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的贡献者很多,而被冠以“之父”的,只有周有光。虽然有些人认为,以拼音标注汉字最早的是传教士利玛窦,但他那不是拼音,而是纯碎的拉丁文。ωωw.
对于前辈的智慧,朱允炆也不敢剽窃,至于杨士奇、解缙等人会不会翻箱倒柜,想要找一找周有光,那就随他们吧。
为了说清楚六十三个汉语拼音,朱允炆硬生生给众人上了三天的课程,之后连嗓子都喊哑了。
有了汉语拼音,就不能少了汉语拼音字典,至于编写的方法,朱允炆干脆利索地照搬了后世的新华字典,安排儒士编写一本《中华字典》。
考虑到教材没有标点符号,句读来句读去也不是个好办法。
古人不写标点,那是因竹简太过珍贵,恨不得一个字当十个字用,谁舍得乱点乱画,可后来发明了纸张,干嘛也不用标点?
你们句读功底深厚,一眼可断句,可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不是有点难了?
索性朱允炆把标点也拉了出来,结果得到了众人的一顿鄙视与拒绝,句读学问,乃是入门基础,哪里需要什么标点?
就连一向站在朱允炆身边的解缙与杨士奇,也不赞同用标点符号,原因是古人书籍没有标点,百年之后,将无学子再会句读之学,以胡乱拆解圣人之言。
郁闷的朱允炆只好放弃了推行标点符号,不过这些人说得也对,若不是“建文”学问打底,朱允炆未必能一眼断句,看习惯之后,无需标点也足以通畅阅读。
事实上,此时的希腊文、拉丁文等等各式文字,都没标点……
得,就这样吧。
不管是字典还是教材,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出得来的,考虑到地方上教学需要人手,一群人都在京师也不是个办法,经过国子监与众人推举,选出了三百人的社学编写人员与三百人的字典编写人员,合计六百人,就在国子监日夜编写。
礼部与翰林院的官员负责校对审核,内阁大臣陈迪、解缙把关,十天递送一次武英殿,经朱允炆最后审核之后,直接送至司礼监经厂雕版。
元宵节刚过,朝廷各部衙署开印,原本喜气洋洋,宽松和谐的氛围,被一封奏疏给毁灭得支离破碎。
奏疏名为:《愿陛下以华夏苍生为重,放弃安南归附,以正本源》。
上疏人,兵科给事中王坦。
这一封奏疏,激起了千重浪,让满朝文武震惊不已。
兵部尚书不在,兵部侍郎刘儁拉着王坦的手,让他放弃上疏,几乎就已经是在哀求了,可王坦明显不给刘儁面子,执意上奏。
奏折送到内阁,解缙、郁新、茹瑺与陈迪都傻眼了。
安南战争都结束两三个月了,张紞、韩观已经在那里搭建管理班子,张辅在预留了五万大军之后,正在班师途中,此时估计都已经出了广西了,胡季犛、胡汉苍等人用不了两个月就会到京师,你王坦现在说大明需要放弃安南?
茹瑺看着王坦的奏折,拍着桌案喊道:“鼠目寸光,如此之人留在朝廷里,吏部是干什么吃的?”
安南的重要性茹瑺是看得清清楚楚,无论是威慑广西、云南土司,还是守护旧港,管控南洋,这都是绝佳的堡垒之地,加上远航贸易,大明将重现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于民、于商、于地方,于国,都是有利,竟然有人言辞振振,冠冕堂皇,直接攻击建文皇帝,要求放弃安南!
如此之人,可恶至极!
一向深沉老道的郁新也不好为王坦说话了,放弃安南是不可能的事,现在它只是大明的交趾郡,爱州港都在建造与完善当中,张紞说了,那里水稻一年三熟,年景好的时候粮食根本吃不完。
那里的百姓吃不完粮食,但大明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啊,爱州港很有希望成为粮食转运港口,哪怕是一年运个三十万粮食,也足够解决辽东的吃饭问题了,节省多少民力运送粮食啊。
解缙脸色阴沉着,根本就不说话,但那双眼里时不时闪过的寒光,就是在告诉其他人,这个王坦必须完蛋,不让他滚的,最好是自己滚。
陈迪**太阳穴,安南归附,大明版图多了一块,这就是开疆拓土,堪比太祖的功劳啊,如此丰功伟绩,不说把朱允炆供起来插上三根香吧,那至少也应该尊重尊重,可王坦的奏疏,简直就是把朱允炆说成了自私自利,好大武功,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君。
不用想也知道,这奏折一旦送上去,朱允炆不把王坦给弄死才怪,被人奉承了几个月,俘虏都在路上了,突然有人跳出来说:你抢了人家的国家,杀了人,是个自私自利,啥都不是的**。
搁谁谁受得了?
