,外界给他冠他以闪电的称号,此人动作很快。”
张玉沉吟不语。
骆冠英拿着一份文书,上面清清楚楚记载了巴耶塞特的强大,其在少年时期就随父征战四方,在三十五岁时,其父亲遇刺身亡,便成为了军队统帅,彻底歼灭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国联军,俘杀其统帅拉扎尔公爵,征服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
在几年前,确切地说,是在明洪武二十八年时,巴耶塞特率军入侵匈牙利。
洪武二十九年的时候,巴耶塞特带兵与匈牙利国王西吉斯孟统帅的匈牙利、波兰军队以及英、法骑士组成的十万之众的十字军决战,一战全胜,彻底毁掉了匈牙利国的主力,还俘虏了一万多骑兵。而在这些战争的同时,巴耶塞特还在围攻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至今没有撤军。
只要看一看粗糙的舆图,就知道巴耶塞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军士统帅,同时,他对土地也有着野心勃勃的渴望,希望将无尽的领土、人口都纳入到奥斯曼帝国中去。
“在柯枝的时候,国王就说起了帖木儿西征的事,现在看来,这一场战争已经在途中了。”
郑和脸色有些凝重。
至于帖木儿,他的消息在这里变得更为详实,而越是详实,此人的可怕越是令人不安。
柯枝国王所说的帖木儿入侵德里等地,只不过是帖木儿军事生涯中微不足道的一笔,此人在建文二年、建文三年,都没有老老实实地歇着,而是持续的扩张与战争。
尤其是去年,在郑和停留在古里的时候,帖木儿突然南下,攻占曼尔苏,并贡献了巴格达城,在那里屠杀九万多人!
若不是尸体没有人掩埋,引发了瘟疫,帖木儿很可能会在去年就直扑奥斯曼帝国。
现在的战争,不过是延迟到来罢了。
“你们说巴耶塞特与帖木儿,谁会胜?”
沈伟问道。
赵世瑜严肃地摇了摇头,说:“不好说,这两个人可以说是西方诸国中最杰出的两个统帅,战斗经验丰富,威望也高,很难说谁更胜一筹。”
袁逸尘在舆图上比划了下,说:“让我说,巴耶塞特更占优势。他的主力本就不远,而且安哥拉本就是其军事重镇,帖木儿长途而来,必会疲惫,以逸待劳,焉有不胜之理?”
骆冠英将手中的瓜果递给袁逸尘,袁逸尘接过,看着骆冠英拿走了舆图,然后拍在了船壁上:“此一战,帖木儿必胜无疑。以逸待劳不足以用在帖木儿身上,此人善于奔袭,就不怕被人以逸待劳,巴耶塞特是闪电不虚,但这一次,他怕是闪一次就再也闪不出来了。”
张玉看了一眼骆冠英,严肃地说:“说出你的依据。”
骆冠英指了指安哥拉,说:“巴耶塞特选择在这里与帖木儿决战,本身就落了下乘。敌人进犯,不主动出击,寻机歼敌,反而坐在某处等待敌人肆虐周围,剪除羽翼,之后再决战?”
“若巴耶塞特真的如此决定,说明他没有足够的信心战争帖木儿,若主将都没有信心了,军队还能有多少战力?加上帖木儿过处,屠杀无数,无数人闻风丧胆,根本不敢与之交锋,让我说,巴耶塞特尚未开战,就折损了三分战力。”
朱能站出来,一拍骆冠英的脑袋,然后点了点舆图:“你看清楚,巴耶塞特守在安哥拉,这里有山地,完全可以削弱帖木儿的骑兵优势,以逸待劳未必是示敌以弱,而是一种智慧。”
骆冠英无奈,没办法还手,人家是参将,自己啥都不算……
郑和凝眸看着墙上的舆图,沉声道:“自撒马尔罕至安哥拉,距离有多远,你们算过吗?”
张玉点了点头,说:“至少七千里!”
“七千里?这么远?”
