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听完杨士奇的话,略入沉思。
孔公鑑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孔氏家族中出现一些**人物,以维持衍圣公府的影响、地位。杨士奇的观点也很明确,孔氏家族的人可以拉过来,为大教育战略发光发热。
权衡再三,朱允炆终于点了头,考虑到孔家的黑历史,便说道:“既然衍圣公府有心效忠朝廷,践行教化之道,朝廷总不答应,也是不合情理。”
孔公鑑紧绷的脸色放松下来。
“只不过……”朱允炆语气一变,让孔公鑑变得紧张起来:“孔氏之后,可愿意吃苦?”
“吃苦?”
孔公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教书育人,有多少苦可以吃?
“自然不怕!”
孔公鑑坚定地说。
“果真不怕?”
“果真!”
“你不去问问他们?”
“我乃是衍圣公,孔氏一族的族长,所决之事,自是算数。”
朱允炆看着笃定的孔公鑑,微微点了点头,起身说:“不错,既然如此,那就由衍圣公召集三百先生,前往辽东吧。”
“辽,辽东?”
孔公鑑打了个哆嗦,辽东天寒地冻,又不是在关内,挨着骑马来骑马去的朵颜卫等蒙古人,这去了那里,还能活着回来吗?
“怎么,怕吃苦?”
朱允炆严肃地看着孔公鑑。
孔公鑑张合着嘴,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反驳,刚说不怕苦,现在如果反悔,岂不是食言而肥,可如果不反悔,真的被送到辽东,那搞什么东东,不是把人往死里送吗?
杨士奇也惊讶地看着朱允炆,三百先生足够支撑起一个府的社学、县学,这给送到辽东去,和用不用他们有啥区别,再说了,现在辽东就没多少汉人,除了驻军、卫所与卫所家人之外,剩下的就是建州女真、野人女真、海酉女真,他们现在都是不开化的人,送先生过去,就不怕被人给烤了?
孔公鑑吞咽了下口水,终于开口:“孔氏家族的人自然是不怕苦,若朝廷当真委派我们去辽东,那我们去!”
朱允炆凝眸盯着孔公鑑,此人心性有些强,竟然当真答应下来,不知道他是诚心还是客套一下。不过没关系,咱不和你客气。
“那就准备吧,明年等待召唤,去辽东。”
朱允炆拦住了想要说话的杨士奇,严肃地对孔公鑑说。
孔公鑑深吸了一口气,问:“去辽东,教化谁去?”
朱允炆背负双手走至堂中央,目光冷厉地说:“女真!”
孔公鑑瞳孔一寒,杨士奇错愕不已,夏元吉若有所思。M.
女真!
朱允炆说出这个名字,心头很是沉重。
别看大明在辽东设置了辽东都司,安排有一定的卫所,但整体上来说,大明对辽东的控制依旧是很弱的,可朝廷中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并没有多少人谈论辽东。
在朵颜卫被打服,鞑靼西迁之后,辽东的主要势力可以说有三股:大明,女真,还有一个是朝-鲜。
没错,就是朝-鲜。
虽说李芳远臣服于大明,朝-鲜是大明的属国,但其对辽东依旧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尤其是建州女真中的一些部落,他们是直接臣服于朝-鲜,而不是臣服于大明朝的。
洪武年间,冯胜北征解决了纳哈出,元朝势力逐渐被肃清,原本被元朝控制的女真,一部分直接投靠了朝-鲜,一部分则自己过自己的日子,连大明都不理睬,真正亲大明的并没几个。
朱元璋对于女真部落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的考虑,设置辽东都司与一干卫所,直接的原因还是担心高丽那帮泥腿子过来抢大明的粮食和土地,对于女真部落的问题,并没有作深入的布置与安排。
不是老朱不想,而是因为忙着收拾北元,毕竟明初降服纳哈出的目的就是占据辽东一块地盘,切断北元的后路,方便征沙漠,这也是蓝玉敢带着十几万人,没有后顾之忧,开战捕鱼儿海的原因。
明朝在敌人定位上,最大的敌人就是北元,鞑靼和瓦剌,女真?算了吧,这群分散的落后的部落,连吃饭都成问题,根本不足以对抗大明。
可以说,纵览明一朝,真正对大明造成生死存亡危机的,还真的是瓦剌与鞑靼,这个定位是没有错的,至少开国两百三十年内这个定位是没问题的。
可大明忘记了一个问题,擂台就这么大,打擂的选手可不只是鞑靼与瓦剌,当这两个选手无力还手的时候,很可能会有另外一个选手入场,登上擂台。
而这个新的选手,就是女真。
经过了洪武朝几次战争,加上南征拿下交趾,大明的防御重心可以完全转移到北面,这里包括西北、正北与东北!
