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乌斯藏地区,必须回溯至洪武年间。
明初,前元势力虽然退居塞北,但仍旧保持着相当强的实力,威胁着大明的生存,明与北元的交锋是明朝开国初期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核心问题,诸多问题的处理必然服从于蒙古问题的大局,对乌斯藏采取羁縻之策,是朱元璋不得不为之的选择。
乌斯藏的地理位置很是特殊,其北面是河西走廊与塞北,南面是云南(开国时尚未收回),又因被元朝控制日久,与前元关系紧密。
在明初战争时期,朱元璋不止一次担忧过云南、乌斯藏、塞北联成一体,形成对大明西部、西北、西南强大的威胁。
强攻乌斯藏,不是短时间可以结束的战争,加上大明初期财政困难,乌斯藏地区道路难行,想要进入乌斯藏长期作战缺乏条件,朱元璋思虑再三,确定了羁縻之策,以腾出手来收拾河西走廊与云南的北元势力。
在洪武初年,朱元璋派遣员外郎许允德至甘、青、康、藏各地招抚元朝土官喇嘛,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受招,上缴元朝所赐金银牌印,朱元璋顺势设置河州卫,并设置西宁卫、洮州卫、岷州卫,以汉藏官参治。
洪武七年,朱元璋置西安行都指挥使司,通过乌斯藏、朵甘和河州三卫实现乌斯藏的管理,之后将朵甘、乌斯藏二卫升为都指挥司,重用当地土官,后设朵甘思宣慰司及招讨司……
将元代的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改为乌斯藏都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通过一系列的都司、卫所等设置,朱元璋实现了对乌斯藏的“军事”管理。ωωw.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设立西宁僧纲司、河州卫汉僧纲司、河州卫番僧纲司专管乌斯藏佛事相关事务。
纵览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对乌斯藏的管理与广西、云南的土司制度并没有多少区别,都是“分而治之”的羁縻之策。
朱允炆最初认为大明对乌斯藏的羁縻之策是薄弱、不堪一击的,但事实证明,大明对乌斯藏虽然采取的是羁縻之策,但绝非是没有制约手段的,乌斯藏不可能像广西土司一样,说造反,砍一棵树,挂个布条-子就造反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乌斯藏需要大明,其生存依赖于大明,而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大明对乌斯藏的羁縻之策看似薄弱,实则深重。
而大明控制乌斯藏的关键,就是茶。
茶马互市,是朱元璋“制驭夷狄”的手段。
汉藏茶马互市始于盛唐,盛行于宋明。但唐代时期,茶马互市刚刚兴起,官营垄断尚未形成。宋时则不再以钱帛易马为主,转而以物资易马为主,明初进一步强化,由朝廷专设茶马司负责茶马互市,如秦州、洮州永宁、河州、碉门茶马司等。
乌斯藏“倚中国茶为命”,以茶为羁縻之本,推动茶马互市与朝贡贸易,让乌斯藏与大明之间维持了近四十年的和平。
但和平不是根本,根本在于这一片土地谁说了算,在于大明王朝的皇权、最高意志能不能控制这一片土地。
朱允炆想要真正控制乌斯藏的想法已萌生多年,可想要真正实施却极是困难,加之内治、营造新都、西征等事掣肘,根本就没精力去考虑乌斯藏。
眼下御史上书,主张请乌斯藏佛教首领哈立麻入朝,加以册封,以强化朝廷对乌斯藏的控制,这确实切中了朱允炆的心思。
朱允炆传召内阁解缙、郁新、杨士奇,礼部尚书陈性善,天界寺主持道源、僧人智光入武英殿。
解缙等人见天界寺僧人来,不由地有些惊讶。道源、智光也似是不解,一脸茫然。
内侍挂起大明西南舆图,乌斯藏虽在其中,但许多地方都是空白,只是寥寥无几的标注。
朱允炆指了指舆图,开口道:“眼下西域初定,卫所逼近乌斯藏,无论是出于消除乌斯藏内部紧张的需要,还是强化控制乌斯藏的需要,朝廷都有必要与乌斯藏加强联系。但乌斯藏不同于西域,那里藏传佛教为主,百姓多是僧侣,如何让乌斯藏一直臣服我朝,还需仔细考虑。”
解缙恍然,怪不得议事找来天界寺的和尚。
道源与智光安心下来,原来是朱允炆开始重视乌斯藏,准备打探下那里的消息,这对佛门是一件好事。
“谁了解乌斯藏当下的局势,说一说吧。”
朱允炆坐了下来,目光扫向众人。
解缙、郁新与杨士奇都没有站出来,乌斯藏一直都不是朝廷政务处理的重点,偶尔有点事,也都是地方“自治”处理了,朝廷所管理的,只有茶马互市,做点买卖,可不敢说了解乌斯藏的局势。
天界寺主持道源走了出来:“皇上,对于乌斯藏的情况,天界寺知晓一二,然时过境迁,加之距离遥远,也未必说得准确。”
朱允炆微微点头:“但说无妨。”
道源放心下来,娓娓道来:“乌斯藏升盛行喇嘛教,其教派纷杂,有红教——噶当派,白教——噶举派,花教——萨迦派,黑教——盆布派等。元朝时期,忽必烈册封花教活佛八思八为大宝-法王,为元廷统领乌斯藏之地,花教成为藏传佛教正宗。”
“然随着元朝衰亡,花教正宗地位逐渐动摇,其他教派趁势崛起。其中花教尚师昆泽思巴,白教尚师哈立麻,皆对乌斯藏影响颇大。但相对于花教、白教而言,出现二十年的黄教更值得注意。”
解缙止不住问道:“黄教时间如此之短,缘何需要注意?”