骆冠英等人震惊不已。
从大明京师到最西面的嘉峪关,也才六千多里,这已经是极西了,不成想帖木儿一次出征,竟然有七千余里,这家伙,光在路上就要走多久啊。
郑和走动起来:“七千里,帖木儿说打就打过来了。而自撒马尔罕至嘉峪关,不过四千里!他若是想要进攻大明,是完全有能力的!”
骆冠英等人盯着舆图,粗浅地算了算,确实如郑和所说。七千里征战帖木儿都不在话下,若他此战赢下巴耶塞特,便彻底没有了东征的后顾之忧,到时候远征四千里,进入甘肃一带,大明西北边陲将面临战火!
一旦哈密、甘肃等地丢失,陕西定难阻挡其入侵,若一路任由其进攻,陕西、山西、河南、北直隶……
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不能继续留在这里,应及早返回京师,将这些情报告诉皇上与朝廷。”
骆冠英喊道。
沈伟、赵世瑜等人并没有反驳。
虽说船队返回京师最快也需要一年,但帖木儿与巴耶塞特的战斗怕还没有打响,等他们打完,帖木儿沿着七千里路回家,然后准备东征,想来一年是不够的。
“回家吧,将士们出来的时间也够长了。”
张玉对郑和说道。
郑和沉思一番,在这里继续等待,不知道帖木儿与巴耶塞特的战争什么时候分出个胜负,空耗时间,而且天方国距离战场还远,等收到消息后,帖木儿估计都在班师途中了。
回家,现在就回家!
郑和传令:“两日后返航!”
“遵命!”
众人连忙去准备。
需要采购货物的采购货物,需要储备淡水的储备淡水,在岸上溜达的马匹、麒麟也该上船了。
忙碌的船队,归家的心情。
郑和凝望着天方,自己来到了这里,触摸了圣石,洗涤了灵魂,剩下余生,就是报答这个时代,一个由朱允炆亲手拉开的大航海时代!
更重要的使命吗?
郑和将目光投向了一艘艘大福船,投向了一个个将士,他们中有不少人是第一次下南洋的,所有人都是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了一年多的锤炼,生与死的打磨,他们已经成为了合格的船长,水手,水军!
回家吧。
家虽然远,但之后的每一程,都将是越来越接近家与国。M.
高高扬起的大明旗帜,成为了无数人的心灵寄托,只要看着随风摆动的日月旗,就知道,脚下是大明的船,身旁是大明的同袍。
不孤独,但思念。
建文四年,正月十日,郑和率水师船队自天方开始返航,船员激动,偶尔会在海上传出几声返祖的叫声。
几乎在同时,朱允炆一身常服,迈步走入了国子监。
国子监祭酒杨士奇率众多迎接,开始了大明有史以来,第一次高规格的教育集议,这一次集议,将决定了建文乃至大明未来的教育纲领、路线与目标。
教育革新不容易,推动教育发展也不是仅仅投入钱财与师资的问题,有些问题不解决,启发民智、扫盲除愚昧,就是空幻。
朱允炆不喜欢空幻,喜欢实在。
维护海洋权益,少不了精悍而强大的水师船队,让原本习惯了陆地作战的兵转为水师,需要一个过程。
朱允炆给了一年时间,三个月用来搬家安家,三个月用来游泳,三个月用来适应船只,三个月形成战力。
一年之后无法通过水师考核的,回家种地没商量。
时间有些紧,但时代不等人。
等郑和返回京师之后,他的使命就是前往南美洲挖土豆,拔番薯,到那时候,水师船队的精锐将离开大明,前往一个真正陌生的海域,登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陆。
朱允炆没有让郑和在二次下西洋的时候前往南美洲,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检验水师远航的能力,锻炼新的船长,找出远航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第三次远航时,能顺利抵达南美洲。
想要到达那里,可比到天方难得多。现在的郑和,应该到天方了吧?