西北的敌人是瓦剌、亦力把里与帖木儿,正北的敌人是鞑靼阿鲁台等人,而东北女真,目前来说,还真谈不上敌人,但也绝不是仆人,不是臣属。
现在,朱允炆打算将朝廷的力量伸入到女真部落之中,将辽东完全控制在手中!
奴儿干都司?
不!
我要的是辽东,是大明的行省,不是一个徒有虚名,羁縻之下的都司!
朱允炆握紧手,以不容置疑与反抗的命令口吻说:“辽东需要先生,衍圣公府想要教化,那就准备好吧,至于什么时候出发,自会有旨意传下来。孔公鑑,你是一个聪明人,聪明人就少说话,多办事,待功成时,朝廷会给你想要的尊荣!”
孔公鑑吃惊地看着朱允炆,此人的威严实在是太强,压迫的自己都有些喘息不过来,似乎只要自己拒绝,这天就要崩毁,衍圣公府就不复存在!
可怕的人物!
“你到底是谁?”
孔公鑑不相信行人司中会出现如此厉害人物,没有多年的高位发号施令,绝养不出如此滔滔威严!
朱允炆甩袖,朝着门口走去,只留下一句话:“呵呵,你不是紫金山禅寺的主持,就不要哓哓问姓名了,我的话莫要忘了。”
夏元吉与杨士奇等人跟朱允炆离开,只留下愣在当场的孔公鑑。
紫金山,主持,问姓名?
孔公鑑不是孤陋寡闻之人,这个典故还是知晓的,想当初朱元璋在龙湾打败陈友谅,去了紫金山禅寺,主持看其煞气很重,便想解其煞气,不让朱元璋睡觉,反而拉着其讲禅论道,不料反被朱元璋教训,待第二天想问其姓名,已是人去房空。ωωw.
朱元璋留下诗句: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问姓名。
孔公鑑面色变得苍白起来,年轻人将自己比作那主持,那他岂不是将自己比作朱元璋?
不,是帝王!
“皇上?”
孔公鑑腿一软,瘫坐在地上,突然想起什么,连滚带爬追了出去,不等朱允炆出大门就追至,拦在朱允炆等人面前,犹豫着要不要下跪,要不要喊万岁。
朱允炆见孔公鑑如此,也知此人明白自己身份,简单地介绍了下:“夏元吉,杨士奇,既然你来了,那就带我们去看看孔庙吧。”
孔公鑑见夏元吉与杨士奇拿出牙牌,更确定了朱允炆的身份,深施一礼:“遵命。”
既然朱允炆不打算公开身份,孔公鑑也不好直接说。
让孔公鑑、杨士奇与夏元吉吃惊的是,朱允炆浏览孔庙竟如闲庭信步,到了自家地盘一样,熟悉的让人很是怀疑这家伙是不是来过这里,要不然怎么连一些小道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朱允炆只是来看看孔子,并没有公开祭祀。
后世人对孔子的评价是复杂的,一些人将他作为万世之师,喊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黑夜的话,也有一些人认为孔子代表的儒家学问是封建思想,糟粕内容。
朱允炆不好评价后世人的观点,只站在大明的立场上来看,孔子及其思想是维护帝国统治的工具,工具这玩意,好用就行,别管是大棒还是胡萝卜,锤子还是钉子,只要能让社会主流意识统一起来,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舶来思想,这就够了。
大家都精忠报国,都仁义礼智信,都为君分忧,为国为民,朝着一个盛世的大方向前进,这不挺好。至于什么封建思想,老子就生活在封建时代,不支持封建思想,还支持资本、社会、**不成……
在封建时代,只能办封建时代的事,自己所能做的,不是彻底的颠覆,而是改良,是引导与推动。为了完成改良,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老孔这个牌坊还是需要立起来的,而且还需要大立大宣传。
孔林!
这里最初就是一个小坟头,几棵树,后来孔家的人死得多了,也就成了大坟头,出现了林……
东汉时期,孔林还不到一百亩地。
后来朝代变来变去,死得人越来越多,这死了的人都往这里埋,自然面积也就越来越大。到了元代,衍圣公府的地位又高,还有权利,干脆就给林子弄个围墙。
朱元璋在洪武十年,考虑到孔家后世埋葬的问题,大笔一挥,将周围三千亩地划给了孔林,这就导致朱允炆很想骂人,一个坟头让自己走这么远……
ps:
明天大婚,请假一日。感谢大家的祝愿,哈哈,等我国庆回去好好更新。
孔公鑑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孔氏家族中出现一些**人物,以维持衍圣公府的影响、地位。杨士奇的观点也很明确,孔氏家族的人可以拉过来,为大教育战略发光发热。
权衡再三,朱允炆终于点了头,考虑到孔家的黑历史,便说道:“既然衍圣公府有心效忠朝廷,践行教化之道,朝廷总不答应,也是不合情理。”
孔公鑑紧绷的脸色放松下来。
“只不过……”朱允炆语气一变,让孔公鑑变得紧张起来:“孔氏之后,可愿意吃苦?”