道源面色凝重:“解阁有所不知,黄教尚师宗喀巴并非寻常之人,传闻此人佛法精深,自创黄教——格鲁派,著作有《波罗蜜多注释·善说金鬘》、《菩提道次第广论》,俨然是喇嘛教中的高人,其二十年已收获不少信徒,若再给他二十年,定会让黄教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流。”
郁新皱眉:“如此话是否说得太满了一些?”道源心头一惊,连忙对朱允炆说:“这只是老僧一家之言。”
朱允炆眯着眼,轻轻喃语:“黄教,宗喀巴?”
杨士奇好奇地问:“皇上知晓此人?”
朱允炆摇了摇头,但心中已是感叹,这宗喀巴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作为黄教的创始人,他在藏传佛教中的名气可是巨大的,而他的弟子里面,更有两个极是有名,一个弟子被称之为一世达-赖,还有个弟子被称之为一世班-禅……
道源说的没错,虽说黄教此时还不是气候,但其未来却是藏传佛教的主流。
“眼下乌斯藏哪个势力最大?”
朱允炆询问。
道源思索一番,认真地说:“论势力,当属白教领袖札巴坚赞。”
郁新询问:“方才你说白教尚师是哈立麻,为何又说势力最大的是帕木竹巴?”
道源笑了笑,盘动佛珠:“那札巴坚赞是帕竹地方政权的领袖,哈立麻则是白教中的精神领袖。”
郁新、解缙等人连连点头。
白教是噶举派,但其全称是帕竹噶举派。早在洪武五年时,太祖朱元璋就曾封当时的帕竹派首领释迦坚赞灌顶国师名号。只不过现在释迦坚赞已经故去,其首领成了札巴坚赞。
朱允炆揉了揉眉心,乌斯藏教派林立,即有地方政权,又有佛教统治,可谓是杂乱无章,而在红、白、黑、黄等教之外,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教派,各自影响一方。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发兵进驻乌斯藏,强化中央政权是不理智也不合适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死命的封赏,别管你们是什么教派,别管你们是大的还是小的,只要来大明,就给封,给印,给衣服,给名头。
朱允炆清楚,顽固的藏传佛教很难融入中原文化,让当地百姓不信教也是不太现实的,想要强化朝廷对乌斯藏的控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乌斯藏保持疲弱,各自一方,等到合适的时候,大明军士再进驻。
“乌斯藏为大明领地,虽只是羁縻之策,毕竟臣属朝廷,不可不重视。听闻哈立麻精通道术,善于幻化,不妨派人邀请哈立麻入朝朝觐吧,另外,邀请札巴坚赞也来一趟。”
朱允炆决定树立两个典型,吸引乌斯藏其他教派主动来朝。
道源听闻,连忙说:“既是去乌斯藏,又是邀请白教尚师,皇上可否恩准智光随同前往,智光精通藏语,对佛教经书研究颇深,想来可以与白教交流一二,拉进关系。”
朱允炆看向智光僧人。
智光请求:“还请皇上恩准。”
朱允炆微微点头:“既是如此,那朕就准了。另外着令司礼监候显、行人司赵博,前往乌斯藏迎请哈立麻、札巴坚赞入朝。”
候显,生于元末,出身西番十八族(藏族人),在蓝玉征讨洮州时沦为俘虏,**成为宫廷宦官。这些年来在司礼监办事稳重,足以担此重任,最重要的是,此人在历史上确实为汉藏和平作出了贡献。
明初,前元势力虽然退居塞北,但仍旧保持着相当强的实力,威胁着大明的生存,明与北元的交锋是明朝开国初期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核心问题,诸多问题的处理必然服从于蒙古问题的大局,对乌斯藏采取羁縻之策,是朱元璋不得不为之的选择。
乌斯藏的地理位置很是特殊,其北面是河西走廊与塞北,南面是云南(开国时尚未收回),又因被元朝控制日久,与前元关系紧密。
在明初战争时期,朱元璋不止一次担忧过云南、乌斯藏、塞北联成一体,形成对大明西部、西北、西南强大的威胁。
强攻乌斯藏,不是短时间可以结束的战争,加上大明初期财政困难,乌斯藏地区道路难行,想要进入乌斯藏长期作战缺乏条件,朱元璋思虑再三,确定了羁縻之策,以腾出手来收拾河西走廊与云南的北元势力。