“怎么办?”
解缙瞧着桌子问。
茹瑺抬头,哀叹:“还能怎么办,他是给事中,折子我们可没办法留着,通政使那边也不会因此而封驳,只能递上去。”
郁新皱眉:“皇上为了教育之事操劳日久,本就疲惫,眼下再用这种事来刺激他,岂不是……”
陈迪无奈,摇头苦叹:“我听闻王坦已经交代好了后事,想来他是不可能自己收回奏疏的。”
“他还有脸交代后事?如此做派,哪里像是臣子所为?”
茹瑺愤怒地喊道。
“递上去吧。”
郁新知道事情不可改变。
“且慢。”
解缙起身,从茹瑺的桌案上拿走了那份奏疏。
“我们可没权烧掉奏疏。”
郁新见解缙走向一旁的小火炉,连忙提醒。这是铁律,一旦触犯可是要倒霉的,哪怕他是解缙。
解缙自然不会自掘坟墓,而是在小火炉旁的凳子上拿起了一份文书,将两份文书放在一起,道:“如此的话,事情还可能有转圜余地。”
武英殿。
朱允炆正在校核社学教材的初稿,这只不过是初稿中的一部分,但为了提高效率,朱允炆不得不出一部分稿处置一部分,也好早点安排经厂雕版。
M.双喜抱来了一叠文书,放在桌案上。
朱允炆校对过文稿后,整理一番,交付下去:“让经厂的匠人早点雕版出来。”
双喜接过后,转交给门外的宦官。
朱允炆翻阅文书,张紞来了消息,安南整体来说已恢复了平静,百姓们对于大明的轻徭薄税很是拥戴,加上张紞分了田,许多失去土地的百姓因此而得到土地,更是感激涕零。
战俘毕竟是安南人,张紞并没有忘行杀戮,而是惩罚其服徭役,并承诺徭役十个月之后放其回家,即便如此,也没有苛刻对待战俘,这让战俘的抵触得到了消减,一些残废的,不能干活的战俘,张紞也给其发了银两,让其回家,算是优待了。
通过一套组合拳,交趾郡的布政使司衙门已经正常运转,按察使司衙门也在忙碌,主要是处置趁火打劫,造谣生事的家伙,都司衙门没有选择升龙城作为衙署,而是选择在了多邦。
多邦成为了韩观的驻地,纯碎的军城,只有大明军士与军士即将抵达的家人,没有一个南越人。
整个安南,只保有了十五万军队。
大明五万,其中一万五千人在多邦,一万在升龙城,八千在清化城,五千在爱州港,剩余兵力分散在不同城关之中,并节制与统帅越人军队十万,多处在平原、非紧要之地。
韩观已经在渗透思政教育了,只不过等越人军队被真正驯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只有消除了他们身上的越人烙印,安南标记,打上交趾郡,大明才算是真正控制住了安南。
“嗯?”
朱允炆拿起一份文书,打开一看,题目是《愿陛下以华夏苍生为重,放弃安南归附,以正本源》,不由眉头紧锁。
【臣兵科给事中王坦拜言:安南虽是中国旧地,然自唐后割据一方,自立已有五百年之久,其已然脱离华夏,即不闻其尊孔孟,又不识礼仪,已是蛮夷荒芜之地,我大明泱泱中国,岂需一片不毛之地?
朝廷准其内附,纳其入版图,需耗费国孥几何?臣粗略盘算,若治安南,仅仅是教化一途,就需耗费国孥百万,若常年累月,拖累我大明,岂不需万万之银?
陛下穷尽天下之财,求蛮夷一地之安!岂不是取大明百姓民脂民膏,结蛮夷之欢?
臣曾听闻,蛮夷豺狼本性,日久必乱,其地偏远,若战乱再起,朝廷岂不是陷身沼泽?何必为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快,赌大明国运?
朝廷北有胡虏,枕戈待旦,西有帖木儿贼心不死,又屡屡下南洋,修混凝土路,开运河,耗费钱粮定是无数!臣恳请陛下,莫要枉顾国力,搜刮民财,滥行开疆,长此以往,大明必会民生凋敝!万望以华夏苍生为重,放弃安南归附,以正本源】
朱允炆盯着这一份奏折,脸色变得极是难看,自己耗费心力,又与商人斗智,打仗不仅没花钱,还赚了一笔,还开疆拓土了,现在竟然有人骂自己?