“吃苦?”
孔公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教书育人,有多少苦可以吃?
“自然不怕!”
孔公鑑坚定地说。
“果真不怕?”
“果真!”
“你不去问问他们?”
“我乃是衍圣公,孔氏一族的族长,所决之事,自是算数。”
朱允炆看着笃定的孔公鑑,微微点了点头,起身说:“不错,既然如此,那就由衍圣公召集三百先生,前往辽东吧。”
“辽,辽东?”
孔公鑑打了个哆嗦,辽东天寒地冻,又不是在关内,挨着骑马来骑马去的朵颜卫等蒙古人,这去了那里,还能活着回来吗?
“怎么,怕吃苦?”
朱允炆严肃地看着孔公鑑。
孔公鑑张合着嘴,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反驳,刚说不怕苦,现在如果反悔,岂不是食言而肥,可如果不反悔,真的被送到辽东,那搞什么东东,不是把人往死里送吗?
杨士奇也惊讶地看着朱允炆,三百先生足够支撑起一个府的社学、县学,这给送到辽东去,和用不用他们有啥区别,再说了,现在辽东就没多少汉人,除了驻军、卫所与卫所家人之外,剩下的就是建州女真、野人女真、海酉女真,他们现在都是不开化的人,送先生过去,就不怕被人给烤了?
孔公鑑吞咽了下口水,终于开口:“孔氏家族的人自然是不怕苦,若朝廷当真委派我们去辽东,那我们去!”
朱允炆凝眸盯着孔公鑑,此人心性有些强,竟然当真答应下来,不知道他是诚心还是客套一下。不过没关系,咱不和你客气。
“那就准备吧,明年等待召唤,去辽东。”
朱允炆拦住了想要说话的杨士奇,严肃地对孔公鑑说。
孔公鑑深吸了一口气,问:“去辽东,教化谁去?”
朱允炆背负双手走至堂中央,目光冷厉地说:“女真!”
孔公鑑瞳孔一寒,杨士奇错愕不已,夏元吉若有所思。M.
女真!
朱允炆说出这个名字,心头很是沉重。
别看大明在辽东设置了辽东都司,安排有一定的卫所,但整体上来说,大明对辽东的控制依旧是很弱的,可朝廷中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并没有多少人谈论辽东。
在朵颜卫被打服,鞑靼西迁之后,辽东的主要势力可以说有三股:大明,女真,还有一个是朝-鲜。
没错,就是朝-鲜。
虽说李芳远臣服于大明,朝-鲜是大明的属国,但其对辽东依旧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尤其是建州女真中的一些部落,他们是直接臣服于朝-鲜,而不是臣服于大明朝的。
洪武年间,冯胜北征解决了纳哈出,元朝势力逐渐被肃清,原本被元朝控制的女真,一部分直接投靠了朝-鲜,一部分则自己过自己的日子,连大明都不理睬,真正亲大明的并没几个。
朱元璋对于女真部落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的考虑,设置辽东都司与一干卫所,直接的原因还是担心高丽那帮泥腿子过来抢大明的粮食和土地,对于女真部落的问题,并没有作深入的布置与安排。
不是老朱不想,而是因为忙着收拾北元,毕竟明初降服纳哈出的目的就是占据辽东一块地盘,切断北元的后路,方便征沙漠,这也是蓝玉敢带着十几万人,没有后顾之忧,开战捕鱼儿海的原因。
明朝在敌人定位上,最大的敌人就是北元,鞑靼和瓦剌,女真?算了吧,这群分散的落后的部落,连吃饭都成问题,根本不足以对抗大明。
可以说,纵览明一朝,真正对大明造成生死存亡危机的,还真的是瓦剌与鞑靼,这个定位是没有错的,至少开国两百三十年内这个定位是没问题的。
可大明忘记了一个问题,擂台就这么大,打擂的选手可不只是鞑靼与瓦剌,当这两个选手无力还手的时候,很可能会有另外一个选手入场,登上擂台。
而这个新的选手,就是女真。
经过了洪武朝几次战争,加上南征拿下交趾,大明的防御重心可以完全转移到北面,这里包括西北、正北与东北!