在洪武初年,朱元璋派遣员外郎许允德至甘、青、康、藏各地招抚元朝土官喇嘛,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受招,上缴元朝所赐金银牌印,朱元璋顺势设置河州卫,并设置西宁卫、洮州卫、岷州卫,以汉藏官参治。
洪武七年,朱元璋置西安行都指挥使司,通过乌斯藏、朵甘和河州三卫实现乌斯藏的管理,之后将朵甘、乌斯藏二卫升为都指挥司,重用当地土官,后设朵甘思宣慰司及招讨司……
将元代的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改为乌斯藏都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通过一系列的都司、卫所等设置,朱元璋实现了对乌斯藏的“军事”管理。ωωw.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设立西宁僧纲司、河州卫汉僧纲司、河州卫番僧纲司专管乌斯藏佛事相关事务。
纵览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对乌斯藏的管理与广西、云南的土司制度并没有多少区别,都是“分而治之”的羁縻之策。
朱允炆最初认为大明对乌斯藏的羁縻之策是薄弱、不堪一击的,但事实证明,大明对乌斯藏虽然采取的是羁縻之策,但绝非是没有制约手段的,乌斯藏不可能像广西土司一样,说造反,砍一棵树,挂个布条-子就造反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乌斯藏需要大明,其生存依赖于大明,而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大明对乌斯藏的羁縻之策看似薄弱,实则深重。
而大明控制乌斯藏的关键,就是茶。
茶马互市,是朱元璋“制驭夷狄”的手段。
汉藏茶马互市始于盛唐,盛行于宋明。但唐代时期,茶马互市刚刚兴起,官营垄断尚未形成。宋时则不再以钱帛易马为主,转而以物资易马为主,明初进一步强化,由朝廷专设茶马司负责茶马互市,如秦州、洮州永宁、河州、碉门茶马司等。
乌斯藏“倚中国茶为命”,以茶为羁縻之本,推动茶马互市与朝贡贸易,让乌斯藏与大明之间维持了近四十年的和平。
但和平不是根本,根本在于这一片土地谁说了算,在于大明王朝的皇权、最高意志能不能控制这一片土地。
朱允炆想要真正控制乌斯藏的想法已萌生多年,可想要真正实施却极是困难,加之内治、营造新都、西征等事掣肘,根本就没精力去考虑乌斯藏。
眼下御史上书,主张请乌斯藏佛教首领哈立麻入朝,加以册封,以强化朝廷对乌斯藏的控制,这确实切中了朱允炆的心思。
朱允炆传召内阁解缙、郁新、杨士奇,礼部尚书陈性善,天界寺主持道源、僧人智光入武英殿。
解缙等人见天界寺僧人来,不由地有些惊讶。道源、智光也似是不解,一脸茫然。
内侍挂起大明西南舆图,乌斯藏虽在其中,但许多地方都是空白,只是寥寥无几的标注。
朱允炆指了指舆图,开口道:“眼下西域初定,卫所逼近乌斯藏,无论是出于消除乌斯藏内部紧张的需要,还是强化控制乌斯藏的需要,朝廷都有必要与乌斯藏加强联系。但乌斯藏不同于西域,那里藏传佛教为主,百姓多是僧侣,如何让乌斯藏一直臣服我朝,还需仔细考虑。”
解缙恍然,怪不得议事找来天界寺的和尚。
道源与智光安心下来,原来是朱允炆开始重视乌斯藏,准备打探下那里的消息,这对佛门是一件好事。
“谁了解乌斯藏当下的局势,说一说吧。”
朱允炆坐了下来,目光扫向众人。
解缙、郁新与杨士奇都没有站出来,乌斯藏一直都不是朝廷政务处理的重点,偶尔有点事,也都是地方“自治”处理了,朝廷所管理的,只有茶马互市,做点买卖,可不敢说了解乌斯藏的局势。
天界寺主持道源走了出来:“皇上,对于乌斯藏的情况,天界寺知晓一二,然时过境迁,加之距离遥远,也未必说得准确。”
朱允炆微微点头:“但说无妨。”
道源放心下来,娓娓道来:“乌斯藏升盛行喇嘛教,其教派纷杂,有红教——噶当派,白教——噶举派,花教——萨迦派,黑教——盆布派等。元朝时期,忽必烈册封花教活佛八思八为大宝-法王,为元廷统领乌斯藏之地,花教成为藏传佛教正宗。”
“然随着元朝衰亡,花教正宗地位逐渐动摇,其他教派趁势崛起。其中花教尚师昆泽思巴,白教尚师哈立麻,皆对乌斯藏影响颇大。但相对于花教、白教而言,出现二十年的黄教更值得注意。”
解缙止不住问道:“黄教时间如此之短,缘何需要注意?”