对于前辈的智慧,朱允炆也不敢剽窃,至于杨士奇、解缙等人会不会翻箱倒柜,想要找一找周有光,那就随他们吧。
为了说清楚六十三个汉语拼音,朱允炆硬生生给众人上了三天的课程,之后连嗓子都喊哑了。
有了汉语拼音,就不能少了汉语拼音字典,至于编写的方法,朱允炆干脆利索地照搬了后世的新华字典,安排儒士编写一本《中华字典》。
考虑到教材没有标点符号,句读来句读去也不是个好办法。
古人不写标点,那是因竹简太过珍贵,恨不得一个字当十个字用,谁舍得乱点乱画,可后来发明了纸张,干嘛也不用标点?
你们句读功底深厚,一眼可断句,可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不是有点难了?
索性朱允炆把标点也拉了出来,结果得到了众人的一顿鄙视与拒绝,句读学问,乃是入门基础,哪里需要什么标点?
就连一向站在朱允炆身边的解缙与杨士奇,也不赞同用标点符号,原因是古人书籍没有标点,百年之后,将无学子再会句读之学,以胡乱拆解圣人之言。
郁闷的朱允炆只好放弃了推行标点符号,不过这些人说得也对,若不是“建文”学问打底,朱允炆未必能一眼断句,看习惯之后,无需标点也足以通畅阅读。
事实上,此时的希腊文、拉丁文等等各式文字,都没标点……
得,就这样吧。
不管是字典还是教材,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出得来的,考虑到地方上教学需要人手,一群人都在京师也不是个办法,经过国子监与众人推举,选出了三百人的社学编写人员与三百人的字典编写人员,合计六百人,就在国子监日夜编写。
礼部与翰林院的官员负责校对审核,内阁大臣陈迪、解缙把关,十天递送一次武英殿,经朱允炆最后审核之后,直接送至司礼监经厂雕版。
元宵节刚过,朝廷各部衙署开印,原本喜气洋洋,宽松和谐的氛围,被一封奏疏给毁灭得支离破碎。
奏疏名为:《愿陛下以华夏苍生为重,放弃安南归附,以正本源》。
上疏人,兵科给事中王坦。
这一封奏疏,激起了千重浪,让满朝文武震惊不已。
兵部尚书不在,兵部侍郎刘儁拉着王坦的手,让他放弃上疏,几乎就已经是在哀求了,可王坦明显不给刘儁面子,执意上奏。
奏折送到内阁,解缙、郁新、茹瑺与陈迪都傻眼了。
安南战争都结束两三个月了,张紞、韩观已经在那里搭建管理班子,张辅在预留了五万大军之后,正在班师途中,此时估计都已经出了广西了,胡季犛、胡汉苍等人用不了两个月就会到京师,你王坦现在说大明需要放弃安南?
茹瑺看着王坦的奏折,拍着桌案喊道:“鼠目寸光,如此之人留在朝廷里,吏部是干什么吃的?”
安南的重要性茹瑺是看得清清楚楚,无论是威慑广西、云南土司,还是守护旧港,管控南洋,这都是绝佳的堡垒之地,加上远航贸易,大明将重现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于民、于商、于地方,于国,都是有利,竟然有人言辞振振,冠冕堂皇,直接攻击建文皇帝,要求放弃安南!
如此之人,可恶至极!
一向深沉老道的郁新也不好为王坦说话了,放弃安南是不可能的事,现在它只是大明的交趾郡,爱州港都在建造与完善当中,张紞说了,那里水稻一年三熟,年景好的时候粮食根本吃不完。
那里的百姓吃不完粮食,但大明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啊,爱州港很有希望成为粮食转运港口,哪怕是一年运个三十万粮食,也足够解决辽东的吃饭问题了,节省多少民力运送粮食啊。
解缙脸色阴沉着,根本就不说话,但那双眼里时不时闪过的寒光,就是在告诉其他人,这个王坦必须完蛋,不让他滚的,最好是自己滚。
陈迪**太阳穴,安南归附,大明版图多了一块,这就是开疆拓土,堪比太祖的功劳啊,如此丰功伟绩,不说把朱允炆供起来插上三根香吧,那至少也应该尊重尊重,可王坦的奏疏,简直就是把朱允炆说成了自私自利,好大武功,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君。
不用想也知道,这奏折一旦送上去,朱允炆不把王坦给弄死才怪,被人奉承了几个月,俘虏都在路上了,突然有人跳出来说:你抢了人家的国家,杀了人,是个自私自利,啥都不是的**。
搁谁谁受得了?