西北的敌人是瓦剌、亦力把里与帖木儿,正北的敌人是鞑靼阿鲁台等人,而东北女真,目前来说,还真谈不上敌人,但也绝不是仆人,不是臣属。
现在,朱允炆打算将朝廷的力量伸入到女真部落之中,将辽东完全控制在手中!
奴儿干都司?
不!
我要的是辽东,是大明的行省,不是一个徒有虚名,羁縻之下的都司!
朱允炆握紧手,以不容置疑与反抗的命令口吻说:“辽东需要先生,衍圣公府想要教化,那就准备好吧,至于什么时候出发,自会有旨意传下来。孔公鑑,你是一个聪明人,聪明人就少说话,多办事,待功成时,朝廷会给你想要的尊荣!”
孔公鑑吃惊地看着朱允炆,此人的威严实在是太强,压迫的自己都有些喘息不过来,似乎只要自己拒绝,这天就要崩毁,衍圣公府就不复存在!
可怕的人物!
“你到底是谁?”
孔公鑑不相信行人司中会出现如此厉害人物,没有多年的高位发号施令,绝养不出如此滔滔威严!
朱允炆甩袖,朝着门口走去,只留下一句话:“呵呵,你不是紫金山禅寺的主持,就不要哓哓问姓名了,我的话莫要忘了。”
夏元吉与杨士奇等人跟朱允炆离开,只留下愣在当场的孔公鑑。
紫金山,主持,问姓名?
孔公鑑不是孤陋寡闻之人,这个典故还是知晓的,想当初朱元璋在龙湾打败陈友谅,去了紫金山禅寺,主持看其煞气很重,便想解其煞气,不让朱元璋睡觉,反而拉着其讲禅论道,不料反被朱元璋教训,待第二天想问其姓名,已是人去房空。ωωw.
朱元璋留下诗句: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问姓名。
孔公鑑面色变得苍白起来,年轻人将自己比作那主持,那他岂不是将自己比作朱元璋?
不,是帝王!
“皇上?”
孔公鑑腿一软,瘫坐在地上,突然想起什么,连滚带爬追了出去,不等朱允炆出大门就追至,拦在朱允炆等人面前,犹豫着要不要下跪,要不要喊万岁。
朱允炆见孔公鑑如此,也知此人明白自己身份,简单地介绍了下:“夏元吉,杨士奇,既然你来了,那就带我们去看看孔庙吧。”
孔公鑑见夏元吉与杨士奇拿出牙牌,更确定了朱允炆的身份,深施一礼:“遵命。”
既然朱允炆不打算公开身份,孔公鑑也不好直接说。
让孔公鑑、杨士奇与夏元吉吃惊的是,朱允炆浏览孔庙竟如闲庭信步,到了自家地盘一样,熟悉的让人很是怀疑这家伙是不是来过这里,要不然怎么连一些小道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朱允炆只是来看看孔子,并没有公开祭祀。
后世人对孔子的评价是复杂的,一些人将他作为万世之师,喊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黑夜的话,也有一些人认为孔子代表的儒家学问是封建思想,糟粕内容。
朱允炆不好评价后世人的观点,只站在大明的立场上来看,孔子及其思想是维护帝国统治的工具,工具这玩意,好用就行,别管是大棒还是胡萝卜,锤子还是钉子,只要能让社会主流意识统一起来,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舶来思想,这就够了。
大家都精忠报国,都仁义礼智信,都为君分忧,为国为民,朝着一个盛世的大方向前进,这不挺好。至于什么封建思想,老子就生活在封建时代,不支持封建思想,还支持资本、社会、**不成……
在封建时代,只能办封建时代的事,自己所能做的,不是彻底的颠覆,而是改良,是引导与推动。为了完成改良,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老孔这个牌坊还是需要立起来的,而且还需要大立大宣传。
孔林!
这里最初就是一个小坟头,几棵树,后来孔家的人死得多了,也就成了大坟头,出现了林……
东汉时期,孔林还不到一百亩地。
后来朝代变来变去,死得人越来越多,这死了的人都往这里埋,自然面积也就越来越大。到了元代,衍圣公府的地位又高,还有权利,干脆就给林子弄个围墙。
朱元璋在洪武十年,考虑到孔家后世埋葬的问题,大笔一挥,将周围三千亩地划给了孔林,这就导致朱允炆很想骂人,一个坟头让自己走这么远……
ps:
明天大婚,请假一日。感谢大家的祝愿,哈哈,等我国庆回去好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