道源面色凝重:“解阁有所不知,黄教尚师宗喀巴并非寻常之人,传闻此人佛法精深,自创黄教——格鲁派,著作有《波罗蜜多注释·善说金鬘》、《菩提道次第广论》,俨然是喇嘛教中的高人,其二十年已收获不少信徒,若再给他二十年,定会让黄教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流。”
郁新皱眉:“如此话是否说得太满了一些?”道源心头一惊,连忙对朱允炆说:“这只是老僧一家之言。”
朱允炆眯着眼,轻轻喃语:“黄教,宗喀巴?”
杨士奇好奇地问:“皇上知晓此人?”
朱允炆摇了摇头,但心中已是感叹,这宗喀巴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作为黄教的创始人,他在藏传佛教中的名气可是巨大的,而他的弟子里面,更有两个极是有名,一个弟子被称之为一世达-赖,还有个弟子被称之为一世班-禅……
道源说的没错,虽说黄教此时还不是气候,但其未来却是藏传佛教的主流。
“眼下乌斯藏哪个势力最大?”
朱允炆询问。
道源思索一番,认真地说:“论势力,当属白教领袖札巴坚赞。”
郁新询问:“方才你说白教尚师是哈立麻,为何又说势力最大的是帕木竹巴?”
道源笑了笑,盘动佛珠:“那札巴坚赞是帕竹地方政权的领袖,哈立麻则是白教中的精神领袖。”
郁新、解缙等人连连点头。
白教是噶举派,但其全称是帕竹噶举派。早在洪武五年时,太祖朱元璋就曾封当时的帕竹派首领释迦坚赞灌顶国师名号。只不过现在释迦坚赞已经故去,其首领成了札巴坚赞。
朱允炆揉了揉眉心,乌斯藏教派林立,即有地方政权,又有佛教统治,可谓是杂乱无章,而在红、白、黑、黄等教之外,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教派,各自影响一方。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发兵进驻乌斯藏,强化中央政权是不理智也不合适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死命的封赏,别管你们是什么教派,别管你们是大的还是小的,只要来大明,就给封,给印,给衣服,给名头。
朱允炆清楚,顽固的藏传佛教很难融入中原文化,让当地百姓不信教也是不太现实的,想要强化朝廷对乌斯藏的控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乌斯藏保持疲弱,各自一方,等到合适的时候,大明军士再进驻。
“乌斯藏为大明领地,虽只是羁縻之策,毕竟臣属朝廷,不可不重视。听闻哈立麻精通道术,善于幻化,不妨派人邀请哈立麻入朝朝觐吧,另外,邀请札巴坚赞也来一趟。”
朱允炆决定树立两个典型,吸引乌斯藏其他教派主动来朝。
道源听闻,连忙说:“既是去乌斯藏,又是邀请白教尚师,皇上可否恩准智光随同前往,智光精通藏语,对佛教经书研究颇深,想来可以与白教交流一二,拉进关系。”
朱允炆看向智光僧人。
智光请求:“还请皇上恩准。”
朱允炆微微点头:“既是如此,那朕就准了。另外着令司礼监候显、行人司赵博,前往乌斯藏迎请哈立麻、札巴坚赞入朝。”
候显,生于元末,出身西番十八族(藏族人),在蓝玉征讨洮州时沦为俘虏,**成为宫廷宦官。这些年来在司礼监办事稳重,足以担此重任,最重要的是,此人在历史上确实为汉藏和平作出了贡献。