天方。
郑和拜见了天方国国王,奉送了麝香、陶瓷、丝绸、茶等礼物,天方国王很和善地招待了郑和,并愿派遣使臣前往大明。
就在郑和准备归航事宜时,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到了天方国:
帖木儿集结十四万大军,自撒马尔罕出发,一路向西挺进,目标直指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苏丹,伊-斯兰教官职,类似于统治者)巴耶塞特也做好了准备,调动了八万多精锐,打算在军事重镇安哥拉彻底击溃帖木儿,以建立自己的统治。
郑和延迟了归期,命令通事官四处搜寻关于帖木儿、巴耶塞特的情报,因为这一战的结果,很可能会影响大明。
朱能、张玉、骆冠英、赵世瑜等人在包船上,日夜分析情报。
可问题是天方国距离安哥拉城还有三千多里,此时收到的情报,早已是滞后的不成样子,到底能不能用,谁都说不准。
“这个巴耶塞特不简单啊。”
郑和看着整理出来的情报,感叹道。
一向有些自傲的朱能也不由点头称赞:“如果收集到的情报属实,那此人确实是个厉害人物,外界给他冠他以闪电的称号,此人动作很快。”
张玉沉吟不语。
骆冠英拿着一份文书,上面清清楚楚记载了巴耶塞特的强大,其在少年时期就随父征战四方,在三十五岁时,其父亲遇刺身亡,便成为了军队统帅,彻底歼灭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国联军,俘杀其统帅拉扎尔公爵,征服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
在几年前,确切地说,是在明洪武二十八年时,巴耶塞特率军入侵匈牙利。
洪武二十九年的时候,巴耶塞特带兵与匈牙利国王西吉斯孟统帅的匈牙利、波兰军队以及英、法骑士组成的十万之众的十字军决战,一战全胜,彻底毁掉了匈牙利国的主力,还俘虏了一万多骑兵。而在这些战争的同时,巴耶塞特还在围攻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至今没有撤军。
只要看一看粗糙的舆图,就知道巴耶塞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军士统帅,同时,他对土地也有着野心勃勃的渴望,希望将无尽的领土、人口都纳入到奥斯曼帝国中去。
“在柯枝的时候,国王就说起了帖木儿西征的事,现在看来,这一场战争已经在途中了。”
郑和脸色有些凝重。
至于帖木儿,他的消息在这里变得更为详实,而越是详实,此人的可怕越是令人不安。
柯枝国王所说的帖木儿入侵德里等地,只不过是帖木儿军事生涯中微不足道的一笔,此人在建文二年、建文三年,都没有老老实实地歇着,而是持续的扩张与战争。
尤其是去年,在郑和停留在古里的时候,帖木儿突然南下,攻占曼尔苏,并贡献了巴格达城,在那里屠杀九万多人!
若不是尸体没有人掩埋,引发了瘟疫,帖木儿很可能会在去年就直扑奥斯曼帝国。
现在的战争,不过是延迟到来罢了。
“你们说巴耶塞特与帖木儿,谁会胜?”
沈伟问道。
赵世瑜严肃地摇了摇头,说:“不好说,这两个人可以说是西方诸国中最杰出的两个统帅,战斗经验丰富,威望也高,很难说谁更胜一筹。”
袁逸尘在舆图上比划了下,说:“让我说,巴耶塞特更占优势。他的主力本就不远,而且安哥拉本就是其军事重镇,帖木儿长途而来,必会疲惫,以逸待劳,焉有不胜之理?”
骆冠英将手中的瓜果递给袁逸尘,袁逸尘接过,看着骆冠英拿走了舆图,然后拍在了船壁上:“此一战,帖木儿必胜无疑。以逸待劳不足以用在帖木儿身上,此人善于奔袭,就不怕被人以逸待劳,巴耶塞特是闪电不虚,但这一次,他怕是闪一次就再也闪不出来了。”
张玉看了一眼骆冠英,严肃地说:“说出你的依据。”
骆冠英指了指安哥拉,说:“巴耶塞特选择在这里与帖木儿决战,本身就落了下乘。敌人进犯,不主动出击,寻机歼敌,反而坐在某处等待敌人肆虐周围,剪除羽翼,之后再决战?”