“怎么办?”
解缙瞧着桌子问。
茹瑺抬头,哀叹:“还能怎么办,他是给事中,折子我们可没办法留着,通政使那边也不会因此而封驳,只能递上去。”
郁新皱眉:“皇上为了教育之事操劳日久,本就疲惫,眼下再用这种事来刺激他,岂不是……”
陈迪无奈,摇头苦叹:“我听闻王坦已经交代好了后事,想来他是不可能自己收回奏疏的。”
“他还有脸交代后事?如此做派,哪里像是臣子所为?”
茹瑺愤怒地喊道。
“递上去吧。”
郁新知道事情不可改变。
“且慢。”
解缙起身,从茹瑺的桌案上拿走了那份奏疏。
“我们可没权烧掉奏疏。”
郁新见解缙走向一旁的小火炉,连忙提醒。这是铁律,一旦触犯可是要倒霉的,哪怕他是解缙。
解缙自然不会自掘坟墓,而是在小火炉旁的凳子上拿起了一份文书,将两份文书放在一起,道:“如此的话,事情还可能有转圜余地。”
武英殿。
朱允炆正在校核社学教材的初稿,这只不过是初稿中的一部分,但为了提高效率,朱允炆不得不出一部分稿处置一部分,也好早点安排经厂雕版。
M.双喜抱来了一叠文书,放在桌案上。
朱允炆校对过文稿后,整理一番,交付下去:“让经厂的匠人早点雕版出来。”
双喜接过后,转交给门外的宦官。
朱允炆翻阅文书,张紞来了消息,安南整体来说已恢复了平静,百姓们对于大明的轻徭薄税很是拥戴,加上张紞分了田,许多失去土地的百姓因此而得到土地,更是感激涕零。
战俘毕竟是安南人,张紞并没有忘行杀戮,而是惩罚其服徭役,并承诺徭役十个月之后放其回家,即便如此,也没有苛刻对待战俘,这让战俘的抵触得到了消减,一些残废的,不能干活的战俘,张紞也给其发了银两,让其回家,算是优待了。
通过一套组合拳,交趾郡的布政使司衙门已经正常运转,按察使司衙门也在忙碌,主要是处置趁火打劫,造谣生事的家伙,都司衙门没有选择升龙城作为衙署,而是选择在了多邦。
多邦成为了韩观的驻地,纯碎的军城,只有大明军士与军士即将抵达的家人,没有一个南越人。
整个安南,只保有了十五万军队。
大明五万,其中一万五千人在多邦,一万在升龙城,八千在清化城,五千在爱州港,剩余兵力分散在不同城关之中,并节制与统帅越人军队十万,多处在平原、非紧要之地。
韩观已经在渗透思政教育了,只不过等越人军队被真正驯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只有消除了他们身上的越人烙印,安南标记,打上交趾郡,大明才算是真正控制住了安南。
“嗯?”
朱允炆拿起一份文书,打开一看,题目是《愿陛下以华夏苍生为重,放弃安南归附,以正本源》,不由眉头紧锁。
【臣兵科给事中王坦拜言:安南虽是中国旧地,然自唐后割据一方,自立已有五百年之久,其已然脱离华夏,即不闻其尊孔孟,又不识礼仪,已是蛮夷荒芜之地,我大明泱泱中国,岂需一片不毛之地?
朝廷准其内附,纳其入版图,需耗费国孥几何?臣粗略盘算,若治安南,仅仅是教化一途,就需耗费国孥百万,若常年累月,拖累我大明,岂不需万万之银?
陛下穷尽天下之财,求蛮夷一地之安!岂不是取大明百姓民脂民膏,结蛮夷之欢?
臣曾听闻,蛮夷豺狼本性,日久必乱,其地偏远,若战乱再起,朝廷岂不是陷身沼泽?何必为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快,赌大明国运?
朝廷北有胡虏,枕戈待旦,西有帖木儿贼心不死,又屡屡下南洋,修混凝土路,开运河,耗费钱粮定是无数!臣恳请陛下,莫要枉顾国力,搜刮民财,滥行开疆,长此以往,大明必会民生凋敝!万望以华夏苍生为重,放弃安南归附,以正本源】
朱允炆盯着这一份奏折,脸色变得极是难看,自己耗费心力,又与商人斗智,打仗不仅没花钱,还赚了一笔,还开疆拓土了,现在竟然有人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