“若巴耶塞特真的如此决定,说明他没有足够的信心战争帖木儿,若主将都没有信心了,军队还能有多少战力?加上帖木儿过处,屠杀无数,无数人闻风丧胆,根本不敢与之交锋,让我说,巴耶塞特尚未开战,就折损了三分战力。”
朱能站出来,一拍骆冠英的脑袋,然后点了点舆图:“你看清楚,巴耶塞特守在安哥拉,这里有山地,完全可以削弱帖木儿的骑兵优势,以逸待劳未必是示敌以弱,而是一种智慧。”
骆冠英无奈,没办法还手,人家是参将,自己啥都不算……
郑和凝眸看着墙上的舆图,沉声道:“自撒马尔罕至安哥拉,距离有多远,你们算过吗?”
张玉点了点头,说:“至少七千里!”
“七千里?这么远?”
骆冠英等人震惊不已。
从大明京师到最西面的嘉峪关,也才六千多里,这已经是极西了,不成想帖木儿一次出征,竟然有七千余里,这家伙,光在路上就要走多久啊。
郑和走动起来:“七千里,帖木儿说打就打过来了。而自撒马尔罕至嘉峪关,不过四千里!他若是想要进攻大明,是完全有能力的!”
骆冠英等人盯着舆图,粗浅地算了算,确实如郑和所说。七千里征战帖木儿都不在话下,若他此战赢下巴耶塞特,便彻底没有了东征的后顾之忧,到时候远征四千里,进入甘肃一带,大明西北边陲将面临战火!
一旦哈密、甘肃等地丢失,陕西定难阻挡其入侵,若一路任由其进攻,陕西、山西、河南、北直隶……
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不能继续留在这里,应及早返回京师,将这些情报告诉皇上与朝廷。”
骆冠英喊道。
沈伟、赵世瑜等人并没有反驳。
虽说船队返回京师最快也需要一年,但帖木儿与巴耶塞特的战斗怕还没有打响,等他们打完,帖木儿沿着七千里路回家,然后准备东征,想来一年是不够的。
“回家吧,将士们出来的时间也够长了。”
张玉对郑和说道。
郑和沉思一番,在这里继续等待,不知道帖木儿与巴耶塞特的战争什么时候分出个胜负,空耗时间,而且天方国距离战场还远,等收到消息后,帖木儿估计都在班师途中了。
回家,现在就回家!
郑和传令:“两日后返航!”
“遵命!”
众人连忙去准备。
需要采购货物的采购货物,需要储备淡水的储备淡水,在岸上溜达的马匹、麒麟也该上船了。
忙碌的船队,归家的心情。
郑和凝望着天方,自己来到了这里,触摸了圣石,洗涤了灵魂,剩下余生,就是报答这个时代,一个由朱允炆亲手拉开的大航海时代!
更重要的使命吗?
郑和将目光投向了一艘艘大福船,投向了一个个将士,他们中有不少人是第一次下南洋的,所有人都是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了一年多的锤炼,生与死的打磨,他们已经成为了合格的船长,水手,水军!
回家吧。
家虽然远,但之后的每一程,都将是越来越接近家与国。M.
高高扬起的大明旗帜,成为了无数人的心灵寄托,只要看着随风摆动的日月旗,就知道,脚下是大明的船,身旁是大明的同袍。
不孤独,但思念。
建文四年,正月十日,郑和率水师船队自天方开始返航,船员激动,偶尔会在海上传出几声返祖的叫声。
几乎在同时,朱允炆一身常服,迈步走入了国子监。
国子监祭酒杨士奇率众多迎接,开始了大明有史以来,第一次高规格的教育集议,这一次集议,将决定了建文乃至大明未来的教育纲领、路线与目标。
教育革新不容易,推动教育发展也不是仅仅投入钱财与师资的问题,有些问题不解决,启发民智、扫盲除愚昧,就是空幻。
朱允炆不喜欢空幻,喜欢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